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民間老手藝。

2020-11-17 柳侃侃天下

小編出生在80年代中,從小長大所經歷過來,也看過聽過很多事或物,感慨社會發展太快,以前的一些老手藝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消失或快要消失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我們曾經的老手藝很久都沒有見過了。

小編出生在贛中的一個小縣城,我們這邊特別注重家族意識,所以基本每個村莊都有一個祠堂,而祠堂是全村舉辦活動或喜事的地方,所以我們小時候的很多記憶都來自村裡的祠堂。而祠堂也是以前老手藝從事者經營的場所。下面我們來聊聊曾經的老手藝。

第一位我們就來聊聊吃吧,因為人的生活中吃是擺在第一位,以前生活條件沒有現在那麼好,所以小孩子都比較盼望著過年,過年了就會有很多好吃的,於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會在過年前一段時間自己做各種各樣的糕點,來宴請賓客。這時就會有烤爆米花的的人來到村裡的祠堂,然後全村人都會用自己家的大米去烤爆米花做糕點,這時是我們小孩子的最愛了,那時總有一群小朋友圍在爆米花郎的周圍,因為在開鍋的那瞬間經過一聲巨響後總有少許的爆米花飛出來,大家都是一擁而上的去撿拾掉在地上的爆米花,也不顧及髒不髒就往嘴巴裡塞,這種樂趣隨著年齡增長和爆米花郎的消失而也消失了。


篾匠,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真篾匠,假木匠,亂七八糟的泥水匠。」可見篾匠的手藝是要經過很長的時間練習才能達到的水平。這是一個古老的職業了,一把蔑刀就可以製作出很多生活用具了,現在很多農村還在用篾匠做出來的生活用品,以前的篾匠在幹活的時候我們也是喜歡去看他如何的用靈巧的手做出很多精美的竹製品,只是現在的塑料用品代替了竹製品,而篾匠從業者也是一些年齡比較大的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行業會真的完全消失。


彈棉花匠,每當到了秋天的時候,彈棉花的就會來到祠堂,因為很多家庭要嫁女兒了,打幾床棉被做嫁妝,或者添了孫子,打一床新棉給孫子蓋,不像現在而是直接買或用更先進的電腦做被機做棉被。而我們小時候去圍觀彈棉花時看著彈棉花匠,背著一個像樂器的傢伙也很是奇怪,關鍵是在他彈棉花時用木槌敲擊那根弦的時候還會發出音符,一度以為這是一個樂器。如今那個像樂器的器具已經很久已經沒有見過了,只能在圖片裡一睹它的容貌了。


棺材匠,記得以前村裡如果有人要滿六十歲的時候,就會把會打棺材的人請到祠堂,然後買木料讓他打制兩副棺材,等棺材製作好後再做壽,小時候也喜歡去圍觀,那時候覺得好玩,也不知道棺材是做什麼用的,直到後來一次看到人們把一個死人放進棺材才知道棺材的用處,後來對棺材也是抱有害怕的心理。直到前年全省都把棺材全部收繳後,可能以後得棺材匠也會存在大家的記憶中了。


補鍋匠,現在你家的鍋壞了怎麼辦,扔了那再買一個吧,而在以前那是不可能滴,必須存在一個地方,等到有補鍋匠來的時候拿去補補還是可以用的,補鍋是一個很苦的手藝,我記得每個補鍋匠都是烏漆嘛黑的,像這麼辛苦又髒的手藝肯定是沒有人願意去學的,所以補鍋匠應該已經是快完全消失了的。


賣貨郎,挑著一副擔子,手拿一個撥浪鼓,或者兩個鐵片,一路走一路敲,而我們小孩子聽到聲音後就去各個地方收集廢塑料紙,薄膜,去他那裡換取一兩塊糖,那時的條件太落後了,基本能換點吃的東西都會被我們利用起來,我記得那時的賣貨郎會收雞胗裡那塊皺皺的皮,所以每次殺雞後人們都會留著那塊皮換點東西,也不知道他拿那塊皮去做什麼用了,如今早已看不到了賣貨郎的蹤跡了,前幾年《雞毛飛上天》就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剃頭匠,說到剃頭匠,我是不願回憶的,因為小時候最不喜歡剃頭了,每次剃頭都是被爸媽架著坐在凳子完成的,而我們小孩子很多都是直接剃光頭,所以小時候剃頭也是比較抗拒的,其實專業的剃頭匠剃頭還是蠻舒服的,每看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坐在椅子上,剃頭匠又是幫忙挖耳朵,刮鬍子,修剪鼻毛,剃完以後真的像換了一個人一樣,而現在的理髮店,隨便給你剪一下就完事,完全沒有以前剃頭匠的那種服務了。


制龍人,我也不知道怎麼稱呼這個職業,因為這個老手藝應該已經失傳了,記得小時候我們這邊每個村都要舞龍,所以在過年前一個月就會請他來做龍,做龍很複雜,基本都要做十天左右, 如果做一個新龍就更複雜了,因為還涉及到篾匠的手藝,在經過他的手做出來的龍真的是惟妙惟肖。只是後來那個老師傅去世後,再也沒有人會做龍了,慢慢的每個村子也不進行舞龍表演了。相信制龍人也已經消失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前的很多老手藝都消失了,現在的很多東西也不知道過多久也會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這五個傳統老手藝正在消失,傳統行業真的後繼無人了嗎……
    中國這五個傳統老手藝正在消失,傳統行業真的後繼無人了嗎……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和民俗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行業。近幾十年,曾在無數中國人腦海中有著難以泯滅的童年美好的記憶的老行業正在慢慢消失。這是一個神奇的藝術,是一個古老的藝術,也是一個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絞臉以前無論城鎮、鄉村,婦女很少到理髮店理髮,當時主要靠一些從事絞臉手藝的婦女為她們絞臉。一根細線、一雙巧手,靠手、口配合,為她們絞去臉部的汗毛、汙物等,使其臉部整潔、容光煥發!
  • 那些正在遠去的老手藝
    ,正在悄悄的遠去,甚至消失......  每每回味這些伴我們成長的老手藝,總有些許惆悵,往事並不如煙  001、正在消失的老手藝——剃頭擔子現在,剃頭擔子少了,剃頭師傅必備的十六般技藝(梳、編、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補)懂的人也不多了。
  • 這些逐漸消失的農村老手藝,你有見過嗎?
    說到農村的老手藝,確實有很多正在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在陌上花的記憶中,有很多在小時候經常能見到的一些老手藝,現在在生活中已經很久未見了。比如綁苕帚,以前家中用的苕帚都是手工製作的,材料有用蘆葦的,也有用細竹絲的。
  • 蔡集手工抄紙:行將消失的老手藝
    但已經見不到手工抄紙的景象了。失望中打聽了一下,居然發現這個村另一戶張姓人家還在做。於是根據村人的指引,來到張家。推開院門,一下子又見到久違的手工抄草紙的古老技藝:打漿,抄紙,往牆上刷紙,晾乾揭紙,理紙,打捆。幸哉!蔡集手工抄草紙這一傳統技藝已被列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祈望這一老手藝代代相傳,永不消失。
  • 糖畫,即將消失的甜蜜記憶.
    文/ 杜郵你可曾留意過,身邊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藏在古城裡的「 楊記 · 糖丞相工藝坊 」「60後、70後的童年記憶裡有三件寶:糖稀、糖畫、糖人。」糖畫的魅力在於民間手藝的手工製作。作畫人是沒有手稿的,講究的是一氣呵成。糖稀涼了以後非常容易凝固,所以畫糖的動作要快,圖案的線條不能間斷,必須一根糖絲下來。
  • 留住鄉愁正在消失的老手藝:江家祖傳芝麻喜餅
    我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除了源遠流長的文化和古遺蹟外,民間一些祖祖代代流傳下來的老手藝也不容忽視。今天,咱們就來認識一位祖傳五代做芝麻喜餅的師傅江家義。  視頻新聞:一大早,江家義在殷店鎮上的一家芝麻喜餅店裡,已經來了買餅的顧客。劉師傅的兒子要結婚了,為了能在今天拿到喜餅,他們很早就預定了。
  • 農村即將消失的老手藝,很多80後沒有見過,有機會你願意學嗎?
    在很早以前,民間就流傳說有360行職業,這也許有誇張的成份在裡面。但是足以說明很早以前我國就有了很多種職業。也說明了古人很有聰明才智,把各種工作都劃分到很細,分工很明確。我估計是農村散戶養豬的很少了,有了規模的養殖場自己用專業的獸醫負責劁豬所以劁豬匠這個行業現在已經處在消失的邊緣,因為現在劁豬都交給專業人士來辦了個了。,目前農村劁豬人沒幾個了,年輕人更不願意學這個行業。二:修理鐘錶。
  • 即將消失的民間手藝,畫糖人
    如今,「畫糖人」在城市街頭已很難已見到,隨著時間的變遷,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手藝將從我們視線中永遠消失,留給我們的只能是回憶。傳承了多年的老手藝,怎麼能終結在我們這一代的手裡?
  • 雲南90後傣族姑娘辦展:讓民間老手藝「走出去」
    刀志楠 攝中新網昆明7月11日電 (劉麗慧)11日下午,雲南民間老手藝紀實攝影《手藝人》在昆明市文林美術館開展。展覽將持續到7月26日,免費向市民開放。刀志楠 攝《手藝人》由英國利茲大學留學歸來、雲南90後傣族姑娘俸清豔歷時四年多,走訪該省臨滄碗窯村,孟定下壩村、芒團村,騰衝滎陽村,大理劍川獅河村、新仁村等農村地區,以影像和文字形式搜集記錄而成,真實重現西南邊陲民間制陶人、製紙人、制傘人、製糖人、木雕人等傳統手藝人的獨特技藝、生存狀態和匠心精神。
  • 追憶天橋下的吆喝聲 有哪些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職業
    看看這些已經消失和正在消失的職業,你都了解幾個?  01.修鋼筆  曾幾何時,擁有一支鋼筆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知識的代表,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  10.彈棉花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種魔術,讓孩子們驚訝不已。這個,生活君還真的有嘗試過!很神奇的手藝。
  • 「懷舊圖集」吹糖人:漸漸消失的老手藝,淡忘在時光裡的童年記憶
    社會的變遷勢必要使一些東西消失,又使一些東西出現,這是歷史發展的慣性。但是作為我們,更應該保持的恰恰就是從前那個時代裡人們曾經所珍重的真摯的相互信任的感情。」 ——[日]鹽野米松曾幾何時,學會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吃飯的。幾千年來,祖先給我們留下無數讓人驚嘆的手藝。小的時候,街上有從事各種職業的人,有煉鐵匠、染衣匠,也有伐木師、燒炭師,還有專門為蓋房而鋪基石的人。
  • 盤點即將消失不見的中國傳統文化手藝,你還記得它們嗎?
    盤點即將消失不見的中國傳統文化手藝,你還記得它們嗎?鬃刷手藝。萬裡長江第一鎮——四川宜賓李莊保留著「正在消失的老手藝——制鬃刷匠」。杭州刺繡。杭州市上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海燕在第11屆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會上展示《杭州刺繡》。磨刀技藝。
  • 盤點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工藝,你知道幾個?
    隨著網絡以及機械自動化的發展,行業已經不止三百六十五行了,但是曾經在那個年代輝煌一時,現在看起來又充滿鄉土氣息的草根手藝,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更多看到更的是活在記憶裡,活在懷念裡,有一天,或許要在博物館裡佔據一席之地,成為一段鮮活溫暖的記憶……做秤桿秤是人類衡器發展歷史中最悠久的一種。
  • 被我們忽視的8個老手藝,每一個都稱得上藝術
    幾千年來,平凡而勤勞的勞動人民,代代相傳著老祖宗留下的令人驚嘆的手藝,然而隨著機器取代人力,越來越多的老手藝正在消失不見。在滾滾的時代洪流中,這些技藝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讓人唏噓不已。這些逐漸失傳的老手藝,是工匠精神的真實體現。今天油畫醬跟大家盤點一些正在慢慢消失於我們視野中的老手藝,有哪些是你而是的記憶呢?
  • 【桐城記憶】正在消失的桿秤
    桿秤也叫手提秤,作為民間日用衡器,已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歷史。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桿秤逐漸淡出了人們視野,做秤這門手藝也在逐漸逝去。如今手工製作桿秤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怎麼認桿秤。這樣算來,桿秤已經有兩千五百年左右的歷史了。桿秤那時候是十六進位制,十六錢等於一兩,十六兩為一斤。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一改為十兩一斤。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稱量工具逐步取代了桿秤。如今懂這行與做這行的人越來越少,這門手藝也快要在時光的打磨中消失了。
  • 敦煌——正在"消失"
    加上風力作用的侵蝕,魔鬼城,正在以一種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速度消逝,而我們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漸行漸遠。「青海--青海湖」可能消失的原因「義大利--威尼斯」可能消失的原因:長年的水患衝蝕,導致地層每年下沉0.5釐米
  • 潮汕民俗:潮汕民間古老「挽面」美容術,如今已經消失於世?
    潮汕地區,可以說是歷史非常悠久,在民間流傳著許多舊時民俗文化,比如最出名的有功夫茶,潮劇等等,而有些習俗文化也漸漸的消失在人們的眼前,說到「挽面」其實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特別是新一代的年輕人,有耳聞但是沒有真正的見過,舊時的女孩在出嫁之前,都會叫來一名「挽面師」幫自己挽面,挽面完之後
  • 正在消失的長頸鹿
    它們正悄無聲息地消失,情況危急。他發現近10年來,長頸鹿的總數已經下降了40%,它們在至少7個非洲國家已經消失,有些種類的野生種群總體數量已不足400隻,比世界上絕大多數種類的大型哺乳動物都更加瀕危。儘管人人都知道非洲象要滅絕了,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長頸鹿的數量其實要少得多。事實上,長頸鹿的總數現在只剩下9萬隻,是非洲象總量的五分之一。它們正悄無聲息地消失,情況危急。
  • 正月初一,正在消失的民俗,可是有一樣民俗卻以更新的形式存在
    這檔習俗在現在,好像並不是必須遵守的約定,而是成了一種老人口中的念叨,也要慢慢地消失了。第三種正在慢慢消失的春節風俗,其實有一些可惜,那就是「貼門神、窗花」。因為在傳統的民間風俗當中,熱熱鬧鬧地「初一迎財神」,要將送來的財神神像倒貼於牆上,在巧手的人手中剪出漂亮的紅彤彤的窗花,貼在透明的玻璃窗上面,代表著這一年順順利利。
  • 農曆三月三,中國正在消失的狂歡節
    這個節日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堪稱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正在走向消失的邊緣,如今,全國也僅有廣西、貴州等省的部分地區還在流行。圖中,您看到的這一幕,正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在「黃金水道「都柳江河畔舉辦的「三月三」傳統花炮節,數萬名中外遊客前往這裡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