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手工業活躍的年代,是一個製作人和使用人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下,沒有絲毫的虛和偽的年代。社會的變遷勢必要使一些東西消失,又使一些東西出現,這是歷史發展的慣性。但是作為我們,更應該保持的恰恰就是從前那個時代裡人們曾經所珍重的真摯的相互信任的感情。」 ——[日]鹽野米松
曾幾何時,學會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吃飯的。幾千年來,祖先給我們留下無數讓人驚嘆的手藝。
小的時候,街上有從事各種職業的人,有煉鐵匠、染衣匠,也有伐木師、燒炭師,還有專門為蓋房而鋪基石的人。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工業化和全球化的衝擊,許多老手藝已經漸漸消失了,匠人們依靠雙手世代傳承的寶貴記憶也終將無處安放。
這些行當在短短幾十年中迅速消失,如今已難覓其蹤跡,只留下讓人惆悵的背影。也許只有文字、圖片和我們的記憶證明它們曾存在過。
吹糖人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擔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
每當看到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有點懷念童年,嚮往童年。
在那時,看「吹糖人」是一種快樂,玩「糖人」是一種幸福。
親眼見證一些東西的消失,難免會有些難過,但這也是沒辦法的,就像人總有一天要去世,記憶有一天總要消亡,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