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發掘戰國西漢墓20座,出土玻璃「蜻蜓眼」等器物111件

2020-12-06 蜀國收藏

為配合漵浦馬田坪茅坪110kv變電站建設項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9年5月至6月,於漵浦縣馬田坪茅坪坳變電站建設項目用地內發掘戰國至西漢古墓葬20座。

圖一 本次考古發掘位置示意圖

圖二 墓葬分布位置航拍照

一、墓葬發掘概況

本次發掘共發掘古墓葬20座,其中戰國墓13座,西漢墓4座,未出隨葬品墓葬3座。

本次發現的戰國墓均為豎穴土坑墓,由於原始地表被早期基本建設所破壞,現各墓葬墓坑殘深約0.4至2.3米不等。從墓坑形態上看,主要可分為寬坑墓與窄坑墓兩類,其中寬坑墓佔絕大多數。墓葬填土共有兩類不同性質,一類為性質相對純淨的黃褐色沙土,此種填土土質相對疏鬆,隨葬品與棺槨痕跡等保存相對較好;另一類為黃褐色五花土夾雜有大量鵝卵石、紅砂巖碎塊等,從堆積跡象上分析,此類墓葬填土未經篩選,且墓葬所在區域土壤內含鐵量較高,土樣內的鐵、錳等元素附著在填土內石塊上形成體型較大的錳鐵結合,此種現象致使墓葬填土結構較為緻密,致使此類墓葬內隨葬品與棺槨架構保存較差。棺槨結構多數為一棺一槨結構,M17為兩槨一棺,隨葬品置於頭箱與邊箱之中,因棺槨結構垮塌,隨葬品有位移滾落現象。少量墓坑內墓底有明顯的枕木溝痕跡,多數墓枕木溝不明顯或不存。

本次發掘的西漢墓多數受到早期盜擾和人類活動破壞,M4、M5基本僅剩墓底,M13被早期基建地基從墓室中央貫穿,M18為本次發掘規模最大的墓葬,帶有一條墓道,該墓應早期即受盜擾,僅填土內發現有少量陶器與滑石器殘片。上述4座漢墓填土與戰國墓填土相似,均為黃褐色五花土夾在有大量鵝卵石和紅砂巖碎塊。棺槨結構由於受到擾動,M4、M5根據器物擺放位置推測為一棺一槨結構,M13棺槨結構較為清晰,為一棺一槨並與墓底一側帶有生土二層臺,M18受到盜擾,棺槨結構無存,根據以往類似規模的漢墓,我們推測其結構亦為一棺一槨。隨葬品主要位於頭箱與邊箱之中。M4、M5、M13內無明顯枕木溝痕跡,M18內枕木溝已發生轉向,其年代應相對較晚。

本次發掘區域內僅發現一組打破關係,為西漢中晚期墓M18打破M20(戰國墓)的墓坑邊緣,其餘墓葬未有打破關係,說明該區域在使用過程中,各墓葬地表標記應相對明確,後葬者墓葬並未對已有墓葬造成影響。

圖三 M17航拍照與隨葬品位置示意圖

圖四 M13航拍照與隨葬品器物位置示意圖

圖五 M18與M20打破關係航拍照

二、出土文物情況

本次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111件(組),從文物類別上看,可以分為陶器、青銅器、滑石器和琉璃器四大類。

陶器佔本次發現各類文物中的絕大多數,器類上,戰國墓陶器主要以陶鼎、陶敦、陶壺和陶豆為主。4座漢墓受到晚期盜掘和建設的影響,隨葬品遭受擾動破壞,從已有器類上看,漢墓中陶器主要以陶鍾、陶鍅、陶壺、陶鼎、陶罐、陶盒等器類為主,同時還發現有陶灶、陶井圈、陶匕、陶勺等。

青銅器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屬青銅兵器,主要以劍、戈、矛為主,發現於戰國墓中,屬戰國墓常見的青銅兵器;另一類以日用器為主,主要器類為銅鏡和博山爐,發現於漢墓中,特別是本次發現一件青銅博山爐,是懷化地區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幾件青銅博山爐之一。

滑石器均為滑石璧,皆發現於漢墓內,共發現3件,其中1件為被盜後的殘片。

本次共發現早期玻璃「蜻蜓眼」3件,均位於M17頭箱內。

圖六 M17內出土陶器照片

圖七 M13內隨葬陶器照片

圖八 M19:1青銅劍

圖九 M16:1青銅劍

圖十 M15:1青銅劍

圖十一 M3:1青銅戈

圖十二 M13:3青銅博山爐

圖十三 M5:2滑石璧

圖十四 M17:9蜻蜓眼

三、結語

本次發掘的20座戰國至漢代古墓葬,墓葬文化風格與以往於此區域發掘的相關墓葬相一致。通過此次發掘,進一步使我們認識了漵浦地區戰國至漢代古墓葬與古物質文化發展水平,為推動深入研究當地社會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物質資料。

==========

原載於 湖南考古網

原文標題:漵浦馬田坪茅坪坳新發現戰國西漢古墓葬

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單位等)所有

本文僅供信息交流之用

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相關焦點

  • 成都出土60座戰國船棺墓 墓主戴古埃及「蜻蜓眼」
    更令人驚喜的是,兩顆玻璃飾品「蜻蜓眼」的出現,更是賦予了墓葬神秘的異域色彩。據了解,蜻蜓眼是源於古埃及的裝飾品。考古人員認為,墓葬中發現的,既有可能是從埃及馱來的「原廠進口貨」,也有可能是來自中原的仿製「山寨品」。
  • 成都蒲江發現60座戰國船棺墓 古人佩戴埃及玻璃飾品蜻蜓眼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2月8日消息,成都市蒲江縣鶴山鎮飛虎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蒲江縣文管所在配合商建項目文物勘探中,發現施工範圍共存戰國墓葬60座。 目前,墓葬群已經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竹質器、草編器、玻璃器及銅錢。其中的玻璃珠串飾引人注目。串飾中部,飾有琉璃裝成的蜻蜓眼鏡造型,色澤飽滿,異常精美。
  • 遼寧公布2019年度考古新發現,墓地出土的「蜻蜓眼」原來是……
    東大杖子戰國墓「蜻蜓眼」玻璃珠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東北地區出土先秦玻璃器的空白。但是這些玻璃眼到底是舶來品還是本土製造?通過科技考古研究,它們的真實身份被揭開,它們是來自西方的進口玻璃,而這也為中西方早期經濟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證。
  • 湖南託口出土115座戰國墓見證「楚文化」南漸西進歷史進程
    新華網長沙12月21日專電(記者 袁汝婷 明星)楚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可是「楚文化」的邊界究竟在哪裡一直是學術界尚未破解的謎團。經過數月考古挖掘,115座戰國墓日前在湖南洪江市託口鎮重見天日。專家介紹,該墓地是目前所見湖南境內楚墓分布中位置最靠西南的一處,說明楚文化影響範圍已波及湘黔邊境。
  • 失落的珍寶:戰國「蜻蜓眼」!
    ,出土了不少蜻蜓眼珠,與伊朗吉蘭州以及中國中原地區春秋戰國的蜻蜓眼珠非常相似,進一步證明了公元前一千年或略早,蜻蜓眼珠由遊牧民族從西亞經過漫長的一千年歲月,但中國的情況非如此,鑲嵌玻璃與單色玻璃塊同時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期間並沒有任何發展過程。
  • 流傳3500年,跨越時間與地域的古老護身符:蜻蜓眼玻璃珠
    浦硯村戰國晚期「蜻蜓眼」筆者也對若干湖南地區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進行檢測(部分如圖二、八、九等),結果表明均為鉛鋇玻璃,可以理解為古代玻璃工匠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的創製。早期發掘出土的大部分蜻蜓眼玻璃珠在款型上都可窺見與西方眼珠的緊密聯繫。在古代工匠掌握玻璃製造技術後,蜻蜓眼玻璃珠的紋飾就大異其趣,極富變化,表現出強烈的本土化生產特徵。
  • 2019年度遼寧重要考古成果發布,葫蘆島挖出「蜻蜓眼」
    本年度發掘面積800平方米,共發現房址1座、灰坑3座、溝1條。出土遺物數量不多,包括陶器、石器和鐵器三大類。陶器主要為夾砂陶,可辨器形有壺、罐、甑、 豆、缽、杯、紡輪和網墜等。石器以磨製石器為主,鐵器有 、鏃等。 遺址內出土20餘件鐵 ,說明當時使用鐵 已很普遍。而鐵 的廣泛使用就是在戰國至兩漢時期。
  •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首現東周墓葬 「蜻蜓眼」或來自西亞
    東周墓葬首次「現身」城壩遺址,填補了戰國中晚期巴國大中型墓葬的空白。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了較多青銅器,令戰國中晚期巴人使用的青銅禮器進入人們的視線。值得一提的是,發掘中發現的「蜻蜓眼」與此前成都的發現不同。考古人員推測,這次發現的「蜻蜓眼」可能是外來物,可能的傳入方向為西亞。↑資料圖:「蜻蜓眼」。
  • 渠縣城壩遺址首現東周墓葬 「蜻蜓眼」或來自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發掘中發現的「蜻蜓眼」與此前成都的發現不同,考古人員推測是外來物,可能的傳入方向為西亞。  2019年10月至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渠縣歷史博物館對渠縣城壩遺址進行第六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  考古現場領隊陳衛東向記者介紹,這次在城址區、津關區和東周墓葬區取得重大進展,特別是東周墓葬區是本年度最重要的發現。
  • 戰國墓裡出土的獨特波斯舶來品:蜻蜓眼玻璃珠項鍊
    曾侯乙墓與伊朗出土蜻蜓眼玻璃珠 左:伊朗出土蜻蜓眼玻璃珠鏈 右上:日本考古隊發現的波斯古墓中出土蜻蜓眼玻璃珠鏈 右下:中國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玻璃珠鏈在德黑蘭伊朗玻璃與陶瓷博物館參觀時,這裡陳列的許多薩珊波斯或伊斯蘭玻璃器似曾相識,以前在中國發現過。
  • 湖南出土的春秋戰國玉器,反映當時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50年代以來,我省各級文物部門在各地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其中古玉器的研究備受冷落,針對這一現象,喻燕姣在玉委會會刊發表的《論湖南出士的春秋戰國玉器》一文中,對湖南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進行了研究。
  • 考古人員在湖南常德漢壽老墳山墓群發現屈原時代墓葬
    因常益長鐵路項目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漢壽縣文物局對項目紅線範圍內涉及的老墳山墓群區域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項目主線涉及老墳山墓群區域面積約16000平方米,分布於相鄰三處山丘之上,現已發現墓葬176座。項目另有走形線涉及墓群面積約37000平方米,亦分布有大量墓葬。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神秘的蜻蜓眼玻璃珠早在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石破天驚,1.5萬餘件各類隨葬器物浮出水面,包括樂器、禮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等等。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除了蜚聲中外的曾侯乙編鐘,還有曾侯乙尊盤、青銅冰鑑、聯禁銅壺、雲紋金盞等精美文物,無不令人驚嘆。
  • 蒲江出土60座戰國船棺墓 墓主佩古埃及飾品「蜻蜓眼」
    成都市蒲江縣一樓盤工地發現戰國船棺墓群。  原來2000年前,成都和古埃及就有聯繫了!  今年春節,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的「古埃及:法老與神的世界」主題展覽上,155件(套)古埃及文物與四川公眾見面。古埃及文明和古蜀文明的交匯,讓人遐想聯翩。
  • 湖南常德漢壽老墳山墓群發現屈原時代墓葬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於湖南常德市漢壽縣株木山鄉全賦村的漢壽老墳山墓群考古工地向公眾開放。因常益長鐵路項目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漢壽縣文物局對項目紅線範圍內涉及的老墳山墓群區域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所以中國境內,蜻蜓眼玻璃珠首先在新疆發現,時間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這種彩色的玻璃珠來到中國,迅速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從新疆一路向西,駛向中原。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
  • 玻璃大王劉永剛帶你看之楚國玻璃的興起
    近幾十年來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發掘的楚墓已有數千座之多,其中春秋時期的楚墓也佔有一部分,但是至今尚未見到真正的玻璃品出自春秋時期的楚墓中。到了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中期前後楚墓及晚期楚墓中,出土玻璃品的數量突然多了起來,例如長沙地區就有100多座楚墓中出土有玻璃品。
  • 玻璃也有收藏價值?這些文物都是玻璃製品,你敢信?
    大概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曾出現過一種俗稱為「蜻蜓眼」的鑲嵌玻璃珠,當時這種鑲嵌玻璃珠首次在中原地區出現,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基本都出土在各種古代高級貴族大墓中。>湖南是出土戰國玻璃器數量最大,品種最多的地區之一,大約有400餘件。
  • 戰國琉璃蜻蜓眼
    今天我想給大家換換思路,展示一件瓷器以外的一件器物--戰國琉璃珠(蜻蜓眼);蜻蜓眼為玻璃製成,玻璃又稱琉璃,因後期發展中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眼睛」效果的鑲嵌玻璃,猜測因形似蜻蜓的眼睛,故稱蜻蜓眼;「眼睛」文化據說發源於西亞或印度,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的這種信仰,多盛形於從事畜牧的草原民族,在遊牧民族遷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這種鑲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避邪,一方面隨時都有可能用來交換所需之物;
  • 長沙市博物館藏戰國琉璃珠賞析
    直至1976年隨侯墓出土人們才明白,所謂隨侯珠就是精緻而華美的戰國琉璃珠!   根據建國以來的考古資料顯示,戰國琉璃珠出土地主要集中於湖北江陵和湖南長沙,兩地都屬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故土。湖南長沙經考古發掘的楚墓有數千座,其中部分墓葬中就出土了琉璃珠,這些精美的文物分別收藏在省市博物館和考古所,其中長沙市博物館就收藏有五件套琉璃珠,分有眼式和無眼式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