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託口出土115座戰國墓見證「楚文化」南漸西進歷史進程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長沙12月21日專電(記者 袁汝婷 明星)楚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可是「楚文化」的邊界究竟在哪裡一直是學術界尚未破解的謎團。經過數月考古挖掘,115座戰國墓日前在湖南洪江市託口鎮重見天日。專家介紹,該墓地是目前所見湖南境內楚墓分布中位置最靠西南的一處,說明楚文化影響範圍已波及湘黔邊境。

  記者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上述墓地遺址在湖南託口水電站周圍被發現。自2011年開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了湖南境內淹沒區範圍內地下文物的搶救性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此次挖掘出的大塘嶺墓地,共有墓葬122座,分布範圍20萬至30萬平方米。其中,戰國墓115座,西漢墓1座,宋墓6座,出土各類文物400餘件(套)。

  主持此次考古發掘工作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尹檢順介紹,這批墓葬均為土坑葬,形制大致可分為三類,除少數帶墓道的「凸」字形墓和部分有二層臺、頭龕或二者均有的墓葬外,絕大多數為長方形豎穴墓,後者部分墓底還保有清晰的棺槨痕跡。

  墓葬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等級較高的墓葬常見鼎、豆、壺組合,部分墓葬為罐/壺、豆/缽組合。其中,少數墓葬還伴有銅、玉、滑石及琉璃等珍貴遺物。

  在墓地出土器物中,記者看到了珍貴的「四山」青銅鏡,在一面形狀保存完好的銅鏡上,鏡面上繁複的地紋尚清晰可見,四個朝向不同方向的「山」字兩兩相對。據悉,「四山」青銅鏡盛行於戰國時期,以楚鏡中最為常見。

  「墓地處於湘西南邊陲,是目前湖南境內緊鄰貴州的楚墓群,它反映了楚文化在南漸和西進過程中,與當地土著文化融合的歷史進程。」尹檢順介紹,託口古鎮是貴州清水江流入湖南後的第一個城鎮,自古以來在中西部文化交流進程中佔據重要位置,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歷史上統治者眼中「穩住西南的前哨所」。

  專家表示,此次發掘的墓地規模較大,而且延續時間較長,其中戰國墓葬分布較為密集,而且有一定分布規律,對於研究湖南地區戰國時期的埋葬習俗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相關焦點

  • 湖南境內出土大量春秋戰國玉器,圖樣紋飾見證楚國雄起
    湖南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具有以下特點。從目前發表的資料看,湖南出土的春秋時期的玉器集中在湘江中上遊的衡陽、耒陽、湘鄉、資興等地的越人墓當中。只是到春秋晚期,才在湘江流域中下遊的個別楚墓中出現玉器,至 戰國時玉器則遍及全省的楚墓中。
  • 長沙墓出土戰國帛書,內容記載或推翻歷史,卻被美國人佔為己有
    長沙墓出土戰國帛書,內容記載或推翻歷史,卻被美國人佔為己有作為當今世上歷史文明保存最為完整的國家,中國,以其厚重、綿長的歷史,不知徵服了多少想要探知他的心靈。在這個古老國家的歷史進程中,最痛心的莫過於遺失國內文明的傳承,深埋於地下的文物在戰亂時期被各國巧取豪奪、遺失眾多。長沙墓中出土的戰國帛書,如今仍然被美國人佔為己有,其記載的內容足以推翻歷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羅城遺址:楚文化入湘最早的切入點之一
    遺址出土的大量春秋中期甚至更早時期的遺存, 屬於湖南地區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批典型楚文化遺存,是楚文化大規模進入湖南的最早一處地點,可謂湖南被正式納入中原王朝治理 體系的起點所在。 盛偉介紹,小洲羅出土日用陶器與湖北省襄宜平原地區春秋時期陶器基本相似,由此可將羅城遺址的年代上限明確推至春秋中期前後。
  • 湖南出土的春秋戰國玉器,反映當時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50年代以來,我省各級文物部門在各地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其中古玉器的研究備受冷落,針對這一現象,喻燕姣在玉委會會刊發表的《論湖南出士的春秋戰國玉器》一文中,對湖南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進行了研究。
  • 湖南發掘戰國西漢墓20座,出土玻璃「蜻蜓眼」等器物111件
    圖一 本次考古發掘位置示意圖圖二 墓葬分布位置航拍照一、墓葬發掘概況本次發掘共發掘古墓葬20座,其中戰國墓13座,西漢墓4座,未出隨葬品墓葬3座。本次發現的戰國墓均為豎穴土坑墓,由於原始地表被早期基本建設所破壞,現各墓葬墓坑殘深約0.4至2.3米不等。從墓坑形態上看,主要可分為寬坑墓與窄坑墓兩類,其中寬坑墓佔絕大多數。
  • 湖北是楚文化的代表?湖南表示不服,江蘇也跟著湊熱鬧
    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燦爛優秀的古文化之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例如河洛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齊頭並進,不斷推陳出新、永續傳承,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如今的楚文化,究竟應該怎樣定位?
  • 7座戰國墓6座被盜,搶救性考古挖掘後,出土2把「雌雄雙劍」
    導語:眾所周知,湖北省江陵縣歷代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還是中華最出名的風水寶地之一,這裡的墓葬不計其數,特別是春秋戰國到漢晉時期的楚墓不僅數量多,而且裡面的陪葬品非常珍貴。1965年,考古家在對望山楚墓群進行排查時發現一處山包上的7座戰國大墓已經有6座被盜,有些盜洞是古代的,但也有盜洞是建國後才發現的。考古家意識到,此墓中的文物可能被盜掘一空,獲得批准後對這7座戰國楚墓中唯一倖存的一座進行了搶救發掘,挖掘的這一座古墓後來被稱為「望山1號墓」。為何說這座古墓是搶救性挖掘呢?
  • 成都出土60座戰國船棺墓 墓主戴古埃及「蜻蜓眼」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蒲江就不斷出現戰國船棺。直至2006年12月,發掘出土的戰國船棺已達10具,其中有9具就出現在飛龍村鹽井溝。當地居民也對來來往往的考古人員並不陌生。然而,這一次的發現,還是驚動了考古界,諸多資深專家聽聞,紛紛趕去,一睹為快。「如此密集地排列,在當地從未有過。」2月8日,發掘工地現場領隊龔揚民有些激動。
  • 湖南一大型戰國古墓群,出土青銅劍揭開墓主身份,專家:是個平民
    引讀:2007年,湖南一個基礎設施的工地上,無意間發現戰國古墓群。墓中出土一把青銅劍和其他百餘件珍貴隨葬品。附近村民議論紛紛,一致認為這種規模的古墓群,一定是戰國貴族的古墓。然而專家的回答卻出乎了大家的預料:這其實只是個平民墓。
  • 湖南羅子國城遺址再現楚文化遺存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該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盛偉介紹,此次發掘面積約2500平方米,發現了一批可能與制陶、制石等手工業活動相關的取土坑、陶窯和建築等遺蹟以及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灰坑、水井等遺蹟,並出土了一大批年代集中於春秋中晚期階段的陶器、石器等遺物。
  • 6年前,湖北現戰國墓,出土2400年前醃製鯽魚,魚身千年不腐
    古墓既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藏,同時也是見證歷史的活化石。在逝去的幾千年的歷史中,如果沒有文字記載和文物實證,想必大家要想了解那一段歷史,簡直就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情。但是當一座座古墓一件件文物被挖掘出來後,人們才真正了解到了古人的智慧。湖北發現戰國墓的消息,一瞬間成為了考古界的熱門話題。
  • 商周漆器與春秋戰國漆器
    中國古代漆器中,商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漆器各有特色,尤其是戰國漆器的各方面發展足以讓後世人驚奇。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這段時期的漆器發展特色,使您對我國深厚的漆器文化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一、商代漆器根據考古記錄顯示,我國商代早期和晚期均有漆器出土,其中早期漆器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和河南安陽小屯墓出土的漆器為代表。晚期漆器以河南羅山縣天湖墓出土的漆器為代表。這些出土的漆器有些是漆器殘片,有的因為年代久遠胎已經腐朽,但是上面精美的花紋依稀可見,如饕餮紋、夔龍紋、雲雷紋等,甚至還鑲嵌有綠松石,可見當時古人對漆器的喜愛和重視程度。
  • 汨羅戰國古墓出土罕見陶製彩繪鎮墓獸 距今2千年
    汨羅戰國古墓出土罕見陶製彩繪鎮墓獸 距今2千年 2015-06-11 10:21:49  長沙晚報訊(記者 劉軍 通訊員 周敏)昨日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位於嶽陽汨羅市友誼河邊的戰國古墓葬現場發掘工作基本完成,清理出土了彩繪陶鼎、陶敦、陶壺、玉璧、青銅盆、青銅車轄等文物。其中,最為獨特的陶製彩繪鎮墓獸,距今2000多年,在湖南考古史上極為罕見,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
  • 大漢之江:楚人、楚國與博大精深之楚文化|悠悠漢水謠②
    最風光時其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非但為民族統一建功,其文化的歷史地位,同時代的中原許多區域文化望塵莫及,即便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獨具奇秀,無與倫比。城周宮殿等建築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
  • 高師讀畫 | 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楚文化精神的象徵
    出土在湖南省長沙南郊楚墓的帛畫《人物龍鳳圖》是至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繪畫作品;與在另一楚墓發掘的《人物御龍圖》並稱姐妹篇,專家認為兩圖大致確立了中國工筆畫的基本表現手法,在紙張出現之前,帛畫不斷發展,到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時,技法純熟,達到高峰。1949年2月,湖南長沙陳家大山一座楚墓中,盜墓者挖出了一幅帛畫。隨後,這幅帛畫被湖南古董商蔡季襄收藏。
  • 戰國墓挖掘出動兩百位專家,埋太深困死盜墓賊,出土十個「第一」
    這裡孕育了了春秋戰國時期燦爛無比的楚文化,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楚國就一直不曾脫離逐鹿天下的核心競爭方,且全盛時期的國土為七雄之首,可謂是雄踞一方。上世紀八十年代,湖北省從荊門到沙市地區開展鐵路鋪設工作之時,啟封了位於荊門實沙洋縣紀山鎮的楚國大墓,這座被稱為包山大冢的楚墓距今已經有兩千三百多年,其規格之高,佔地之大讓人驚詫不已,並且在楚墓的附近又接連勘探出了其餘四座楚墓,是個不折不扣的楚墓群。這個重大的考古發現已經上報就立馬引起了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要知道春秋戰國墓中多為重器禮器,其考古研究價值難以估量。
  • 楚文化精神的象徵:戰國《人物龍鳳圖》帛畫
    文:劉剛1949 年 2 月,湖南長沙陳家大山一座楚墓中,盜墓者挖出了一幅帛畫。隨後,這幅帛畫被湖南古董商蔡季襄收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蔡季襄將全部文物捐獻給國家,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這幅帛畫。這幅戰國時期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圖一),以線描設色方法繪製。圖中描繪了一位側身而立的女性,頭後挽有一垂髻,並系有飾物。她面向畫左,眉目清晰,平視前方,身著寬袖長袍,袍上繡有捲雲紋,長裙曳地,束腰,腰細而修長。雙手上抬至胸前的她,五指合掌,似做祈禱狀,神態虔敬。
  • 甘肅張家川發現戰國墓地,出土60多座墓葬,墓主為戎人首領及貴族
    經過前期勘探和發掘,基本確認馬家塬墓地屬於戰國時期,據統計出土金銀器、銅器、陶器、骨器、瑪瑙珍珠等珍貴文物2200餘件。最讓考古專家們驚訝的是,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綠松石珠、瑪瑙珠、僅出土大小不等的漢紫漢藍珠足有上萬枚。在M14、M16的墓主人腰間還出土了製作非常精美的金腰帶及帶鉤,M16墓主人頸部還發現有較大的金、銀項圈以及製作極其精美的金耳環。
  • 湖南省資訊|湖南地區戰國遺址數量眾多,出土古玉卻備受冷落,造型...
    湖南地區戰國遺址數量眾多,出土古玉卻備受冷落,造型奇特數量多50年代以來,湖南省各級文物部門在各地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其中較少的古玉器備受冷落,基於此種狀況,學者喻燕姣對湖南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進行了研究,並在玉委會會刊上發表文章《論湖南出士的春秋戰國玉器》中將戰國時期的玉器分類敘述。玉璧數量最多,分布也最廣,在湖南各地都有發現。Ⅱ型璧為渦紋璧,有的只一面有紋飾,如汩羅縣汩羅山東周墓中出土的3件玉璧,一面光素,一面飾渦紋。有的則兩面都有紋飾,這種璧在湖南較常見,如澧縣新洲一號墓出土的2件玉璧。
  • 長沙市博物館藏戰國琉璃珠賞析
    直至1976年隨侯墓出土人們才明白,所謂隨侯珠就是精緻而華美的戰國琉璃珠!   根據建國以來的考古資料顯示,戰國琉璃珠出土地主要集中於湖北江陵和湖南長沙,兩地都屬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故土。湖南長沙經考古發掘的楚墓有數千座,其中部分墓葬中就出土了琉璃珠,這些精美的文物分別收藏在省市博物館和考古所,其中長沙市博物館就收藏有五件套琉璃珠,分有眼式和無眼式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