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古蜀人:4600年前核桃陪葬 陶瓷果盤奢侈品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隨葬的核桃有明顯摩擦痕跡。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元玲攝影張磊

  高山古城遺址是如何被世人發現?

  古蜀先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蹊蹺的隨葬品核桃,蘊藏著怎樣的秘密?

  對於神秘的古蜀文明,民間有很多傳說:蠶叢縱目、魚鳧成神、杜宇升仙、開明復活……這些傳說是否就是真實的古蜀歷史?真實的古蜀文明脈絡走向如何?

  答案,深藏於一個個古蜀遺址之中。

  什邡桂園橋史前遺存告訴我們,5000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經以聚落的形式聚居,只是尚未形成「城」的概念。而大邑高山古城遺址的發現,告訴我們,在距今4600年前,古蜀先民已經修建了城牆,表明當時已有強大的組織力量讓人們統一協作。

  4月18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前往位於大邑的高山古城遺址,試圖通過一些蛛絲馬跡,在這座成都平原最早古城中,尋訪古蜀先民的神秘蹤跡。

  陶器「果盤」是當時的奢侈品。

  古城村的秘密

  村民無意提醒,發現古城遺址

  高山古城遺址位於大邑縣原三岔鎮趙庵村古城埂,已經發掘的區域能夠看到多個墓穴、灰坑、水井等區域。除了這片區域,遺址其餘部分仍然隱藏於大片農田之下。

  回憶起高山古城遺址的發現經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陳劍記憶猶新。

  那是在2003年初的一天,陳劍和一行專家正在大邑鹽店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一位邱姓村民不經意提起了一件事:在他一個親戚的家鄉也有兩條「土埂子」,與鹽店古城相似,地點就在大邑縣的高山鄉。

  聽了這個消息,陳劍驚了一下。他立即打開地圖查詢這個地點,果不其然,地圖顯示這裡有一個「古城村」,村裡更有一處地名叫「古城埂」。

  陳劍大喜,「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埂子、墩子等字樣,常常能夠發現先秦時期遺存甚至是史前古城遺址。」

  他們立即趕至高山鄉古城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兩條基本垂直相交的土埂,寬度約20—30米,高出地表1.5—4米。這就是後來確認的東城牆與南城牆的轉角部位。

  其後,高山古城遺址被確認,深藏於地下的古蜀文明等待著人們去發現。

  出土的陶器紋飾精美。

  11年後的驚喜

  發現史前墓地,成都平原最早

  雖然高山古城遺址在2003年被發現,但由於人手短缺,發掘工作一度陷入停滯。

  對於古城的關注與調查,卻從未中斷。2014年底,一個驚喜的時刻終於到來。

  在位於古城遺址發掘地點東邊靠小路的地方,成都考古隊隊員們發現了第一具人骨。專家們頗為興奮:這裡有可能是一片墓地!配合鑽探調查,事實果然如此。

  陳劍一行立刻將這一重大發現上報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請求進行更大規模的發掘。

  不過,對於考古出土的人骨,不知情的當地老百姓卻一度以為「這是國軍的遺骸」。原來,在解放前夕,這裡曾發生了一次有名的高山阻擊戰。

  這些遺骸,比村民們猜想的早了4500多年。

  進一步的發掘中,考古人員確認:這是目前成都平原年代最早和最為完整的史前墓地。其規模大、延續時間長、分布密集、人骨遺骸保存完好等特點,讓這處遺址顯得彌足珍貴。

  長啥樣?

  身高165-175cm,與現代人差不多

  在發掘中,共有89座墓葬,一座人祭坑。由於墓葬均是一人一土坑,並未有多人同坑的現象,因此專家們排除了殉葬這種推測,而是認為這裡是墓地。

  研究體質人類學的專家原海兵介紹,遺骸有成年人也有未成年 人 ,成 年 人 骨 身 高 在165-175cm之間,與現代成都人的身高差別並不大。

  對於古蜀人的人種,人們一直以來有猜測:歐羅巴人種?蒙古人種?據考古專家陳劍介紹,早年他們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營盤山遺址曾發掘先民遺骸,並進行過鑑定,確認為蒙古人種。

  那麼,高山古城遺址的先民是否也是蒙古人種呢?陳劍和體質人類學專家原海兵均表示,人種的確定必須通過相關測試研究才能得出結論,「目前暫時不作結論。」

  陳劍介紹,人骨骨架保存完好,專家們將展開體質人類學測量研究,通過體質特徵分析、DNA測試分析,為進一步了解古蜀人的來源、遷徙狀況提供依據。

  出土的石斧。

  吃什麼?

  水稻為主食,馴養有豬狗

  古蜀先民們吃什麼呢?在生活區域的發掘中,為我們提供了線索。

  其中有一處堆滿陶器的灰坑,被考古隊員們稱為「宴饗坑」,即先民舉行聚餐儀式的場所。

  這裡出土了幾種動物的骸骨:豬的頭骨、狗的肋骨還有魚鰓骨。「這能夠說明,當時先民已經將這幾種動物馴化,並作為食物。」

  植物考古的專家也有所發現。專家閆雪說,他們通過浮選等考古手法對土樣進行了分析。發現裡面有水稻、黍、粟、薏米、蒼耳等植物的種子。由於年代太久遠,種子大都炭化了。

  「根據我們鑑定經驗,出土的水稻能夠佔到90%的比例,說明水稻是當時人們的主食。」閆雪說,這也進一步證明了高山古城遺址的文明受到長江中遊的影響較大。

  怎麼穿?

  發掘出陶製紡輪,先民已會紡織

  此外,專家們還在部分遺骸中發現了「拔齒」現象。這部分遺骸的上顎兩顆側門齒均被拔除,並且這種現象均只出現在成年人骸骨中,兒童並未發現。

  巧合的是,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遺址遺骸中,也曾發現了「拔除上顎側門齒」的現象。當時人們分析,這種現象可能是出於審美,或是成年的生理標誌。

  人們注意到,部分遺骸有明顯的骨骼錯位現象。「有的是兩膝緊靠,有的是骨盆錯位……」考古專家劉祥宇介紹,這些骨骼形態可以表明先民在死後曾被捆縛。

  或許因為年代太久遠,捆縛工具並未留下痕跡。但是人們在灰坑內發掘出多個陶製紡輪,表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

  用什麼?

  果盤「奢侈品」,碎了修修補補

  在高山古城遺址的生活區內,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

  這裡的陶器文化相當發達。陶器分為泥質陶和夾砂陶兩類,僅泥質陶就有灰陶、紅陶等7種。

  這些陶器做的生活用具各式各樣,罐、壺、樽、盆、缽等各式各樣。且陶器大量裝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刻劃紋,紋飾十分精美。

  其中,一個打磨光滑的圓盤狀陶器看上去十分精美。據了解,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來盛放食物,「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果盤」。這件陶器陶胎、陶衣都相當講究,應該不是普通人家所用之物,算是「奢侈品」。

  不過,圓盤已經破碎,只剩下一半。但是驚奇的是,破碎的一半竟有兩個小孔。「小孔是人工打穿的,我們推測另外一半也有兩個小孔。當時圓盤破碎成兩半後,先民將四個孔用繩索穿起來,算是修補的一種方式。」劉祥宇介紹,修修補補仍然繼續使用這件陶器,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對它的珍視。

  怎麼玩?

  3顆核桃隨葬,或為最古老文玩

  4600 年前,古蜀人也愛「盤核桃」

  在墓葬區域,專家們只出土了少量隨葬品。除了一隻有鏤空雕飾的象牙手鐲,其餘3枚均是核桃。核桃的出現令人匪夷所思,會不會是偶然因素掉入墓坑裡的呢?

  負責現場考古工作的專家劉祥宇否認了「偶然性」的猜測。據他介紹,3枚核桃出土於3個不同的墓坑,在墓坑的位置分別位於人骨的左手邊、右腳邊。「均位於特定位置,說明核桃是特地放置的隨葬品。」劉祥宇說,這種隨葬習俗此前幾乎沒有被發現過。

  核桃究竟作何使用?食物?玩具?藏品?……因為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考古隊員們也十分疑惑。不過,既然有珍貴的象牙作為隨葬品,那麼核桃在先民心中的地位應該不低。

  記者帶著核桃圖片,請教了四川著名的古玩收藏家趙德均先生,希望能夠得到一些啟示。看到核桃的圖片,他十分震驚——「核桃輪廓有磨損的痕跡!」

  趙先生向記者一一介紹其依據:核桃外表已呈棕紅色,而凹進的部分卻是黑色;此外,核桃凸起的紋理有明顯摩擦過的痕跡,部分已經磨得較為光滑……「核桃表面有一層包漿皮克,這應該不是食品,而是一件盤玩的耍件。」趙先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發現,或將改寫歷史。

  部分資料記載,中國玩核桃歷史起於漢朝,流行於唐朝,在清朝達到鼎盛時期。

  不過,據趙先生的實際收藏經驗來看,文玩核桃多見於清代,明代的都十分稀少。「這座遺址中核桃的發現,一下子將中國人玩核桃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千年!這太令人震驚了!」

  考古專家表示,他們將對核桃的確切用途和意義進行進一步研究。

  空中鳥瞰高山古城遺址發掘現場全貌。

  成都平原最早古城:高山古城遺址

  約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隊員在成都平原相繼發現了距今約3700年至4600年的8座古城遺址,它們比三星堆文化早了近千年,人們把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寶墩文化」。

  在寶墩文化8座古城中,位於大邑縣的高山古城遺址歷史最為悠久,距今有4600年的歷史。

  雖然此前什邡桂園橋已發現距今5000年的史前遺存,但該遺存是以聚落出現,沒有形成「城」的概念。

  而高山古城遺址修築有四面城牆,表明當時已有強大的組織力量讓人們統一協作。但是是否有階級存在,目前仍需考證。

  通過比較歷史發現,與高山古城遺址同時期的其他文明正處於國家出現的前期階段。

相關焦點

  • 古蜀王國的高山古城,是上古的神話傳說,一段三千年前的核桃往事
    他們迫不及待的前往調查,正是在這裡他們發現了距今4600多年的高山古城,古蜀文明自三星堆而後又往前推了一千年。在這座古城遺址裡,考古隊還發掘出一樣神秘東西,這樣東西的出土,徹底轉變了人們的某個觀點,那麼,他們發現的是什麼東西呢?這個東西又改變了什麼樣的觀點呢?我們提到的高山古城遺址,其中發掘出來的神秘東西,正是核桃。
  • 皈家堡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遺存 「川滇通道」4600年前就有了
    原標題:「川滇通道」 4600年前就有了 年前,一條從中國西北經川西南至滇西北的通道就已經打通,鹽源地區也成了這條通道的一個中間站。據介紹,皈家堡遺址考古將川西南地區歷史提早了2000年,該遺址年代距今至少在4600年以上。遺址保存面積較大,文化堆積厚達1米,是川西南地區目前發現保存最理想、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該聚落延續時間綿長,聚落結構複雜,對於認識該地區新石器時代居民的文化、歷史與社會結構等信息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除了彩陶,一些西北和雲南才有的陶器、石器在這裡也發現了。」
  • 山東出土4600年前獸骨,其上記載,證實存在帝堯統治的古唐國?
    山東出土4600年前獸骨,其上記載,證實存在帝堯統治的古唐國文/小格格論歷史大家都知道,現在被廣泛認同的第一個史書上記載的朝代就是夏朝。夏朝的政權是世襲制,這不禁讓人產生了一個疑問,那麼之前禪讓制的政權中就沒有真正存在在歷史上的朝代了嗎?我們在古書中了解到的堯舜禹三位名人,難道就只有治水的大禹建立了朝代嗎?那麼排名在他之前的堯舜兩位為什麼和他齊名?按照常理,他們應該也有自己的朝代,其實有一種說法是在夏朝之前還存在堯統治的古唐朝和舜統治的虞朝。
  • 四五千年前古蜀人就坐凳子、椅子?
    距今4600多年前的古王國時代(約前2686~2181),古埃及人已經垂足坐在摺疊板凳即胡床上,桌子等高足型家具,在那時也已經出現。亞述帝國薩爾貢二世的神殿上,雕刻著向勝利者敬獻貢品的圖案,其中,受貢的國王就是端坐在摺疊板凳上。
  • 穿越古蜀——船棺裡的成都密碼
    新華社成都5月24日電(記者惠小勇 高蕾 童方)刻有「成都」字樣銘文的青銅矛、絲綢之路舶來品「蜻蜓眼玻璃珠」、巴蜀圖語印章……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人員在成都蒲江縣和青白江區接連發現春秋至戰國時期的兩處大型船棺墓群,出土上千件精美青銅器、玉器、漆木器等文物,這些珍貴的「成都密碼」為解碼古蜀文明提供了一把鑰匙。
  • 四川廣漢:3200年前 古蜀人就刻出了「龍鳳呈祥」
    在這片三星堆東北側小型聚落中,發現了距今約3200年前的「龍鳳呈祥」圖案:鳳鳥振翅欲飛,蛟龍環遊其間。它們與殷墟婦好墓的龍鳳組合玉器一起,證明早在3000多年前龍鳳已成為吉祥物。  意義非凡 是國內最早的龍鳳組合文物  四川省考古院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該院在對天府大道北延線(德陽段)的考古調查中,發現了多處考古遺址。
  • 古蜀華章 210件古蜀寶藏亮相國家博物館
    然而,上世紀八十年代,三星堆兩個埋藏坑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其中出土的人像、頭像、神樹等各種造型奇異的青銅器,以及多種製作精美的金箔製品震驚海內外。本世紀初金沙遺址發現後,隨著太陽神鳥金箔片、金面具、金冠帶、青銅立人等重要文物陸續現世,同時揭露出大量禮儀性的玉器、銅器埋藏坑,將古蜀文明又一段璀璨的歷史浮現於世人面前。
  • 古蜀金沙遺址"王者"或為望帝杜宇 系"古蜀五祖"
    足夠多的證據證明,金沙,就是三星堆文化的延續。常年的天災人禍後,古蜀先人的一支可能在「王」的帶領下,來到成都平原,在金沙重新發展壯大。史料記載的古蜀國勢力範圍相當廣闊,那麼廣闊王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在哪兒?如此個性獨特的蜀文化為什麼會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考古學家、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王毅認為金沙是可以解答的。
  • 古蜀王族的喪葬
    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長54釐米的玉邊璋,刻有精美的祭山圖景,反映了當時古蜀人崇拜山的信仰。揚雄《蜀王本紀》中記載,「李冰為蜀守時『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雲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在古蜀人的心中,蜀山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是蜀人祖先起源的聖地,也是蜀人去世後靈魂的歸所。
  • 解碼秘色瓷&先秦陶瓷字母(茉莉講古35)
    解碼秘色瓷&先秦陶瓷字母(茉莉講古35)圖(聞果立在父親聞長慶的注視下拉坯)茉莉一直對越窯秘色瓷八稜淨瓶情有獨鍾》將於11月8日舉辦) 浙江慈谿瓷人聞長慶,出生於1949年,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秘色瓷燒制技藝,力圖重現秘色瓷如冰似玉的光華。
  • 這些珍貴文物,勾勒出古蜀文明的文化傳播路線
    在這處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的文化遺址中,考古人員相繼發現距今5300年至4600年間新石器時代的房屋基址、人祭坑、灰坑和窯址等遺蹟,尤其出土的精美陶石器,表明這處遺址已經是當時的一處大型中心性聚落。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陳劍介紹,在眾多出土文物中,包括帶有甘肅馬家窯文化特徵的彩陶罐、瓶、盆等文化遺存。
  • 古蜀文明:解讀三星堆文化的密碼
    古蜀紀實:我們都知道四川的簡稱是川或蜀,四川為什麼叫川蜀大地?這是有淵源的!我們首先從文字學來解讀,蜀字就是橫著的目字+勹+蟲,自古至今這個字從未有過大的形態變化,我們知道四川有個著名的三星堆文化,講的是古蜀文化,這個大家沒有異議,世界所有學者沒有異議!
  • 成都平原迄今最早古城:三個核桃隨葬 十歲兒童被用來祭祀
    最費解/   隨葬品中發現3枚4600年前的核桃,這一隨葬習俗在成都平原尚屬首次發現。   神秘的古蜀文明,一直是縈繞在人們心中的謎團。然而,此次高山古城遺址的89座墓葬內,僅有少量墓葬發現有隨葬品,目前為止發現有1個象牙製品——象牙鐲,以及3個核桃揪。據了解,這種核桃揪是核桃果實的一種,「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山核桃」。從圖片可以看到,這些史前的核桃保存十分完整,紋路清晰。專家介紹,使用核桃作為隨葬品的隨葬習俗,這在成都平原尚屬首次發現。「可能是物依稀為貴,核桃成為了一種珍貴的藏品,也有可能是其他作用。」
  • 藏家交流:四五千年前古蜀人就坐凳子、椅子?
    在接受電話採訪時,一個叫王敬之的人表示,「這是一個非常荒唐的東西,因為它假得實在是太厲害了,根本就是造假造得太不專業。」最近,四川收藏家手中的部分三星堆玉器,經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研究所儀器檢測,是距今大約5000——3000年古蜀先民的作品。這30餘件三星堆玉器中,有圓形凳、方形條形凳、靠背椅子的圓雕形狀和平面圖案。它們無聲地告訴世界,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就使用凳子、椅子。
  • 易經太極源自古蜀
    樹下有一個形體較高大的人,扭腰側胯、高揚雙臂,跳起豪放的舞蹈,旁邊兩個採桑女,面向舞者擊掌伴奏。追溯我國養蠶、絲織的歷史,至少已有六七千年之久,而2300多年前的古蜀國時期,是絲織業發展的重要階段。正是這種社會背景,使得採桑成為銅器上的一個重要圖案。四川地丘陵和山地甚多,古蜀先民很早就開始修築梯田。古蜀文化玉石畫像裡有水稻梯田模型,說明梯田在古蜀時期,是山區種水稻的一種重要方法。
  • 三星堆文物是古蜀文明在赤裸裸的炫富?
    再次刷新人們對古蜀文化藝術成就的觀念。三星堆發現過程三星堆位於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系表中所記的蠶叢、柏灌、魚鳧(音fú讀服)、杜宇、開明等蜀王中,這條金杖應該屬於哪一位蜀王呢?」總共出土金、銅、玉、石、骨器1400餘件,海貝約4600枚,數量之多,令人驚嘆。
  • 古蜀「對話」瑪雅 「萬物有靈——四川古蜀文明數字藝術展」11日在...
    當古蜀遇見瑪雅,會是怎樣一副光景?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即將上演。 12月5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獲悉,當地時間11日,「萬物有靈——四川古蜀文明數字藝術展」將在墨西哥國立世界多元文化博物館舉辦,並舉行學術研討會。
  • 憨態有趣古蜀豬
    古蜀國時代,古蜀先民運用對稱性原理、透視學原理和幾何學原理,雕鑿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玉器。在古蜀文化玉版上,就有表現古蜀國人打獵、叉魚、播種、犁田、曬衣物、釀酒、養豬、慶豐收跳舞的圖案。民間收藏的一件古蜀文化圓雕玉豬長約70餘釐米,寬30餘釐米,重達80公斤。
  • 從大山中走出的古蜀文明
    成都人是怎麼來的,他們的祖先到底是怎麼生活的?早已為人所熟知的蠶叢縱目、魚鳧神化仙去、杜宇化鵑、開明復活等傳說是否是真的存在?這些都是古蜀人留給我們的懸疑。西漢大儒揚雄在《蜀王本紀》中這樣斷言:「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民椎髻左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 四川的古蜀文化玉器(摘錄)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張如柏 當人們提到四川省廣漢三星堆遺址的古蜀文物時,都對它的青銅器讚不絕口,印象極深,殊不知在古蜀文化三星堆玉器中,包含著有比青銅器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玉器本身的資訊足以向雕塑家、民俗學家、工藝學家、人種學家、地質-礦物學家、考古學家等提供原始的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