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沙12月21日專電(記者 袁汝婷 明星)楚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可是「楚文化」的邊界究竟在哪裡一直是學術界尚未破解的謎團。經過數月考古挖掘,115座戰國墓日前在湖南洪江市託口鎮重見天日。專家介紹,該墓地是目前所見湖南境內楚墓分布中位置最靠西南的一處,說明楚文化影響範圍已波及湘黔邊境。
記者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上述墓地遺址在湖南託口水電站周圍被發現。自2011年開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了湖南境內淹沒區範圍內地下文物的搶救性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此次挖掘出的大塘嶺墓地,共有墓葬122座,分布範圍20萬至30萬平方米。其中,戰國墓115座,西漢墓1座,宋墓6座,出土各類文物400餘件(套)。
主持此次考古發掘工作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尹檢順介紹,這批墓葬均為土坑葬,形制大致可分為三類,除少數帶墓道的「凸」字形墓和部分有二層臺、頭龕或二者均有的墓葬外,絕大多數為長方形豎穴墓,後者部分墓底還保有清晰的棺槨痕跡。
墓葬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等級較高的墓葬常見鼎、豆、壺組合,部分墓葬為罐/壺、豆/缽組合。其中,少數墓葬還伴有銅、玉、滑石及琉璃等珍貴遺物。
在墓地出土器物中,記者看到了珍貴的「四山」青銅鏡,在一面形狀保存完好的銅鏡上,鏡面上繁複的地紋尚清晰可見,四個朝向不同方向的「山」字兩兩相對。據悉,「四山」青銅鏡盛行於戰國時期,以楚鏡中最為常見。
「墓地處於湘西南邊陲,是目前湖南境內緊鄰貴州的楚墓群,它反映了楚文化在南漸和西進過程中,與當地土著文化融合的歷史進程。」尹檢順介紹,託口古鎮是貴州清水江流入湖南後的第一個城鎮,自古以來在中西部文化交流進程中佔據重要位置,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歷史上統治者眼中「穩住西南的前哨所」。
專家表示,此次發掘的墓地規模較大,而且延續時間較長,其中戰國墓葬分布較為密集,而且有一定分布規律,對於研究湖南地區戰國時期的埋葬習俗有較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