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馬山出土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矛(圖)

2020-12-11 華夏經緯網

馬山縣挖掘的這把青銅矛被專家初步認定為春秋戰國時期文物

這把青銅矛是當地群眾在紅水河邊的岜盆山修築墓葬時挖出來的 本報通訊員 周文高 攝

  日前,馬山縣一幹部職工與村民在該縣喬利鄉興科村紅水河邊發現了一疑似文物,經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專家初步鑑定為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矛。據悉,這是馬山縣第一次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改寫了嶺南無青銅矛出土的記載。

  4月下旬,馬山縣文聯幹部職工黃紹堂與堂哥黃生堂在馬山縣紅水河邊的岜盆山修築墓葬時挖出一把青銅矛。4月27日,黃紹堂將青銅矛無償上交到馬山縣文物管理所館藏。為了弄清文物出土的情況,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派出謝廣維、李成兩位專家前往馬山了解情況。兩位專家根據實地調查的情況和資料記錄的器物特徵,初步認定該文物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矛,並推薦為國家二級文物,由廣西二級文物鑑定組審定。

  這把青銅矛長19釐米、寬4釐米,略有些鏽跡。黃紹堂說,當時他們在山上挖下去已經有一米多深了,再挖二三十釐米,就看到了這把矛,裹著矛的泥是黑色的。

  據文物專家介紹,這把矛應該不是陪葬品,因為陪葬品所埋的位置比較深。有可能是古時候有一支軍隊攻打夜郎國(今貴州省),勝利以後回師到廣州,之後沿著紅水河路過這裡,這把矛應該是這支軍隊遺失的。

  我國古時較早發現並掌握了青銅的冶煉技術,青銅器和青銅武器盛行於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末年,鐵製兵器完全取代銅製兵器。春秋戰國時期,廣東、廣西等嶺南地區基本上屬於蠻荒之地,歷史上沒有任何中原文明進入嶺南的記載,直到秦始皇統一嶺南設置郡縣之後,中原文明才算真正進入了嶺南地區。

  記者仔細在網上搜索,目前尚未發現有嶺南地區出土青銅矛的記載。至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矛如何到達嶺南,目前專家還在進一步考證。

  昨日,馬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黃煒甲告訴記者,無償獻出青銅矛的黃紹堂與黃生堂獲得馬山縣文物管理所頒發的收藏證書及1000元獎勵。這是馬山縣第一次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這對馬山縣乃至廣西來說有很大的文化研究價值,在研究紅水河流域的文化方面具有多個意義。(記者 韋薇 通訊員 周文高 程璐)

來源:南寧晚報

 

 

責任編輯:李然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矛的形制不斷發展,並最終定型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徵戰不休。在這種氛圍下,中國的青銅兵器加工技術發展到最高峰。青銅矛的形制不斷發展,並最終定型。和西周時期相比,東周時期的諸侯國已經發展出了各自獨特的地域文化,雖然名義上都歸周天子管,但具體到自己國內,大家都是一國一個過法。就拿青銅矛來說,不同諸侯國軍隊裝備的矛頭外觀也不相同。
  • 越王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的文物精品
    土丘瓷源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吳越爭霸及隨後的越國欲稱霸中原的背景下,為保持軍事上的優勢,越國把大量青銅原料用於農具和兵器的製作,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長29.5釐米湖北荊州馬山5號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越王玉矛
  • 國家二級文物:春秋柳葉形青銅矛
    此青銅矛鑄造精良,表面細膩並呈現綠銅狀,保存完好。經廣東省專家鑑定為春秋時期青銅矛,並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現藏惠州市博物館。 矛是一種用於直刺和扎挑的長柄格鬥兵器,從原始社會的石矛一直到大革命時期的梭鏢、紅纓槍,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是古代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
  • 洛南搶救性發掘春秋戰國墓葬群 出土帶劍鞘青銅劍(圖)
    華商報商洛訊 近日,考古專家對洛南西寺墓群範圍內的一處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初步探明8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現場出土青銅器及玉器40多件。其中最大的一座貴族墓槨棺保存完好的程度,及出土的帶木製漆皮劍鞘的青銅劍,在省內較為罕見。
  • 鐘鳴鼎食,青銅耀目——青銅器的繁榮時期:春秋戰國青銅器的特點
    一·概述繼西周之後,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的又一個高潮期,鑄造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器物製作方面,主要體現在合範鑄造的高度發達,失蠟法的應用,模印法制範、鑲嵌工藝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處理技術等。湖北大冶縣銅綠山的礦井遺址體現了東周時代青銅冶鑄業的巨大規模,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生產力的提高。
  • 從江陵馬山一號墓出土絲綢,聊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織造工藝水平
    在江陵縣馬山磚瓦廠,發掘出一座2300多年前的戰國楚墓,裡面發現了聞名中外的古代「絲綢寶庫」。工作人員清理出土絲綢圖馬山磚瓦廠建在八嶺山腳下,距荊州古城21公裡,離楚都紀南城8公裡,這裡曾發掘出越王勾踐劍,彩漆木雕小作品等稀世珍寶
  • 成都出土戰國船棺內藏「成都」銘文青銅矛
    新華社成都2月17日電(記者童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17日通報,近期在蒲江縣出土的大型戰國船棺裡又發現了刻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為研究戰國時期青銅兵器製造工藝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成都蒲江縣文管所於去年9月在成都市蒲江縣一在建工地發現60座戰國墓群,多為船棺墓,到目前為止共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竹質器、草編器、玻璃器及銅錢等。
  • 成都地區首次出土 「成都」銘文青銅矛
    昨日,該墓葬群考古再爆重大發現——記者從蒲江縣文體廣新局獲悉,經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精心保護清理,在春節前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一柄青銅矛,上面刻有「成都」二字!據了解,這是成都地區首次發現刻有「成都」字樣的青銅矛,印證了早在戰國晚期成都的城市稱謂就已存在。
  • 洛南搶救性發掘春秋戰國墓葬群 出土帶劍鞘青銅劍
    洛南搶救性發掘春秋戰國墓葬群 出土帶劍鞘青銅劍 2014-11-19 10:36:43   華商報商洛訊(記者 魏光敬 實習記者 陳永輝) 近日,考古專家對洛南西寺墓群範圍內的一處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初步探明8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現場出土青銅器及玉器40
  • 戰國「王」字銘青銅矛
    圖1 淄川博物館藏戰國青銅矛頭,正面(左)「門」字形紋飾和銎部「王」字銘文;背面(右)「門」字形紋飾  圖2 浙江省博物館藏矛  圖3 武漢博物館藏矛從商朝到戰國時期,一直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只是在形制上有所變化,由商朝的闊葉銅矛發展成為戰國時的窄葉銅矛,其前鋒更加銳利,刺透力增強。從戰國晚期開始,鋼鐵矛頭開始出現。到漢代,鋼鐵製造的矛頭便逐漸取代了青銅矛頭。  在山東淄川博物館澹廬展室,展藏著一件飾有「王」字銘文和「門」字形組圖的戰國青銅矛頭,現介紹如下。
  • 河南發掘戰國至東漢墓葬群 出土罕見青銅劍、戈(圖)
    河南發掘戰國至東漢墓葬群 出土罕見青銅劍、戈(圖) 2015-03-14 20:24:08韓嚴振 攝   中新網項城3月14日電 (楊正華 韓嚴振)3月14日,記者從河南省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獲悉,該市文物考古部門近日在配合項城某基建工地進行文物勘探時,發現一處戰國至東漢時期的墓葬群,發掘出土一批精美隨葬品,其中的一把青銅劍,保存完好,十分罕見。
  • 周禮五兵之一:春秋戰國吳越式青銅矛
    上古之矛,有兩重作用:一是禮儀之器;二是實戰之器!周禮五兵之一青銅矛,老胡有之。《詩》曰:二矛重英!《詩》又曰:脩我戈矛!二矛重英之矛為禮儀之矛。所以禮儀之矛規格高、器形大、紋飾華美!脩我戈矛之矛,為實戰之矛,古之戰重兵器之一。步戰矛長4.5米,車戰矛長5.4米!做戰半徑僅次於弓弩!這種矛重實戰殺傷力,質樸、短小、多無紋。在這裡老胡提醒朋友們:矛的材質是青銅!別忘了上古之時的錢也是青銅材質!用做錢的貴金屬做兵器,這可不是一般人用的了的!
  • 春秋戰國之衣冠楚楚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動遷洛邑,中國從此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共立550餘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混亂的時期。期間諸侯崛起群雄爭霸,各方勢力在這場爭鬥中,實現了政權的再次分配,也進入了文化的深度融合。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禮壞樂崩,百家爭鳴。
  • 春秋戰國時期,武器的發展、分類與工藝,實在是太厲害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所製造的青銅兵器的工藝十分的精湛,許多剛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武器都鋒利如新。比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劍身的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劍身上還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在春秋末期,人們掌握了生鐵冶煉技術,到了戰國末期,南方楚國跟北方三晉都開始用鐵製兵器裝備部隊了。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藝術的發展,兵種多樣性決定了士兵使用的武器也是多種多樣的。按照長短可以分成長兵器和短兵器,戈、矛、戟、殳、鉞、鈹等這類屬於長兵器;劍這樣的就屬於短兵器。除了長短兵器外,還有拋射武器,比如弓弩;攻守城武器,比如雲梯、巢車。
  • 從文物解讀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附高清圖)
    而中國的「軸心時代」正好落在春秋戰國時期。原來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在春秋時期權威衰落,日益強大的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兼併爭霸。周王室威信徹底喪失,小國被大國吞併,形成了七雄並立的競爭格局。春秋時期,宋襄公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戰後,宋國國力受創。戰國時公元前286年,被齊、楚、魏三國聯手滅掉。
  • 大連市民收藏40把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短劍(圖)
    文本報記者李秀峰 圖本報記者高強  素有「天下第一劍」之稱的越王勾踐劍自在大連亮相以來,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參觀,瞻仰歷經2400餘年的國寶級名劍。近日,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我市民間青銅劍研究者王德亮,自2005年開始,收藏了東北亞地區特有的曲刃青銅短劍達40把。
  • 滎經出土青銅矛「成都」得名提前兩百年
    戰國至秦漢時期,滎經曾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邊關重鎮,一度成為中央政權控制西南夷的橋頭堡和防禦西南夷入侵的軍事要塞,一些印有「成都」銘文的文物在滎經戰國時期的墓葬中便有發現。  雅安市博物館收藏了一支帶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出土於滎經嚴道鎮同心村的戰國古墓群。雖然年代久遠,但斑駁的鏽跡也掩蓋不住銅矛邊緣線條的流暢以及矛身上精美的虎形紋飾。
  • 蒲江出土的青銅矛刻「成都」 11枚神秘印章巴蜀圖語仍成謎
    蒲江出土的青銅矛,刻有「成都」二字。2015年9月,成都蒲江。一處山麓與河流之間的平壩地帶,考古隊員正在細細地勘探。近5個月後,60座戰國時期風格獨特的船棺墓葬,在成都平原呼之欲出。11枚帶有「巴蜀圖語」印章、兩顆琉璃飾品「蜻蜓眼」……更令巴蜀文化專家震驚。(華西都市報2月9日曾報導)越是精彩的,越容易被忽略。近日,在這個神秘的墓群裡,一枚曾被忽略的帶泥青銅矛「走紅」。考古隊員對其細細清理後,意外在矛身中間發現了「成都」二字。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大部分青銅劍的劍柄都非常短?
    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劍總長一般不超過半米,因此使用時以單手持握為主。
  • 周人將步卒所用的矛稱呼為酋矛,它有什麼獨特之處?
    出土帶柄的例子有如:長沙春秋晚期楚墓中發掘兩支帶柄矛,柲長分別為297釐米和280釐米;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戰國楚矛,柲長超過四米,算上矛頭,恰好符合古文常載的丈八矛規格。春秋末期的諸侯大國已經能夠長期保持十萬之師,而戰國末期,強國經常會動員數十萬大軍作戰。頻繁的戰爭就如同軍事技術培養皿一樣,也同樣孕育著兵器的頻繁改進。東周時,青銅兵器的製作走向了頂點,已經能成熟地通過控制合金成分比例的來滿足青銅武器不同性能需求,這大為提高武器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