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淄川博物館藏戰國青銅矛頭,正面(左)「門」字形紋飾和銎部「王」字銘文;背面(右)「門」字形紋飾
圖2 浙江省博物館藏矛
圖3 武漢博物館藏矛
■山東淄博 魏傳來
矛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直刺和扎挑的長柄格鬥兵器,是古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歷史久遠,其最原始的形態是用來狩獵用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後來人們逐漸懂得用石頭、獸骨製成矛頭,縛在長木柄前端,增強殺傷效能,如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發現用石頭或動物骨角製造的矛頭。奴隸社會的軍隊,已經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商朝時,銅矛已是重要的格鬥兵器了。從商朝到戰國時期,一直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只是在形制上有所變化,由商朝的闊葉銅矛發展成為戰國時的窄葉銅矛,其前鋒更加銳利,刺透力增強。從戰國晚期開始,鋼鐵矛頭開始出現。到漢代,鋼鐵製造的矛頭便逐漸取代了青銅矛頭。
在山東淄川博物館澹廬展室,展藏著一件飾有「王」字銘文和「門」字形組圖的戰國青銅矛頭,現介紹如下。
這件青銅矛(圖1)通長19.1、最寬處3.9釐米,其前鋒尖銳,兩側翼刃鋒利,中部起脊,橫斷面呈菱形。有銎,銎壁厚0.15釐米,在銎的中部有橋鈕形系,系長2釐米,有孔,可用繩穿過以便把矛頭牢牢綁縛在矛柄上。
這件青銅矛的稀罕之處,是除在矛的正面銎部上邊鑄有包邊「王」字花銘文外,在銅矛的正、背兩面側翼體上均鑄有兩組隔脊相對的極像是美術文字的圖紋。因每組圖紋整體極像繁體「門」字,故學者們稱之為「門」字形圖案。這些美術文字形的紋飾,使用了難度極大的剔地浮雕工藝手法,不但線條寬、窄有度,橫、豎平直,而且有凸有凹,陰陽分明,兩兩對襯,極為規整。給人以端莊秀麗,既嚴謹、又活潑的視覺效果。這些字形圖案,不但在這件銅矛上起到了極好的裝飾美化作用,而且因為這些字形圖案剔雕凹凸,位置適中,還能起到「血槽」的功能。「血槽」就是在脊的兩側鑄留的凹槽,也稱「飲血」,為矛頭刺入人體時出血進氣,以減少阻力並增加殺傷力。該矛製作精良,器型典雅優美,鏽跡斑駁陸離、色澤光亮,鋒、刃銳利如初,歷經幾千年依然如故,體現出了戰國兵器極高的鑄造工藝。
經查閱有關資料,有記載的鑄有「王」字的青銅矛至少發現有兩件,一件藏浙江省博物館(圖2);另一件出土武漢市蔡甸區熊家嶺,現藏武漢博物館(圖3)。此矛的大小尺寸及「王」字銘的鑄制部位和表現手法與上述二矛基本相近和相同。不同的是兩側翼體上鑄有的花(字)紋。
浙博與武博二館藏矛,兩側翼體上的花紋基本相同,均為對襯分布的完全相同的紋樣,有的學者認為除了其裝飾功能外也可能是一種姓氏或族(國)徽的標緻。而淄川博物館這件青銅矛雙面兩翼體上的紋樣圖案卻是完全不同的筆畫各異的四個獨立形像,不像是姓氏、族徽之類的美術裝飾符號,更像是藝術化了的美術文字。
這四組裝飾性極好的「門形」圖案,是純圖案,還是純文字,究竟代表了什麼,想表達什麼,抑或是戰國時期的一種美術字?為了解開這些謎團,筆者曾經多次與有關學者、專家反覆鑑賞、考證、辨識,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得出準確一致的釋讀信息。
以致有的學者形像地將這四組圖案比喻為「四扇難開的門」。或許終有一天,我們會找到開門的鑰匙。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才使得「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繫。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約在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後經歷朝歷代,各種字體紛紛誕生,一直發展到今日。這件矛上的文字,極有可能也是一種我們還不能辨識的古代文字形式!
雖然這件戰國銅矛上的圖文信息,我們現在還不能讀懂,這或許給我們增添了一些神秘和遺憾,但同時也打開了無限的文化遐想空間,讓我們去考證、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