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蜻蜓眼」來自古埃及(附照片)(圖)

2020-12-21 網易新聞

  本報訊 (記者史博臻)30多年前出土於湖北曾侯乙墓的173顆琉璃佩珠「蜻蜓眼」,被確定為來自

古埃及

或東地中海地區。這一發現為「陸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貢獻了新證據。最近,上海科學家利用高科技考古設備,在參考考古背景資料的基礎上,得出了這一結論。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173顆表面布滿圓圈紋的琉璃佩珠,被稱為「蜻蜓眼」。這與東漢王充對於隨侯珠的描述隱隱相似:「隨侯以藥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

  從這批珠子重見天日起,就引起了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以往,由於技術所限,文物又不允許取樣,考古學家只能從零星的破損殘片中獲取化學成分的信息,但由於每顆珠子的成分有所不同,因此專家也就無法深入了解其來源與工藝特點。

  執行本次考古項目的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負責人之一李青會說,這次他們採用了無損分析的技術手段,成功分析出琉璃佩珠的化學成分和物相特徵。他介紹,這次主要使用了兩種科技考古的常用儀器:X射線螢光分析儀可為文物開具一份嚴謹的「元素圖譜」和定量分析結果,拉曼光譜儀則通過「拉曼特徵峰」反映出文物的分子結構特徵,將兩方面信息綜合起來考慮,就能迅速掌握文物的「真實身份」。分析結果顯示,這些玻璃製品屬於鈉鈣矽酸鹽玻璃體系,符合西方常用玻璃的化學成分體系和製作工藝特徵,不同於興盛於我國戰國時期的鉛鋇玻璃。

  李青會說,雖然考古學界對於古代玻璃的認識遠遠晚於青銅、陶瓷,但它對歷史文化的貢獻絕不亞於後兩者,而新技術幫古代玻璃「敘述」出了體內秘藏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軌跡。

  作者:史博臻

本文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滬科學家確定曾侯乙墓"蜻蜓眼"來自古埃及
    東方網7月13日消息:30多年前出土於湖北曾侯乙墓的173顆琉璃佩珠「蜻蜓眼」,被確定為來自古埃及或東地中海地區。這一發現為「陸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貢獻了新證據。最近,上海科學家利用高科技考古設備,在參考考古背景資料的基礎上,得出了這一結論。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在古埃及,「蜻蜓眼」最初是來裝飾棺槨這樣的喪葬用品的,顏色比較單一。隨著技術進步,使單色的母珠加入其它顏色的同心圓成為可能。外貌的變化、顏值的提升使它的用途也更加多元,用來裝飾一般器具或者直接佩戴在身上的情形越來越多。
  • 逆天的曾侯乙墓,不僅挖出了埃及蜻蜓眼,還發現了一整個軍械庫
    怪不得曾侯乙不想升天,想通過海眼墓重回人間。直到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個軍械庫,一件奇怪的兵器上面寫著曾侯戉阝之用殳。原來殳是這種帶矛頭的狼牙棒,既可以鈍擊破甲,又可以當標槍扔出去。冥河、重生、天狼星就差在曾侯乙的棺材上發現一個歐西裡斯(古埃及冥王)了。蜻蜓眼內棺中出土了173顆玻璃珠子,洗乾淨一看,據說當時現場就有考古學家嚇得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 曾侯乙墓之寶——戰國蜻蜓眼是否解開隨侯珠之謎
    既然曾侯就是隨侯,那麼如果我們在曾侯墓葬中找到寶珠,有沒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隨侯珠」呢?剛好,在 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戰國 蜻蜓眼玻璃珠。長江流域上遊支流、下遊荊楚及陝西、山西、山東等範圍內的富庶諸侯國,如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末1號墓隨葬「蜻蜓眼」玻璃珠;山西長治分水嶺春秋末270號墓隨葬「蜻蜓眼」玻璃珠;甚至連遠在雲南滇文化分布區的李家山春秋晚期22號墓,也出土了六稜柱形琉璃珠。
  • 蜻蜓眼的故事,你知道多少?曾侯乙墓之寶你了解嗎?
    剛好,在 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戰國 蜻蜓眼玻璃珠。經檢測,不但有本土生產的鉛鋇系珠子,甚至還有舶來的西方鈉鈣系珠子(中國玻璃最初是為模仿玉石,採用不透明的鉛鋇玻璃;而西方玻璃則是模仿青金石或綠松石,採用透明度較高的鈣納玻璃)。看來東西方貿易開始得遠比我們想像的早,而且中國在戰國時期就有自己獨特配方的玻璃製造工藝了。
  • 戰國墓裡出土的獨特波斯舶來品:蜻蜓眼玻璃珠項鍊
    曾侯乙墓與伊朗出土蜻蜓眼玻璃珠 左:伊朗出土蜻蜓眼玻璃珠鏈 右上:日本考古隊發現的波斯古墓中出土蜻蜓眼玻璃珠鏈 右下:中國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玻璃珠鏈在德黑蘭伊朗玻璃與陶瓷博物館參觀時,這裡陳列的許多薩珊波斯或伊斯蘭玻璃器似曾相識,以前在中國發現過。
  • 成都出土60座戰國船棺墓 墓主戴古埃及「蜻蜓眼」
    來自古埃及的玻璃飾品「蜻蜓眼」。原來2000年前,成都和古埃及就有聯繫了!今年春節,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的「古埃及:法老與神的世界」主題展覽上,155件(套)古埃及文物與四川公眾見面。古埃及文明和古蜀文明的交匯,讓人遐想聯翩。而成都最新的一處考古發現更讓人驚訝——也許早在2000多年前,古蜀文明就曾與古埃及文明有過親密接觸。
  •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到底有多牛?!
    曾侯乙尊盤多件文物創「世界之最」自曾侯乙墓重見天日,專家們就對其進行孜孜不倦的研究,發現曾侯乙墓文物創下許多「2400年前的「交響樂團」其中,曾侯乙編鐘是中國禮樂文明的最高體現。事實上,曾侯乙墓出土的音樂文物數量驚人,共計125件,相配的演奏工具和各種附件1000餘件,涵蓋古代八音的七種,其中多件為世界考古史上所僅見。當考古學家打開曾侯乙墓時,這些樂器大多保存完好,基本保持著下葬時的陳列位置。
  • 蒲江出土60座戰國船棺墓 墓主佩古埃及飾品「蜻蜓眼」
    原來2000年前,成都和古埃及就有聯繫了!  今年春節,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的「古埃及:法老與神的世界」主題展覽上,155件(套)古埃及文物與四川公眾見面。古埃及文明和古蜀文明的交匯,讓人遐想聯翩。而成都最新的一處考古發現更讓人驚訝——也許早在2000多年前,古蜀文明就曾與古埃及文明有過親密接觸。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神秘的蜻蜓眼玻璃珠早在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石破天驚,1.5萬餘件各類隨葬器物浮出水面,包括樂器、禮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等等。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除了蜚聲中外的曾侯乙編鐘,還有曾侯乙尊盤、青銅冰鑑、聯禁銅壺、雲紋金盞等精美文物,無不令人驚嘆。
  • 譚維四:發現曾侯乙墓
    圖1 著名考古學家、曾侯乙墓發掘隊隊長譚維四先生在考古現場(左四)  曾侯乙墓的發現經過,可謂曲折又傳奇。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軍區空軍雷達修理所在駐地湖北省隨縣城郊公社團結大隊境內的東團坡擴建廠房。在平整土地對紅色砂巖山崗實施爆破時,突然出現一大片褐色泥土。在繼續施工的過程中,從褐土層中炸出一層人工鋪砌的石板。
  • 失落的珍寶:戰國「蜻蜓眼」!
    」中展出的戰國蜻蜓眼這種彩色繽紛、燦爛奪目的西亞玻璃珠受到當時中國王公貴族的極度喜愛。蜻蜓眼珠的紋飾風格是獨樹一幟的,也可以說偏於西亞風味,其主題都只是同心圓。同心圓一般為三層,也有多達五、六層的,以平嵌手法嵌入,中心點為深藍色,外層則褐白相間或藍白相間。嵌入之眼珠地渾然一體,不突出也不易脫落。山西長治分山嶺270號墓、山東臨淄郎家莊1號墓、洛陽中州西工路基、河南固始候古堆墓和湖北隋縣曾候乙墓都出土過蜻蜓眼。
  • 流傳3500年,跨越時間與地域的古老護身符:蜻蜓眼玻璃珠
    圖三 土耳其伊茲密爾地區生產的玻璃工藝品:邪惡之眼護身符跨越時間與地域的稀世珍寶目前世界範圍內出土最早的蜻蜓眼玻璃珠可追溯至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約公元前16世紀~前13世紀)。至於中原地區,屬於最早批的也有幾例,如河南固始侯古堆1號墓(春秋末期)、河南淅川徐家嶺墓地(戰國早期)、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戰國早期,圖六)等。
  • 擴建廠房發現兩千年古墓:挖出埃及蜻蜓眼、泡麵青銅器及失傳兵器
    曾經,在一個施工隊擴建廠房的時候,他們就偶然間發現了一座來自兩千四百年前的古墓,而在這座古墓中,專家們也挖出了如埃及蜻蜓眼、泡麵青銅器及失傳兵器等十分珍貴的文物。那麼,這個古墓的來歷究竟是什麼?在這座古墓中,又為何會有如此多的珍稀文物呢?
  • 擴建廠房發現兩千年古墓:挖出埃及蜻蜓眼、泡麵青銅器及失傳兵器
    曾經,在一個施工隊擴建廠房的時候,他們就偶然間發現了一座來自兩千四百年前的古墓,而在這座古墓中,專家們也挖出了如埃及蜻蜓眼、泡麵青銅器及失傳兵器等十分珍貴的文物。那麼,這個古墓的來歷究竟是什麼?在這座古墓中,又為何會有如此多的珍稀文物呢?
  • 湖北發現兩千年前古墓:挖出埃及蜻蜓眼、泡麵青銅器和失傳兵器
    曾經,在一個施工隊擴建廠房的時候,他們就偶然間發現了一座來自兩千四百年前的古墓,而在這座古墓中,專家們也挖出了如埃及蜻蜓眼、泡麵青銅器及失傳兵器等十分珍貴的文物。那麼,這個古墓的來歷究竟是什麼?在這座古墓中,又為何會有如此多的珍稀文物呢?
  • 隨州擂鼓墩上曾侯乙墓遺址照片(彭彤彬)
    擂鼓墩上曾侯乙墓遺址照片(彭彤彬)一、遺址山下廣場及宣傳導引牌三、墓室外建築設施特色五、曾侯乙還原像七、重要出土文物的仿製件及照片
  •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到底有多牛
    這帶火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這些天,省博迎來一撥又一撥中外遊客。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到底有多牛?   多件文物創「世界之最」   1978年發掘於隨州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是一座戰國早期曾國國君墓。   自曾侯乙墓重見天日,專家們就對其進行孜孜不倦的研究,發現曾侯乙墓文物創下許多「之最」: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圖;先秦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酒器;目前所見最早的竹簡實物;出土盞、漏匕、杯、帶鉤等一批金器,數量之多在先秦墓葬中罕見,2156克的金盞更是出土最重的先秦金器;十二律俱全、一鍾雙音的曾侯乙編鐘,是音樂性能最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樂器之王及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
  • 平涼廟莊遺址:絲路遺珠蜻蜓眼琉璃散發的絕世之美
    平涼四十里舖戰國秦墓出土的琉璃珠,整珠球面鑲嵌同心圓,形似蜻蜓眼,故國內學術刊物稱之為蜻蜓眼琉璃珠。蜻蜓眼琉璃珠經過了2300多年歷史,仍然流光溢彩,耀眼生輝,在古琉璃佩飾中極為罕見。其製作奇特,工藝精湛,凝聚了楚國文化的智慧和傳統工藝的精華,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對於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和古玩琉璃製作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珍貴實物資料。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新華社記者 喻珮、皮曙初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