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船為棺、崇拜鳳鳥圖騰……千年文物還原古代巴人生活

2020-11-28 上遊新聞

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的《竹枝詞二首》曾這樣描寫巴人的生活: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這句七言古詩用短短28個字描寫了古代巴人生活在多雨之地,卻能歌善舞。

從巴蔓子將軍到萬裡長江的豪邁氣勢,古代巴人在長江流域創造了可與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巴文化可以說是重慶地域文化的根。那麼,在4000多年前,古代巴人如何生活?

如今,在九龍坡區巴人博物館裡,陳列著一系列古代巴人生活相關的物品,它們還原了4000年前巴人的生活狀態。 生亦長江死亦長江船棺出土證實巴人視死如生時間回到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準備在銅罐驛鎮冬筍壩建廠房,挖地基時挖出許多銅器。隨後,西南博物院考古專家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清理了土坑墓52座,時代為戰國後期到西漢。現如今,唯一能夠證明這裡就是4000多年前古代巴人船棺葬地點的,只有一塊「巴人船棺葬遺址」的標牌,靜靜地豎立在鎮政府大樓外。   

在眾多的墓葬中,17座排列整齊的墓葬引起了考古人員注意。這17座墓葬的棺材,看起來就像是獨木舟,頭部均正對長江。由於外形像船,墓葬被專家命名為船棺葬。

巴人船棺讓巴人逝後也能頭枕長江巴人先民為何要以船為棺?「以船為棺,是古人視死如生的體現。」九龍坡區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古人認為,靈魂不滅,為了讓死者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裡像生前一樣生活娛樂,人們常常將死者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安葬,以便他繼續使用,而船,正是巴人先民最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    

銅罐驛和巴人先民究竟有什麼樣的關聯?冬筍壩附近的小南海,當地人至今呼為亀亭子,即巴志所說「巴人立市於亀亭」之地。「銅罐就是銅鼎,銅罐驛鎮一帶,在古代應該是巴人的聚居區。」該區文化館工作人員表示。 鳳鳥象徵巴人由來它是古代巴人的重要圖騰    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著傳統服飾的巴人葜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太葜即上古時代東方部落首領伏羲,後照為巴人始祖。   

 宋代史學家羅泌《路史·後記》卷一記載:「伏羲生鹹鳥;鹹鳥生乘釐,是司水土,生後照;後照生顧相,降處於巴,是生巴人。」

一對鳳鳥講述古代巴人的圖騰信仰在古代巴人看來,鳥是一種非常吉祥的動物,在巴人博物館裡陳列的一對青銅鳳鳥,雙眼炯炯有神,看上去活靈活現,非常引人注意。   

據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作為古代巴人的重要圖騰,這樣的鳳鳥地位極為尊崇。 文字符號的最早來源武王伐紂時巴渝舞就已風靡   在博物館陳列的物品中可以看到,很早以前,巴人就有了自己獨立的文字系統,但現代人很難猜透他們的心思。   

 在巴人博物館展板上對此有如下介紹:巴人文字符號大致可以分成三類,象形紋樣、符號及形似漢字的文字符號。這些文字符號主要取自於兵器、樂器、璽印等器物。巴人有自己獨立的文字系統,其文化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由於歷史久遠等各種原因,現在尚無法判讀文字的內容。

拓片下來的文字符號其實很難看懂意思館內「巴人經濟活動」展區,陳列了許多大小不一的陶器和精緻漂亮的飾品等。據介紹,商周時,巴人經濟以漁獵、畜牧為主,而到了春秋前期,巴國農業生產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從出土的大量器物可以看出,在當時,巴人的生產活動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巴人尚武善舞,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據說,周代紀念武王伐紂的「大武舞」,即取材於巴人的武舞。另據《晉書·樂志》記載,漢高祖定三秦,仍然以巴人之師為前鋒,漢高祖看其作戰勇猛,以舞為武,就讓宮廷學習其歌舞,並稱之為「巴渝舞」。由此,巴渝舞成為歷史上著名歌舞節目之一。  

據了解,巴渝舞不僅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宮廷舞蹈,而且在民間也十分流行。巴渝舞歷經多次演變,到唐代時,已經從渝水(今嘉陵江上遊)流傳到了長江中下遊流域。相傳表演時舞者有36人,身披盔甲,手持戈矛、弩箭,口唱賨人古老戰歌,在以打擊樂器為主的樂隊伴奏下,節奏明快,載歌載舞,氣勢逼人,激情四射,難怪詩聖杜甫發出「萬裡巴渝曲,三年實飽聞」的讚嘆。   巴人柳葉劍短於秦楚劍適合近身搏殺

柳葉劍在博物館裡,一柄劍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就是古代巴人的柳葉劍。這柳葉劍的殺傷力相當強。1993年,考古學家在涪陵小田溪發掘出一柄柳葉劍,剛剛出土的柳葉劍竟將一張A4紙輕鬆劃成兩半!    

根據歷史記載,古代巴人的劍大多短於秦劍和楚劍,最短的柳葉劍也就20多釐米,這正是因為彪悍的巴人精通近身搏殺,更注重劍器的殺傷力。柳葉劍,還和巴蔓子將軍相關,據考古發現,半個世紀前發掘的圖紙和數據,可以復原一個船棺中的情形。棺中主人是一名巴國武士,他的頭部和身邊擺放著3件青銅兵器,依舊鋒利的青銅柳葉劍被拔出劍鞘,放在隨手可及的腰際。說明柳葉劍不但是防身武器,也成了古代武士的標準配置。 新聞延伸》》古代巴人今何在?被蜀國滅後,巴人後裔逐漸演化形成土家族。    

事實上,巴人生活的時代,是一個頻繁的戰爭狀態,遷徙成為巴人生活的常態。曾經,巴國與楚國往來密切,關係時好時壞,時敵時友。東周時,巴國受楚國西進壓迫,不斷將政治中心向西部地區轉移,豐都、涪陵、合川、閬中等地都曾當過巴國政治中心。歷史上,巴與秦、楚聯盟滅掉庸國後,得到庸國渝東峽江地區,也是其進入今重慶地區的重要原因。而巴與鄰國蜀的關係,《華陽國志·巴志》載有「巴蜀世戰爭」。與蜀國的長期交戰,讓巴國國力大大削弱,最終導致了滅亡。有資料顯示,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蜀為戰,巴求救於秦,遂引狼入室。秦國派司馬錯、張儀率師伐蜀。在蜀國滅亡後不久,巴王被俘於閬中,巴國滅亡。此後,秦國在江州築城,設巴郡。    

「將軍將秦師,西南奠遐服。故壘清江上,蒼煙晦喬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登司馬錯古城》,正是當年秦滅巴蜀的真實寫照。     

據介紹,巴國滅亡後,其後裔在漢魏時期演變為五溪蠻的一部分,生活在武陵山的「酉、辰、巫、武、源」五溪之域。五溪蠻直到宋代,綿延千餘年,保持著比較穩定的民族特徵。宋以後,五溪蠻中分離出來的一部分人,融合其他少數民族及部分早年遷入湘渝鄂黔接壤處的漢族移民,經歷了漫長歲月,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老重慶 | 以船為棺、崇拜鳳鳥圖騰……千年文物還原古代巴人生活
    如今,在九龍坡區巴人博物館裡,陳列著一系列古代巴人生活相關的物品,它們還原了4000年前巴人的生活狀態。 生亦長江死亦長江船棺出土證實巴人視死如生時間回到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準備在銅罐驛鎮冬筍壩建廠房,挖地基時挖出許多銅器。
  • 虎為圖騰 因鹽而興 千件藏品還原古代巴人生活
    古老的巴國是現在重慶人的祖先,考古證明當時的巴人以虎為圖騰,因為鹽業而實現了興旺,生活在長江邊。位於九龍坡區巴國城中心的巴人博物館,布展以銅罐驛冬筍壩出土的巴人墓葬發掘的文物和近年來三峽巴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為重點,主要有巴人船棺、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雜類等文物共計藏品1000餘件,還原了4000年前,巴人這個古老民族的起源、生活和滅亡。
  • 重慶珍檔丨船棺葬與巴國消亡之謎
    如今的巴人博物館,布展內容以我區銅罐驛冬筍壩出土的巴人墓葬發掘的文物和近年來三峽巴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為重點,主要有巴人船棺、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雜類等文物共計藏品1000餘件,並充分利用直觀場景、雕塑、圖片和文字說明,為我們還原了4000多年前,巴人這個古老的民族的起源、生活和滅亡。
  • 船棺之謎、神秘手心紋……穿越巴人「青銅時代」迷霧
    崔力 攝   「古代的巴人的劍大多短於秦劍和楚劍,長兵器也較少,史料也記載,巴人往往通過近身搏殺,來發揮短兵器的殺傷力。」曾主持涪陵小田溪考古工作的方剛對26年前的那些出土文物依舊記憶猶新:「當時我們發掘出了很多巴人的青銅兵器,這些兵器鑄造工藝精湛,保存完好,剛出土的時候便十分鋒銳。」   眾所周知,巴民族向來尚武,族人多驍勇善戰。
  • 山與城 | 船棺之謎、神秘手心紋……穿越巴人「青銅時代」迷霧
    如最早提出「手心紋」這一說法的是考古學家衛聚賢,他把這個符號解釋為「得心應手」;考古學家鄧少琴在《巴史新探》一文中則提出「心」紋是指天文學28宿之一的心宿,即古代蜀人敬仰的帝星杜宇……「靈魂的擺渡」巴人千年船棺葬之謎曾經,位於九龍坡區的銅罐驛鎮因地處江邊,過往、經停此處的船隻眾多,往往直到深夜
  • 巴人圖騰為何為白虎?白虎究竟有什麼寓意?
    在土家族文化中,廩君被公認是土家族人的先祖,白虎是土家族人唯一的圖騰。古代巴人是今土家族人的重要祖先之一,巴人為何奉廩君為共同的先祖?白虎為何是巴人唯一的圖騰?白虎究竟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巴蛇死後,其骨像山陵一樣,因而後照將此地命名為巴陵。後照的子孫從此便以巴為氏,所以作為後照子孫的廩君巴氏子務相,自然姓巴。另外一種說法則是這樣認為的,巴人始祖伏羲、女媧均為人首蛇身,以玄鳥為圖騰。而在遠古時期,巴的字面意思就是蛇,因此以巴為姓便順理成章。
  • 四川發現東周船棺大墓,墓主人祖先曾是武王伐紂先鋒隊
    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在對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一處高等級東周墓葬,出土了多件精美青銅器。這是該遺址首次發現東周墓葬,考古工作者分析,可能是古代巴國一支的王族墓葬。2006年5月,列為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列入「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名單。城壩遺址是達川地區尚存的唯一歷史最早、歷時最長的古城遺址。據《華陽國志》記載:秦滅巴蜀後就於此建宕渠縣,東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東晉末,地為『蠻獠』所侵而廨,遂以荒廢」。其城先後使用了長達700餘年,屢為州、郡、縣治。
  • 重慶最大船棺葬群現身九龍坡銅罐驛,墓葬主人身份不尋常
    可你知道嗎,在這具船棺出土的附近,還埋藏著一大片屬於巴人的船棺。 近日,在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隊員們的手中,這些埋藏在泥土裡2000餘年的楠木船棺,一一揭開了神秘面紗。
  • 巴人三峽懸棺之謎
    ■巴人懸棺葬(資料圖片)背景:古代巴人為什麼要實行懸葬?陶靈/重慶萬州區三峽懸棺分布狀況三峽懸棺,是古代巴人一種比較奇特的安葬方式。古代巴人去世後,選擇江河沿岸懸崖峭壁的半腰位置,一般離地面和崖頂都在幾十至100米左右,利用懸崖上本身的天然洞穴,或者專門鑿打崖洞,將棺材置放、懸置於洞內,或擱置在嵌入孔洞的木樁上。這些棺材因做成船的形狀,並放置於懸崖,也稱船棺、巖棺。
  • 古代巴人發祥於這片秘境 還留下神秘「血手印」和懸棺
    湖北日報網訊(全媒體記者 吳堅 通訊員 張安雙 鄧婕)  土家族,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祖先——古代巴人誕生於湖北境內的清江流域。相傳,約在4000年前,巴人祖先巴務相被推舉為五姓部落的酋領,世稱廩君。
  • 關於圖騰與圖騰崇拜
    1.中國古姓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最早源於圖騰崇拜。那麼何為圖騰,圖騰崇拜是怎麼回事?姓氏與圖騰又有什麼關係?圖騰一詞系美洲印第安語,其最早的寫法是ototemam,意思是「他的親族」。詞根oto表示出自同一母親並禁止通婚的兄弟姐妹間的血緣關係。
  • 中國古代各部落圖騰,黃帝部落的圖騰並不是龍
    文/曉夢閣主圖騰一詞最早來自於北美印第安人鄂爾吉布族的方言,後來被西方人類學家所採用。圖騰是原始民族的族徽的標誌,是最早的原始崇拜對象。我們中國人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融合形成的一個大集體——華夏,華夏的圖騰是我們崇拜的龍。在古代圖騰崇拜是氏族制度所特有的宗教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在相信本氏族同某種動物或植物之間存在超自然的關係,該動物或植物就叫圖騰。
  • 穿越古蜀——船棺裡的成都密碼
    新華社成都5月24日電(記者惠小勇 高蕾 童方)刻有「成都」字樣銘文的青銅矛、絲綢之路舶來品「蜻蜓眼玻璃珠」、巴蜀圖語印章……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人員在成都蒲江縣和青白江區接連發現春秋至戰國時期的兩處大型船棺墓群,出土上千件精美青銅器、玉器、漆木器等文物,這些珍貴的「成都密碼」為解碼古蜀文明提供了一把鑰匙。
  • 探討東夷人鳥圖騰崇拜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昊氏「以鳥為官」,這些「鳥官」以鳳鳥為首,共有24種。這個鳳鳥部落棲息在今山東中部泰沂山地的周邊地帶。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子羔》中也有「玄鳥生商」傳說,且更為原始,還保留了一些圖騰神話的痕跡。  考古發現進一步豐富了鳥崇拜的內容。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還有一種獨特的含球習俗。據推測,含球習俗應與圖騰繁殖儀式有關。
  • 原始社會每個部落都有專屬的圖騰,這體現當時的原始禮制生活
    可以說它們是一種崇拜對象。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禮儀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就收藏有出土於一九五三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遺址的一個人面魚紋彩陶盆。這個泥質紅陶製成的半坡文化代表物件,它的內壁黑彩繪製的對稱排列的兩幅人面紋和單魚紋,有著很獨特的含義。專家認為,這體現當時的原始禮制生活,反映了當時的神話傳說,也是一種漁獵巫術儀式,寄寓著祈求豐收的願望,實際上體現一種圖騰崇拜。
  • 中華民族先民崇拜熊 熊圖騰是龍圖騰的起源?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舒憲依據紅山文化考古研究成果提出,中華民族先民崇拜熊圖騰,龍與熊有著直接的關係,龍的身上體現出熊的特徵,用熊圖騰一說可以解釋龍的起源。  葉舒憲認為,熊圖騰一直在我們的文化中延續,可以為我們打開理解遠古神話的窗口。
  • 鳳鳥 寓意祥瑞的部落圖騰
    在寶雞地區出土的眾多青銅器中,有不少別致的鳳鳥紋飾及精美鳳鳥造型的青銅器。鳳鳥,雖然是中國先民創造出的一種神鳥,但藝術來源於生活,其身上有諸多動物的元素,比如蛇頭魚尾、雞冠鳥喙的形象。商周時期,人們將鳳視為可通天地人神的祥瑞之鳥,因此青銅器上的鳳鳥紋飾,也富有宗教祭祀之意。
  • 船棺葬:古代巴蜀地區盛行的喪葬習俗,古人為何會採用這種方式?
    在古代南方有一種喪葬習俗,那就是船棺葬。船棺,是一種葬具,將整木掏空鑿成船形,人葬在裡面。安放船棺的方式有懸掛巖洞、架在樹上和埋在土中。中國古代南方水運發達,有「北人騎馬,南人乘船」之說,以船棺為葬,意喻乘一葉小船到達彼岸。這是古代巴蜀人盛行的一種喪葬習俗,同時,也是我國一些傍水而居、長於舟楫的民族特有的葬俗。
  • 出土編鐘等精美文物 或為古代巴國王族之墓
    3月12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重大考古發現:在對渠縣城壩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一處高等級東周墓葬,其中一座墓穴出土了編鐘、浴缶、虎鈕錞於等多件精美青銅器。這是該遺址首次發現東周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