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王」字銘青銅矛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圖1 淄川博物館藏戰國青銅矛頭,正面(左)「門」字形紋飾和銎部「王」字銘文;背面(右)「門」字形紋飾

  圖2 浙江省博物館藏矛

  圖3 武漢博物館藏矛

 

  ■山東淄博 魏傳來

  矛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直刺和扎挑的長柄格鬥兵器,是古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歷史久遠,其最原始的形態是用來狩獵用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後來人們逐漸懂得用石頭、獸骨製成矛頭,縛在長木柄前端,增強殺傷效能,如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發現用石頭或動物骨角製造的矛頭。奴隸社會的軍隊,已經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商朝時,銅矛已是重要的格鬥兵器了。從商朝到戰國時期,一直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只是在形制上有所變化,由商朝的闊葉銅矛發展成為戰國時的窄葉銅矛,其前鋒更加銳利,刺透力增強。從戰國晚期開始,鋼鐵矛頭開始出現。到漢代,鋼鐵製造的矛頭便逐漸取代了青銅矛頭。

  在山東淄川博物館澹廬展室,展藏著一件飾有「王」字銘文和「門」字形組圖的戰國青銅矛頭,現介紹如下。

  這件青銅矛(圖1)通長19.1、最寬處3.9釐米,其前鋒尖銳,兩側翼刃鋒利,中部起脊,橫斷面呈菱形。有銎,銎壁厚0.15釐米,在銎的中部有橋鈕形系,系長2釐米,有孔,可用繩穿過以便把矛頭牢牢綁縛在矛柄上。

  這件青銅矛的稀罕之處,是除在矛的正面銎部上邊鑄有包邊「王」字花銘文外,在銅矛的正、背兩面側翼體上均鑄有兩組隔脊相對的極像是美術文字的圖紋。因每組圖紋整體極像繁體「門」字,故學者們稱之為「門」字形圖案。這些美術文字形的紋飾,使用了難度極大的剔地浮雕工藝手法,不但線條寬、窄有度,橫、豎平直,而且有凸有凹,陰陽分明,兩兩對襯,極為規整。給人以端莊秀麗,既嚴謹、又活潑的視覺效果。這些字形圖案,不但在這件銅矛上起到了極好的裝飾美化作用,而且因為這些字形圖案剔雕凹凸,位置適中,還能起到「血槽」的功能。「血槽」就是在脊的兩側鑄留的凹槽,也稱「飲血」,為矛頭刺入人體時出血進氣,以減少阻力並增加殺傷力。該矛製作精良,器型典雅優美,鏽跡斑駁陸離、色澤光亮,鋒、刃銳利如初,歷經幾千年依然如故,體現出了戰國兵器極高的鑄造工藝。

  經查閱有關資料,有記載的鑄有「王」字的青銅矛至少發現有兩件,一件藏浙江省博物館(圖2);另一件出土武漢市蔡甸區熊家嶺,現藏武漢博物館(圖3)。此矛的大小尺寸及「王」字銘的鑄制部位和表現手法與上述二矛基本相近和相同。不同的是兩側翼體上鑄有的花(字)紋。

  浙博與武博二館藏矛,兩側翼體上的花紋基本相同,均為對襯分布的完全相同的紋樣,有的學者認為除了其裝飾功能外也可能是一種姓氏或族(國)徽的標緻。而淄川博物館這件青銅矛雙面兩翼體上的紋樣圖案卻是完全不同的筆畫各異的四個獨立形像,不像是姓氏、族徽之類的美術裝飾符號,更像是藝術化了的美術文字。

  這四組裝飾性極好的「門形」圖案,是純圖案,還是純文字,究竟代表了什麼,想表達什麼,抑或是戰國時期的一種美術字?為了解開這些謎團,筆者曾經多次與有關學者、專家反覆鑑賞、考證、辨識,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得出準確一致的釋讀信息。

  以致有的學者形像地將這四組圖案比喻為「四扇難開的門」。或許終有一天,我們會找到開門的鑰匙。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才使得「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繫。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約在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後經歷朝歷代,各種字體紛紛誕生,一直發展到今日。這件矛上的文字,極有可能也是一種我們還不能辨識的古代文字形式!

  雖然這件戰國銅矛上的圖文信息,我們現在還不能讀懂,這或許給我們增添了一些神秘和遺憾,但同時也打開了無限的文化遐想空間,讓我們去考證、去探索!

相關焦點

  • 廣西馬山出土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矛(圖)
    這把青銅矛是當地群眾在紅水河邊的岜盆山修築墓葬時挖出來的 本報通訊員 周文高 攝  日前,馬山縣一幹部職工與村民在該縣喬利鄉興科村紅水河邊發現了一疑似文物,經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專家初步鑑定為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矛
  • 盤點春秋戰國各諸侯國裝備的青銅矛
    青銅矛的形制不斷發展,並最終定型。和西周時期相比,東周時期的諸侯國已經發展出了各自獨特的地域文化,雖然名義上都歸周天子管,但具體到自己國內,大家都是一國一個過法。就拿青銅矛來說,不同諸侯國軍隊裝備的矛頭外觀也不相同。現在我們便來捋一捋,看看春秋戰國時期這些主要的諸侯國都使用什麼樣的矛頭。
  • 周禮五兵之一:春秋戰國吳越式青銅矛
    上古之矛,有兩重作用:一是禮儀之器;二是實戰之器!周禮五兵之一青銅矛,老胡有之。《詩》曰:二矛重英!《詩》又曰:脩我戈矛!二矛重英之矛為禮儀之矛。所以禮儀之矛規格高、器形大、紋飾華美!脩我戈矛之矛,為實戰之矛,古之戰重兵器之一。步戰矛長4.5米,車戰矛長5.4米!做戰半徑僅次於弓弩!這種矛重實戰殺傷力,質樸、短小、多無紋。在這裡老胡提醒朋友們:矛的材質是青銅!別忘了上古之時的錢也是青銅材質!用做錢的貴金屬做兵器,這可不是一般人用的了的!
  •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矛的形制不斷發展,並最終定型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徵戰不休。在這種氛圍下,中國的青銅兵器加工技術發展到最高峰。青銅矛的形制不斷發展,並最終定型。和西周時期相比,東周時期的諸侯國已經發展出了各自獨特的地域文化,雖然名義上都歸周天子管,但具體到自己國內,大家都是一國一個過法。就拿青銅矛來說,不同諸侯國軍隊裝備的矛頭外觀也不相同。
  • "成都"銘文青銅矛在顯微鏡下透露更多信息 背面還有一個字
    「成都」銘文青銅矛其背面刻有的「公」字  在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出土的文物中,「成都」銘文青銅矛引發人們強烈關注。這件文物是成都地區首次發現刻有「成都」字樣的青銅矛,印證了早在戰國晚期成都的城市稱謂就已存在。不過,青銅矛的「成都」字樣究竟是當年鑄造時所刻還是後來使用時所刻,也給人們留下了一個謎團。昨日,記者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該研究所邀請了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中心的文保專家楊軍昌教授及其團隊,就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的保護和研究開展合作。
  • 成都地區首次出土 「成都」銘文青銅矛
    (原標題:成都地區首次出土 「成都」銘文青銅矛) 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的出土
  • 成都出土戰國船棺內藏「成都」銘文青銅矛
    新華社成都2月17日電(記者童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17日通報,近期在蒲江縣出土的大型戰國船棺裡又發現了刻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為研究戰國時期青銅兵器製造工藝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成都蒲江縣文管所於去年9月在成都市蒲江縣一在建工地發現60座戰國墓群,多為船棺墓,到目前為止共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竹質器、草編器、玻璃器及銅錢等。
  • 古滇國的"詭異文物":青銅矛下吊著兩個青銅男子,全球僅兩件
    古滇國的"詭異文物":青銅矛下吊著兩個青銅男子,全球僅兩件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國家在雲南晉寧發現一處墓葬群,最終清理出來了整整50座古墓,而根據考古專家的推測,這一處古墓群持續的時間大概從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了漢朝,而且這一處墓葬群的下葬規格也是非常的高。
  • 滎經出土青銅矛「成都」得名提前兩百年
    戰國至秦漢時期,滎經曾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邊關重鎮,一度成為中央政權控制西南夷的橋頭堡和防禦西南夷入侵的軍事要塞,一些印有「成都」銘文的文物在滎經戰國時期的墓葬中便有發現。  雅安市博物館收藏了一支帶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出土於滎經嚴道鎮同心村的戰國古墓群。雖然年代久遠,但斑駁的鏽跡也掩蓋不住銅矛邊緣線條的流暢以及矛身上精美的虎形紋飾。
  • 蒲江出土的青銅矛刻「成都」 11枚神秘印章巴蜀圖語仍成謎
    近5個月後,60座戰國時期風格獨特的船棺墓葬,在成都平原呼之欲出。11枚帶有「巴蜀圖語」印章、兩顆琉璃飾品「蜻蜓眼」……更令巴蜀文化專家震驚。(華西都市報2月9日曾報導)越是精彩的,越容易被忽略。近日,在這個神秘的墓群裡,一枚曾被忽略的帶泥青銅矛「走紅」。考古隊員對其細細清理後,意外在矛身中間發現了「成都」二字。
  • 國家二級文物:春秋柳葉形青銅矛
    此青銅矛鑄造精良,表面細膩並呈現綠銅狀,保存完好。經廣東省專家鑑定為春秋時期青銅矛,並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現藏惠州市博物館。 矛是一種用於直刺和扎挑的長柄格鬥兵器,從原始社會的石矛一直到大革命時期的梭鏢、紅纓槍,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是古代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
  • 這些戰國兵器並不弱,至今鋒利,拿一件砍乾隆刀,乾隆刀定會卷刃
    戰國時期的兵器以青銅兵器為主,主要有青銅劍、青銅戈、青銅戟、青銅矛、青銅斧(鉞)等。青銅是紫銅和錫或鉛的合金,特點是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特別是在耐腐蝕方面,要遠遠高於鋼鐵兵器。
  • 古滇國出土的文物有多詭異:青銅矛下吊著兩個被反剪雙手的男子
    這是一個歷史相當悠久的古墓群,大約是戰國至漢代時期,這些墓葬級別很高,是滇王及其家族臣僕的墓地,其中1956年的發掘是最重要的,在六號漢墓中出土了轟動考古界的「滇王之印」。滇王之印金質蛇鈕,印面刻陰文篆書「滇王之印」4字,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重視,當然不是因為它有多金貴,最主要的還是它的史料價值。
  • 雲南古滇國「詭異文物」:青銅矛下吊著兩個男子,全球僅兩件
    雲南古滇國"詭異文物":青銅矛下吊著兩個男子,全球僅兩件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國家在雲南晉寧發現一處墓葬群,最終清理出來了整整50座古墓,而根據考古專家的推測,這一處古墓群持續的時間大概從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了漢朝,
  • 鐘鳴鼎食,青銅耀目——青銅器的繁榮時期:春秋戰國青銅器的特點
    春秋晚期是鐵器時代的初期,但是鐵器時代的到來並沒有立即導致青銅工業的衰退。相反,由於戰國時代生產技術的普遍提高,青銅器鑄造技術亦有新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準。戰國後期錯金銀鳥紋虎子戰國晚期,高水平的青銅鑄造業由於冶鐵工業的突飛猛進,進而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使命,轉向規格化和樸素的風格,器表多為素麵,只有銅鏡的造型、花紋不斷發展。
  • 惠州博物館館藏商周青銅矛
    2000年,博羅橫嶺山墓葬出土一件青銅矛,通長9.4釐米,通寬2.3釐米,厚1.1釐米,質量26克,該青銅矛出土時尾部略殘,為無骹矛,呈柳葉形,前面是銳利的尖,後截已殘損。表面布滿綠鏽並附和著部分泥土,雖腐蝕比較嚴重,但仍可清晰辨認。
  • 青銅時代——青銅兵器大全
    青銅兵器是從狩獵工具發展而來,由青銅鑄造,最先進的技術最先用於製作兵器,青銅鑄造技術也不例外。漢代的典籍中有所謂「五兵」,指的是矛、弩(nǔ)、劍、戈、鍛(duàn)。但《呂覽》中說五兵是指矛、戟(jǐ)、鉞(yuè)、楯(dùn)、矤(shěn)。說法不一。
  • 周人將步卒所用的矛稱呼為酋矛,它有什麼獨特之處?
    出土帶柄的例子有如:長沙春秋晚期楚墓中發掘兩支帶柄矛,柲長分別為297釐米和280釐米;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戰國楚矛,柲長超過四米,算上矛頭,恰好符合古文常載的丈八矛規格。▲西周前期銅矛▲西周中晚期中原地區銅矛▲西周晚期江淮地區銅矛東周的歷史被分割成春秋、戰國兩個階段。由於奴隸制的逐漸瓦解和周天子的勢衰,諸侯間的戰爭越發頻繁,而戰鬥的規模、水平與日俱增。
  • 雲南石寨山的「考古奇蹟」:詭秘之極的青銅矛,全球僅有兩件
    圖註:吊人青銅矛 以史為鑑攝於國家博物館在中國各地,幾乎都有出土的青銅兵器,無論是青銅戈,青銅矛,青銅鉞無論是數量還是精美程度都可以說非常豐富。但是無論南北東西,出土的青銅矛中要說哪一件最為詭秘,那麼這件吊人青銅矛肯定名列前茅。在這件長約30cm的青銅矛上,在鋒刃轉折的折角有兩個細小的穿孔,兩條銅鏈穿過小孔在銅矛下方左右兩側各吊著一個3cm大小的青銅人物。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大部分青銅劍的劍柄都非常短?
    ▲青銅劍(文物)青銅硬而脆,易折斷,所以做不了長劍。古人何嘗不想做出青銅長劍增加其威力呢?是臣妾實在做不到啊。在青銅時代的巔峰時期,古人對銅與各種其他金屬配比的比例應該研究的比較透徹了,做不出長劍應該不全是冶煉技術的原因,而是青銅材質本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