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12年1月27日,一篇題為《漢代「造」玉凳,拍出2.2億》的新聞見於報端,然後迅速被網絡媒體轉發。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邵曉峰在文中稱,在看到照片後,他根據自己對古代家具的研究認為,「漢代不可能有這樣的梳妝檯和凳子」;湖北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黃清敏表示,漢代的禮節以跪坐為基礎,「胡床」直到隋唐才開始普及。因此,漢代「不可能有凳子」。認為漢玉凳被鑑定為真品為一次烏龍事件,鑑定專家「缺乏歷史常識」。一天之後,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播出了一段時長8分鐘的新聞。在接受電話採訪時,一個叫王敬之的人表示,「這是一個非常荒唐的東西,因為它假得實在是太厲害了,根本就是造假造得太不專業。」
最近,四川收藏家手中的部分古蜀文化玉器,經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研究所儀器檢測,是距今大約5000——3000年古蜀先民的作品。這30餘件古蜀文化玉器中,有圓形凳、方形條形凳、靠背椅子的圓雕形狀和平面圖案。它們無聲地告訴世界,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就使用凳子、椅子。所以,筆者認為「漢代無凳子」的結論,不能僅僅因為沒有記載就妄下論斷。
圖(1)古蜀先民坐姿玉器
二、有關凳子的中外文獻記載
筆者查找有關凳子的中外文獻記載,得知有以下兩種主要觀點。第一種觀點是:「馬扎」俗名撐板凳、扎。2600年前發源於齊國故都,以其工藝獨特、外形美觀、堅固耐用、攜帶方便而著稱。馬扎也稱馬扎、交杌或交椅,其模樣同我們今天見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
第二種觀點是:胡床,漢代自胡人傳入,為垂足之坐,如今之行軍椅。所謂床,《釋名》云:「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廣雅》云:「棲,謂之床。」裝,載也,棲也,皆為人坐臥之用。故古代供跪坐之物,如同日本今之坐蒲團,曰床。
以上兩種觀點的共同看法是:我國漢以前的家具都屬地面家具,無坐具,人們席地而坐,只有案幾而無桌子。漢代,北方遊牧民族的「胡床」傳入。這裡的「床」是坐具的含意,與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高承《事物紀原》引《風俗通》稱:「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後漢書。五行志一》云:「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這兩段文字可以證明,我國古代椅子的出現在漢靈帝時期。
胡床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使用較廣,有錢、有勢人家居室必備,出行時還要由侍從扛著胡床,跟隨左右以備臨時休息之用。南朝梁庾肩吾《詠胡床詩》曰: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出徵。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像;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這些圖案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
距今4600多年前的古王國時代(約前2686~2181),古埃及人已經垂足坐在摺疊板凳即胡床上,桌子等高足型家具,在那時也已經出現。亞述帝國薩爾貢二世的神殿上,雕刻著向勝利者敬獻貢品的圖案,其中,受貢的國王就是端坐在摺疊板凳上。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不僅摺疊板凳和桌子等家具的工藝日益精湛,風格上也朝華麗的方向發展。在古埃及新王國時期,椅子等高型坐具傳入西亞的兩河流域。這樣,椅子等高型坐具的傳播路線圖就可以確定為:椅子發源於古埃及,後傳入西亞,再傳入歐洲,最後傳入中亞和印度。西漢張騫開始出使西域之旅,中國到中亞的商路得以打通。而亞歷山大東徵後,椅子和胡床開始在中亞出現。其中的胡床因為其便攜性,得到中國人的青睞,因此,胡床經過中亞到中國的商路,傳到中原地區,這便有了漢靈帝喜好胡床的記載。
三、四川民間收藏的大量古蜀文化玉器證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古蜀國先民就使用凳子、椅子。
圖(2)古蜀文化玉椅
據筆者調查,四川民間收藏家手中有大量與凳子、椅子相關的古蜀文化玉器。器物持有人中,從行業上看,有經營成功的企業家、大學教授、銀行管理人員等人。從專業上看,不少人在分析化學、理論物理、遙感測繪、雕塑美術、歷史研究諸領域有很高的造詣。他們大都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深厚的文化智慧,從自己熟悉的專業視角對古蜀文化玉器進行過分析研究,對古蜀文化玉器的真偽及其內涵都有獨到的解讀。最近,經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研究所儀器檢測,他們手中的古蜀文化玉器,距今大約5000——3000年。筆者看到這些古蜀文化玉器中,有圓形凳、方形凳、條形凳、靠背椅子。圓雕古蜀文化玉器是最神秘的話題,有神人、神怪、動物形像。它們有的稚拙簡樸,有的紋飾繁複,有追求寫實,有的講究變形。而且有男有女、有正有側,令人嘆為觀止。
古蜀人使用的凳子具有滿足社交性與機能性的雙重需求。大凳子有凸顯尊崇地位的臺座功能。與凳子有關的古蜀文化玉器圓雕,歸根結底是古蜀國宗教信仰和當時現實生的真實寫照。由於蜀地多雨潮溼,河流縱橫的自然條件,古蜀人沒有將席墊鋪設在地上的需求。因此,古蜀人的坐具從一開始就沿著離地面高型化的方向發展,跪坐少於垂足坐。可以說氣候環境決定了古蜀人坐具的截然不同。坐具的不同,又展現出不同的坐姿。
圖(3)坐在凳子上的古蜀人
綜上所述,古蜀文化玉器和玉版畫中的凳子有以下特點:一是著力刻畫結構和動態,把各種形狀的凳子雕琢得準確優美,造型逼真,反映了古蜀工匠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和藝術表現功力。二是講究變形,對人與凳子形態進行了歸納和誇張,將凳子特徵表現得更加鮮明和突出。三是對人和凳子的構圖採用陰刻或陽紋雕琢紋,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縱觀眾多與凳子有關的古蜀文化玉器,我們驚嘆古蜀國在立國的近2000年間,玉雕技藝的高超和精湛,玉器造型的精美與成熟,無論是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對中華文化都有著無法估量的影響。古蜀國時代之所以能夠取得卓越的玉雕藝術成就,有以下重要的原因,即古蜀國政權壟斷統治的需要,為玉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那些曾經被認為神聖不可褻瀆的玉已經作為載體反映社會生活,為玉雕藝術的發展打開了一扇通向無限廣闊的大門。
四、學術討論須持有物證
今天,我國的收藏規模前所未有,從達官富豪、文人墨客到販夫走卒,真正進入了全民收藏時代。收藏已不再是簪纓世家、書香門第的專屬。文物作為文明的原始印證,具有無法替代和不可複製的永恆價值。由此,真實性、學術性、稀缺性成為文物的特有標識,也是衡量其價值的標準。因而市場熱鬧非凡。真正的收藏鑑定專家在鑑定文物時要有充足的學術依據及充足的物證資料,不能僅憑經驗之談而妄下結論。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文物鑑定學已經可以充分引入高科技手段,在不影響和破壞文物本身的情況下進行真偽鑑別。文物收藏市場亟待建立健全科學、權威的鑑定機構。文明與文化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對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敬畏之中,需要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才能健康發展。
註:此文發表於2012年02月13日 人民網
作者:朱文燦 朱 帆
聯繫電話:1870在813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