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二級文物:春秋柳葉形青銅矛

2020-12-04 今日惠州網

2000年在惠州博羅橫嶺山出土的這件青銅矛,全長25.6釐米,通寬5.5釐米,質量234克,為有骹(qiāo)矛,柳葉形寬葉,截面為菱形,脊部凸稜不過骹,兩邊有刃,刃部平直,前端收聚成鋒,銎(qióng)截面呈圓形,前段留一圓孔,尾分叉,骹口扁圓,中空口沿內凹,以方便套矛杆。此青銅矛鑄造精良,表面細膩並呈現綠銅狀,保存完好。經廣東省專家鑑定為春秋時期青銅矛,並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現藏惠州市博物館。

矛是一種用於直刺和扎挑的長柄格鬥兵器,從原始社會的石矛一直到大革命時期的梭鏢、紅纓槍,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是古代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相對頻繁,此時的青銅矛仍以各種柳葉型矛頭為主,這種矛頭由於比較短小,因此在使用時不易折斷,而簡單的結構也有利於提高強度。據《春秋公羊傳》記載:當時軍隊春季出徵作戰前要祭5種兵器,其中就有矛。以至於到了兩漢三國,矛成為僅次於戟的重要長杆兵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惠州博羅橫嶺山墓葬群共出土兵器50多件,其中青銅矛8件,這件青銅矛在橫嶺山M034號墓中出土,同時出土的還有原始瓷豆、陶豆及罐等,文物較為豐富。從墓葬發掘的大量隨葬品,可以大體窺見2500多年前,各諸侯國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和獲得利益,各國不斷進行兼併戰爭,搶奪地盤,惠州自古資源豐富,有充沛的淡水資源、土地資源,加上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勢必成為各諸侯國爭奪地。惠州橫嶺山曾出土商周青銅矛,從這些兵器看,商周至春秋的幾百年間,惠州地區就曾發生過不少重要的戰爭,並表明了嶺南地區與長江及黃河流域一帶文化的某些聯繫。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閩、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徵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係。曾任北京大學考古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長的李伯謙先生認為,博羅橫嶺山墓葬青銅器等文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先進中原文化對嶺南地區的強大衝擊力,這些青銅器雖有模仿中原但又為當地鑄造的事實表明,春秋戰國後至漢代,整個嶺南地區已融入了中華文化的大體現。

矛作為青銅時代的重要兵器之一,是研究中國古代戰爭及作戰方式的重要實物,惠州市博物館藏這件春秋柳葉形青銅矛,保存完好,它是後人研究探討惠州地區歷史的重要見證。同時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惠州地域跟其它地區關係及與周邊地區文化交流和惠州當時的社會狀況、手工業鑄造工藝等都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對春秋時期惠州地區歷史和相關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鍾雪平)

相關焦點

  • 廣西馬山出土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矛(圖)
    這把青銅矛是當地群眾在紅水河邊的岜盆山修築墓葬時挖出來的 本報通訊員 周文高 攝  日前,馬山縣一幹部職工與村民在該縣喬利鄉興科村紅水河邊發現了一疑似文物,經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專家初步鑑定為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矛
  • 盤點春秋戰國各諸侯國裝備的青銅矛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徵戰不休。在這種氛圍下,中國的青銅兵器加工技術發展到最高峰。青銅矛的形制不斷發展,並最終定型。就拿青銅矛來說,不同諸侯國軍隊裝備的矛頭外觀也不相同。現在我們便來捋一捋,看看春秋戰國時期這些主要的諸侯國都使用什麼樣的矛頭。先來看中原地區,史學界定義的中原便是所謂的三晉兩周地區,主要國家有晉國(戰國時分裂為韓趙魏三國)、宋國、衛國、鄭國等。這些國家的疆域位於周文化圈的核心區域,因此兵器形制也比較統一。
  •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矛的形制不斷發展,並最終定型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徵戰不休。在這種氛圍下,中國的青銅兵器加工技術發展到最高峰。青銅矛的形制不斷發展,並最終定型。和西周時期相比,東周時期的諸侯國已經發展出了各自獨特的地域文化,雖然名義上都歸周天子管,但具體到自己國內,大家都是一國一個過法。就拿青銅矛來說,不同諸侯國軍隊裝備的矛頭外觀也不相同。
  • 周禮五兵之一:春秋戰國吳越式青銅矛
    上古之矛,有兩重作用:一是禮儀之器;二是實戰之器!周禮五兵之一青銅矛,老胡有之。《詩》曰:二矛重英!《詩》又曰:脩我戈矛!二矛重英之矛為禮儀之矛。所以禮儀之矛規格高、器形大、紋飾華美!脩我戈矛之矛,為實戰之矛,古之戰重兵器之一。步戰矛長4.5米,車戰矛長5.4米!做戰半徑僅次於弓弩!這種矛重實戰殺傷力,質樸、短小、多無紋。在這裡老胡提醒朋友們:矛的材質是青銅!別忘了上古之時的錢也是青銅材質!用做錢的貴金屬做兵器,這可不是一般人用的了的!
  • 古滇國的"詭異文物":青銅矛下吊著兩個青銅男子,全球僅兩件
    古滇國的"詭異文物":青銅矛下吊著兩個青銅男子,全球僅兩件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國家在雲南晉寧發現一處墓葬群,最終清理出來了整整50座古墓,而根據考古專家的推測,這一處古墓群持續的時間大概從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了漢朝,而且這一處墓葬群的下葬規格也是非常的高。
  • 銅梁縣博物館,位於重慶市銅梁縣,國家二級文物581件
    館內珍藏有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1件,國家二級文物581件。博物館有四個展廳,珍藏著銅梁兩萬年以來的歷史文明,分別展出了「銅梁文化」、青銅鼎、明代石刻儀仗俑、中華第一匾廊的木匾和銅梁龍燈等。「銅梁文化」是中國科學院命名的,有兩萬年前的舊時器時代的文物,這批文物有動植物化石和遠古先民捕獲獵物的石器製品。
  • 惠州博物館館藏商周青銅矛
    2000年,博羅橫嶺山墓葬出土一件青銅矛,通長9.4釐米,通寬2.3釐米,厚1.1釐米,質量26克,該青銅矛出土時尾部略殘,為無骹矛,呈柳葉形,前面是銳利的尖,後截已殘損。表面布滿綠鏽並附和著部分泥土,雖腐蝕比較嚴重,但仍可清晰辨認。
  • 雲南古滇國「詭異文物」:青銅矛下吊著兩個男子,全球僅兩件
    雲南古滇國"詭異文物":青銅矛下吊著兩個男子,全球僅兩件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國家在雲南晉寧發現一處墓葬群,最終清理出來了整整50座古墓,而根據考古專家的推測,這一處古墓群持續的時間大概從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了漢朝,
  • 成都地區首次出土 「成都」銘文青銅矛
    ,引發廣泛關注(本報曾連續報導),最新一期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特別為此推出了重磅專題。昨日,該墓葬群考古再爆重大發現——記者從蒲江縣文體廣新局獲悉,經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精心保護清理,在春節前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一柄青銅矛,上面刻有「成都」二字!據了解,這是成都地區首次發現刻有「成都」字樣的青銅矛,印證了早在戰國晚期成都的城市稱謂就已存在。
  • 戰國「王」字銘青銅矛
    矛的歷史久遠,其最原始的形態是用來狩獵用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後來人們逐漸懂得用石頭、獸骨製成矛頭,縛在長木柄前端,增強殺傷效能,如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發現用石頭或動物骨角製造的矛頭。奴隸社會的軍隊,已經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商朝時,銅矛已是重要的格鬥兵器了。
  • 滎經出土青銅矛「成都」得名提前兩百年
    戰國至秦漢時期,滎經曾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邊關重鎮,一度成為中央政權控制西南夷的橋頭堡和防禦西南夷入侵的軍事要塞,一些印有「成都」銘文的文物在滎經戰國時期的墓葬中便有發現。  雅安市博物館收藏了一支帶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出土於滎經嚴道鎮同心村的戰國古墓群。雖然年代久遠,但斑駁的鏽跡也掩蓋不住銅矛邊緣線條的流暢以及矛身上精美的虎形紋飾。
  •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錯紅銅提梁盉」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錯紅銅提梁盉」 2020-10-14 23: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大部分青銅劍的劍柄都非常短?
    ▲青銅劍(文物)青銅硬而脆,易折斷,所以做不了長劍。▲青銅劍(文物)冶鐵術出現後,不僅是冶煉技術提高了(應該是因所煉礦物的要求),更是因為鐵的韌性比青銅好很多,可以做出更長、更鋒利的長劍了。▲秦劍(文物),相對來說劍柄較長隨著軍事戰術的發展,戰車出現以後,車戰的需要催生了加長柲的戈、矛的出現,才有了我們印象中的巍峨的長戈,戰車上的甲士這才需要雙手使用長戈長矛,就算如此
  • 穿漢服排隊進館……新開的山西青銅博物館到底什麼來頭?
    >像不像深點的洗臉盆這個虎頭提梁匜是用來洗手的需要有人拿著澆到人手上說白了就是個"人力水龍頭"其他其他的還有戈矛劍匕這樣的兵器青銅器也逐漸豐富起來山西商朝部分遺蹟分布圖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入選201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石樓桃花者出土了青銅器"網紅"龍形觥
  • 龍泉寶劍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大部分青銅劍的劍柄都非常短?
    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部分青銅劍都是短柄的原因是什麼呢?青銅劍(文物)青銅硬而脆,易折斷,所以做不了長劍。古人何嘗不想做出青銅長劍增加其威力呢?是臣妾實在做不到啊。青銅劍(文物)冶鐵術出現後、矛的出現,才有了我們印象中的巍峨的長戈,戰車上的甲士這才需要雙手使用長戈長矛,就算如此,戰車上也依然配備著盾牌!
  • 雲南石寨山的「考古奇蹟」:詭秘之極的青銅矛,全球僅有兩件
    本期我們就從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幾件文物來聊聊雲南石寨山古墓群的故事。圖註:吊人青銅矛 以史為鑑攝於國家博物館但是無論南北東西,出土的青銅矛中要說哪一件最為詭秘,那麼這件吊人青銅矛肯定名列前茅。在這件長約30cm的青銅矛上,在鋒刃轉折的折角有兩個細小的穿孔,兩條銅鏈穿過小孔在銅矛下方左右兩側各吊著一個3cm大小的青銅人物。
  • 周人將步卒所用的矛稱呼為酋矛,它有什麼獨特之處?
    出土帶柄的例子有如:長沙春秋晚期楚墓中發掘兩支帶柄矛,柲長分別為297釐米和280釐米;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戰國楚矛,柲長超過四米,算上矛頭,恰好符合古文常載的丈八矛規格。春秋末期的諸侯大國已經能夠長期保持十萬之師,而戰國末期,強國經常會動員數十萬大軍作戰。頻繁的戰爭就如同軍事技術培養皿一樣,也同樣孕育著兵器的頻繁改進。東周時,青銅兵器的製作走向了頂點,已經能成熟地通過控制合金成分比例的來滿足青銅武器不同性能需求,這大為提高武器的質量。
  • 古滇國出土的文物有多詭異:青銅矛下吊著兩個被反剪雙手的男子
    從考古發掘的墓葬文物推斷,滇國是一個沒有使用文字的神秘古國,也沒有其它資料可以進行佐證,所以大部分的墓主都不能確認名字和具體年代,甚至挖掘出來了,連滇王的名字都不知道。在這些墓葬群中,挖出了大量的兵器,戈、矛、鉞、斧、劍等應有盡有,可以知道,兵器在古滇國中應該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 成都出土戰國船棺內藏「成都」銘文青銅矛
    新華社成都2月17日電(記者童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17日通報,近期在蒲江縣出土的大型戰國船棺裡又發現了刻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為研究戰國時期青銅兵器製造工藝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成都蒲江縣文管所於去年9月在成都市蒲江縣一在建工地發現60座戰國墓群,多為船棺墓,到目前為止共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竹質器、草編器、玻璃器及銅錢等。
  • 重量級國寶來渝展出 吳王夫差矛還閃著青光
    3月23日深夜10點許,一輛白色的卡車靜靜地駛入了重慶主城,它的目的地,鎖定在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而在它的貨箱裡,躺著一把閃耀著青色光芒的矛,其上,錯金銘文的「吳王夫差自乍甬矛」八個字熠熠生輝。而在這把絕世兵器四周的箱子裡,還裝著包括68件套國家一級文物在內的105件套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