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 名畫中的藝術療愈

2020-09-05 覺醒藝術

我們的生活總是快速的前進著,很少有能停下來的時候靜靜的看一幅畫。那麼,現在請你給自己點時間,來欣賞名畫,在畫中得到情緒的滋養,讓美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大概是每個人都不會拒絕的事。


在欣賞、品鑑名畫的過程中,即便是「不懂」藝術的人,也可以接收到其中的能量與薰陶。這正是藝術療愈的作用,把藝術當做表達個人內在和外在經驗的橋梁,通過欣賞畫作或是簡單的創作來釋放不安情緒,是我們認識自我、調整自我的一種途徑。

大色老師也說過:「藝術總是在追尋真實,從外在世界的真實描摹,到探究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其實,美就是我們本初真實的狀態,若能回歸真實,你就會發現美。」


今天,推薦給大家3幅世界名畫,希望它們的出現,能夠在這個夏天帶給你片刻的放鬆和心靈的供養。



《紅色的和諧》


要想化解煩悶的話,就去紅色的房間吧。


在工作中,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又會因為對最終結果不滿意而生出各種煩悶的情緒。


這幅畫可以幫助我們淨化煩悶的情緒。


前面講過,紅色有使人興奮的效果。所以我們可能自然而然地會覺得這幅畫會使人更加煩悶。但情緒的高漲和噴發也有著像緩解壓力這樣的反面機能,所以煩悶的時候看到紅色也絕對不會是壞事。


亨利·馬蒂斯 / 1908 / 布畫油畫 / 180.5cm*221cm


相同的例子還有,蒙克( Edvard Munch )那幅布滿血色雲彩、充滿驚愕的《吶喊》( The Scream ),無力的人會挑選出這幅畫,但非常生氣、情緒高漲的人也會選這幅畫。


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幅畫吧。雖然是在紅色的房間裡,但主人公卻自顧自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這場景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仔細看一下她的表情,我們看不到絲毫憂慮,她在默默地享受著自己做的事情。


餐桌上是給人正能量的黃色水果,窗外是能讓心靈得到休息的綠色空間。雖然在整幅畫中,紅色是主導色,但並沒有上觀眾感覺到任何壓抑,反而讓他們把怒火平息了下來。


這幅畫確實像它的名字一樣,有種「紅色的和諧」之力。


神奈川沖浪裏


去迎接傾注,能量的瞬間。


當我看到這幅畫的時候,會想到昆汀.塔倫蒂諾( Quentin Tarantino )導演的電影《殺死比爾X KillBill, 2001) 中的一個場面。那個場景是用日式動


畫來表現的,講的是一個女人對龐大組織的殘酷復仇情節,讓人印象深刻。靈活運用的明亮高對比度鏡頭,暴力的苦痛與冰冷的刀鋒,激烈的血腥場面,這一切都讓人記憶猶新。


葛飾北齋 / 1829-1832 / 版畫 / 25.7cm*37.8cm


這幅畫就像相片一樣, 捕捉到了自然界的巔峰活力。從亮白色的巨浪到深藍色的海水,色彩有著鮮明的反差,卻呼地一下把強烈的能量帶給了我們。畫在巨浪下的船隻,仿佛也在隨著波浪搖動。側重於左邊的構圖方式,也給我們極強的視覺衝擊。


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有時會感覺到一下子許多事都擠在一-起了。


或許我們在當下會感覺工作真的很繁重,但完成之後回頭再看,卻因此積攢了很多的經驗和閱歷呢?


如果現在很辛苦,那就感受一下這痛快的巨浪,給自己加滿油!


《Bruning June》


因為繁忙,每個人都會有非常沒有精神的時候。


夏天是怎樣的時節呢?


與把一切都燃盡的盛夏不同,這是一個剛剛開始「燃燒」的時節。夏天開始了,人們也變得繁忙,萬物開始活動了吧。女人的衣服是象徵著充滿活力的橘黃色,畫中大部分都是如同燃燒的火焰般的形象。


但是這個女人在做什麼呢?她在悠閒地睡覺。


弗雷德裡克·萊頓 / 1895 / 布畫油畫 / 199cm*199cm


在正是活動的好時節中這樣休息著,卻給了我們如蜜般休息的欣賞感受。


穿著合身的薄雪紡裙,蜷曲著熟睡。以頭曲枕著胳膊靠著膝蓋的姿勢蜷曲著,這正是嬰兒在母親體內的姿勢,也給了我們潛意識中的心理安定感。


空間上看起來也是無感受到任何緊張的安全地帶。像這樣穿著輕薄的衣服如果睡在野外的草叢中,必然會有警戒心吧,而這個女人睡的地方,仿佛與她的身體渾然一體,應該是她自己熟悉的沙發吧。


忙忙碌碌的時候,請給自己一個像這樣短暫午睡一般的休息吧。這樣短暫的休息,會讓以後的時間變得更有活力。


繪畫藝術雖然不是一種「大眾流行愛好」,但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看過那麼幾幅蜚聲世界的名畫,也都能隨口說出幾個藝術家和畫作的名字......如今,繪畫藝術之所以傳承至今仍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是因為它代表了人們心中對生活、對藝術最本真的渴望。


繪畫也是人們寫實與想像力的一種呈現,總有那麼一幅畫作會令你觸動,把你帶入到當下的那一份情景與情緒之中。


最後,在現實中去體味,去享受繪畫的美好,去感受藝術的魅力。

相關焦點

  • 讓文化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聽單霽翔講述文化的力量
    在他看來,一座好的博物館不是等著觀眾來,而是主動地傳播文化,使它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休閒的時候就愛到博物館來,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博物館,才是一個好的博物館。「讓文化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正是格調藝術館建立的初衷。文化傳播不僅有賴於博物館,也需要更多的城市公共藝術空間。
  • 讀書會回顧:讓我的創作成為大師名畫的一部分
    5月19日上午,50個家庭的家長和孩子走進中國兒童兒童中心親子益智書屋,參加「大師名畫全知道」主題讀書會,跟著資深圖書編輯謝小佳老師一起走進名畫世界,看看名畫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密碼,了解誰是給名畫「點讚」的反面典型,還一起創作了屬於自己的名畫題跋呢!
  • 疫情之後,藝術療愈成為這些國外博物館的新方向
    在美國,一些準備重新開放的博物館正在將藝術療愈視為自己的新方向。皇后區藝術博物館提供每周定期的線上藝術療愈項目,鼓勵人們拿起畫筆去表現自己的生活與感受。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準備了一份藝術作品的清單,在博物館重新開放後幫助觀眾緩解後新冠的焦慮。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美術館培訓了一批志願者,教授藝術療愈的技巧。
  • 淺談有些看上去並不太美的繪畫作品,為什麼能成為名畫呢?
    所謂名畫,通常是指那些有著廣泛影響和較高知名度、有巨大藝術價值的經典的繪畫作品。繪畫作為最古老最悠久的傳統藝術之一,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很多人眼裡,繪畫是以圖像呈現的美的藝術,好的繪畫作品都應該具有美的形式和特徵。於是當人們面對一些看上去並不美甚至比較醜但卻成為大名鼎鼎的世界名畫時,感到疑惑不解。
  • 手作之美的療愈,嘗過後才能明白
    她原本的想法是開設一些心靈成長的課程,但是逐漸地,她加入了一些手作的內容,後來,藝術與手作竟然成為這個課程的主力。原來手作與藝術,不只是能激發人們的創意,更能修補那些被日常生活耗損的靈魂與情感。伊莉莎白在美麗的〝思觀湖〞(Squam Lake)畔組織各種與藝術與手作的課程,例如自然寫生、編織、拼布、珠串、縫紉、烘焙等等。在這短期的手作營中,許多參與者都聲稱他們獲得了心靈療愈的效果。
  • 重慶專訪:當代雕塑家姜傑——讓藝術成為生活一部分
    重慶專訪:當代雕塑家姜傑——讓藝術成為生活一部分 2020-11-30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何謂品茶藝術?療愈日常生活的溫潤解芳
    茶之於人,不只是解渴而已,尤其在視茶飲為文化的臺中,茶更如同是一種生活,一種回味而長久的生活藝術。結合臺灣藝術家創作內化情意,臺灣美術館今年首度嘗試與知名飯店品牌臺中大毅老爺行旅聯名合作,期望透過把藝術帶入日常生活的方式提升美感素養,而向來以發掘生活藝術之美為特色的臺中大毅老爺行旅,雙方有鑑於臺中在地人愛喝茶的日常生活態度,特別以茶為題,發想可日日品享的茶藝之禮,希望能把品茶時那份怡然自得的好心情,轉化成禮物饋贈。
  • 從名畫中體驗美,在美中感悟生命——讀《離世界名畫一釐米》
    那麼我們該怎樣培養自己對「美」的領悟能力呢?誠然,審美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但是,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欣賞美術作品,就是其中一種提高自我審美能力簡單易行的方法。對於繪畫藝術,行家裡手們自有一套專門的品評方法。從討論畫作的色彩、構圖,到內容,再或是討論作品在繪畫藝術史中的意義,可謂是五花八門。
  • 薦讀|在藝術中療愈自我的女藝術家
    療愈童年創傷的藝術家 妮基·聖法勒 妮基出生在法國塞納河畔,父親是一個法國的銀行家,母親是一個美國的名門望族,家境生活富足,原本是可以生活無憂的,但在經歷了美國的經濟大蕭條之後,父母就將出生不久她,送到了外祖母家,三年之後他才被接到紐約和父母一起生活
  • 《看名畫的眼睛.2》鑑賞偉大的藝術之美
    編輯推薦:          重版66次的經典之作,從文藝復興的巔峰到近代美術史的序幕,精選15幅西洋名畫傳世之作,跟隨著名美術史論家高階秀爾 從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創作意圖全方位 、多角度深入解讀、品味、鑑賞偉大的藝術之美,分享喜悅和感動。
  • App今日免費:生活需要藝術薰陶 每日名畫
    對於喜歡藝術的人來說,他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欣賞學習不同的藝術作品。即使你不是藝術愛好者,在平日裡感受一下藝術的薰陶也是不錯的。如果你感興趣,不妨下載這款《每日名畫》吧(目前限免中)。  《每日名畫》是由國外開發商Medusa Studio推出的一款生活類應用,該軟體主要是每天向用戶推送世界名畫的應用,讓用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一下藝術的氣息,讓文藝的氛圍與自己相伴。
  • 季克良:用藝術療愈你的身心
    什麼是藝術?藝術是高貴的存在,通神的橋梁,同時也是來源於生活的,他把釀酒,品酒,當成藝術創造;把員工當成藝術家;把茅臺酒當成藝術品。其中最大的價值是讓人超越物質世界,進入理想世界。脫離現實煩惱,進入心靈的解脫。 藝術最大的作用是什麼?藝術是可以療愈人的身心的。
  • 原版生活 | 藝術融入生活,世界名畫系列文具精品新登場
    說起世界名畫,想必不少朋友都會如數家珍地說出《蒙娜麗莎》、《吶喊》、《神奈川沖浪裏》、《夜晚露天咖啡座》等等名畫作品。雖然疫情之下,我們無法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親眼欣賞名畫之美。但其實藝術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當中……Performance Di Medici文具系列眾所周知,日本的文創頗為有名,這次介紹的幾款就是從日本引進的
  • 《健康與療愈對話》健康公益療愈課程在西安圓滿落幕
    施威老師希望通過今天的課程,能夠幫助更多的人過上完整圓滿的生活,取代所有家庭的戰場,親情的隔閡,愛情的困惑、事業的阻礙等人生九大關係的迷茫、憤怒、焦慮等情緒,讓和平、喜樂、自由、創造成為生命的主旋律。《健康與療愈對話》西安站,主辦方負責人-熙美醫療任華院長在會後採訪中表示:幫助更多人獲得美麗、健康、幸福,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熙美醫療的企業願景,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
  • 重現世界名畫!三星QLED TV點亮藝術之美
    三星QLEDTV開啟世紀之約,揭秘名畫背後精彩奧秘創新引入AR,顧爺陪你聊繪畫印象派主張一切色彩皆源於光,追求以思維來揣摩光與色的變化,根據太陽光譜去描繪自然界的瞬間印象,掀起了19世紀中期西方繪畫史上的藝術思潮,給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藝術遺產,也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探索之謎。
  • 「藝術如何療愈」——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舉辦線上對談
    秘密花園近年來,一本填色圖書《秘密花園》就成為了出版界的黑馬,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股風潮,成為了人們舒緩壓力的首選方式。同樣的,2017年,江蘇省美術館則舉辦了「心靈的交換」美術治療成果作品展巡展,呈現自閉症孩子和普通孩子獨立完成的作品,現場不做標籤的區分,呈現孩子們同樣的熱愛生活、熱愛藝術。
  • 藝術源於生活,卻不高於生活,藝術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各種形形色色的美,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一樣。我們收集的東西,又或者我們喜歡的東西都不相同。藝術源於生活,卻不高於生活,藝術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你喜歡你就能做到,生活終歸是處處都有驚喜的。
  • 硯成為從古到今文人生活的一部分
    他在《小窗幽記》中這樣描繪當時文人的生活「焚香、試茶、洗硯、鼓琴、校書、候月、聽雨、高臥、漱泉、臨帖、餵鶴」。明代大畫家陳洪綬傳世畫作中,有四十餘幅與硯有關,玩硯的情懷,幾乎融入他們的血液。陳繼儒存古硯清代,愛硯的人更多。
  • 人人皆為藝術家:從畫作中學習美,到自然與生活中感受美
    在《看畫:如何欣賞世界名畫》一書中,作者查爾斯·亨利·卡芬坦言,自己創作的初衷很簡單,即給大家普及一些畫作欣賞的一些基本概念,幫助我們不僅能從畫作中,更能延伸到自然以及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美感,並且能夠表達出這種對美感的享受。他認為,所謂的藝術家只是用某種具有美感的形式,將具有美感的概念表達出來的人而已。
  • 保時捷公共藝術療愈展 &「中國青年藝術家雙年評選」
    她曾在 2019 年見證了獲獎藝術家的誕生,並在今年獲獎者作品展上分享了與藝術家的交流心得和個人藝術感悟。在新一屆雙年評選中,李夢將繼續關注和支持青年藝術家的成長道路,並進一步參與到相關活動中。 主題特展開幕打造沉浸式療愈體驗 此次藝術療愈特展以「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為主題,邀請劉建華、馬海蛟、陸平原、龔劍和鄭達幾位藝術家參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