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文人硯拍賣紀錄 金農冬心硯1058萬元成交
在「文房清玩·歷代名硯暨古墨專場」中,「揚州八怪」之首金農的一方「冬心硯」以1058萬元成交,創下了文人硯拍賣紀錄。「冬心硯」現世創文人硯拍賣紀錄金農,揚州八怪之首,清代著名書畫家。字壽門,號司農、吉金、冬心,又號稽留山民、曲江居士。
-
章放童:宋代文人如何選一方佳硯
章放童 宋代文人與硯朝夕相親,在硯臺的使用與賞玩過程中,必然會將用硯的體會、對硯的評騭、愛硯的心緒和藏硯的感慨流露筆端,或吟詩寫銘,或作文議論,從而留下與之相關的著述。總的來說,這些觀察記錄和批評議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
章放童:宋代文人如何選一方佳硯
章放童宋代文人與硯朝夕相親,在硯臺的使用與賞玩過程中,必然會將用硯的體會、對硯的評騭、愛硯的心緒和藏硯的感慨流露筆端,或吟詩寫銘,或作文議論,從而留下與之相關的著述。總的來說,這些觀察記錄和批評議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
自古文人多好「硯」 端硯收藏須知與市場行情
原標題:自古文人多好「硯」 牟建平藏清代佛手端硯 喜歡得不得了,因為在市面上非常少見,所以成為我端硯收藏的第一「重器」,捨不得用,找「元亨利」家具廠的老師傅配了大盒,時時把玩。
-
文人與硯:古來文人多硯痴
硯是文房四寶之一,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用硯、愛硯、藏硯,留下了許多典故佳句,硯賦予詩人以靈感,詩人為硯添光彩。硯有許多別名,屢見於詩人筆端。唐代文嵩在《即墨侯石虛中傳》中以硯擬人,說硯姓石,字居默,封「即墨侯」,從此人們又稱硯為「即墨侯」。宋代王邁有詩寫道:「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
「寒燈冷硯照窮愁」,從古代硯文化看中國文人的精神後花園
如果說朝堂和戰場,是中國文人施展自己「提筆安天下,上馬定乾坤」的外部場所的話,書房和文房四寶,可以說構成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後花園。那麼,這種以硯文化為代表的文化現象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如果說硯文化是讀書人的精神後花園的話,這個花園存在的原因和需求又是什麼?
-
文房四寶,硯為首
WUBENGONGFANG- 品鑑傳世|雅室生活一方硯臺,印著文人品質的影子,也流露著文人的思想、哲理、詩意和情趣。,硯不僅僅是用以研磨的器物,更是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它既散發著文人的情懷,也蘊含著文人的志向。
-
文房四寶,硯為首!
WUBENGONGFANG- 品鑑傳世|雅室生活 - 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收索。一方硯臺,印著文人品質的影子,也流露著文人的思想、哲理、詩意和情趣。古人書房講求格調和品位,他們所用的文具皆是上好材質,看起來古樸清雅,經得起細細品味。古人更有「筆墨紙硯,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之說。
-
筆墨紙硯文房四寶的起源
古往今來的文人,因為職業或興趣的原因,總免不了要和文房用具打交道,自然十分重視文房用品。在眾多的文房用具中,最主要、最為文人所鍾愛的莫過於筆、墨、紙、硯。這四種文房用具被合稱為「文房四寶」。文房四寶是中國文明歷史發展中的寶貴文化遺產。
-
趙安澤|遇見硯,遇見浩瀚星辰
他是藏硯人,業餘愛好20餘年,系列收藏硯臺數百方,此乃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在硯臺春秋中享受餘生,不亦樂乎。好友這樣評價他● 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化管理系主任寒石教授:趙安澤對藏硯之事能下如此功夫者,實屬難能可貴!
-
古硯一路看漲 藏家建議入門可選新硯
足見硯對於文人的重要性,縱觀中國歷史,書法家嗜硯、藏硯、編硯譜、著硯文者,代不乏人。其中特別著名者如唐代柳公權、宋代歐陽修、米芾、蘇東坡、陸遊;清代朱彝尊、高鳳翰、紀昀等,他們的《論硯》《硯譜》《硯史》《研評》《硯錄》《說硯》《閱微草堂硯譜》等影響深遠。 明清兩代,藏硯賞硯之風盛行,在硯臺上銘刻文字成為文人雅好,他們或抒發感情,或記錄一段故事。
-
從硯銘看硯文化
硯與硯銘硯與硯銘是一種相互關係,硯是載體,硯銘則是賦予硯的生命,硯與硯銘共同形成了硯文化。硯臺最早的雛形稱作研磨器。「文房四寶」中最早出現的應該就是硯臺,經過對早期巖畫的研究發現,當時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盤」和「磨棒」,應該是最早的「硯臺」。
-
文人的硯,美人的鏡:硯臺小記(上)
平時在家臨帖寫字,用墨多為一得閣瓶裝墨汁或者宣和瓶裝墨汁,因為不用磨墨,硯臺索性就不用,儘管經常在文章裡說是硯邊筆耕,其實擺在面前的是一隻很小的淺口碟子而已。雖然並不磨墨,但硯臺也是有好幾方的。筆墨紙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是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歡的。對於好硯,我自然也是寶之愛之。我所擁有的最古老的一方應該是外祖母的外祖父的銅硯臺。小時候聽外祖母說,她外祖父也是能寫能畫能文的,做過奉軍裡的文書,也就是現在常說的文秘類職業吧。墨盒為朋友所贈送,蓋子上還有某某老弟雅玩等字樣。銅墨盒做得很精緻,也小巧,橢圓形,墨盒為紅銅,盒蓋為青銅。在濟南讀書的那四年裡我還一直用著,後來就洗乾淨收存起來了。
-
硯展文人氣息 寧波展團攜歙硯亮相北京文博會
歙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相傳至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被蘇東坡譽為「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書房文化中的老坑硯,感受歙硯之美,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使我們能夠在快節奏時代慢下來,回歸書桌,回歸自我。」傳家寶企業負責人陳沐向記者闡述了參展北京文博會的初衷。
-
黃海濤 與美麗「硯遇」
800餘方硯臺,漫步其間,歷朝各代古硯競相輝映,現代生活與歷史場景交融成趣,這家小型的『私人博物館』已經給每一位到訪者營造出濃厚的文化境界。」唐代實行科舉制度以後,天下的寒士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去爭得功名,文人、達官貴人薈萃,對硯的需求量增大。」 在黃海濤收藏的眾多隋唐硯中,最為珍貴的是一方蹄足多達23條的青釉瓷硯臺。此外,還有一方十分罕見的北齊銅硯,在唐代閻立本的畫作《北齊校書圖》中,就描繪了一方和他收藏的這方一模一樣的硯臺。他還收藏了很多唐代出現、造型非常特別的箕鬥形硯,也叫風字形硯。
-
古硯一路看漲 藏家建議入門可選新硯-新快網-新快報官方網站(明天...
足見硯對於文人的重要性,縱觀中國歷史,書法家嗜硯、藏硯、編硯譜、著硯文者,代不乏人。其中特別著名者如唐代柳公權、宋代歐陽修、米芾、蘇東坡、陸遊;清代朱彝尊、高鳳翰、紀昀等,他們的《論硯》《硯譜》《硯史》《研評》《硯錄》《說硯》《閱微草堂硯譜》等影響深遠。 明清兩代,藏硯賞硯之風盛行,在硯臺上銘刻文字成為文人雅好,他們或抒發感情,或記錄一段故事。
-
160餘方古硯!諸暨民間收藏家痴迷古硯30年
明末書畫家陳繼儒說:「文人必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在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中,硯向來有「文房之首」之美譽,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云:「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收索,可與終身俱者,惟硯而已。」
-
從古到今,文人潤筆那些事
但幾千年來,文人在對金錢的態度上,始終處於兩難的境地;一方面,自命清高的文人往往受不了「銅臭」,甚至連「錢」字都羞於出口;另一方面,對大部分文人來說,衣食住行、養家餬口、安身立命,哪一樣都需要錢。 「稿費」是現代人的稱謂,古時管這種作詩、文、書、畫的酬勞叫「潤筆」。據《隋書·鄭譯傳》記載,有次隋文帝命李德林起草詔書。高熲在一旁調侃說:「筆幹了。」
-
會心不遠 · 春秋亭藏硯集
世人皆言,「文人硯發端於宋,興於明清。明代陳繼儒《妮古錄》中謂:「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至清一代,愛硯之風更甚。乾隆皇帝好硯,其御用硯多親題硯銘,還將內府所藏,編為《西清硯譜》,堪稱硯臺鑑藏著錄中的《石渠寶笈》。揚州八怪之一的高鳳翰平生癖好收藏硯石,據說最多時達千餘方,且又擇其佳品鐫刻銘跋,將題署的心愛之硯加以收集,著成《硯史》四卷。
-
硯文化專訪——張淑芬 慧眼識硯的「匆匆那年」
(藏家展示張淑芬(左)祖父張維屏(號南山)撰寫的訓子孫之道「惜分陰」條幅)20世紀60年代,張淑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當時的冷門專業,進入文化部文化學院文物博物館系學習,次年轉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大學共用6年的時間學習繪畫書法課及文化史論課。畢業實習的時候,她還參加了廣東一處東漢墓葬的發掘工作,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最早從事考古工作的女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