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邊追邊吐槽網劇《太子妃升職記》的時候,生活君無意間點開了一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益廣告,沉默,好像有種疼痛從內心深處發出來。
皮影戲有9個流派面臨失傳;水晶雕刻傳承人不足8人;可修複壁畫的勉薩派唐卡繪畫大師僅剩1人;中藥炮製技術國家傳承人不足5人......
有很多事物經不起時間考驗,職業也不例外,也許哪一天生活君也默默的領了一盒盒飯就下崗了呢!所以生活君想藉此向還在從事這些工作的普通勞動者致敬。
鋦鍋匠、補傘匠、修筆匠、茶水攤、剃頭挑子、翻瓦的、搖電話的,這些兒時接觸到的職業如今再也見不到了。臨近年關,生活君通過老照片中的職業緬懷一下那個街上有茶館有吆喝天橋下還有說書唱戲的年代。看看這些已經消失和正在消失的職業,你都了解幾個?
01.修鋼筆
曾幾何時,擁有一支鋼筆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知識的代表,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而現在也只有在學校周圍和鄉鎮上,或許還可以見到修筆人像筆一般瘦削的身影……
02.精修鐘錶
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他們讓凝固的時間行走,而他們又仿佛停留在時光之外。在修理鐘錶業越來越冷清的時候,只有那少數一些人還在執著地堅持著。
03.補鍋
補鍋,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門職業,有專門補鐵鍋的,補搪瓷器皿的,補鋁鍋水壺的,技術、火候各不相同。但現在大家遇到鍋舊了、壞了,都是直接換新的了!
04.裁縫/縫窮
縫窮是北方話語,在南方就直接呼為「補衣服的」。這種縫紉機相信很多80後見過。作為一個生長在鄉下的90後,生活君在很小的時候還是看媽媽操作過的。雖然她不是裁縫......
05.打鐵匠
以前總有人說「人生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爐膛內火苗直竄,鐵器爐裡燒紅後師傅手持大錘不斷捶打,非常辛苦。
06.賣涼開水
賣涼開水跟賣涼茶不是一回事。在南方,賣涼開水的品種除涼茶外,還有糖水、白開水、西瓜汁、甘蔗汁等等,屬於家庭婦女的求生之道。
07.茶倌兒
在茶社茶館服務的侍者,過去的老話叫"茶倌",亦稱"茶博士"。現在一些茶館還備有服務生,但更多的都是在表演茶藝。
08.剃頭匠
藉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在兵荒馬亂的時光,也曾為京劇名伶剃過頭,刮過臉,享受過看戲不用錢,還有上位坐的待遇。但也逐漸被理髮店「排擠」到生活外。
09.絞臉/絞面
舊時無論城鎮、鄉村,婦女很少到理髮店理髮,當時主要靠一些從事絞臉手藝的婦女為她們絞臉。一根細線、一雙巧手,靠手、口配合,為婦女絞去臉部的汗毛等。生活君看著就覺得疼。
10.彈棉花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種魔術,讓孩子們驚訝不已。這個,生活君還真的有嘗試過!很神奇的手藝。
11.編竹篾
把竹子剖開,不同的部位做成不同的篾。粗細不一樣的藤柳在扎匠粗礪而靈巧的手中來回穿梭。手工編竹篾條蓆子還有淡淡的竹香,四角還編著「福」字,想家時,睡著它,夢回故鄉……
12.手編蒲扇
一把把散發著清香而又有彈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來回穿梭……就在這樣簡單又有節奏的動作之後,一個個小巧玲瓏、精美絕倫而又實用的蒲包、蒲草籃子等展現在面前。
13.戥秤匠
釘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更是一門講良心的勞動。從選材,刨圓,到用鹼水浸泡,打磨,釘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
14.磨剪子
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沿街,一聲吆喝——「磨菜刀,磨剪刀」,可忙壞了家庭主婦們,紛紛找出鈍刀,鏽剪子,循聲而去……
15.爆米花
還記得那時候的爆米花嗎?一個老頭挑著擔子,一頭放著一顆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邊放著火爐和風箱,走街串巷。時而,「砰」的一聲,將米變成白白的爆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