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在對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一處高等級東周墓葬,出土了多件精美青銅器。這是該遺址首次發現東周墓葬,考古工作者分析,可能是古代巴國一支的王族墓葬。
城壩遺址位於四川東北地區,隸屬於達州市渠縣,遺址分布範圍約560萬平方米,是川東地區目前尚存的歷史最早、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古城遺址。2006年5月,列為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列入「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名單。
城壩遺址是達川地區尚存的唯一歷史最早、歷時最長的古城遺址。據《華陽國志》記載:秦滅巴蜀後就於此建宕渠縣,東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東晉末,地為『蠻獠』所侵而廨,遂以荒廢」。其城先後使用了長達700餘年,屢為州、郡、縣治。這裡文物遺蹟豐富,平時觸地動工,就可發現文物遺蹟。
2014年至今,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渠縣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了連續多年系統性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取得重大收穫。不僅在南方首次全面揭露了一座郡縣一級的城址、宕渠城城址,還發現了四川地區極為罕見的十餘枚漢簡。其中刻有「蒼頡作書,以教後人」等字樣的簡牘,更被與會專家認為可能是四川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識字教科書」。
此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出東周墓葬4座,其中3座墓葬保存較好。這批墓葬均為狹長方形土坑墓,葬具為船棺。船棺是船棺葬的葬具,是古代的一種獨木舟形棺木葬具。以獨木舟形棺木為葬具的墓葬稱為船棺葬。
土葬船棺主要發現於四川、重慶境內,時代為戰國至西漢前期,是巴蜀民族的葬俗。重慶、廣元、成都、新都等地都有出土。古代,這一區域河道縱橫,便於行舟,舟船是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從事生產與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人們生前善於用舟,死後以船安葬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習俗。
其中,1座墓葬規模較大,共出土70多件銅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包括虎鈕錞於、編鐘、銅鉦等古代巴人獨有的器物,也不乏龍紋玉佩、金劍格柳葉形劍等精美文物。證明戰國中晚期,巴人已經使用青銅禮器。一件春秋戰國時的奢侈品,蜻蜓眼琉璃珠尤為引人注目。
近幾年「蜻蜓眼」曾多次在四川成都的考古工地發現過,例如青白江雙元村墓地、蒲江飛虎村船棺墓。據初步研究結果,成都出土的這幾件「蜻蜓眼」是我國先民自己生產的玻璃製品。不過,這次在渠縣城壩遺址發現的「蜻蜓眼」有所不同。從其製作精美程度和工藝來看,更像是西亞進口而來,從側面證明墓主身份地位極高。
渠縣城壩遺址在商周時期是巴人分支賨人的都城。賨人是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又稱寅人、板楯蠻,存在於春秋戰國之前,主要分布於嘉陵江畔。古書中記載,該民族勇猛彪悍,且善歌舞。
《華陽國志》記載,賨人曾參與武王伐紂。在生死搏殺的戰場上,賨人一邊衝鋒陷陣,一邊唱歌跳舞,從氣勢上壓倒了商朝軍隊。據史書記載:武王伐紂僅率領兵車三百乘,士卒四萬五千人,虎賁(衝鋒兵)三千人,而紂王的軍隊卻是七十萬人,眾寡懸殊。然而武王軍隊 「前歌后舞,士氣旺盛」,致使商兵陣上起義倒戈。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擊敗了強大的殷紂。長達八百年的周王朝得以建立,賨人功不可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