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地區首次出土 「成都」銘文青銅矛
(原標題:成都地區首次出土 「成都」銘文青銅矛) 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的出土
-
"成都"銘文青銅矛在顯微鏡下透露更多信息 背面還有一個字
「成都」銘文青銅矛其背面刻有的「公」字 在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出土的文物中,「成都」銘文青銅矛引發人們強烈關注。這件文物是成都地區首次發現刻有「成都」字樣的青銅矛,印證了早在戰國晚期成都的城市稱謂就已存在。不過,青銅矛的「成都」字樣究竟是當年鑄造時所刻還是後來使用時所刻,也給人們留下了一個謎團。昨日,記者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該研究所邀請了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中心的文保專家楊軍昌教授及其團隊,就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的保護和研究開展合作。
-
蒲江出土的青銅矛刻「成都」 11枚神秘印章巴蜀圖語仍成謎
近5個月後,60座戰國時期風格獨特的船棺墓葬,在成都平原呼之欲出。11枚帶有「巴蜀圖語」印章、兩顆琉璃飾品「蜻蜓眼」……更令巴蜀文化專家震驚。(華西都市報2月9日曾報導)越是精彩的,越容易被忽略。近日,在這個神秘的墓群裡,一枚曾被忽略的帶泥青銅矛「走紅」。考古隊員對其細細清理後,意外在矛身中間發現了「成都」二字。
-
穿越古蜀——船棺裡的成都密碼
新華社成都5月24日電(記者惠小勇 高蕾 童方)刻有「成都」字樣銘文的青銅矛、絲綢之路舶來品「蜻蜓眼玻璃珠」、巴蜀圖語印章……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人員在成都蒲江縣和青白江區接連發現春秋至戰國時期的兩處大型船棺墓群,出土上千件精美青銅器、玉器、漆木器等文物,這些珍貴的「成都密碼」為解碼古蜀文明提供了一把鑰匙。
-
滎經出土青銅矛「成都」得名提前兩百年
自古以來,雅安和成都就有著頻繁的商貿和文化交流,雅安也是成都進入藏區和彝區的入口要衝。戰國至秦漢時期,滎經曾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邊關重鎮,一度成為中央政權控制西南夷的橋頭堡和防禦西南夷入侵的軍事要塞,一些印有「成都」銘文的文物在滎經戰國時期的墓葬中便有發現。 雅安市博物館收藏了一支帶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出土於滎經嚴道鎮同心村的戰國古墓群。雖然年代久遠,但斑駁的鏽跡也掩蓋不住銅矛邊緣線條的流暢以及矛身上精美的虎形紋飾。
-
成都出土60座戰國船棺墓 墓主戴古埃及「蜻蜓眼」
船棺年代戰國時期墓葬4排整齊排列蒲江縣鶴山鎮飛虎村,西北距蒲江河約400米,東南距長秋山約1000米處,有塊環境優越的平地。近來,沉睡的土地中,一艘艘並不完好的獨木舟接連出土。這是流行於四川的船棺土葬習俗。船棺在蒲江出現,實際上並不意外。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蒲江就不斷出現戰國船棺。直至2006年12月,發掘出土的戰國船棺已達10具,其中有9具就出現在飛龍村鹽井溝。當地居民也對來來往往的考古人員並不陌生。然而,這一次的發現,還是驚動了考古界,諸多資深專家聽聞,紛紛趕去,一睹為快。「如此密集地排列,在當地從未有過。」
-
背面還有一個「公」字 正面「成都」二字更像鑄造時所刻
在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出土的文物中,「成都」銘文青銅矛引發人們強烈關注。這件文物是成都地區首次發現刻有「成都」字樣的青銅矛,印證了早在戰國晚期成都的城市稱謂就已存在。不過,青銅矛的「成都」字樣究竟是當年鑄造時所刻還是後來使用時所刻,也給人們留下了一個謎團。昨日,記者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該研究所邀請了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中心的文保專家楊軍昌教授及其團隊,就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的保護和研究開展合作。
-
金沙遺址新現奇觀 船棺內骸骨撒滿硃砂
本報訊(記者陳四四)3000多年前的金沙先民的祭祀與戰國時期的喪葬習俗有何關聯?昨(2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一批戰國早期的墓葬在金沙遺址出土,使用獸骨、磨石、硃砂隨葬的特殊喪葬習俗,可能是金沙祭祀風俗的遺留。 此次發現的戰國墓葬位於金沙遺址宮殿區的西側。
-
戰國「王」字銘青銅矛
圖1 淄川博物館藏戰國青銅矛頭,正面(左)「門」字形紋飾和銎部「王」字銘文;背面(右)「門」字形紋飾 圖2 浙江省博物館藏矛 圖3 武漢博物館藏矛從商朝到戰國時期,一直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只是在形制上有所變化,由商朝的闊葉銅矛發展成為戰國時的窄葉銅矛,其前鋒更加銳利,刺透力增強。從戰國晚期開始,鋼鐵矛頭開始出現。到漢代,鋼鐵製造的矛頭便逐漸取代了青銅矛頭。 在山東淄川博物館澹廬展室,展藏著一件飾有「王」字銘文和「門」字形組圖的戰國青銅矛頭,現介紹如下。
-
成都「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 為四川最大春秋戰國墓葬群
2018年4月12日,成都青白江雙元村船棺葬群是近年來成都平原古蜀考古的重要發現,其中M154號墓的墓坑深約2.3米,船棺長約6.1米,寬約1米,棺內出土器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是整個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算得上這裡的「棺王」。 4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
-
四川出土2000年前船棺墓,發現一塊「黃泥」,被永久密封保存
2017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發掘蒲江戰國船棺墓群時,就將這樣一坨「黃泥」當作寶貝搬回了實驗室。隨後專家宣布,這坨「黃泥」,是戰國墓主的一條錫帶鉤。2017年四川成都蒲江發現了戰國時期的大型船棺墓,考古人員開始進行搶救挖掘。
-
船棺之謎、神秘手心紋……穿越巴人「青銅時代」迷霧
日前,2019年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推出的巴人手心紋拓片體驗亮相現場,吸睛無數——巴蜀地區出土的大量青銅兵器上,都可以見到一個特別的手心紋符號,它也是巴文化的待解謎團之一。 實際上,巴文化中這樣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如那在銅罐驛鎮冬筍壩出土的船棺葬——是否代表著先人「生亦長江死亦長江」的寄意?
-
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出土的「槳形器」,原來是翣
昨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經過文保人員12年的保護修復與考證研究,這件於2006年在蒲江飛龍村戰國船棺墓葬群出土的器物,在埋入地下2000多年後終於合而為一,還找回了自己真正的名字——翣(編者註:shà)。更驚人的是,它是古蜀文明中唯一被確認的喪葬禮器,同時也是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出土的翣中最長的一件。
-
為什麼巴蜀符號主要在戰國船棺中發現?
青川戰國木牘(公元前309年,隸書)、達州渠縣城遺址15枚竹木簡牘,都說明秦以前巴蜀已經在使用中原漢字。古巴蜀沒有自己的文字,而要用今天的漢字去解讀,當然不會成功。第二,為什麼巴蜀符號主要在戰國船棺中發現?印章是私有制出現以後的產物。
-
山與城 | 船棺之謎、神秘手心紋……穿越巴人「青銅時代」迷霧
實際上,巴文化中這樣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如那在銅罐驛鎮冬筍壩出土的船棺葬——是否代表著先人「生亦長江死亦長江」的寄意?再如那神奇的「鎏金術」,三峽地區出土的諸多鎏金銅器隱藏著怎樣的秘密?重慶發布《山與城》55期,將專訪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方剛和多位學者,逐一解讀那個屬於重慶的傳奇「青銅時代」。
-
快來成都博物館一起「穿梭古今」
一場青銅文化盛宴來了! 近日,由成都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漢中市博物館等共同主辦的「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展。該展覽將持續至11月11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同時,四川省文物諸如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青銅人頭像,金沙遺址博物館藏銅人面形器,茂縣牟託一號石棺墓、青白江雙元村春秋戰國時期船棺墓群、彭州戰國窖藏等出土的青銅器等,也展現著商周至戰國時期蜀地青銅文明的璀璨。三地的青銅重器齊聚成博,不斷展示著該時期秦嶺南北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
廣西馬山出土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矛(圖)
這把青銅矛是當地群眾在紅水河邊的岜盆山修築墓葬時挖出來的 本報通訊員 周文高 攝 日前,馬山縣一幹部職工與村民在該縣喬利鄉興科村紅水河邊發現了一疑似文物,經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專家初步鑑定為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矛
-
「考古成都」6月9日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
飛虎村船棺葬出土的「成都矛」■天府早報記者 段禎 圖片由金沙遺址博物館提供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將於當天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展覽將首次集中展示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 300 多件/套文物。
-
成都平原最早的主體人群文化來自川西高原馬家窯文化
他表示,現在基本能證明成都平原最早的主體人群、文化來自川西高原的馬家窯文化。▲青白江雙元村墓地發掘現場 視覺中國青白江雙元村墓地 補齊古蜀文明的春秋斷層「近10年,發掘了140餘處青銅時代的各類遺址。」
-
成都發現一蜀漢古墓,出土17艘金絲楠木船棺,專家:墓主人是王族
成都發現一蜀漢古墓,出土17艘金絲楠木船棺,專家:墓主人是王族文/文飛現在電視上最多的節目應該就是各種娛樂性質的綜藝節目,但是在前幾年一些考古類型的節目還是非常受歡迎的2006年夏天,四川省成都市某條街道,有個單位食堂內因為面積太小進行擴建,在施工隊工作的時候,不小心在地下挖出了一塊非常大的木頭,但是人們都非常好奇的對象,怎麼會埋了這麼大的木頭呢?於是便告訴了當時的負責人,負責人立即叫停所有工作,把這件事報告給了當地政府,待會部門立即派了考古團隊過去勘探,一看情況,得,已經被破壞了,於是趕緊開始進行搶救性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