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史博臻)30多年前出土於湖北曾侯乙墓的173顆琉璃佩珠「蜻蜓眼」,被確定為來自
古埃及或東地中海地區。這一發現為「陸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貢獻了新證據。最近,上海科學家利用高科技考古設備,在參考考古背景資料的基礎上,得出了這一結論。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173顆表面布滿圓圈紋的琉璃佩珠,被稱為「蜻蜓眼」。這與東漢王充對於隨侯珠的描述隱隱相似:「隨侯以藥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
從這批珠子重見天日起,就引起了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以往,由於技術所限,文物又不允許取樣,考古學家只能從零星的破損殘片中獲取化學成分的信息,但由於每顆珠子的成分有所不同,因此專家也就無法深入了解其來源與工藝特點。
執行本次考古項目的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負責人之一李青會說,這次他們採用了無損分析的技術手段,成功分析出琉璃佩珠的化學成分和物相特徵。他介紹,這次主要使用了兩種科技考古的常用儀器:X射線螢光分析儀可為文物開具一份嚴謹的「元素圖譜」和定量分析結果,拉曼光譜儀則通過「拉曼特徵峰」反映出文物的分子結構特徵,將兩方面信息綜合起來考慮,就能迅速掌握文物的「真實身份」。分析結果顯示,這些玻璃製品屬於鈉鈣矽酸鹽玻璃體系,符合西方常用玻璃的化學成分體系和製作工藝特徵,不同於興盛於我國戰國時期的鉛鋇玻璃。
李青會說,雖然考古學界對於古代玻璃的認識遠遠晚於青銅、陶瓷,但它對歷史文化的貢獻絕不亞於後兩者,而新技術幫古代玻璃「敘述」出了體內秘藏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軌跡。
作者:史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