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愈童年創傷的藝術家
妮基·聖法勒
妮基出生在法國塞納河畔,父親是一個法國的銀行家,母親是一個美國的名門望族,家境生活富足,原本是可以生活無憂的,但在經歷了美國的經濟大蕭條之後,父母就將出生不久她,送到了外祖母家,三年之後他才被接到紐約和父母一起生活。
因妮基長得特別漂亮,幼年就被入選做雜誌的封面模特兒。被接到紐約之後,11歲的時候,她遭受了醉酒後父親的性侵,在她的自傳中,曾經回憶過這一段經歷。
妮基去了美國以後,因為這樣的經歷,內心的反抗,18歲時索性就和12歲相識的一個玩伴結了婚,以此擺脫家庭帶給她的精神上的折磨和無盡的痛苦,獲得新生活的開始。
在自傳裡她曾經這樣說道,孩提時代,我無法認同母親、外祖母、姨媽或者母親的朋友們,一個堪稱不幸的小團體。我們的家曾經悶熱窒息,是一個罕有自由與隱私的封閉空間。我不想成為她們那樣的家庭守護神。我嚮往世界,但世界屬於男人們,一個女人可以成為皇后,不過得呆在她的蜂巢裡。男女角色的分配規則對雙方都非常嚴格。我想要這個外面的世界,同樣成為我的世界。我很早就明白男人們擁有權力,而我想要這種權力。
但在妮基生下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她忽然發現自己所處的,也是她之前所完全拒絕的那種資產階級的生活模式。她的丈夫,他們的家庭環境,各方面都是不錯的。所以這個時候,她忽然覺得自己的生活和她不喜歡的那種生活方式是一模一樣的,於是生活的壓力、童年的創傷再次襲來,然後妮基的精神崩潰了。她住進了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她前後接受了將近有十次的電擊療法。後來在她長達五年的治療期間,根據她的醫生的建議,妮基開始接觸藝術。
她收集樹枝樹葉,嘗試製作一些拼貼畫,她開始覺得自己的精神好了一些,於是就將畫畫當做一種治療方式,療愈自己的同時,她的藝術創作之路也從此展開。
妮基說,我將製作的作品所暴露出來的每一個感情、思想、回憶和感受轉化成其他形式,如色彩、質地等,這裡面包含著我的樂趣、欲望、悲哀和痛苦。
1960年,妮基開始創作射擊畫。射擊畫因其獨特方式,在當時的美國引起了極大轟動。射擊畫是由木頭或者金屬製成的,結構裡面藏著一些裝有聚乙烯塗的袋子,然後在上面又覆蓋一層熟石膏,創作時,妮基用一把22口徑的步槍進行射擊,被擊中的袋子裡的顏料就會隨著彈藥噴濺出來,在畫面上形成一些潑濺、爆炸的獨有效果。
射擊作畫《我的戀人的肖像》
其中一件叫做《聖塞巴斯蒂安》,也叫做《我的戀人的肖像》的作品,曾在60年代的時候展出。一些觀眾也可以對著靶心隨意射擊,體驗感受,達到與藝術家的情緒共鳴。
妮基說,我曾和一個明知道對我不好的人在一起,脫離這段關係的方法,就是偷他的襯衫放在板子上,再拿一個標靶當他的頭,對著他擲飛鏢。這種方法治癒了我的情感。射擊藝術使妮基成為當時歐洲新現實主義的核心人物,並引領了繪畫與雕塑觀念化的轉向。
雕塑代表作《娜娜》
看到這幾個雕塑,可能會感覺很熟悉,這是妮基·聖法勒的代表作《娜娜》,創作靈感來自於她的好友,一個美國的藝術家瑞福斯的妻子懷孕的時候,妮基在她那裡得到很大的啟發,隨後她創造了《娜娜》系列雕塑作品。
《娜娜》
「娜娜」在法語中是女人的俗稱。妮基的這些「娜娜」,非常圓潤豐滿,她們穿著絢麗多彩的衣服,動作非常誇張,手舞足蹈,無拘無束的狀態,散發著歡愉,洋溢著熱情,成為當時,20世紀法國最受歡迎的一個藝術形象之一。
裝置作品《hon》
這件作品在當時是非常轟動的一件作品。它是妮基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的一個項目中進行的創作,一個特別大型的,以娜娜為外形的裝置作品,取名為《hon》。
這件作品非常非常的大,長達28米,寬9米,高6米。作品裡面,有咖啡館、電影院,甚至還有小天文館,而唯一的入口就是娜娜的陰道。這件作品極大挑戰了公眾的接受限度,如此大膽,而且非常的坦誠,似乎在隱隱的宣告女人的身體是現代文明的一個源頭。
《hon》
因為觀看的觀眾必須要從這個雕塑的陰道部分進入,吸引了很多觀者去觀看,甚至有的還會帶孩子去觀看。實際上每個人從脫離母體的那一刻開始,就很難再回到子宮裡面,這種體驗和感受其實帶給了觀者非常多的思考。
《塔羅花園》
這件作品是妮基藝術生涯的最後創作,為義大利託斯卡納雕塑公園創作的作品塔羅花園。整個作品耗費了她20年的心血製作完成。其靈感來自於西班牙建築學家、建築師高迪的影響。妮基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作品呢,她這樣說過,我知道我註定有一天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歡樂花園,天堂的一角,人與自然的交匯。
這座花園裡面既有城堡、有神鳥、有惡龍、有魔鬼、有公主、也有女騎士,幾乎囊括了她一生的掙扎與反抗。裡面有很多的小作品命名,很有意思,比如說法律,對抗等等。在作品對面,是一個要建的核電站,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她覺得這個作品《塔羅花園》具有了一種能量場,而這個能量場慢慢的讓核電站不但沒有建成,還荒廢消失了。
所以做這樣的一個花園,其實除了妮基自己對於命運的掙扎,也有她對於人生,對於人與自然的一種理解,都呈現在了這個作品之中。
在這個《塔羅花園》裡,有很多這樣的柱子,每個柱子都會有不同的呈現,有的全是小昆蟲,也有很多是光滑的,不同的肌理,也有不同的色彩呈現,還有很多就是用當地人燒制的陶瓷製作而成。陶瓷本來是完整的,而妮基把它們敲碎之後再去重新組裝,粘貼在不同的建築表面,整個過程,包含了個人一生的理解,並寓意將自己解構重組的這樣一個過程。
因被父親性侵,受到了精神上的折磨住進精神病院,進行治療,到用繪畫的方式、各種藝術的方式,去打破這種心理陰影,妮基治癒了自己,然後並鑄造出屬於自己的五彩斑斕的快樂樂園。所以實際上她的藝術創作過程,其實是一種慢慢的接納,然後自我療愈的過程,並讓這樣的樂園,使很多的人可以走進樂園裡,感受到她的這種力量,體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的方式。
本文節選自孟沛欣博士整合藝術療愈導師班內部課程,
分享 雯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