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土60座戰國船棺墓 墓主戴古埃及「蜻蜓眼」

2020-11-23 騰訊網

成都市蒲江縣一樓盤工地發現戰國船棺墓群。

來自古埃及的玻璃飾品「蜻蜓眼」。

墓地出土的兵器。

考古人員將對墓地繼續發掘。

「巴蜀圖語」印章。

原來2000年前,成都和古埃及就有聯繫了!

今年春節,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的「古埃及:法老與神的世界」主題展覽上,155件(套)古埃及文物與四川公眾見面。古埃及文明和古蜀文明的交匯,讓人遐想聯翩。而成都最新的一處考古發現更讓人驚訝——也許早在2000多年前,古蜀文明就曾與古埃及文明有過親密接觸。

去年9月,成都市蒲江縣,一處山麓與河流間平壩地帶,60座墓葬的勘探發現,讓在此的樓盤項目停止了。

經過5個月的考古發掘,今年1月中旬,47座船棺墓葬被清理而出,它們多是船棺墓葬,墓主人身份可能是當地管理人員。墓葬中,11枚印有「巴蜀圖語」的印章讓考古人員興奮起來,這個神秘的古代語言,一度成為考古謎題。

更令人驚喜的是,兩顆玻璃飾品「蜻蜓眼」的出現,更是賦予了墓葬神秘的異域色彩。據了解,蜻蜓眼是源於古埃及的裝飾品。考古人員認為,墓葬中發現的,既有可能是從埃及馱來的「原廠進口貨」,也有可能是來自中原的仿製「山寨品」。

船棺年代

戰國時期墓葬4排整齊排列

蒲江縣鶴山鎮飛虎村,西北距蒲江河約400米,東南距長秋山約1000米處,有塊環境優越的平地。近來,沉睡的土地中,一艘艘並不完好的獨木舟接連出土。整木鑿成,內部刳空,它承載著逝者的軀體,仿佛慰藉生者,即將帶著亡靈遠航,到一處無人打擾的地方。

這是流行於四川的船棺土葬習俗。

船棺在蒲江出現,實際上並不意外。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蒲江就不斷出現戰國船棺。直至2006年12月,發掘出土的戰國船棺已達10具,其中有9具就出現在飛龍村鹽井溝。當地居民也對來來往往的考古人員並不陌生。

然而,這一次的發現,還是驚動了考古界,諸多資深專家聽聞,紛紛趕去,一睹為快。

「如此密集地排列,在當地從未有過。」2月8日,發掘工地現場領隊龔揚民有些激動。

去年9月,為了配合商建項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蒲江縣文管部門到此進行文物勘探。隨著墓葬特徵及船棺棺木的發現,龔揚民詫異起來,「60座船棺墓葬!」接著,在盜墓賊鑿出的盜洞中,出現了銅器,根據形制,他們判斷,應為戰國時期墓葬。

持續挖掘,一幅壯觀的立體歷史場景,終於在春節前展現出來。

1萬平方米的土地上,47座墓葬一一現身。墓葬分成4排排列,東西向分布,稀疏的每排有7座,密集的則有17座。

墓葬平面多呈狹長形,按照大中小三種規格一一排列。5座大型墓葬墓壙長7-9米、寬1.5-2米;50座中型墓葬墓壙長4-6米、寬1-1.5米;5座小型墓葬墓壙長2-4米、寬0.7-1.2米。

墓葬中,部分已經找不到葬具,而可辨者多是船棺,最長可達7米,最寬至2米,最高及1米,材質則是珍貴的楠木。

在以前,船棺葬的附近地面上,多記有標識。但時隔多年,考古人員已難以找到。

墓主身份

可能是掌管鹽業的鹽吏

考證後,墓葬大致可以判定在戰國中期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以後,乃至戰國後期。

考古人員發現,座座墓葬間有一點規律。多數墓葬分布規整,「少見打破關係」,也就是說,只有一次修建的痕跡。只有少量沒有分布規律的墓葬,有著後期再次修建的樣子。

此外,有一些南北向墓葬,兩三座成一組,時代相對略晚,相對較早墓葬,有了合葬蹤影。

有著嚴格規劃,是這批墓葬的獨有特徵。考古人員據此判斷,應為家族或聚落公共墓地。

成都考古所研究員劉雨茂說,墓葬位所處位置是交通要道,富有戰略資源,再結合出土情況來看,部分應屬於當地最高機關管理人員的墓葬群。

「蒲江地區前後發現船棺葬墓7次,而各次發現的船棺葬墓附近皆存鹽井,說明船棺葬墓主人可能是當時管理鹽業的官員。」龔揚民說。

墓葬中已經難以看見逝者遺骸,少許牙齒是墓主留下的印跡。

部分墓葬有破壞痕跡,考古人員猜想或許是部分被盜,或許是施工破壞。多數墓葬保存完好,沒有遭到盜墓賊光顧。

墓裡有啥

陶器銅器鐵器木器等300餘件

目前,墓葬群已經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竹質器、草編器、玻璃器及銅錢。

出土陶器160餘件,以大口釜、圜底罐、豆組合為主,另存少量釜甑、盆、壺和罍。出土銅器共120餘件,主要有兵器、容器、工具、印章、裝飾品幾類,兵器包括銅劍、矛、鉞、弩機、箭鏃等;容器以銅鍪為主,還有少量銅釜;工具主要有削刀和斤;裝飾品有銅鈴、銅璜。鐵器共10餘件,主要有斧和削。

令考古人員興奮的是,墓葬中難得地出現了漆木器和竹編器。因為溼度原因,這在以往的墓地中,較少看到。

在49號墓中,各類漆木質器具用途各異,木梳、木几案、兩件鐵斧木柄、銅弩機臂弓、銅矛柲杆應有盡有。此外,竹質器、草編器保存十分完整,可謂考古新發現。

52號墓中,除出土銅削、竹棺床等重要器物,在墓葬南端尚存10竹簍糧食和種子,形態和顏色皆保存較好。

現在,文保人員正在試圖修復還原竹編器當年的模樣。

未解之謎

巴蜀圖語再現

11枚印章留下神秘文字

墓地中出土的器具以巴蜀土著文化為主。

墓葬中的刀劍保存情況較好,劍鞘、劍柄清晰可見,其中柳葉形青銅劍,體現了當時的典型巴蜀特徵。

其中,出土的11枚印章成為考古重要實物資料。它們或圓或方,形狀不一,直徑1至3釐米。當時,人將這些印章掛在腰部或者頸部位置。

難得的是印章上印文,正是一個個神秘的巴蜀圖語。

至今,巴蜀圖語仍是中國考古界一個未解之謎。有人認為其是古巴蜀地區的神秘文字,有人認為是軍事、通訊標誌。

至於圖案形狀,龔揚民則謹慎地說,這是考古難題,確切的圖案還不敢下定論,大致看來,呈現「山」字、「王」字、花瓣等形狀。

這種刻有神秘符號的印章此前在四川宣漢、滎經等地都有發現。

「一系列考古發現表明,巴蜀地區的先民在先秦時期就已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但我們至今卻沒有發現可以解讀的文字。如果將來能夠破譯『巴蜀圖語』的含義,就相當於找到了打開諸多巴蜀文化之謎的鑰匙,這對我們了解巴蜀文化的起源、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此次發現為進一步破解巴蜀圖語,提供了珍貴資料。」劉雨茂說,巴蜀圖語上的圖案或許是單獨,也可能是組合使用,他猜想,不同組合會代表著不同的意思。

舶來之物

蜻蜓眼亮了

墓主竟然佩戴著古埃及飾品

秦楚文化,是這批墓葬的又一吸引點。

說到最令考古人員注目的,蜻蜓眼算是一個。這是一種玻璃珠串飾。串飾中部,圓形玻璃珠上,飾有蜻蜓眼睛造型,色澤飽滿,異常精美。

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古人將它佩戴在脖頸上,用以裝飾。

「這在當時屬於奢侈品,足以見得墓主的尊貴地位。」劉雨茂說,此次發現了兩枚蜻蜓眼玻璃珠及數根配套的玻璃管。

記者看到,其中一枚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綠色「眼睛」效果,生動有趣。

蜻蜓眼是源於古埃及的裝飾品,古埃及人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身上佩戴這種鑲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避邪,一方面隨時都有可能用來交換所需之物。

這種玻璃珠,最開始是單色,後來出現彩斑條紋或點狀圖案,在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中國中原地區與西亞雖然相隔數萬裡,但在公元前二千年到一千年的銅器時代,東西文明之間活躍著許多遊牧民族,往來於漫漫中西亞沙漠地帶。玻璃色彩美麗,便於隨身攜帶,也隨遊牧民族傳入了中國。

劉雨茂認為,在這批墓葬中發現的兩枚,既有可能是從埃及馱來的「原廠進口貨」,也有可能是國內的仿製「山寨品」。下一步,經過化學鑑定後,答案將浮出水面。

此前,在中原地區,尤其在楚地,曾有蜻蜓眼的實物發現。它們與國外的蜻蜓眼有少許結構區別,可見,當時國內已有仿製生產工藝。

蒲江為南北絲綢之路交匯的重要節點,蜻蜓眼的出現進一步說明,當時本地人已經與國外區域存在著文化交流。古人沿著山道,在蒲江與中東之間來回走動,帶來了商貿興隆,也帶來了文化交流。

下一步,考古人員將繼續發掘,劉雨茂相信,「更大的驚喜在等著我們」。

目前,開發商已經決定,暫停商品項目,與專家一起,形成保護強勢。據悉,下一步,當地還有可能建博物館。

漲知識

蜻蜓眼

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由玻璃製成。

玻璃又稱琉璃,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現於西亞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製造珠飾,先是出現單色玻璃,1000年後又出現彩色玻璃。

公元前15世紀玻璃珠上開始有彩斑條紋或點狀圖案。公元前10世紀,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眼睛」效果的鑲嵌玻璃在地中海沿岸出現。「眼睛」文化據說發源於西亞或印度,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的這種說法,多盛行於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毛玉婷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相關焦點

  • 蒲江出土60座戰國船棺墓 墓主佩古埃及飾品「蜻蜓眼」
    成都市蒲江縣一樓盤工地發現戰國船棺墓群。  原來2000年前,成都和古埃及就有聯繫了!  今年春節,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的「古埃及:法老與神的世界」主題展覽上,155件(套)古埃及文物與四川公眾見面。古埃及文明和古蜀文明的交匯,讓人遐想聯翩。
  • 2016年,成都船棺墓驚現「埃及蜻蜓眼」,專家:再次刷新了歷史
    網友們可知道蜻蜓眼這種東西?我覺得應該還是有人了解的,蜻蜓眼其實就是一種古代的裝飾品,它是由琉璃製作而成的,從外形來看還是非常的精美的,當時的古人非常喜歡蜻蜓眼這種飾物,而蜻蜓眼其實是起源於埃及,也是埃及製作了這樣的精美飾品出來。
  • 成都蒲江發現60座戰國船棺墓 古人佩戴埃及玻璃飾品蜻蜓眼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2月8日消息,成都市蒲江縣鶴山鎮飛虎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蒲江縣文管所在配合商建項目文物勘探中,發現施工範圍共存戰國墓葬60座。 目前,墓葬群已經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竹質器、草編器、玻璃器及銅錢。其中的玻璃珠串飾引人注目。串飾中部,飾有琉璃裝成的蜻蜓眼鏡造型,色澤飽滿,異常精美。
  • 四川發現東周船棺大墓,墓主人祖先曾是武王伐紂先鋒隊
    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在對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一處高等級東周墓葬,出土了多件精美青銅器。這是該遺址首次發現東周墓葬,考古工作者分析,可能是古代巴國一支的王族墓葬。此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出東周墓葬4座,其中3座墓葬保存較好。這批墓葬均為狹長方形土坑墓,葬具為船棺。船棺是船棺葬的葬具,是古代的一種獨木舟形棺木葬具。以獨木舟形棺木為葬具的墓葬稱為船棺葬。土葬船棺主要發現於四川、重慶境內,時代為戰國至西漢前期,是巴蜀民族的葬俗。重慶、廣元、成都、新都等地都有出土。
  • 穿越古蜀——船棺裡的成都密碼
    新華社成都5月24日電(記者惠小勇 高蕾 童方)刻有「成都」字樣銘文的青銅矛、絲綢之路舶來品「蜻蜓眼玻璃珠」、巴蜀圖語印章……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人員在成都蒲江縣和青白江區接連發現春秋至戰國時期的兩處大型船棺墓群,出土上千件精美青銅器、玉器、漆木器等文物,這些珍貴的「成都密碼」為解碼古蜀文明提供了一把鑰匙。
  • 蒲江出土的青銅矛刻「成都」 11枚神秘印章巴蜀圖語仍成謎
    近5個月後,60座戰國時期風格獨特的船棺墓葬,在成都平原呼之欲出。11枚帶有「巴蜀圖語」印章、兩顆琉璃飾品「蜻蜓眼」……更令巴蜀文化專家震驚。(華西都市報2月9日曾報導)越是精彩的,越容易被忽略。近日,在這個神秘的墓群裡,一枚曾被忽略的帶泥青銅矛「走紅」。考古隊員對其細細清理後,意外在矛身中間發現了「成都」二字。
  • 成都出土戰國船棺內藏「成都」銘文青銅矛
    新華社成都2月17日電(記者童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17日通報,近期在蒲江縣出土的大型戰國船棺裡又發現了刻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為研究戰國時期青銅兵器製造工藝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成都蒲江縣文管所於去年9月在成都市蒲江縣一在建工地發現60座戰國墓群,多為船棺墓,到目前為止共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竹質器、草編器、玻璃器及銅錢等。
  • 四川出土2000年前船棺墓,發現一塊「黃泥」,被永久密封保存
    2017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發掘蒲江戰國船棺墓群時,就將這樣一坨「黃泥」當作寶貝搬回了實驗室。隨後專家宣布,這坨「黃泥」,是戰國墓主的一條錫帶鉤。2017年四川成都蒲江發現了戰國時期的大型船棺墓,考古人員開始進行搶救挖掘。
  • 工地現戰國船棺墓墓葬位於山麓與河流間平壩地帶
    近日,一工地現戰國船棺墓,據悉,墓葬位於山麓與河流間平壩地帶,4排東西向分布,經過嚴格規劃,應為家族或聚落公共墓地。專家劉雨茂說,墓葬位所處位置是交通要道,富有戰略資源,再結合出土情況來看,部分應屬於當地最高機關管理人員的墓葬群。 成都市蒲江縣鶴山鎮飛虎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蒲江縣文管所在配合商建項目文物勘探中,發現施工範圍共存戰國墓葬60座。從去年9月截止今年1月中旬,考古人員共清理出47座船棺墓葬。隨後,他們將進一步將剩餘墓葬清理完畢。
  • 湖南發掘戰國西漢墓20座,出土玻璃「蜻蜓眼」等器物111件
    圖一 本次考古發掘位置示意圖圖二 墓葬分布位置航拍照一、墓葬發掘概況本次發掘共發掘古墓葬20座,其中戰國墓13座,西漢墓4座,未出隨葬品墓葬3座。棺槨結構多數為一棺一槨結構,M17為兩槨一棺,隨葬品置於頭箱與邊箱之中,因棺槨結構垮塌,隨葬品有位移滾落現象。少量墓坑內墓底有明顯的枕木溝痕跡,多數墓枕木溝不明顯或不存。
  • 渠縣城壩遺址首現東周墓葬 「蜻蜓眼」或來自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發掘中發現的「蜻蜓眼」與此前成都的發現不同,考古人員推測是外來物,可能的傳入方向為西亞。  2019年10月至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渠縣歷史博物館對渠縣城壩遺址進行第六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  考古現場領隊陳衛東向記者介紹,這次在城址區、津關區和東周墓葬區取得重大進展,特別是東周墓葬區是本年度最重要的發現。
  •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首現東周墓葬 「蜻蜓眼」或來自西亞
    東周墓葬首次「現身」城壩遺址,填補了戰國中晚期巴國大中型墓葬的空白。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了較多青銅器,令戰國中晚期巴人使用的青銅禮器進入人們的視線。值得一提的是,發掘中發現的「蜻蜓眼」與此前成都的發現不同。考古人員推測,這次發現的「蜻蜓眼」可能是外來物,可能的傳入方向為西亞。↑資料圖:「蜻蜓眼」。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埃及的蜻蜓眼項鍊幾千年前,玻璃珠都是手工製作,全世界沒有一對一模一樣的珠子。戴多少個、戴什麼顏色的,完全按照個人喜好搭配。所以中國境內,蜻蜓眼玻璃珠首先在新疆發現,時間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這種彩色的玻璃珠來到中國,迅速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從新疆一路向西,駛向中原。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
  • 曾侯乙墓「蜻蜓眼」來自古埃及(附照片)(圖)
    本報訊 (記者史博臻)30多年前出土於湖北曾侯乙墓的173顆琉璃佩珠「蜻蜓眼」,被確定為來自古埃及或東地中海地區。這一發現為「陸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貢獻了新證據。
  • 滬科學家確定曾侯乙墓"蜻蜓眼"來自古埃及
    東方網7月13日消息:30多年前出土於湖北曾侯乙墓的173顆琉璃佩珠「蜻蜓眼」,被確定為來自古埃及或東地中海地區。這一發現為「陸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貢獻了新證據。最近,上海科學家利用高科技考古設備,在參考考古背景資料的基礎上,得出了這一結論。
  • 戰國墓裡出土的獨特波斯舶來品:蜻蜓眼玻璃珠項鍊
    曾侯乙墓與伊朗出土蜻蜓眼玻璃珠 左:伊朗出土蜻蜓眼玻璃珠鏈 右上:日本考古隊發現的波斯古墓中出土蜻蜓眼玻璃珠鏈 右下:中國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玻璃珠鏈在德黑蘭伊朗玻璃與陶瓷博物館參觀時,這裡陳列的許多薩珊波斯或伊斯蘭玻璃器似曾相識,以前在中國發現過。
  • 失落的珍寶:戰國「蜻蜓眼」!
    「古玻璃系列展——戰國蜻蜓眼珠飾」中展出的戰國蜻蜓眼這種彩色繽紛、燦爛奪目的西亞玻璃珠受到當時中國王公貴族的極度喜愛。蜻蜓眼珠的紋飾風格是獨樹一幟的,也可以說偏於西亞風味,其主題都只是同心圓。同心圓一般為三層,也有多達五、六層的,以平嵌手法嵌入,中心點為深藍色,外層則褐白相間或藍白相間。嵌入之眼珠地渾然一體,不突出也不易脫落。山西長治分山嶺270號墓、山東臨淄郎家莊1號墓、洛陽中州西工路基、河南固始候古堆墓和湖北隋縣曾候乙墓都出土過蜻蜓眼。
  • 成都地理志 | 穿越兩千年 古蜀群墓成都重現
    文物工作者在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鎮雙元村發現了近200座春秋至戰國時期的船棺墓群,出土的青銅器尤顯精美,堪稱一座「地下青銅器寶庫」而在一年前的2016年3月,這裡還是一片荒地。成都市青白江區準備在此規劃建設一處物流園區。按照相關規定,建設前須例行考古勘探。在隨後的勘探中,這個從春秋晚期延續至戰國中晚期、年代跨度達200多年的古蜀人墓群重現天日。
  • 成都挖出千年古墓,出土17具金絲楠木船棺,專家:墓主人是王族
    這點其實在中國古代尤其表現得非常突出,還有也影響了南北地區喪葬文化,比如北方墓穴一般是車馬坑,而南方則會把棺木打造成船的形狀,也叫船棺,意味著去往一個世界。而這裡要說的這座船棺墓就是位於四川成都,而且還是在鬧市區,起初一下子就挖出了17根「獨木舟」,獨木舟就是船棺,只不過看著像獨木舟而已,讓考古隊趕到興奮不已的是這些「獨木舟」居然都是用堪比黃金的金絲楠木鑄造而成的。
  • 成都發現一蜀漢古墓,出土17艘金絲楠木船棺,專家:墓主人是王族
    成都發現一蜀漢古墓,出土17艘金絲楠木船棺,專家:墓主人是王族文/文飛現在電視上最多的節目應該就是各種娛樂性質的綜藝節目,但是在前幾年一些考古類型的節目還是非常受歡迎的越早的進行搶救工作,墓中的文物就能越早得到保護,考古專家經過勘察發現,這個地方下面是一片船棺群,有一座大型的船棺墓葬地,經過兩個多月的時間,終於將這一個佔地500多平方米的古墓地給研究完了,考古專家表示,這片墓地已經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是戰國末期蜀國的王族,非常接近漢朝了,共出土了17件船棺,而棺木都是金絲楠木,價值非常珍貴,再加上年代影響,所以無論是本身價值還是考古價值都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