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出生在80年代中,從小長大所經歷過來,也看過聽過很多事或物,感慨社會發展太快,以前的一些老手藝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消失或快要消失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我們曾經的老手藝很久都沒有見過了。
小編出生在贛中的一個小縣城,我們這邊特別注重家族意識,所以基本每個村莊都有一個祠堂,而祠堂是全村舉辦活動或喜事的地方,所以我們小時候的很多記憶都來自村裡的祠堂。而祠堂也是以前老手藝從事者經營的場所。下面我們來聊聊曾經的老手藝。
第一位我們就來聊聊吃吧,因為人的生活中吃是擺在第一位,以前生活條件沒有現在那麼好,所以小孩子都比較盼望著過年,過年了就會有很多好吃的,於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會在過年前一段時間自己做各種各樣的糕點,來宴請賓客。這時就會有烤爆米花的的人來到村裡的祠堂,然後全村人都會用自己家的大米去烤爆米花做糕點,這時是我們小孩子的最愛了,那時總有一群小朋友圍在爆米花郎的周圍,因為在開鍋的那瞬間經過一聲巨響後總有少許的爆米花飛出來,大家都是一擁而上的去撿拾掉在地上的爆米花,也不顧及髒不髒就往嘴巴裡塞,這種樂趣隨著年齡增長和爆米花郎的消失而也消失了。
篾匠,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真篾匠,假木匠,亂七八糟的泥水匠。」可見篾匠的手藝是要經過很長的時間練習才能達到的水平。這是一個古老的職業了,一把蔑刀就可以製作出很多生活用具了,現在很多農村還在用篾匠做出來的生活用品,以前的篾匠在幹活的時候我們也是喜歡去看他如何的用靈巧的手做出很多精美的竹製品,只是現在的塑料用品代替了竹製品,而篾匠從業者也是一些年齡比較大的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行業會真的完全消失。
彈棉花匠,每當到了秋天的時候,彈棉花的就會來到祠堂,因為很多家庭要嫁女兒了,打幾床棉被做嫁妝,或者添了孫子,打一床新棉給孫子蓋,不像現在而是直接買或用更先進的電腦做被機做棉被。而我們小時候去圍觀彈棉花時看著彈棉花匠,背著一個像樂器的傢伙也很是奇怪,關鍵是在他彈棉花時用木槌敲擊那根弦的時候還會發出音符,一度以為這是一個樂器。如今那個像樂器的器具已經很久已經沒有見過了,只能在圖片裡一睹它的容貌了。
棺材匠,記得以前村裡如果有人要滿六十歲的時候,就會把會打棺材的人請到祠堂,然後買木料讓他打制兩副棺材,等棺材製作好後再做壽,小時候也喜歡去圍觀,那時候覺得好玩,也不知道棺材是做什麼用的,直到後來一次看到人們把一個死人放進棺材才知道棺材的用處,後來對棺材也是抱有害怕的心理。直到前年全省都把棺材全部收繳後,可能以後得棺材匠也會存在大家的記憶中了。
補鍋匠,現在你家的鍋壞了怎麼辦,扔了那再買一個吧,而在以前那是不可能滴,必須存在一個地方,等到有補鍋匠來的時候拿去補補還是可以用的,補鍋是一個很苦的手藝,我記得每個補鍋匠都是烏漆嘛黑的,像這麼辛苦又髒的手藝肯定是沒有人願意去學的,所以補鍋匠應該已經是快完全消失了的。
賣貨郎,挑著一副擔子,手拿一個撥浪鼓,或者兩個鐵片,一路走一路敲,而我們小孩子聽到聲音後就去各個地方收集廢塑料紙,薄膜,去他那裡換取一兩塊糖,那時的條件太落後了,基本能換點吃的東西都會被我們利用起來,我記得那時的賣貨郎會收雞胗裡那塊皺皺的皮,所以每次殺雞後人們都會留著那塊皮換點東西,也不知道他拿那塊皮去做什麼用了,如今早已看不到了賣貨郎的蹤跡了,前幾年《雞毛飛上天》就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剃頭匠,說到剃頭匠,我是不願回憶的,因為小時候最不喜歡剃頭了,每次剃頭都是被爸媽架著坐在凳子完成的,而我們小孩子很多都是直接剃光頭,所以小時候剃頭也是比較抗拒的,其實專業的剃頭匠剃頭還是蠻舒服的,每看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坐在椅子上,剃頭匠又是幫忙挖耳朵,刮鬍子,修剪鼻毛,剃完以後真的像換了一個人一樣,而現在的理髮店,隨便給你剪一下就完事,完全沒有以前剃頭匠的那種服務了。
制龍人,我也不知道怎麼稱呼這個職業,因為這個老手藝應該已經失傳了,記得小時候我們這邊每個村都要舞龍,所以在過年前一個月就會請他來做龍,做龍很複雜,基本都要做十天左右, 如果做一個新龍就更複雜了,因為還涉及到篾匠的手藝,在經過他的手做出來的龍真的是惟妙惟肖。只是後來那個老師傅去世後,再也沒有人會做龍了,慢慢的每個村子也不進行舞龍表演了。相信制龍人也已經消失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前的很多老手藝都消失了,現在的很多東西也不知道過多久也會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