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農村「吃香」職業,如今正在逐漸消失,你還記得幾個?

2020-12-13 聚富財經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在不斷變化的同時,很多農村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一方面是人們的收入水平在上漲,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不斷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很多傳統的職業也在逐漸的消失,之前農村的條件還是比較差的,很多服務幾乎都是上門服務的,但現如今很多職業已經消失了。

對於農村人而言,對生活服務的需求其實並不高,但總有一些行業是家家戶戶離不開的,並且在以前的農村還是比較吃香的,並因此成為了不少人兒時的記憶,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現如今不少職業幾乎已經看不到了,換句話來說,就是已經被社會的快速發展所「淘汰」了,那麼,都有哪些農村的行業消失了呢?

第一:農村幫辦,眾所周知,之前農村的酒席還是比較多的,一般家中遇到喜事的時候,都會擺酒席,這時就需要農村幫辦了,可以說當時農村的幫辦是非常吃香的,因為家家戶戶辦喜事的時候,至少都是幾十桌,並且也是非常熱鬧的,而幫辦幾乎都是「一條龍服務」的,對於老百姓而言,一般都會選擇農村幫辦。

同時,不管是桌椅板凳,還是菜品飲料,都是幫辦準備好的,但現如今農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很多人家中遇到喜事的時候,一般並不會請幫辦,而是會選擇酒店,因此幫辦的生意越來越不好的同時,不少幫辦就直接關門了,但不得不說,之前農村的幫辦還是很吃香的。

第二就是補鍋匠、補鞋匠等等,小的時候,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很多人家中的鍋壞了,都會選擇補一補,然後再繼續使用,因此在一些集市,亦或是平時的時候,都能看到補鍋匠的身影,還有補鞋匠,以前人們鞋子壞了,一般也會補補繼續穿,因此在當時的社會中,補鞋匠也是比較吃香的,但現如今人們鞋子沒壞,只因為款式不喜歡,可能就不穿了,因此這些人的身影也就逐漸消失了。

第三就是賣貨郎。以前的社會,人們出行幾乎都是步行,隨著自行車等交通工具的出現,人們出行才越來越方便,而在當時「賣貨郎」幾乎是上門售賣的,騎著一輛三輪車,車上放滿了不少生活用品,並走街串巷,高喊「賣東西」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一般情況下,人們家中有需求的話,幾乎都會添置一兩件東西。

但現如今電商的快速發展,人們需要買什麼東西,直接可以在網上買,並且網上的商品還非常齊全,因此現如今即使是農村,也已經看不到賣貨郎的身影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賣貨郎的逐漸消失,也意味著社會在不斷的前進,並且處於高速的發展之中。

第四,還有一些上門拍照的,亦或是一些上門服務,現如今幾乎都已經消失了,主要是城鎮化的不斷加速,農村的居民數量還是比較少的,即使這些人還在,農村也已經沒有太大的市場了,這才是這些職業逐漸消失的原因,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曾經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可能已經進入城市開店了,亦或是轉行做了一些新興的行業。並且這些職業在消失的同時,也說明社會對這些職業的需求也已經消失了,人們應該更加關注一些新興的行業。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農村,那些已經消失的手藝,遠在他鄉的你還記得多少呢
    回想起小時候的農村裡,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能人,比如木匠,打鐵的,還有壓鍋的(就是把鋁合金燒化 做成鍋的樣子),見了面基本都是叔或者大爺的叫(土話),隨著時代的變化在時代的大潮和科技進步的洪流中逐漸被淘汰。如今,只能用童年的印記去追憶了。
  • 逐漸消失的5種手藝人,過去是「座上賓」,現在「不吃香」了?
    隨著社會發展,一些鄉村手藝人,沒有了用武之地,逐漸消失,成為了歷史印記。這些手藝,在以前的鄉村非常盛行,掌握運用的人,被尊稱稱為手藝人,常常被奉為座上賓。比如有:鞋匠、泥匠、鐵匠、騸豬匠、殺豬匠,這些手藝人,如今好似沒有了太多的用武之地,如今「不吃香」了,手藝就逐漸失傳了。
  • 農村逐漸消失的幾種手藝人:曾踏破門檻,今無人問津
    在農村,現在的很多東西都已經發生了太大的變化:從前用手洗衣,如今一臺洗衣機就能輕鬆解決洗衣服的問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輕便。從前在農村常常出現各種用具上的問題,常常會登門請教一些手藝人,如今這些人的門口已經無人問津,那些原本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手藝也隨著發展慢慢離我們遠去。
  • 農村老話「頭剦二補三打鐵」說的是啥?以前農村很吃香的三種職業
    有網友問農夫,知不知道以前農村最吃香的三種職業是什麼,甚至還給出了提示是「一敲二補三打鐵」,這到底說的是啥意思呢?對於農村的60後、70後來說,應該都能猜到這話中所說的三種職業是啥,分別就是「閹雞佬」、「鐵鍋匠」和「打鐵佬」。在這三種職業中,閹雞佬要排在第一位,那是因為這種職業是投入少,來錢快,並且非常輕鬆的,這也是在過去最吃香的一種職業了。
  • 逐漸消失的5種手藝人,從前是「座上賓」,如今卻「無人問」了?
    如今這些手藝人,逐漸老去,或者消失不見。比如:鐵匠、篾匠、耬匠、瓦匠、木匠,這五種農村以前常見的匠人,如今逐漸都消失不見了。那個時候,這手藝相當吃香,有了這樣的手藝,臨近開一個鐵匠鋪,那是真的生意興隆,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錢,發家致富不成問題。如同現在的青年才俊,媳婦會跑到家裡來。後來,多數鐵器製品有了替代品,這種手藝,也就逐漸消失在民間。
  •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最吃香的香餑餑如今還有存在的嗎?
    在6~7十年代最吃香的手藝人如今已漸漸消失無影無蹤了,你還記起多少來。木工師傅:60、70年代,農村的房屋都是由木結構組成的,那時的木工師傅可是個香餑餑,只要農村有人起房子就一定少不了他幹的活,現在的木工早以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忘記了。
  • 農村逐漸消失的5種手藝人,以前是「座上賓」,如今卻「無人問」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俗語,叫做「縱有良田千頃,不如薄技在身」,很明顯在以前的時候,手藝在大家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良田千頃還要重要,無論你多有錢,早晚有一天會把錢花光,但是有一門手藝可不一樣,學好一門手藝,出門在外就不會被餓死,還可以通過自己的手藝,讓全家人都過上好日子。
  • 農村快要消失的3種職業,以前很賺錢,現在卻沒人幹了
    農村即將消失的職業都有哪些?說實話,太多了,這些職業在以前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是人人羨慕,非常賺錢,但是隨著現在科技發達了,很多都被淘汰或者被機器所取代,這其中就包括過去非常吃香的一些非遺級別的老手藝,現在都沒人願幹,找個徒弟都費勁。
  • 盤點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工藝,你知道幾個?
    彈棉花彈棉花,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在如今的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但40歲以上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箍桶在八十年代以前農村,幾乎隨時可聽見「箍桶,箍桶」的吆喝聲,這是箍桶匠在找「生活」做,為尋常百姓家「箍桶」。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的進步,我們日常的生活器具逐漸被塑料、鐵、不鏽鋼等代替。
  • 農村三個傳統手藝養活一代人 如今逐漸消失了
    或許現在早已沒人記得當時的手藝!更多的是壞了就換新的,可在當時,家裡的一口鍋就是養活一家人的主要器具!真捨不得。回想起那時的打鐵師傅你一捶我一捶,光著膀子汗流浹背的樣真的很幸苦。好在現在有各種各樣的鍛打設備,更有幾噸重的液壓機器。那種傳統的打鐵聲也只能埋藏在老一輩的打鐵師傅心裡。打鐵不單單消耗的是體力,更講究的技術,老師傅曾說:打鐵看似容易,但並不易學。
  • 正在消失的幾種集市美食,曾經很火,現在少有人買,逐漸沒落
    正在消失的幾種集市美食,曾經很火,現在少有人買,逐漸沒落!對農村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事情應該就是去趕大集了,農村並沒有那麼多的超市、商場,所以我們能逛的就是集市了。農村的集市比城裡任何一個商場都熱鬧,人也很多,到了大集那天,即使相隔很遠的人也都會去趕集。現在農村依然流行著十天一集的模式,但是現在在街上趕集的人已經非常少了,都是一些老年人,年輕人一般都是不願意去這樣的場合的。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幾種正在消失的農村集市美食,小時候真的是非常火,但是現在基本上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已經逐漸走向沒落,過不了多久應該就會消亡了。
  • 當年被認為「金飯碗」的4個職業,如今卻無人問津,沒人願去做
    經過世間的滄桑,萬物都在不斷的變遷,人們的眼界也會隨之開闊,很多以往的事物都不注重了,例如當年曾被認為「金飯碗」的4個職業,如今卻無人問津,也根本不再會有人願意去做。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們的電視機、dvd等,逐漸普及,加之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網絡的發達,基本上不會再有人聽廣播,如今廣播員的職業讓很多人覺得陌生,甚至有些00後都沒有聽說過。最後一個職業是電影放映員。在上世紀80年代,去電影院看電影,需要專門的電影放映員。
  • 追憶天橋下的吆喝聲 有哪些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職業
    皮影戲有9個流派面臨失傳;水晶雕刻傳承人不足8人;可修複壁畫的勉薩派唐卡繪畫大師僅剩1人;中藥炮製技術國家傳承人不足5人......  有很多事物經不起時間考驗,職業也不例外,也許哪一天生活君也默默的領了一盒盒飯就下崗了呢!所以生活君想藉此向還在從事這些工作的普通勞動者致敬。
  •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如今卻在逐漸的被淘汰消失,為何無人繼承
    農村的發展是讓很多農村的傳統行業都漸漸地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中,尤其是有手藝的那些人,在以前他們是很受歡迎的。如今卻被一些現代化的給代替了。如今這些都漸漸的消失被淘汰了。在農村還有一種特殊的手藝,以前農民只要學會了這個手藝,就是有了一個「金飯碗」。但是現在卻很熟人繼承了,就是「割生漆」。割生漆的要求。一、會爬樹生漆是從漆樹上割下來的,是一種液體。
  • 當今九九重陽節,正在消失的3種民間習俗,你還記得哪一種?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在廣大農村裡面,現在並不常見的幾種重陽節習俗,或許你都沒有見過。也許以後農村人越來越少,可能這種曬秋現象就會消失了。當然了,除了上面三種習俗之外,還有一些習俗也逐漸的消失,比如說登高望遠或者是秋季賞菊飲菊花酒,這些習俗在某些地方還很流傳,但在有一些地方也逐漸的淡泊。
  • 當今九九重陽節,正在消失的3種民間習俗,你還記得哪一種?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在廣大農村裡面,現在並不常見的幾種重陽節習俗,或許你都沒有見過。第一種,佩戴茱萸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這首詩很多人都會背,這是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夢幻西遊:那些消失在歷史中的伺服器名字,你還記得幾個?
    但是實際上目前夢幻西遊保留的伺服器僅有200個左右,經過五十三次伺服器合併有將近200個伺服器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今天叫獸就帶領大家來回顧一下幾個已經消失的知名伺服器,你還記得幾個?然而目前開山六服僅剩如意島,珍寶閣,逍遙城這三個。吉祥谷被合到了太和殿,萬勝府合到了德陽文廟,凌雲殿合到了八閩遊後又合進了朱紫坊。曾經傳的沸沸揚揚的凌雲殿幫戰BUG事件,還有幾個人記得?
  • 這些正在消失的南京記憶 你還記得多少?
    如今...何在? 不知不覺中,那些曾經小時候喜聞樂見的東西,已經只存在於大家的腦海中了。 關於老南京的一切,正在慢慢消失消失,你是否也和我一樣,經常路過街邊攤,突然就很想念那些我們兒時每天吃的那些零食?
  • 東北的悲哀 正在逐漸消失的東北黑土地
    雖然土地不會消失,但是富饒的黑土卻在逐漸的消失。據調查,黑土區平均每年流失0.3-1.0cm厚的黑土表層,土壤有機質每年以1/1000的速度遞減,由於多年嚴重水土流失,黑土區原本較厚的黑土層現在只剩下20-30cm,有的地方甚至已露出黃土母質,基本喪失了生產能力。據測算,黑土地現有的部分耕地再經過40-50年的流失,黑土層將全部流失。
  • 那些街頭巷尾裡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人,你還記得嗎?
    修爐匠、篾匠、打鐵匠、剃頭匠、鐘錶維修師……這些都曾是街頭巷尾的「熱門」職業。隨著時代發展和人們消費觀點的轉變,這些曾經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技藝與職業手藝人,正慢慢消失,越來越難尋覓到他們的身影。如果你的高跟鞋腳後跟已磨壞、皮鞋「咧嘴」,是選擇直接購買新鞋,還是找家修鞋鋪,讓它「起死回生」?20多年前,身有殘疾的張先生為了生計,在老家跟師傅學了補鞋的技藝後,來到南寧打拼。一間不到5平方米的小鋪子,一臺用來補鞋的縫紉機,各種修補的小工具,便是張先生的工作場所。每天,張先生戴上圍裙和袖套,日子就這樣在縫縫補補中度過了,他也從「小張」也變成「張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