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秘訣三遠法裡面的騙局

2020-12-04 一樹大思講國畫

中國山水畫就觀察角度來說,至古以來一直有一種說法叫三遠法。這三遠法的說辭由來已久,細分一下就是高遠法,深遠法和平遠法三種。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種被沿用至今,歷經幾百年甚至更久遠吧!在中國國畫山水畫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被大家所公認,不曾有過質疑。但是很多時候有的事情從開始就有了錯誤,因為說的人多了,也沒有人真的去探究這些事情,難免錯誤的就會混雜其中一直存在了。那麼我們看一看三遠法哪個是假的?

山水畫

第一就是高遠法,就高遠來說是國畫山水畫中最為常見的之一。不論古法如何闡述就用直白的語言來講就是視覺角度向上觀察,就表現來說就是一上為主中為輔,不表現下的形式。這就是高遠的特點,抓住這幾點畫出的就是符合要求的。

山水畫

再說平遠法。這在富春山居圖表現的最為經典,感覺整幅圖平遠佔了絕大部分畫面。就這幅畫來說也是這樣的情況,何為平遠?不論古今,只說眼前看到的。我們看到了整體的表現,可以說全部展現在眼前,從上至下,一覽無餘。這就是平遠,平遠有個問題就是缺少什麼性,過於直白,這種方式如果不結合著別的方式應用,或者畫家的造詣不夠,就會有太過簡單和直接的結果,很難出好作品。那麼我們就要說深遠了。

山水畫

既然叫三遠,那麼有了前兩種還缺少一種。因為就國畫山水畫的觀察角度一為上看,二為下看,三為平看。這就是為什麼有三遠法了。這一切都是應需要而生的,高遠成立了,平遠也成立了,那麼順理成章深遠也就成立的。那麼人們認為這種向下向深看的觀察角度就是深遠,其實就觀察角度來說沒錯。但關鍵是深遠這種在畫面的表現方式並不存在。

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高遠是自己就可以形成的,這是經過驗證了。那麼平遠也是自己就可以形成的,這也經過驗證了。那麼人們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一對了,二對了,那麼就不用考慮就認為三肯定也是對的。這就是慣性思維的作用。一家有三個孩子,老大是個好孩子,老二也是好孩子,那麼普遍認為老三也不會差到哪裡,也應該是個好孩子吧?但是事實證明這種情況往往是不成立的,總有那麼一位離經叛道的出現。就深遠來說,可以幾百年的說法今天打破,根本就不存在。為什麼不存在?

很多問題解釋起來就一句話。那就是深遠本身不存在,深遠是有高遠和平遠結合組成的。這個不用爭論。不管歷史是怎樣的,因為從來就沒有人質疑過,那麼就成立了。我們仔細看一下哪部分是深遠?畫面只有高遠部分和平遠兩部分。那麼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深遠是由這兩部分組合而來的的,深遠本身是不存在的。為什麼要這樣探究這個問題,因為很多人學畫都是道聽途說,就這個問題來說畫深遠到底怎麼畫,一直都被蒙蔽著。那麼所謂畫的深遠如果這個道理不明白,那麼畫的肯定不對。

我們把這個問題講明白了,以後人們畫深遠只要畫出高遠與合適的平遠相結合就是深遠了。這個意義和畫法變得明確了,對後來人的藝術創造會起到很大的幫助的作用。繼續關注,我們繼續一同分享國畫山水畫那些從未被揭示過的秘密。中國國畫山水畫點宗李英泉

相關焦點

  • 圖解中國山水畫的「三遠法」和「四可說」
    著有《林泉高致》一書,是我國畫史上討論山水畫的一部重要論著。畫論中提出了中國山水創作著名的「三遠」法和「四可」理論。三遠法三遠法:「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 中國山水畫空間之三遠法
    較於西方風景畫,中國的山水畫早了一千年。七千年前,古人們在定居的農耕文明中,將認知用圖案的方式記錄下來。
  • 國畫中的「三遠法」究竟是什麼?
    中國古代山水畫之所以能給觀者以「咫尺千裡之遙」的視覺感受,是因為有獨特的 構圖與造境之法。
  • 中國山水畫的「三遠」和「四可」,繪高遠之意境
    佛山電臺書畫藝術欄目——《踏歌行》 與你相遇,從此我們相約,一起徜徉於中國經典詩、書、畫藝術殿堂。 穿越時空,歌詠古風。 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踏歌行》,今天我們分享中國山水畫中的經典畫論,「三遠法、四可說」。 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 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 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 宋代郭熙總結的「三遠法」你知道嗎?
    什麼是「三遠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提出山水畫空間的表現有三種不同的遠近視覺現象,即「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郭熙曾經創作大量的山水畫,並將在繪畫中的感受寫成畫論,「三遠」就是他繪畫實踐的總結。高遠在《芥子園畫傳》的山水部分,有一個這樣的總結,就是高遠、深遠和平遠的三遠法,實際上是如何表現山水境界中的高、寬、深三度空間的方法。
  • 郭熙提出的「三遠法」之後,韓拙又提出了「六遠法」
    #鄭輝賢原創藝術#宋代郭熙著寫的山水論《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遠法「闊遠法」的特點就是近景畫的是岸邊,中景加以寬闊的水面,遠景再加以遠山,山腳襯以白雲,形成一個明顯的三斷截,他其實跟「平遠法」沒有多大的區別。「迷遠法」他是用煙霧朦朧,景物似隱似現,近景則是較為明顯濃重的物象顯示出距離感的透視法。
  • 「三遠法」如何應用於山石盆景
    提示: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盆景微雜誌》「三遠法」如何應用於山石盆景
  • 良渚金銀幣設計師王雲野:借鑑中國傳統繪畫的「三遠法」
    在目前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遺址中,良渚古城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堪稱「中華第一城」。王雲野:借鑑中國傳統繪畫的「三遠法」設計主體當然是「古城遺址」,力圖表現其固有的整體自然風貌及其具體特徵。
  • 「藝術中國 」——王晏的山水畫
    學習,創造中國山水畫二十餘年,師承程旭光教授。現為中國人民文藝家協會畫家會員、呼和浩特市人才庫高級畫家會員、內蒙古老年書畫協會榮譽畫家、內蒙古美術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老年書畫協會副會長、安徽池州市杏花村書畫院顧問、曾在紐西蘭惠靈頓東方畫會任山水畫教師,呼市山水畫院院長。
  • 三幅畫看懂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構圖法
    [摘要]"三遠法」是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指的是在一幅畫中,可以用不同的透視角度,表現景物的"高遠"、"深遠"、"平遠"。中國觀傳統山水畫家們,自然也深得其道。他們將山水畫的構圖體系,概括為 「三遠法」 ,今天我們就通過三幅畫了解一番。從左到右依次為平遠、深遠和高遠"三遠法」是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指的是在一幅畫中,可以用不同的透視角度,表現景物的"高遠"、"深遠"、"平遠"。
  • 從《林泉高致》出發,談談郭熙創作理念對我國山水畫的影響
    他是北宋畫院中最成功的山水畫大師之一,因受到宋神宗的賞識,擔任翰林院待詔直長的要職,在宮廷畫院中風光無限。在中國美術史上,郭熙,李成和範寬被認為是北宋最重要的三位山水畫家。區別於人物畫和花鳥畫居多的唐朝,宋代以墨暈染深入用藝術的角度去創作寫實主義的山水畫。
  • 日本枯山水與中國山水畫有何關係?
    山林中的寺廟12世紀末,正值日本鎌倉幕府時代,禪宗思想由中國傳入日本,其對於生死的淡然與幕府宣揚的武士精神不謀而合,因此獲得了統治階層的支持。與中式園林「移步易景」的遊覽方式不同,枯山水景觀是僧人靜坐參悟的對象,有著獨特的欣賞角度——從住持書房向東北角望去,窗中景仿若一幅立體的山水畫。
  • 【漲知識】如何去看中國山水畫?山水畫中何為「三遠法」?
    點擊標題下方 趙剛山水畫【趙氏雲山】,每日關注頂尖藝術資訊【來源公眾號:國立書畫】【「三遠
  • 艾國|中國山水畫空間視角流變
    文 | 艾國 中國山水畫從魏晉時期至唐代成熟時期的金壁輝煌和「三百裡嘉陵一揮而就」的水墨風格,至五代時期逐漸形成了以北方荊浩、關仝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經營位置的空間角度特點, 開創了「 全景山水」新貌, 結合皴法的使用,使山水畫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成熟,「 全景山水」的經營是以留有天地、強調中心、物象繁複、空間開闊、視角高低綜合的構圖樣式
  • 中國山水畫技法:三遠法
    ▼山水畫技法之三遠法較於西方風景畫,中國的山水畫早了一千年。七千年前,古人們在定居的農耕文明中,將認知用圖案的方式記錄下來。除了對生產器物的認知外,亦產生了形上美的認知,而中國山水畫的「三遠」技法便是古人認知覺醒的重要體現。
  • 欣賞中國山水畫的六個角度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一種形式,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與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山水畫的欣賞是一個複雜的綜合的過程,是一個人的文化藝術素養與生活閱歷的集中體現。一幅優秀的山水畫可以從哪幾個角度來欣賞呢【1】了解山水畫的文化背景山水畫就是中國的風景畫,但又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
  • 艾國:俯遠法與中國山水畫空間視角流變
    「俯遠法」是以繪畫實踐結合中國山水畫發展史,根據時代的特點提出的「經營位置」圖式新說。它是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宋代郭熙「三遠法」的語境下以命名,是科技時代以航空器材觀察物象的角度和方法,進行中國山水畫經營布局及造境技法實踐的總結,是對山水畫的空間角度的補充。
  • 這個中國山水畫的鼻祖,是如何逐漸失寵的?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中國山水畫有兩大體系。最先是隋唐時期展子虔與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所奠定的青綠山水畫體系。另一大體系就是單純用墨、不用顏料的水墨山水畫體系。唐朝大詩人王維,被認為是水墨山水畫的鼻祖。
  •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的欣賞是一個複雜的綜合的過程,是一個人的文化藝術素養與生活閱歷的集中體現。以下從欣賞山水畫的幾個要點來分別闡述。
  • 中國美術史中的山水畫發展史脈絡梳理
    教師證考試,對山水畫的考查比重比較大,而且山水畫發展脈絡比較複雜,因此給大家梳理一下中國美術史當中山水畫的發展脈絡。山水畫最早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以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為始端。此畫中開始出現山、水形象,但只是處於人物畫的襯景地位。此時山水畫的發展離不開文學領域中山水畫田園詩的發展,並且魏晉時期士人風氣濃鬱,思想文化氛圍相對自由,一系列的因素促成了山水畫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