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漵浦馬田坪茅坪110kv變電站建設項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9年5月至6月,於漵浦縣馬田坪茅坪坳變電站建設項目用地內發掘戰國至西漢古墓葬20座。
圖一 本次考古發掘位置示意圖
圖二 墓葬分布位置航拍照
一、墓葬發掘概況
本次發掘共發掘古墓葬20座,其中戰國墓13座,西漢墓4座,未出隨葬品墓葬3座。
本次發現的戰國墓均為豎穴土坑墓,由於原始地表被早期基本建設所破壞,現各墓葬墓坑殘深約0.4至2.3米不等。從墓坑形態上看,主要可分為寬坑墓與窄坑墓兩類,其中寬坑墓佔絕大多數。墓葬填土共有兩類不同性質,一類為性質相對純淨的黃褐色沙土,此種填土土質相對疏鬆,隨葬品與棺槨痕跡等保存相對較好;另一類為黃褐色五花土夾雜有大量鵝卵石、紅砂巖碎塊等,從堆積跡象上分析,此類墓葬填土未經篩選,且墓葬所在區域土壤內含鐵量較高,土樣內的鐵、錳等元素附著在填土內石塊上形成體型較大的錳鐵結合,此種現象致使墓葬填土結構較為緻密,致使此類墓葬內隨葬品與棺槨架構保存較差。棺槨結構多數為一棺一槨結構,M17為兩槨一棺,隨葬品置於頭箱與邊箱之中,因棺槨結構垮塌,隨葬品有位移滾落現象。少量墓坑內墓底有明顯的枕木溝痕跡,多數墓枕木溝不明顯或不存。
本次發掘的西漢墓多數受到早期盜擾和人類活動破壞,M4、M5基本僅剩墓底,M13被早期基建地基從墓室中央貫穿,M18為本次發掘規模最大的墓葬,帶有一條墓道,該墓應早期即受盜擾,僅填土內發現有少量陶器與滑石器殘片。上述4座漢墓填土與戰國墓填土相似,均為黃褐色五花土夾在有大量鵝卵石和紅砂巖碎塊。棺槨結構由於受到擾動,M4、M5根據器物擺放位置推測為一棺一槨結構,M13棺槨結構較為清晰,為一棺一槨並與墓底一側帶有生土二層臺,M18受到盜擾,棺槨結構無存,根據以往類似規模的漢墓,我們推測其結構亦為一棺一槨。隨葬品主要位於頭箱與邊箱之中。M4、M5、M13內無明顯枕木溝痕跡,M18內枕木溝已發生轉向,其年代應相對較晚。
本次發掘區域內僅發現一組打破關係,為西漢中晚期墓M18打破M20(戰國墓)的墓坑邊緣,其餘墓葬未有打破關係,說明該區域在使用過程中,各墓葬地表標記應相對明確,後葬者墓葬並未對已有墓葬造成影響。
圖三 M17航拍照與隨葬品位置示意圖
圖四 M13航拍照與隨葬品器物位置示意圖
圖五 M18與M20打破關係航拍照
二、出土文物情況
本次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111件(組),從文物類別上看,可以分為陶器、青銅器、滑石器和琉璃器四大類。
陶器佔本次發現各類文物中的絕大多數,器類上,戰國墓陶器主要以陶鼎、陶敦、陶壺和陶豆為主。4座漢墓受到晚期盜掘和建設的影響,隨葬品遭受擾動破壞,從已有器類上看,漢墓中陶器主要以陶鍾、陶鍅、陶壺、陶鼎、陶罐、陶盒等器類為主,同時還發現有陶灶、陶井圈、陶匕、陶勺等。
青銅器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屬青銅兵器,主要以劍、戈、矛為主,發現於戰國墓中,屬戰國墓常見的青銅兵器;另一類以日用器為主,主要器類為銅鏡和博山爐,發現於漢墓中,特別是本次發現一件青銅博山爐,是懷化地區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幾件青銅博山爐之一。
滑石器均為滑石璧,皆發現於漢墓內,共發現3件,其中1件為被盜後的殘片。
本次共發現早期玻璃「蜻蜓眼」3件,均位於M17頭箱內。
圖六 M17內出土陶器照片
圖七 M13內隨葬陶器照片
圖八 M19:1青銅劍
圖九 M16:1青銅劍
圖十 M15:1青銅劍
圖十一 M3:1青銅戈
圖十二 M13:3青銅博山爐
圖十三 M5:2滑石璧
圖十四 M17:9蜻蜓眼
三、結語
本次發掘的20座戰國至漢代古墓葬,墓葬文化風格與以往於此區域發掘的相關墓葬相一致。通過此次發掘,進一步使我們認識了漵浦地區戰國至漢代古墓葬與古物質文化發展水平,為推動深入研究當地社會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物質資料。
==========
原載於 湖南考古網
原文標題:漵浦馬田坪茅坪坳新發現戰國西漢古墓葬
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單位等)所有
本文僅供信息交流之用
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