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晉國韓氏:他的前身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還是晉君支系後裔

2020-12-18 晉公子

本期話題

關於瓜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趙氏與魏氏的起源在歷史文獻中大體上是清晰的:趙氏是嬴姓支裔造父的後人,而魏氏的先祖則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的胞弟畢公高。

唯有韓氏,關於他的起源疑案重重:他究竟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後代,還是晉國先君曲沃桓叔的支派子孫呢?

公元前544年,歲在丁巳。

就是在這一年,首次出使中原的吳國公子季札歷訪魯、齊、鄭、衛諸國之後,輾轉抵達了主盟中原的最強國——晉國

晉國的執政卿趙文子(趙武)、魏獻子(魏舒)和韓宣子(韓起)等政界要員先後與他舉行了會晤。會面後,季札做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預言:

「晉國之政,卒歸於韓、魏、趙矣。」——《史記·韓世家》

在範氏、中行氏和智氏依舊強大的公元前6世紀中葉,或許並沒有人把這位南國公子的預言當真。可是一個半世紀過去,到公元前403年,在晉國六卿的兼併廝殺中艱難勝出的韓、趙、魏三家居然真的瓜分了晉國,並且得到了周威烈王的正式承認。

從此,「晉國」逐漸淪為一段被人遺忘的春秋記憶,而新生的三晉國家則佔據了戰國七雄的半壁江山。

對於脫胎自晉國的趙氏和魏氏,他們兩家的源起在文獻記載中大致是清楚的:趙氏乃是嬴姓支裔造父的後人,而魏氏的先祖則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的庶弟畢公高。

三晉之中,唯有韓氏的起源迷霧重重,疑案迭生。今天,大多數學者相信韓氏這一支血脈是從晉小學宗曲沃系分化而來的。具體地說,韓氏始祖韓萬是曲沃系始祖——曲沃桓叔的庶子。

比如著名的《左傳》研究專家楊伯峻先生就說:

韓本國名,據《竹書紀年》,春秋前晉文侯二十一年滅之。僖二十四年《傳》云:「邘、晉、應、韓,武之穆也。」韓即此古韓國。《漢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傳》及《贊》並《注》俱以古韓國與韓厥共祖,恐未深考。韓萬為桓叔之子,受韓封以為大夫,即戰國韓國之祖。《國語·晉語八》載韓宣子拜叔向之言「其自桓叔以下,嘉子之賜」可證。——《春秋左傳注》

楊先生的意思是:在晉國韓氏興起之前,西周王朝曾經分封過一個國號為「韓」的諸侯國。《左傳》的記載顯示,古韓國的始封之君乃是周武王的庶弟(姓名不詳)。

到公元前760年,平王東遷,周室衰亂。勢單力孤的韓國被強鄰晉國吞併。此後,晉君將侵佔的故韓國領土賜予了曲沃桓叔的兒子姬萬,他便以封地韓作了自己的新氏,號為「韓萬」,晉國韓氏的歷史便是從韓萬開始的。

韓萬源出曲沃桓叔,楊伯峻先生聲稱他的這一論斷有《國語·晉語八》的記載為證。在那篇文章中,晉國韓氏的後人韓起親口對大夫叔向說,他的先祖名為「桓叔」。

不但《國語》,《世本》記載的譜系也同樣提到了韓氏始祖桓叔。在這部疑為戰國末期趙人所做的史書中,韓氏的家族譜系是這樣的:

桓叔生子萬,萬生勝伯,勝伯生定伯簡,簡生輿,輿生獻子厥。——據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所引《世本》

《國語》與《世本》的記載似乎都明白無誤地顯示,韓氏的始祖就是曲沃桓叔。但蹊蹺的是,撰寫《史記》時多次採用了《世本》譜系的司馬遷卻堅持不承認《世本》所載韓氏譜系的真實性。

在《史記·韓世家》的一開篇,司馬遷寫道:

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史記·韓世家》

司馬遷寫這一句「與周同姓」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妨將這個記載與《史記》的另外兩篇文字即《燕召公世家》和《魏世家》作一比較:

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燕召公世家》

魏之先,畢公髙之後也。畢公髙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髙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史記·魏世家》

燕國始祖召公奭出於「周之支族」,也就是一個與周王室同一遠祖,但血緣關係又不十分親密的姬姓氏族組織(參見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第五章)。

而魏國的始祖畢公高,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傳》的記載,則明白無誤地是周武王的同胞兄弟。對這兩個與周王室血緣相通的諸侯國,司馬遷描述其始祖的時候都說他們「與周同姓」。

那麼照此推論,《韓世家》中的那一句「與周同姓」所描述的也應該是韓氏始祖與周王室之間的血緣關係。換句話說,只有在司馬遷認定韓萬是被晉國吞滅的那個古韓國的公室後裔的情況下,他才會做出這樣的描述。如果韓萬是曲沃桓叔之子,嚴謹的司馬遷是斷然不會寫下「與周同姓」這四個字的。

歷史上,支持司馬遷的這一觀點,認定韓萬為古韓國後裔而非曲沃桓叔之後的學者也不在少數,比如撰寫《漢書》的東漢史學家班固和為《漢書》作注的唐代學者顏師古都在各自的著作中重申了司馬遷的主張。

以司馬遷為首的古代學者拒絕承認晉國韓氏與曲沃桓叔的血緣關係,並非事出無因。僅從《左傳》的記載看,如果我們假定韓萬之父為曲沃桓叔,那麼下面這兩段史實將很難得到圓滿的解釋

第一,根《左傳·莊公二十五年傳》記載:

(公元前669年)晉士蒍使群公子盡殺遊氏之族,乃城聚而處之。冬,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左傳·莊公二十五年傳》

在公元前669年的冬天,晉獻公為了預防「曲沃吞晉」的故事重演,下毒手清洗了曾祖曲沃桓叔和祖父曲沃莊伯留下的旁支後裔。除少數人僥倖逃亡國外,「桓、莊之族」在這一場屠殺中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

而根據《世本》記載的韓氏譜系:

曲沃桓叔——韓萬——賕伯——定伯簡

曲沃桓叔——莊伯——武公——晉獻公

《世本》說韓萬的孫子韓簡同屠殺「桓、莊之族」的晉獻公同輩,兩人共奉一個曾祖即曲沃桓叔。

假如這個譜系是真實的,那晉獻公絞殺「桓、莊之族」,韓氏無可避免地要被劃入清洗的黑名單。可奇怪的是韓萬家族卻沒有受到這次大清洗事件的牽連。從後來的歷史記載看,韓氏並未因此消滅,甚至也沒有被迫離開晉國。

《左傳·僖公十五年傳》記載,公元前645年九月,晉獻公之子惠公夷吾與秦穆公在韓原交兵,為惠公示師、偵查敵情的正是韓萬之孫韓簡。這又該作何解釋呢?

第二,公元前539年,因齊景公與晉國聯姻,晏子陪同景公到訪晉國。在與晏子的談話中,晉國大夫叔向說道:

「晉之公族盡矣。肸聞之,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室從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左傳·昭公三年傳》

據方朝暉《春秋左傳人物譜》所引《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叔向一族(即羊舌氏)的始祖是晉武公的孫子羊舌突。從身份上來講,源出晉武公的羊舌氏與源出曲沃桓叔的韓氏(如果我們假定韓萬是曲沃桓叔之子的話)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晉國先君的支系後裔。

在與晏子談話的公元前539年,叔向明確地講到此時的晉國公族——也就是晉國先君的支系後裔——已經凋零殆盡,羊舌氏是少數還倖存的家族之一。可此時晉國的中軍元帥、首輔大臣正是韓萬的嫡派子孫韓起,他可是晉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正卿(執政時間長達27年)。

如果他韓氏是晉國公族,有他藩屏公室,保衛晉君,叔向又何至於發出「晉之公族盡矣」的哀嘆呢?

事實上,《國語》和《世本》中被許多學者援引來證明韓氏源出曲沃桓叔的那兩條文獻本身就是有破綻的。說起這一點,不禁讓我想起了《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傳》中的另一段故事。在那一年的大事記中,《左傳》的作者寫道:

晉獻公娶於賈,無子。烝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傳》

古語稱上淫為烝,也就是說晉獻公與齊姜的結合是一段為人不齒的亂倫關係。因此為《左傳》作注的西晉學者杜預條件反射式地認定齊姜應該是獻公之父晉武公的妾室。對此,章太炎先生在《春秋左傳讀》一書中駁斥道:

烝之為名,非必施於父妾也。(中略)(武公)獲哀侯與滅翼時必兼得其內,實齊姜非哀侯之妾,則小子侯之妾耳。武公志大,情不系色,獻公志本淫昏,取之宜也。其意亦謂敵國俘女,取之無害名義,猶楚王取息媯,然不知曲沃本晉之臣。孽臣淫君耦,不謂之烝得乎?——《春秋左傳讀》

太炎先生的意思是,晉武公本是曲沃吞晉這段歷史的最終勝利者。他先後殺死了在位的晉哀侯與晉小子侯。成功吞併晉國大宗之後,哀侯與小子侯的女眷也應一併為武公所俘,而那位與武公之子獻公發生不正當關係的齊姜很可能是晉哀侯或晉小子侯的妾室,是被晉武公當作戰利品賞給嗣子獻公的。

因為哀侯、小子侯同晉獻公分屬君臣,尊卑有別,故而獻公之淫齊姜,《左傳》便下一個「烝」字。

雖然太炎先生的這一推斷也不能說是定論,但他至少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提示:在《左傳》未有明文記載的情況下,僅憑一「烝」字坐不實齊姜為晉武公之妾的身份

和齊姜的情況類似,《國語》和《世本》雖然都記載晉國韓氏出於「桓叔」,但這個「桓叔」是不是晉武公的祖父曲沃桓叔,兩部文獻都沒有確證。宋人羅泌所撰《路史》一書就說:

武(周武王)之穆四:唐為長,後曰晉;次桓叔,韓是也。——《路史·國名紀·戊附論》

羅泌說韓萬的父親「桓叔」該是周武王的庶弟,也就是西周古韓國的開國之君。他被人稱為「桓叔」,就像發動「三監之叛」的兩位武王庶弟被稱為「管叔」、「蔡叔」是一樣的。這個推斷與《國語》、《世本》的記載也並不矛盾。

鑑於「桓叔」的身份本來就具有多種解釋的可能,再輔以前文所引《左傳》中兩段可疑的記載,司馬遷撰寫《韓世家》的時候堅持認定晉國韓氏乃是西周故韓國之後,似乎也就成為了一種更審慎的判斷。

參考文獻: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

江永《春秋地理考實》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羅泌《路史》

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楊寬《西周史》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尋找晉國韓氏的發源地:戰國七雄之一的豪族,最早的封地該在哪裡
    本期話題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中提到,晉國韓氏源出於西周王朝封建的諸侯國——韓國。可是對於這個古韓國的封地,自古到今學者們聚訟紛紛。河北,陝西,山西,究竟哪裡才是古韓國最早的封地?韓國國君的後裔又是怎樣變為晉國的家臣的呢?
  • 為什麼晉國被分成三國?三家分晉是怎麼回事?
    一定程度上,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最後很可能是晉國完成一統,而不是秦始皇的秦國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最終被分成魏國、韓國、趙國三國了呢?一首先,針對晉國被一分為三的原因,可以用「卿族勢力過大,公族勢力過小」來概括。在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周天子所在的周王室可以說是最大的公族,而下面的各個諸侯國君相當於各個卿族。
  • 西周初年分封天下時「姬」姓諸侯,在春秋、戰國時期還剩幾個強國?
    對此武王、周公先後分封天下,建立了以「姬」姓為主體的分封制、宗法制。在講述分封制與宗法制關係的時候,歷史教材以「姬」姓為例做了說明。齊國無論在西周,還是春秋、戰國時代,都是一個強國,時間跨越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85年,田氏代齊,田氏屬媯姓,對周天子來說仍然是異姓諸侯王。 晉國:姬姓晉氏,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於唐,後改為晉。封國地在今山西平陽府絳縣東翼。
  • 姬姓諸侯親疏排序,晉國排不到前10名,這幾國才是周天子至親
    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分封天下,後來各代周天子也有分封。將所有姬姓諸侯排序,哪幾國才是周天子的至親呢?晉國,山西翼城縣,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國。應國,河南省平頂山市,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國。後代周天子分封單國,河南省濟源市東南,周成王之子的封國。楊國,山西洪洞縣,周宣王的兒子尚父的封國。
  • 諸侯有親有疏:替周天子當家的畿內諸侯
    提起諸侯,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齊國、魯國、晉國等東方大國,這些諸侯都建國在周朝新佔領的東方。但實際上,西周還有一類諸侯,他們與周王室關係更加密切,彼此命運休戚相關,與東部封國的中原諸侯存在明顯差別,他們就是西周的畿內諸侯。先來簡單回顧下周朝的諸侯被分封的來龍去脈。
  • 晉國因一片桐葉建國,周成王被迫分封,最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
    周武王的日子除了除了嫡長子姬誦繼承周天子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唐叔虞,唐叔虞除了晉國的第一任國君外,還是姜子牙的外孫。唐叔虞是周武王和王后邑姜所生,邑姜是周朝軍師姜子牙之女,所以唐叔虞是姜子牙的外孫。晉國最開始的時本不叫晉國,是叫唐國,周王朝在第一任周天子周武王姬發去世後,嫡長子周成王姬誦繼位後,唐國發生了內亂,隨後周成王就滅了唐國。之後因為周成王姬誦和弟弟叔虞在一次做遊戲時,唐國成為了叔虞的封地。周成王將一片桐樹葉削成珪狀送給叔虞,表示要用這個樹葉封給弟弟,之後史官史佚就準備選擇吉日分封叔虞為諸侯,而周成王卻表示那只是一個玩笑罷了。
  • 為什麼會有三家分晉,晉國國君為何不能阻止,後來國君去了哪裡
    這就要從晉國獨特的歷史來說了,周朝實行的是周禮,周禮有一項很重要的規定,就是嫡長子繼承制,規定了上至天子、中至諸侯、卿大夫、下到士,所有的官職、爵位是由嫡長子繼承的,其他兒子不能爭奪嫡長子的位置,否由會引發周天子和其他諸侯國的幹涉,因為這種爭奪行為破壞了周朝的基本禮制。
  • 周武王分封諸侯爵位封地這麼多講究,難怪周朝能有800年江山
    實際上分封的諸侯數量更多,這一分封制度保證了周朝800年江山。分封的對象分封的諸侯有四種類型:1。上古聖賢的後代:黃帝、炎帝、堯、舜、夏朝和商朝的後代2.王室成員:周太王季歷的兄弟後人;周文王兄弟;周武王的的兄弟。
  • 同是卿大夫掌握權力,晉國三家分晉,齊國卻是田氏代齊,關鍵在這
    我國古代的春秋石器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就是晉國的三家分晉,分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並且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這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到了戰國七雄時期。 不過與三家分晉同一時期的,還有一個諸侯國的世系發生了轉移,那就是傳統強國,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誕生地齊國。
  • 長達67年的王位爭奪戰,晉國從此開啟稱霸模式
    大爭之世,禮崩樂毀,周天子的威嚴如日落西山,對諸侯已失去了控制。在春秋早期,晉國卻發生了一起長達67年的同宗相殘的王位爭奪戰——曲沃代翼,這也成了禮樂崩壞的初始指標事件,更對晉國後來的政治格局造成了深遠影響。曲沃代翼是發生於公元前704年晉國的內戰,晉國軍隊與曲沃武公之間的戰爭。
  • 三家分晉是怎麼來的呢?春秋時期是個怎麼樣的亂世呢?
    三家分晉是怎麼來的呢 ?在春秋時期,晉國延續了西周分封諸侯的制度,晉國本身就是周天子的諸侯,但晉國在內部又分封了卿和大夫這些小諸侯。這些卿大夫統治的封邑,通過互相兼併,逐漸在晉國內部形成了諸多的「小王國」。
  • 揭開戰國的序幕——三家分晉
    你去跟人說,咱別打了,二百年前還是兄弟呢。笑話!這就像你跟人打架的時候說「咱們都是炎黃子孫啊」一樣可笑。我只知道那塊地是我們村的,那條河是我們國的。你們要搶,我們就要打。諸侯之間尚且如此,就更別指望諸侯對周天子還有多少尊崇了。
  • 晉國公族一脈的韓國:晉國崛起我也崛起,晉國衰弱我繼續崛起
    晉國韓氏簡介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脫胎於晉國,原是晉國公族,及晉國卿族之一。韓氏起源於韓萬,他是曲沃桓叔之子。《春秋氏族譜》清楚記載:「曲沃桓叔之庶子曰萬,封於韓,故以韓為氏。」韓氏首次出現在歷史上是曲沃代翼的歷史進程中,曲沃武公伐翼,次於陘庭。韓萬御戎,梁弘為右。具體什麼時候分封有封邑的,史書沒有。曲沃代翼,曲沃一脈成為晉國之主的同時,韓氏也是登上歷史舞臺,作為未來的新晉公的統率軍隊兵車諸御的貼身侍衛,地位還是比較重要的。
  • 周武王分封的諸侯國中,有哪些姬姓國,為何到戰國末期只剩下燕?
    為了鞏固周天子的統治,周武王決定「封建親戚,以番屏周」,將土地封給周王室的宗親、功臣以及古國的後裔。根據《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的記載,周武王當初將自己的15個兄弟都分封了出去,再加上其他的姬姓宗親,總共封了四十個姬姓諸侯國。
  • 晉國趙氏內亂是因為先祖的謀劃,範氏、中行氏之亂的根源在哪裡
    趙鞅年紀輕輕就進入了晉國的政壇,代表趙氏一族擔任六卿中的一員,伴隨著幾十年的沉沉浮浮,趙鞅已經成為了一個老辣的卿大夫,他既是晉國的中軍將,又是趙氏一族的族長,自然一言九鼎,但沒多久,趙氏內部就爆發了內戰。
  • 晉國的內亂為何導致周朝衰弱?又為什麼說其改變了歷史進程呢?
    並且周朝時期氣候比現在要溫潤得多,晉國領土比現在更適合農業耕作,所以晉國的人口在當時的諸侯國中,也是首屈一指。晉國不僅從地域、人口上,相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都具有優勢,而且晉國還是周朝的同宗。一、晉照侯分封曲沃給其叔父,曲沃實力壯大,導致晉照候被殺,但周平王召諸候討曲沃,曲沃戰敗。
  • 《大秦賦》中周天子曾經坐擁天下,為什麼後來會蝸居河南?
    遷到洛陽,可以藉助鄭國和晉國的勢力,以偏安自保。所謂「周之東遷,晉鄭焉依」,說的就是這個事兒。在周平王東遷時,秦襄公護送有功,於是周平王便封秦襄公為諸侯,而封地卻是空頭支票,因為封地就是已被戎狄侵佔的西周故地,也就是今天的關中平原。平王剛東遷後,形勢還是相對穩定的,四面都有諸侯國作為屏障,來抵禦戎狄的侵擾。
  • 晉國的一位君主:完成「曲沃代翼」,揭開晉國霸業的序幕!
    晉國(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繼位後改為晉。晉國被《左傳》、《國語》和《史記》等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另外三個諸侯國為秦國、楚國、齊國。
  • 春秋諸侯的先發劣勢,晉國內戰打了70年!發展太快成了滅亡種子
    ,於是我們總看到有人說:如果晉國沒有被韓趙魏瓜分,那他一定能統一中國。   晉國是春秋諸侯先發劣勢的代表國家,為什麼這麼說,難道先人一步不好嗎?對於當時的諸侯真的有不好的地方。我們知道周代採取的是分封制,而春秋初期的邏輯並沒有改變,我們簡單梳理一下當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