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3)

2020-12-21 搜狐網

  二是邪教、偽教的影響力。近幾年來,有些人甚至少數領導幹部,不信科學信迷信,不信馬列信邪教,以至出現了法輪功事件。這事件的深層次原因就是一些群眾、包括少數黨員幹部政治信仰、信念的淡漠、迷失。國家不幹涉公民的宗教信仰,但中國共產黨不允許黨員信仰宗教,這二者是並行不悖的。

從信仰的不同種類來看,如果說宗教信仰是私人的事情,那麼政治信仰則不完全是私人的事情。宗教信仰主要在個人生活信仰中起作用,但政治信仰卻主要是在公共生活信仰中起作用。如果說個人的信仰是私人的事情,那麼共同的信仰則具有公共性。一個社會中有許許多多的人信仰一種共同的東西,並按共同的要求來行動,而這個行動如果一旦與社會公眾利益衝突,或者乾脆與國家作對時,那麼為國家所不容。當代世界各國取締邪教的做法就是例證。共同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是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如果動搖了科學的信仰和崇高理想,民心就會渙散,社會就會動蕩,國家就會分裂,。

  三是權威轉型的社會危機。政治權威的轉型往往會引發合法性危機。現代化促使人們的政治意識不斷覺醒,以世襲權威或以個人魅力為基礎的合法性已不再被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所認可。人們要求現代合法性應滿足兩項條件:一是統治須以獲得公民的同意為前提;二是統治者必須做出政績。但處於社會過渡期的發展中國家,政治體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公平,統治者很難很好地滿足這兩項條件,這無疑會導致人們對統治者的不滿和疏遠,甚至以非法抗爭手段挑戰政治權威,這就會嚴重動搖社會穩定的根基。中國共產黨是靠浴血奮戰,奪取政權而建立權威的,但「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9]。隨著形勢的變化,執政合法性的基礎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政治的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同時,貪汙腐敗、社會不公等現象的大量存在,也使權威受到挑戰,這些都一定程度地降低了人們對權威的信任,所以,中共提出了要加強執政能力的建設,提出了要科學、民主、依法執政,以加強政治的權威性。就如十六屆六中全會所強調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5]。

  第三,培育參與型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實質體現為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們在憲法和法律的匡約下所形成的權利與義務並行不悖的理性自覺和行為取向。公民文化是處於現代化過程中的政治文化,它是本國政治歷史和社會結構的反映。阿爾蒙德與維爾巴主編的《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度和民主》一書認為,根據一國人民對政治系統和自身的態度,可以劃分出三種類型的政治文化:地域性政治文化、依附性政治文化、參與性政治文化。實際上公民文化都是混合型,只是在混合型中哪一種類型更佔主導地位。中國受幾千年封建主義的影響,依附型的色彩更濃。在發展民主政治的今天,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要盡力培育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參與型政治文化,就是社會成員對整體的制度、對政治制度的輸入部分和輸出部分均表現出明確的取向。同時,個人在政體中傾向於一種自我活動者的角色;個人對這種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評價取向,可能接受也可能反對[8](P91)。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政治參與總體水平仍然較低。一是我國公民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較低。有相當數量公民的政治參與是動員參與型或消極參與型。二是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理性化程度較低。有的公民政治參與不是基於公民的政治責任感,不是出於對權利和義務有機統一的認識,不是出於對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考慮,而是憑一時的熱情或衝動,有的甚至是為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因而,政治參與缺乏理智性。亨廷頓曾說:「現代國家與傳統國家的最大區別,在於人民在大規模的政治單元中參與政治和受到政治影響的程度擴大。」[10](P34)如果現代化從經濟上來說是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那麼,從政治上來說則是提高他們的參政興趣和能力。

  當然,公民政治參與的幅度與深度要伴隨民主政治發展水平的變化而變化,它應是在有序性、制度化的基礎上的參與。否則,就會表現為一種畸型的政治狂熱。也就是說,培育參與型的公民文化必須是適度的、與之相匹配的。參與期望值過高易產生不安定因素,因為過高的期望一旦得不到相應滿足,人們就會產生挫折感、產生不滿、甚至產生對立情緒,極易採取過激行為,破壞社會秩序。發展中國家的政治體制往往缺乏足夠的應變能力和自我調節機制,政治體系可能陷入被動,危及社會穩定與和諧。所以要提高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育與民主政治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參與型的公民文化。

  第四,弘揚傳統政治文化中有利於社會和諧的內容。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是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根基。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蘊涵有「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君輕民貴的民本主義,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厚德載物的寬容品格等,貫穿始終的一個中心理念是「和」。2002年10月,江澤民在美國喬治·布希圖書館的演講中就談到:「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存,不同以相輔相成。」胡錦濤也曾說「我國歷史上就產生了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比如,孔子說過『和為貴』;墨子提出了『兼相愛』、『愛無差等』的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禮記·禮運》中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樣一種理想社會;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2]人類政治生活中之所以要特別強調「和」,因為如果沒有「和」,不同階層、不同信仰、不同傳統的人是不可能在一起和睦共處的。更精妙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強調「和而不同」的「和」的同時,承認「有異」,在「異」的基礎上形成「和」,強調多元共處。

  當今要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強調「和而不同」極具現實意義。表現在國家關係上,就是倡導「協和萬邦」的理念,強調國家之間應當和平相處、和睦善鄰,國際爭端要和平協商、和平解決;表現在各種文明的關係上,主張善解能容、彼此尊重;表現在各種利益關係上,就是強調公正平等、友善兼顧;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就是強調尊重信任、和睦相親;表現在社會文化上,就是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這就是說,「和」是一種有機的契合,是一種境界。當然,我們在傳承傳統政治文化時,應有理性的、科學的態度,棄其糟粕,汲其精華,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第五,大膽地吸收和借鑑西方政治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當今時代是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現象,而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全方位的歷史進程。它作為一種歷史進程,始終伴有文化滲透、價值變遷、制度移植等內容。在這個歷程中,西方政治文化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會產生強大的衝擊,傳播著西式的政治理念和價值原則,擴散著西式政治發展道路的示範效應,加劇了中西方政治文化的衝突。正如亨廷頓所說:「對一個傳統社會的穩定來說,構成主要威脅的並非來自外國軍隊的侵略,而是來自外國觀念的輸入」[10](P38)。

  但我們更要強調的是,我們要以開放、自信的心態來對待西方政治文化。人類文明史證明,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或是意識形態愈是具有包容性和整合力,它就愈是豐富博大、歷久彌新。中華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曾有過外來文化的影響,但外來影響並沒有隔斷自己的發展道路,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方向,而是被中華文明吸收融合,仍保持了一以貫之的主流傳統。我們要以海納百川、熔鑄萬物的廣闊胸懷,大膽地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應該說,全球化為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政治文化資源,也為各國政治文化互補、交融提供了平臺和條件。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治觀念、人權理論,以及自由意識、公共意識、市場意識等,正是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必需的,我們要像列寧所說的那樣:「必須取得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全部文化,並且用它來建設社會主義」。

  當然,我們必須理性地借鑑西方政治文化,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相結合,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對中國政治文化進行大膽而合理的改造,注重培育新型的政治文化因子,為現代政治文化的建立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是艱難而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與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是相伴始終的,是互相推動的過程。和諧社會的構建會推動和諧社會政治文化的形成,而政治文化的構建與培育更能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今天,積極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

  註:本文為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當代中國的政治文明與社會穩定的研究」(編號05KS17)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1、馬慶鈺.告別西西弗斯——中國政治文化分析與展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R].人民日報,2005-06-27(1).3、羅素.權力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4、王仲田.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5、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1).6、張月明,姜琦.政壇10年風雲——俄羅斯與東歐國家政黨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7、西方思想寶庫[G].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8、王樂理.政治文化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9、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4-09-27(1).10、[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88.

  作者簡介:

  郭榮華(1964-),江西南昌人,江西師範大學教授。

  賀瑞虎(1965-),江西蓮花人,中共江西上饒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副教授。

  (文章僅供學術交流,文中包含的立場、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網立場)

(責任編輯:梅智敏)

相關焦點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這六個特徵,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本質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的具體體現。
  • 進一步提高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這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因此,對於廣大黨員尤其是黨政領導幹部來說,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
  • 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實踐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經濟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社會,其總體布局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拓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大體對應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奮鬥目標。
  • 執政中國·十年足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通過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強調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
  • 建設和諧社會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客觀的政治歷史和政治現實。如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準確把握政治文化的基本問題,探索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發展的規律,並以此來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國人迎接十七大的關注熱點之一。
  • 深刻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
  • 解讀一: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一方面,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為社會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撐;另一方面,社會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大體對應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奮鬥目標。當我們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拓展為四位一體並對奮鬥目標作了相應充實調整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小社會」)就成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怎樣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追求的奮鬥目標。
  • 中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問題科學回答
    「什麼是和諧社會、怎樣建設和諧社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命題中最基本的理論問題。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社會事務為主要議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四位一體新局面-中國青年報
    、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 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看我黨對執規律的新認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馬克思學說一脈相承,是我們黨在總結各國共產黨也包括自身執政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標誌著我們黨在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思想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已經提出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位一體的建設理論中,又一次明確增加了社會文明的建設。
  • 構建和諧社會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
  • 胡錦濤同志《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篇目介紹
    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
    我們黨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求全黨同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更加自覺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 論復興儒學文化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論復興儒學文化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作者:鍾靈 來自:廣東 上傳時間:8月11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現階段中共中央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目標,儒學的「中庸」思想,講的就是和諧之道,儒學的「道德」禮制,是一種優良的社會傳統,因此它們都值得我們宏揚和發揮!    【關鍵詞】道德 儒學文化 和諧社會    緒論:    儒者,人之需也!儒學就是社會秩序管理學。儒家以伸張道義(道德和正義)為己任,教人如何尊從道義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新中國崢嶸歲月|構建和諧社會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構建和諧社會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
  • 如何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學習通信)
    問: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對此,應如何理解?  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執政地位所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同時,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巨而繁重。
  •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怎樣理解胡錦濤總書記從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六個方面,概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呢?
  • 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省社科聯主席、武漢大學黨委書記、教授顧海良構建和諧湖北對湖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湖北「十一五」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關於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研討班上作了長篇講話,這個講話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了全面的、系統的論述。一個科學總結,一個戰略舉措,充分反映了黨中央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理論提出的戰略高度,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提出對現實的重大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