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蜀——船棺裡的成都密碼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新華社成都5月24日電(記者惠小勇 高蕾 童方)刻有「成都」字樣銘文的青銅矛、絲綢之路舶來品「蜻蜓眼玻璃珠」、巴蜀圖語印章……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人員在成都蒲江縣和青白江區接連發現春秋至戰國時期的兩處大型船棺墓群,出土上千件精美青銅器、玉器、漆木器等文物,這些珍貴的「成都密碼」為解碼古蜀文明提供了一把鑰匙。

  新出土240多座船棺和1300多件珍貴器物

  近兩個足球場大的黃泥地裡,是大小不一的深坑,黝黑厚重的船型棺木就位於深坑的正中。記者在位於蒲江縣鶴山鎮飛虎村鹽井溝的考古現場看到,60多座古墓排列整齊,與近處一條古河道大致並行,墓內船棺大都保存完好,棺長約4米到7米。

  這些船棺均以整段楠木製成,棺蓋和棺身形制基本一樣,其製法是各將一根楠木去掉三分之一,將剩餘三分之二挖空中心部分,上下兩部分對扣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船棺。棺身低平、中空,如船艙,一頭鑿出弧度,如船頭。

  據蒲江船棺葬墓群發掘工地現場領隊龔揚民介紹,已出土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竹質器、草編器、印章等隨葬器物300餘件。

  根據考古記載,僅蒲江縣,這個成都市屬583平方公裡的縣城就已出土船棺墓葬群10次,而此次出土的如此大規模且保存完好的墓葬群在當地尚屬首次。

  位於青白江區大彎鎮雙元村的考古現場近2萬平方米,已發現船棺葬180座,但大部分已經風化。最大的一座M154號墓位於考古現場中部,墓坑深2.3米,船棺長6.1米,寬1米,船棺的周圍還均勻地抹著厚厚一層用於密封的青膏泥。考古人員根據棺內出土文物的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判斷,墓主身份應該非常尊貴。

  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現場領隊王天佑介紹,青白江船棺墓群年代跨度200多年,從春秋晚期延續至戰國中晚期,出土的隨葬品中有精美青銅器、陶器、漆木器、玉石器上千件。

  船棺裡的成都密碼

  船棺葬是南方習水民族的一種特殊葬俗,一生懂水、用水,賴舟楫的南方人希望死後能乘著載魂之舟到達彼岸。

  船棺主要出土於我國南方一些省份、東南亞等濱水地區。但迄今發現最早的船棺是成都金沙遺址中出土的商周時期船形葬具;從船棺發現的地點、規模、規格、隨葬器物等看,均以成都平原為最。

  傳說中,古蜀國開明王朝首任國王鱉靈從楚地溯遊而上,帶來了這種葬俗,蜀人紛紛效仿,影響至長江中下遊地區甚至海外。

  「船棺不是由南北漸的外來品,它源於中華文明,是還原古代長江上遊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解碼古蜀文明的鑰匙。」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毅告訴記者。

  豐富的隨葬品提供了解碼成都平原燦爛文明的依據。2000年出土的成都商業街船棺墓葬群曾轟動考古界。出土的大型漆器、以及編鐘(磬)架子等禮器,證明墓主身份極高。專家猜測此地很可能是古蜀開明王的王族墓地。而在蒲江和青白江出土的船棺墓葬墓主身份低於商業街船棺墓主,應為開明王朝官員及貴族。

  系列船棺墓葬群出土印證了成都建城史至少開始於2500多年前的開明王朝。

  隨著開明王朝「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作為中心城市和對外交往樞紐的地理優勢很快凸顯出來。最近發現的兩個船棺墓群中「成都矛」、「蜻蜓眼玻璃珠」,以及大量農作物種子的出土,進一步印證了開明王朝令人驚嘆的對外交往和製造業、農業水平。

  仍有眾多待解之謎

  儘管船棺考古揭示了古蜀成都的許多秘密,但仍有許多待解之謎。比如船棺中發現的「巴蜀圖語」印章,儘管發現時間較早,數量較多,且印章上的符號自成體系。但學術界目前尚未確認這種印章是否是古蜀文字。

  「我們剛剛撩起古蜀文明的面紗一角,還有很多未解之謎有待發現。」王毅說。

  無論如何,經過幾代考古人的努力,從寶墩遺址、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商業街船棺葬、青白江雙元村春秋戰國墓群,到蒲江戰國船棺墓群,使商周時期至戰國晚期的古蜀文明形成序列,為「解碼」古代巴蜀地區的歷史文化、生活喪葬習俗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間的交流交融等提供了一把「鑰匙」。而成都平原,無疑是古蜀文明最璀璨的區域。

相關焦點

  • 成都地理志 | 穿越兩千年 古蜀群墓成都重現
    在隨後的勘探中,這個從春秋晚期延續至戰國中晚期、年代跨度達200多年的古蜀人墓群重現天日。經過近一年的勘探和發掘,考古專家們在雙元村發現了180座船棺墓群,出土上千件文物。隨著春秋時期「船棺」拼圖找回,從商周至戰國、跨越千年的古蜀文明,又向我們走近了小小一步。「這些都是豎穴土坑墓,大部分的葬具是船棺。」
  • 古蜀王族的喪葬
    據《史記·武帝本紀》、《華陽國志》及《十三洲志》記載:蜀人祖先乃軒轅皇帝之後,由西北南下定居於岷江和雅礱江流域,後又進入地勢低洼、沼澤密布的成都平原。古蜀人若不長於舟楫,要沿水路遷移或開發成都平原都是很困難的事。二十世紀80年代後期,在彭州市、蒲江、大邑、廣漢、綿竹等地也發現了船棺,成都平原上發現的船棺都明顯帶有古蜀文化特徵。
  • 成都出土戰國船棺內藏「成都」銘文青銅矛
    新華社成都2月17日電(記者童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17日通報,近期在蒲江縣出土的大型戰國船棺裡又發現了刻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為研究戰國時期青銅兵器製造工藝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成都蒲江縣文管所於去年9月在成都市蒲江縣一在建工地發現60座戰國墓群,多為船棺墓,到目前為止共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竹質器、草編器、玻璃器及銅錢等。
  • 省委食堂工地挖出千年王陵:大小船棺整齊排布,揭古蜀國神秘面紗
    上篇文章中我們講到,2000年8月, 在成都商業街附近,四川省辦公廳機關食堂修築工地上,幾輛挖掘車正在施工作業,突然,一輛挖掘車挖到四米深的地方時,探出了幾段大型的烏木,這些烏木存在人工雕琢的痕跡,中空裡面似有器物。經過考古專家的鑑定,這些烏木皆為千年古船棺,其中最大的一具船棺長18.8米,直徑1.7米,為樹齡上千年的貴重楠木製成,是我國考古迄今為止,發掘的規模最大的一具船棺。
  • 山與城 | 船棺之謎、神秘手心紋……穿越巴人「青銅時代」迷霧
    如最早提出「手心紋」這一說法的是考古學家衛聚賢,他把這個符號解釋為「得心應手」;考古學家鄧少琴在《巴史新探》一文中則提出「心」紋是指天文學28宿之一的心宿,即古代蜀人敬仰的帝星杜宇……「靈魂的擺渡」巴人千年船棺葬之謎曾經,位於九龍坡區的銅罐驛鎮因地處江邊,過往、經停此處的船隻眾多,往往直到深夜
  • 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出土的「槳形器」,原來是翣
    昨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經過文保人員12年的保護修復與考證研究,這件於2006年在蒲江飛龍村戰國船棺墓葬群出土的器物,在埋入地下2000多年後終於合而為一,還找回了自己真正的名字——翣(編者註:shà)。更驚人的是,它是古蜀文明中唯一被確認的喪葬禮器,同時也是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出土的翣中最長的一件。
  • 船棺之謎、神秘手心紋……穿越巴人「青銅時代」迷霧
    長河古阜,山城碼頭,銅罐驛更為人熟知的是,這裡掩藏著重慶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建廠房挖地基時,發現了眾多青銅器,尤其是銅罐驛冬筍壩的17組船棺葬,更是令考古人員為之驚嘆——這17座形似獨木舟的棺材,頭部皆朝西,即頭向長江,有如「以船著岸」。
  • 從揚雄、常璩就開始的爭論 古蜀文明到底有沒有文字?
    蒲江縣文物所供圖  【發現】  神秘的圖形符號古蜀文明留給後人的「密碼」  1972年11月,郫縣(今郫都區)紅光鎮獨柏樹出土了一件戰國虎紋青銅戈。  這是古蜀文明留給後人的「密碼」。而早在20世紀40年代,即有學者洞察到了這些「密碼」的存在。
  • 成都繁華商業區發現的大型船棺,其中巨大的寶藏無法全部挖掘出來
    挖掘現場成都商業街區曾經發現著名的船棺合葬墓,為巴蜀文化增添了絢麗的一頁。其不但藝術價值頗高,還隱藏著大量的寶藏。因為成都商業街的船棺,規模巨大,佔地廣闊,應該是貴族墓葬和王族宗廟,其中甚至還有很多殉葬的人,埋藏了價值連城的陪葬品。
  • 四川金沙遺址區首次發現船棺和硃砂(圖)
    成都金沙首次發現船棺,在墓葬中還發現了不少色彩鮮豔的硃砂   金沙遺址最新考古發現說明,戰國時期古蜀國依然繁榮  三星堆是古蜀文化的鼎盛時期,其後的金沙是其燦爛文明的延續,但呈現下坡路之勢。
  • 走進湔江蜀源探秘之十一:古蜀文明十二橋遺址
    文/舟歌【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作為一種奇特的喪葬形式,船棺葬流行於春秋戰國至西漢早期的巴蜀地區在此,我們將來探索和破解「船棺及船棺葬」這一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試圖通過這一「密碼」來解讀古蜀文化的一些歷史謎團,來詮釋一些古蜀文化的神秘奧妙。作為古蜀文化中重要內容的「十二橋文化」,曾經昭示著「古蜀文明的最後輝煌」?
  • 成都「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 為四川最大春秋戰國墓葬群
    2018年4月12日,成都青白江雙元村船棺葬群是近年來成都平原古蜀考古的重要發現,其中M154號墓的墓坑深約2.3米,船棺長約6.1米,寬約1米,棺內出土器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是整個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算得上這裡的「棺王」。 4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
  • 蒲江出土60座戰國船棺墓 墓主佩古埃及飾品「蜻蜓眼」
    成都市蒲江縣一樓盤工地發現戰國船棺墓群。  原來2000年前,成都和古埃及就有聯繫了!  今年春節,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的「古埃及:法老與神的世界」主題展覽上,155件(套)古埃及文物與四川公眾見面。古埃及文明和古蜀文明的交匯,讓人遐想聯翩。
  • 羅馬現場直擊——古蜀文明特展第二站:「人與神的世界」
    義大利羅馬當地時間3月25日,來自中國的:「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在「永恆之城」羅馬的圖拉真市場及帝國廣場博物館隆重揭幕。本次展覽不僅是東西方兩大古老文明穿越時空的一次對話,也寄託了兩地文博人增進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相互了解的歷史使命。
  • 成都出土60座戰國船棺墓 墓主戴古埃及「蜻蜓眼」
    原來2000年前,成都和古埃及就有聯繫了!今年春節,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的「古埃及:法老與神的世界」主題展覽上,155件(套)古埃及文物與四川公眾見面。古埃及文明和古蜀文明的交匯,讓人遐想聯翩。而成都最新的一處考古發現更讓人驚訝——也許早在2000多年前,古蜀文明就曾與古埃及文明有過親密接觸。
  • 古蜀文明走進羅馬:從三星堆文物看到漢畫像磚
    北京時間3月25日下午,展覽「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在「永恆之城」羅馬的圖拉真市場及帝國廣場博物館開幕。  澎湃新聞了解到,展覽匯集了來自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8家川內文博單位的145件/套館藏精品文物(其中禁止出境的5件文物以複製品的形式展出),展品包括黃金製品、青銅造像、玉石器、畫像磚等,完整地呈現了古蜀文明。
  • 古蜀文明特展,讓義大利人震撼了一把!
    以時間為序,從簡明介紹四川盆地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重要考古發現的「序廳」部分,到講述人神溝通、祭祀氛圍濃厚的古蜀時期的「神國萬象」部分,再到描繪秦並巴蜀之後,逐漸成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的「世間物語」部分;體現了在中國西南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從神性感召到人性甦醒的社會生活面貌的轉變,也完整地呈現了一個璀璨的四川古代文明。
  • 3000年前船棺墓,發現一塊「泥巴」,被永久密封保存
    四川考古隊在成都蒲江飛虎村發現了一座古墓葬群,經搶救性發掘,初步斷定為古蜀國船棺葬此次共發現60多個船棺,最長的船棺有7米長,寬1米多,考古專家介紹說,能用這麼大的船棺,說明墓主人應該是古蜀國的貴族。在已經發掘的43座墓室中,清理出銅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共計300多件。
  • 四川出土2000年前船棺墓,發現一塊「黃泥」,被永久密封保存
    2017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發掘蒲江戰國船棺墓群時,就將這樣一坨「黃泥」當作寶貝搬回了實驗室。隨後專家宣布,這坨「黃泥」,是戰國墓主的一條錫帶鉤。2017年四川成都蒲江發現了戰國時期的大型船棺墓,考古人員開始進行搶救挖掘。
  • 古蜀先民從哪裡來?
    1986年以後,三星堆、金沙遺址等古蜀文明遺址相繼被人們發現,出土文物藝術水平登峰造極,引發了人們對神秘緯線上古蜀文明的種種遐想。成都,因此被稱為北緯30度線上的「神秘之都」。現在,讓我們從十分有限的文獻記載和零星的傳說中,去探索那個神秘的史前文明時代蜀地究竟發生了什麼神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