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聽單霽翔講述文化的力量

2020-08-12 環球網

來源:大眾網

2020年8月9日,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蒞臨天津格調藝術館,以《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主題,向聽眾介紹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的經驗與研究成果。

在講座中,單霽翔提出,「讓文物活起來,是今天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建設的方向。」他認為,不能再把99%的文物藏在庫房裡。「人民群眾有強烈的文化需求,我們必須開放更多區域,舉辦更多展覽」。

在他看來,一座好的博物館不是等著觀眾來,而是主動地傳播文化,使它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休閒的時候就愛到博物館來,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博物館,才是一個好的博物館。

「讓文化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正是格調藝術館建立的初衷。文化傳播不僅有賴於博物館,也需要更多的城市公共藝術空間。在這裡,藝術融入生活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是與公眾熱烈互動,而不是拒人千裡之外;是鮮活的生活本身,是市民唾手可得的文化福利。

天津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西式建築姿態萬千,讓人領略百年前的人文風貌,但只可旁觀,不能互動;位於文化中心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承擔著為公眾提供知識與教育的使命,但更偏重於學術梳理,親近起來需要門檻;還有越來越多的網紅書店和圖書館,雖是打卡拍照、妝點朋友圈的好去處,但過於熱鬧喧囂,並不適合真正想靜下心來閱讀的人。

格調藝術館從誕生之初,便攜帶著這樣的願景:作為一座城市的公共藝術空間,成為一處標誌性景觀的同時,為公眾提供免費的、無門檻的、觸手可及的文化藝術資源,讓藝術變得可參與、可體驗、可交互,為人們搭建交流聚會的場所和平臺,助力催生更多樣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在這裡,有「一圓加一線」的建築景觀:一個圓廳,被406根立柱包裹。立柱是原漿紙色,其間有玻璃幕牆,隱約透出室內的燈光。圓廳前,青松和白砂構築出枯山水的凝練之美,讓人心情平靜。以圓廳為起點,一條長約300米、呈曲線造型的畫廊向東延伸,蜿蜒起伏,宛若綢帶隨風飄擺。它們一動一靜,唱和出美妙的旋律,共同構成了格調藝術館這處公共藝術空間。

作為格調藝術館主體建築的圓廳,是一間24小時書房。書房有6000餘冊偏重藝術、生活、設計和時尚主題的圖書,其中包括2000餘冊購買和維護成本都很高的珍貴外版圖書,1000餘冊藝術類書籍。還有500餘種、4000餘冊雜誌,包含超過160種時尚類和110多種生活類雜誌。其中,有75%以上是國內難以訂閱的外版雜誌。這些裝幀精美的圖書和雜誌,全部由專業團隊全球採買而來。更可貴的是,書房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借閱不收押金,讀者憑信譽進行圖書的借閱與歸還。

在這間24小時書房,能找到德國權威藝術出版社TASCHEN出版的全套30多本的「藝術大師」系列,從米開朗琪羅到雅克•塔蒂,從達利到諾曼•洛克威爾,大師們畢生作品的原圖和解說盡在其列。就連波普鬼才安迪·沃霍爾創作的七本手工藝術家的書,24小時書房也有收藏———TASCHEN出版社把其中從未再版過的五本也收錄成合集,並儘可能複製了沃霍爾原作的格式、尺寸和紙張。

書房還私藏著全球發行量僅2500冊,迪士尼不為人知的動畫圖片和20年代的影片膠片收藏,保存著《星球大戰》包括腳本頁面和現場攝影資料在內的絕密檔案。很難想像,在2020年的天津,翻開書頁,時空另一端的大師可以見到對他心懷好奇的你。

當你工作了一整天,非常疲憊,可以來格調藝術館的書房,翻一翻馬蒂斯的畫冊,畫中色彩呈現出的協調、純粹和寧靜,就像一把舒適的安樂椅,撫慰你的心靈,讓疲憊的身體得到休憩。如果你遭遇生活的困境,不妨看看倫勃朗,他在一貧如洗的艱難逆境下,仍然飽含對生活的溫柔,以及對愛的信仰。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它能夠治癒心靈,讓我們對生命產生深刻的感動。

這裡還會定期舉辦高水平藝術類活動和沙龍。所有的活動都不收門票,只為了踐行「藝術是大眾的」這一理念——幾百年來,「大眾」雖然獲得了名義上的身份平等,卻被傳統而需要積澱的審美藝術隔離在外。格調藝術館要做的,就是打破固有的藝術壁壘,通過資源的免費共享,通過各種不設門檻的文化活動,讓藝術不再居高臨下、陽春白雪,而真正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4小時書房東側,鋪展於津塘路沿線的300米露天藝術畫廊,將嘗試「把看展變為一種日常」。藝術畫廊的首次展覽以「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名畫」為主題,從臺北故宮博物院五千餘件藏畫中,選取四十七幅進行精心的微噴複製,完整呈現原畫每一個精妙的細節。這其中,有被稱作臺北故宮「鎮院三寶」的宋代山水神作——《溪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花鳥畫鼻祖「黃家富貴」代表黃居寀的《山鷓棘雀圖》,北宋畫壇革新者崔白的《雙喜圖》,「最會畫童孩」的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元四大家之一黃公望的《九峰珠翠圖》……行走於藝術長廊,不必跋山涉水,便可飽覽中華文明藝術星河中最璀璨的星辰。沒有知識背景的觀眾也不用擔心,只需拿起手機掃描每幅畫作前的二維碼,便可聆聽名畫解讀。

除了這次「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名畫」為主題的首展,藝術畫廊將不定期更換展覽主題。從羅浮宮到冬宮,從大英博物館到大都會博物館,從泰特到古根海姆,從達文西到齊白石,從梵谷到畢卡索,各種主題、名家、名畫的微噴作品展,都有出現在這裡的可能。甚至,大眾還可以參與到「策展」的行為之中,想看哪位藝術家,想要什麼樣的藝術展,都可以告訴格調藝術館的策展人,說不定下一次,你的心願就會在此呈現。

藝術與生活不應在遙遠的兩極,應當是並生的花朵,藝術在生活中汲取養分,生活同時被藝術點亮。真正的藝術陶冶,也不僅僅是看幾場價格不菲的展覽,它需要在在時間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格調藝術館所做的,正是為人們提供這樣一方所在,在這裡,時光緩慢,心緒安寧,美與理解自然發生,藝術就在你的身邊,成為你的日常。

相關焦點

  • 專訪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延輝身穿中山裝,帶著謙和的笑容,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作為主講嘉賓出現在9月23日的第十四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上,侃侃而談講述中華文明以及「600歲的故宮『正青春』」的故事。
  • 單霽翔:文化創意要跟著人們生活走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論壇間隙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創新在博物館的藏品展示等工作中有豐富體現。  近年來,故宮推出文化創意產品時,一方面深入挖掘藏品的文化內涵,傳達正能量;另一方面用心研究人們在新時期不斷更新的生活形態。  「博物館的文化創意,要跟著人們的生活走。人們現在看到了不一樣的故宮,其實剛剛開始,我自己都充滿期待。」
  • 單霽翔談文化遺產保護
    而是應該把這些文物藏品細心地進行修復保養,讓它保持健康的狀態,讓它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當人們感受到這些文物的魅力時,才會精心地呵護這些文物,這些文物才有尊嚴,有尊嚴的文物才能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單霽翔認為,好的博物館是要不斷研究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不斷深挖藏品的內涵,根據自己的文化資源,凝練出強大的文化力量。
  • 單霽翔做客隴右講堂,講述「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圖)
    作為故宮流量級IP的打造者,在任期間,單霽翔帶領團隊打造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深受觀眾喜歡的節目;開發的故宮口紅、故宮睡衣等文創產品深受市場青睞。單霽翔因「磨破了20雙布鞋,走遍了故宮9000多個房間」而被眾人熟知,自稱是故宮「看門人」。
  • 如何深挖文化資源,傳承城市文脈?來聽單霽翔怎麼說
    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受邀作主題為《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題講座。龍華區人大常委會主任謝曉東、龍華區政協主席鍾蔭騰等區幾套班子領導參加學習會。「在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要堅定世代傳承性和公眾參與性。」「城市建築要避免千城一面,不能忘記了初心和文化責任。」「要讓城市歷史建築、考古遺址等成為城市建設中的積極力量,讓它們記錄有尊嚴、有魅力的城市發展記憶,從而能夠促進城市發展,讓更多民眾自覺保護文化遺產,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今天我們傳播傳統文化還有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研發文化創意產品。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人們不斷變化的生活需要。
  • 單霽翔對話兩岸優秀文創青年:讓傳統文化走進我們的生活
    (圖片來源:中國臺灣網發)中國臺灣網9月26日寧波訊 (記者 李寧)9月25日,「中華設計獎·對話大師——單霽翔創意設計公開課」在寧波開課,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6任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帶來創意公開課《文化創意架起溝通的橋梁——故宮博物院的探索與實踐》,與兩岸優秀文創設計青年展開對話。當下人們提起「單霽翔」三個字,總是繞不開故宮博物院。
  • 單霽翔對話兩岸優秀文創青年:讓傳統文化走進我們的生活
    (圖片來源:中國臺灣網發)中國臺灣網9月26日寧波訊 (記者 李寧)9月25日,「中華設計獎·對話大師——單霽翔創意設計公開課」在寧波開課,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6任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帶來創意公開課《文化創意架起溝通的橋梁——故宮博物院的探索與實踐》,與兩岸優秀文創設計青年展開對話。
  •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單霽翔天水「隴右講堂」開講啦!
    8月22日上午9時,原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做客天水「隴右講堂」,在天水市博物館明道堂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向聽眾講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天水市相關領導及市直有關部門、單位幹部職工,文物保護工作者、市民群眾等200多人聆聽了講座。
  • 專訪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延輝身穿中山裝,帶著謙和的笑容,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作為主講嘉賓出現在9月23日的第十四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上,侃侃而談講述中華文明以及「600歲的故宮『正青春』」的故事。
  • 單霽翔:讓文化遺產有尊嚴地活在當下
    此時,登上正定南城門,遠眺正定古城,單霽翔心潮起伏,激動不已,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的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蹟正在如此鮮活生動地走到人們生活中來。遠處正定古城的天際線讓單霽翔念念不忘。「很多古城內建了現代建築以後,歷史建築就被淹沒了。但站在正定的城牆上,從幾個方向看,天際線處的古塔都能夠清晰地呈現出來,沒有被高樓大廈遮擋,印象很深刻。」
  • 單霽翔: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 要走進民眾生活
    單霽翔: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 要走進民眾生活 2020-11-09 20:18:57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表示,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要走進社會,與民眾生活聯繫在一起。  「論說西湖——2020西湖學研討會」9日在浙江杭州舉行。來自中國的文旅專家為「西湖的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單霽翔進行了題為「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杭州貢獻的世界經驗」的主題演講。  杭州目前擁有西湖、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三大世界文化遺產。
  • 讓文化遺產神採奕奕光彩照人 單霽翔再登「揚州講壇」
    有魅力的文化遺產才能得到人們呵護,經過人們呵護的文化遺產才是有尊嚴的,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講座中,大屏幕上展示了故宮環境改造及大殿修復的前後對比圖,觀眾發出陣陣驚嘆聲。而這個改變的背後是大量艱辛的工作。單霽翔坦言:「拔一棵草或者整修一個井蓋,放在故宮的範圍數量就很龐大,需要堅韌不拔地努力。」
  • 單霽翔: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要走進民眾生活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表示,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要走進社會,與民眾生活聯繫在一起。「論說西湖——2020西湖學研討會」9日在浙江杭州舉行。8日下午,單霽翔在西湖邊散步,遠處,靜謐雲山一覽無餘。近處,是成蔭的參天大樹。他頗為感動。「原生態的環境在城市中心還能得到這樣的保護,這是個奇蹟。」單霽翔說,文化遺產保護要令其「有尊嚴」。這意味著,那些珍貴的遺蹟絕非是「束之高閣」的珍寶,不是被觀賞的對象,而是民眾生活的參與者。「今天文化遺產保護不再是政府的專利,而是億萬民眾都參與的事業。」
  • 單霽翔:科技助力公眾更好感受故宮文化魅力
    「數字故宮」中又以怎樣的創新形式講述出宮廷文化?10月23日,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在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組委會主辦的「2020年第三屆文化和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上,結合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實踐經歷,圍繞北京「中軸線」申遺之路、公共服務、文物修復、文物安保、文物數位化、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內容進行經驗分享。
  • 「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暨《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新書...
    《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講述文物背後的精彩故事。故宮博物院有186萬餘件院藏文物,依據不同的質地和形式,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可分為繪畫、法書、碑帖、銅器、金銀器、漆器、琺瑯器、玉石器、雕塑、陶瓷、織繡、雕刻工藝、其他工藝、文具、生活用具、鐘錶儀器、珍寶、宗教文物、武備儀仗、帝後璽冊、銘刻、外國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獻、古建藏品,共25大類。
  • 單霽翔講故宮與中國傳統文化
    近兩個小時的報告,單霽翔如數家珍、金句不斷,講述了故宮博物院的建設情況和發展歷程,展現了故宮文化遺產資源如何「活起來」,讓現場師生生動地感受到了故宮文化的獨特魅力。「故宮博物館是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載體,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讓故宮巨大的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人文關懷、讓文化資源為人們的現實生活作出貢獻是具有更大意義的事情
  • 單霽翔:文化遺產可以通過保護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今天我們在這個美麗的文化旅遊園區,我們在草坪上,可以望到天空,這樣的相聚非常難得。」落座後,面對阜陽生態樂園的美麗夜景,單霽翔便發出感慨。單霽翔進一步指出,「我們從事申報世界遺產,我們獲得了更多理念方面的進步,我們知道過去我們稱作文物保護,今天要開始走向文化遺產保護了,他們究竟有什麼區別?通過工作實踐,我認為至少有六個方面的區別。」
  • 單霽翔:文化遺產可以通過保護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今天我們在這個美麗的文化旅遊園區,我們在草坪上,可以望到天空,這樣的相聚非常難得。」落座後,面對阜陽生態樂園的美麗夜景,單霽翔便發出感慨。  單霽翔進一步指出,「我們從事申報世界遺產,我們獲得了更多理念方面的進步,我們知道過去我們稱作文物保護,今天要開始走向文化遺產保護了,他們究竟有什麼區別?通過工作實踐,我認為至少有六個方面的區別。」
  • 保護還是利用文化遺產 單霽翔:傳承才是目的
    單霽翔:過去我們保護的文化遺址,很多是遠離人們生活的古墓葬、石窟寺、宮殿遺址等,但今天,有更多的歷史街區、鄉土建築等也進入了保護。我們知道,保護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傳承。過分強調保護,它會束之高閣,遠離人們的生活;如果利用不當,也可能會破壞文物。正確的保護和利用,為的是傳承我們祖先創造的傳統文化,把它完整地交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 單霽翔:從故宮「看門人」到中華文化「看門人」
    年近七旬的他,一如既往,奔波在中華文化守護之路上。在山西臨汾舉行的「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活動上,單霽翔以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的身份圍繞文化遺產保護等作主旨演講。就在一周前,單霽翔在2020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方圓閣說」欄目作線上演講。同一天,他在北京作「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文化的忠實守望者」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