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五日記事:終究是港人的書展

2020-12-10 騰訊網

[摘要]「香港書展是大賣場,沒有文化」的論調在香港一直存在。不過香港書展依舊舉辦得如火如荼,引得眾多內地讀者眼熱。今年非香港市民佔整體入場人數約12%,換句話說,香港書展,終究是港人的書展。

本屆香港書展入場人次超百萬。

7月16日:「抓住」董啟章

清晨起床,9時左右抵港。一路順暢,只是在靠近目的地——位於灣仔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時略有些堵車,似乎預示了本次書展的人流量。

按照計劃,今天上午我沒有採訪任務,正是自由逛書展的好時機。路過文藝廊,正巧見到今年香港書展的「年度作家」董啟章,趕緊衝上前去「抓住」他。董啟章戴著他招牌式的禮帽,一貫的好脾氣。兩周前《晶報深港書評》做了他的專訪和專題,請他持報拍照,他很開心,非常配合。

返回一樓展館,正好見到第一批觀眾排隊入場。開幕第一天就有人迫不及待地入場?這是我意料之外的。隨著人群走入「書群」,便是另一種體驗了。某種程度上來說,用「燈下黑」形容逛書展倒也貼切。放眼所及皆是圖書、書架、有關書的海報、展示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反而不知道該看哪裡,一眼掃過去,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看到了什麼書,更別提看中什麼書、買了什麼書。

茫茫然全逛了一圈,終於定下心來,一個一個攤位慢慢地、細細地看過去:新書展臺是必看的;歷史、人文社科類也不捨得錯過;有質量的文學圖書在新書展臺就看到了,所以小說類可以不看了;藝術設計類通常有些好書,可按自己的喜好來,哪怕內容一般,看看那些精緻的裝幀設計也是一種享受……

下午的講座是李敖、李戡父子的對談,地點在可容納人數最大的會議廳,看來主辦方也對這場對話的接受度很看好。李敖是沙場老將,面對這樣的場合駕輕就熟,微笑、揮手、致意無一不恰當。給自己兒子站臺,李敖還邀請了不少老友來助陣,臺上一口一個「戡戡」叫得十分親暱,頗有「後繼有人」的得意感。李戡倒是一身正式西裝,極嚴肅謹慎,也不知是為了顯得重視,還是給自己鼓氣?

7月17日:恭喜!黃碧雲

黃碧雲

正式進入工作狀態。今天有兩個任務:參加黃碧雲和鍾曉陽的講座「微喜哀傷——重寫與重行」,下午則是採訪這兩位作家。

黃碧雲、鍾曉陽,這兩位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作家。此次亮相書展,她們各自帶來了新書《微喜重行》和《哀傷紀》,講座正是融合了新書中的「微喜」、「哀傷」作為標題,以「重寫與重行」為主題講述人生經歷及對生命的回顧與反省。

下午的專訪中才知道,鍾曉陽之所以下定決心把新作完成,還是因為黃碧雲的邀請。儘管多年未見,兩人之間並未產生距離感,仍然很默契。有趣的是,同為香港作家,兩人的語言思維並不相同。黃碧雲在寫作時,採用的是「粵語思維」;而鍾曉陽也許是受到了母親的影響,採用的是「普通話思維」。所以在講座中,二人皆用粵語交流並無不妥,而在採訪中,常常出現鍾曉陽幫黃碧雲翻譯的情況。

說實話,黃碧雲和鍾曉陽並不算是好的口頭採訪對象,因為她們所想表達的東西,已經完全融入她們的文字中。在整個群訪過程中,幾乎沒有哪個記者的問題能讓黃碧雲給出三句話以上的答案,一如她開場便說過的:「我不會評論我的作品。」不過沒關係,有人識她懂她就行了。當天傳來了黃碧雲的《烈佬傳》在第五屆「紅樓夢獎」上贏得「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首獎的消息,她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香港作家,恭喜。

7月18日:趕場子的一天

金宇澄

今天,金宇澄和王家衛的對話是我期待已久的。這兩位,一位的《繁花》寫的是上海味道,一位的電影講的是香港味道。偏偏,《繁花》的開篇借用了王家衛電影《阿飛正傳》的結尾,而王家衛卻生於上海,對家鄉印象依稀。這兩位老鄉,在幾十年後,以一種戲劇化的形式在異鄉相遇。

金宇澄用方言寫小說,就像王家衛拍電影一定要有自己的標籤一樣,他的標籤就是要構建一種語言上的「標籤」,顯然《繁花》在這方面是做到了。而這種做法自然也十分符合王家衛的「口味」。王家衛直言「寫小說的精髓就是『味道』,拍電影也一樣」。當被問及大概會花幾年去拍攝《繁花》時,他也用金宇澄舉例:「做成一個電影,要等待時機,人對、時間對才行。熱情需要堅持在裡面,有些熱情不夠堅強,自己會滅掉,但保留下來的,肯定是你最想做的事情。電影《繁花》何時完成還是未知數,就像金宇澄用了20年時間,等待一個正確的時機和方式,書寫這樣一部小說。」

金宇澄坦言,王家衛曾表示自己喜歡《繁花》是因為此書完全沒有影視風格,而自己也視之為表揚。他認為以《繁花》的繁瑣、細碎,年代的跨度從1960年到「文革」,又從1980年代至今,應該很難讓像張藝謀這樣的導演,可以只取原著的最後20頁改編成電影。關於演員的人選,王家衛表示,書中人物在金宇澄腦中都已有數,目前雙方的合作就是先挑出心目中的原型,下一步再看。

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嚴歌苓,則在書展上和讀者分享了「從讀書人到寫書人」的經歷。「讀書和寫書是最自由的,我們因此有一個獨處的空間自我營養。」在她看來,讀書不帶功利、不會立竿見影,卻如一種補藥或一處安放自己的避難所。

從最初的模仿到慢慢沉澱自己的風格,讀書讓嚴歌苓開始了解作家如何從原始生活中取材。「好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不是每個都值得去寫。」嚴歌苓談起自己寫作素材的選擇,透出一股特別的「固執」,「故事背後若沒有超越故事的另一種意向,那我就不能動筆。」她也強調,若故事主角本身不能得到自己發自內心的認同,也沒有辦法下筆。

今年1月,嚴歌苓剛出版了一部《媽閣是座城》,為了寫好這個故事,她自己跑去澳門花錢下賭、和賭徒聊天,贏了並不驚喜,輸了也不失落。「我只是想熟悉賭博,不懂的話根本寫不好賭徒。」

7月19日:閻連科放得很開

閻連科

「一個村莊裡的文學與中國」,這樣的標題很有誤導性。講了大半輩子村莊的故事,還要繼續講?不會老生常談吧?幸好,閻連科給了我們驚喜。

閻連科延續其一貫的怪才作風,一口氣談了60分鐘,卻全無冷場。他形容自己很幸運,生於河南一條村莊,而那條村莊是無比的神奇及不可思議:「大家都知道河南是在中國的中心,中國是在世界的中心,而我出生的那條村莊是在河南的中心,也就是世界的中心。那麼了解這條村莊,就等如了解世界。」他形容那村莊是一條永恆的村莊:「30多年前,這村莊住了兩千多人,現在也只七千多人,村裡的人是不生不死的,因為大家都不報戶口……」他說,村莊有人很有錢,擁有上億身家:「30多年前,有人去上海買了一部桑塔納轎車,一路從上海開回村莊的家門前,但突然一場暴雨,門前公路塌了,車從此離不開家門,成為景點。」幽默風趣的言語令在場讀者無不捧腹大笑。

諸如此類荒誕十足的故事,閻連科講了很多。「村莊很封閉,又很開放。有人開車把孩子撞死了,賠了三萬塊錢,他還氣呼呼說被訛詐了,因為按常規來說,只需賠三千元。法律有時候幾乎不存在。」閻連科說,但是有時候開放得令人瞠目結舌,「年輕男女結婚的時候,大部分都不打結婚證,未婚先孕很普遍。」

村莊成了閻連科的寫作資源。他說:「我現在50多歲了,我已明白一個道理:我的幸運就是出生在這麼一個村莊裡,這個村莊放大了就是中國,離開這個村莊,我幾乎無法寫作。」

講座之外,又去了展館內逛書攤,周末的緣故,人流量激增,看著一本書在眼前,就是擠不過去拿不到,實在著急。突然想到講座時,幾乎每一場都座無虛席,但是並無擁擠的感覺,遲到者通常也能得到一席之地。看來對香港人來說,書展書展,重要的還是買書,講座只是附加的「贈品」。

7月20日:無聲無息度過25年

在香港見到的蔣方舟,更成熟了。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女士偷偷和同伴說:「以前看她的照片可水靈,現在怎麼長殘了。」我倒覺得不是「長殘了」,《新周刊》的副總編,怕是不那麼好做吧。

臨走之前,忍不住又去聽了一場董啟章和黃碧雲的對話。可惜這兩位都是筆桿子強嘴上弱的典型,一人念了四十五分鐘備好的稿子——還是粵語。只聽懂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我只好安慰自己:沒事,就當來感受一下香港作家的粵語寫作思維吧。

拖著行李去車站,路上依舊路過會展中心,習慣性向裡面張望,依舊是黑壓壓的入場隊伍。想起此前採訪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周啟良時,他預測今年的參觀人次將超越去年的98萬人次,達到100萬。「其實我們這兩年都覺得能夠超過一百萬,但是前年是8號風球,停了大半天,去年是黑色暴雨信號,這兩年都有天氣的影響。今年運氣比較好,颱風擦邊而過,我想人數應該能過百萬。」(22日接到統計數字,今年入場人次為101萬,歷史新高)

中國人逢五逢十喜歡大慶,這一點在香港書展上幾乎見不到痕跡。有多少人知道,今年是第25屆書展?有多少香港人知道,書展已經陪他們走過25年?這幾天翻閱香港報紙,有關書展的報導大多是有關某名家的講座、採訪等,幾乎不見特別突出「25年」字樣,反而是在面對內地媒體的發布會上,周啟良應要求講述了25年的發展歷程。

「香港書展是大賣場,沒有文化。」這種論調在香港一直存在。不過香港書展依舊舉辦得如火如荼,而且引得眾多內地讀者眼熱。沒有調查,實在不知道對香港市民來說,書展究竟是賣場?是文化?還是只是習慣性地湊個熱鬧?不過誰在乎呢,今年非香港市民佔整體入場人數約12%,換句話說,香港書展,終究是香港人的書展,咱們還是別指手畫腳了,悄悄沾個光,也就是了。

相關焦點

  • 「港獨」借香港書展叫囂「城邦建國」 侮辱內地客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楊偉民】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15日開幕。主張「港獨」的《香港城邦論》作者陳雲及激進團體「熱血公民」的成員,利用文字及漫畫煽動「城邦自決」「中港區隔」以至「香港建國」。有香港輿論稱,在政治議題掛帥的社會氣氛下,「佔中」及「港獨」分子紛紛出版新書,令本應推廣閱讀風氣的文化盛事因此蒙汙。
  • 第26屆香港書展今日開幕 名家雲集港味十足
    第26屆香港書展今日開幕 名家雲集港味十足 2015-07-15 10:40:38來源:深圳特區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溫雅瓊   書展期間,香港書展的「年度作家」專區,將會以「只緣身在此山中」為題,以李教授的三個身份——文化人、學者以及業餘愛好者,分成三個部分,向參觀者展示這位多元文化人,在文化界不同領域的成就和貢獻。書展期間,大會也會安排李教授連同他的文化界好友,主持三場分享會,與讀者近距離接觸。
  • 到香港書展淘書去
    本期我們特邀曾多次參加香港書展的幾位書友,為即將前往香港書展淘書的讀者提供全面實用的攻略,將帶你輕輕鬆鬆逛書展。本屆香港書展會場面積逾45000平方米,兩岸四地的出版社都會組織參加,並將舉行近300場的文化活動,比去年增加近一成,並邀請到西西為年度作家,以及另外16位名作家親臨書展,舉行講座。「文藝廊」則會展出多位江蘇文學名家,包括錢鍾書及朱自清等的手稿及遺物。
  • 莫言作品香港書展遇冷 港讀者看不懂方言是主因
    18日,記者在香港三聯書店展臺看到,一摞港版的莫言短篇小說集《司令的女人》正在售賣。莫言作品在賣場裡賣得如何?記者得到的答案是:冰火兩重天。去年莫言得獎之後的兩個月,莫言作品賣瘋了,所有人都在問有沒有莫言的書,想不到半年過去,到了書展這麼熱鬧的場合,居然一個上午一本也沒賣出去。
  • 香港書展:一場平民閱讀的嘉年華
    即將到來的颱風,沒有阻止香港人磅礴的參與熱情,在中環廣場通往會展中心的過街天橋上,拉著推車和行李箱前來買書的香港市民摩肩接踵,保安需要採取限制放行措施,以隨時控制人流維持次序。  從1990年第一屆書展20萬人次的入場數,到今年92萬人次的入場數,香港書展每年的入場人數不斷創下新高——如今,幾乎是每7個香港人就有一個前往書展——雖然這讓香港書展因此扣上了圖書「集市」的帽子。
  • 記憶香港:香港書展回顧,愛讀書的香港人,愛買書的香港人
    曾經在2015年參加香港書展,連續七天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此次書展是歷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參展商的數量打破歷史紀錄。 書展有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580家書商參展,是在當時香港書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香港人是很愛讀書的,這從大量來書展的人可以看得出來。
  • 單仁平:香港書展的「變與不變」都令人高興
    原標題:單仁平:香港書展的「變與不變」都令人高興第27屆香港書展20日開幕,年度主題聚焦武俠文學。由於這是銅鑼灣書店事件之後的第一次香港書展,政治八卦書籍的參展情況備受輿論關注。據外媒報導,一方面一些香港書商表示面對北京「拒絕退縮」,不少在內地當屬「禁書」的書籍仍能看到;另一方面完全胡編亂造的政治八卦書籍還是明顯減少了,外媒認為這與銅鑼灣書店事件「有關」。
  • 書展三城記:臺北香港和上海書展,越來越接近
    臺灣的張大春、香港的馬家輝、上海的孫甘露和毛尖,他們都是各自城市書展的參與者和一部分,因為書展的舉辦,他們還會在上海、香港或臺北一起相聚。  在本屆上海書展結束之後,這幾位上海書展的「勞模」作家分別接受了早報記者專訪,談論他們所居住城市的書展以及他們眼中另一座城市的書展。
  • 香港書展主題:閱讀讓世界更美好
    昨日中午,香港書展主辦方——香港貿易發展局,在深圳舉辦新聞發布會:今年香港書展以「從香港閱讀世界-閱讀,令世界美好」為主題,廣邀兩岸三地及海外知名作者參與,舉辦一連串文化活動,呈獻一個多元而互動的文化交流之旅。
  • 2018年香港書展全攻略
    問世間情是何物  今年香港書展吸引了39個國家及地區共680家參展商參與,並將以「
  • 香港書展閉幕:吸引98萬人 人均購書額790港幣
    [導讀]據書展主辦方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公布的數據,雖書展期間天氣晴雨不定,仍有98萬人次入場,其中本地人士佔89%。而根據調查,今年書展讀者的人均購書額為790港幣。「叮叮……離閉幕還有十五分鐘……」隨著廣播和收銀臺的搖鈴提醒,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第24次在人山人海中落下帷幕。本次書展錄得入場人數98萬,為歷年之冠。期間舉辦400項的文化活動吸引25萬中外讀者參與,較去年躍升50%。主題為「從香港閱讀世界——閱讀,令世界美好」的書展,吸引了560家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參展商。
  • 你聽過2020香港書展這個傳說麼?
    年中發布的有關香港書展的消息早前,香港貿易發展局已將原定於7月15日至21日的香港書展推遲到了12月16日開幕。算算日子,正是今天。香港書展(Hong Kong Book Fair)作為亞洲最大型的書展之一,自1990年起每年7月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是香港夏季的一大盛事,為出版社提供推廣新書的平臺,為讀者提供接觸新書及與作者見面的機會。
  • 第三十屆香港書展:聚焦科幻推理文學
    (來源:中新網)市民在香港書展上選購書籍。(來源:新華網)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第30屆香港書展7月23日落幕。為期7天的書展共吸引98萬人次入場,書展人均消費875港元,比去年增長約8%。    相關連結:              白巖松香港書展談閱讀:理性就在文字中               中國科幻作家韓松:未來與現實的混合讓人著迷               麥家:漫長的和解之路               香港書展舉辦
  • 武俠文學八大名家在2016香港書展等你
    原標題:武俠文學八大名家在2016香港書展等你   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第27屆香港書展20日在港開幕,年度主題聚焦武俠文學,展品不乏珍貴手稿及早期出版的武俠小說等,讓熱衷於武俠文學的讀者一飽眼福。
  • 2018香港書展:「愛情文學」主題引爭議
    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已經於7月24日落幕,但相關的話題還未止歇。2018香港書展現場筆者曾兩次進入今年香港書展的現場,兩次的入場人流都將香港會展中心外的天橋擠得水洩不通。今年的書展,港中大出版社也創新形式,在自家攤位上組織了數場小型研討會,請新書作者與讀者進行交流,成效顯著。2018香港書展現場和往屆書展一樣,今年的書展,人們依然無法忽略眾多拖著行李箱掃貨的香港市民。適逢暑假,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購買教輔資料和童書作品。
  • 香港書展 預約武俠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27屆香港書展,將於7月20—26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並首設年度主題「武俠文學」。本屆香港書展預計將有來自超過30個國家及地區的600多家參展商前往。   閱讀江湖   近日,香港貿發局在內地推廣第27屆書展時介紹,香港書展多年來得到廣大讀者、出版社以及作家的鼎力支持,已經發展成為大中華地區每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去年書展的100萬人次入場人士中,不少來自深圳及鄰近地區。   本屆香港書展首度設立年度主題「武俠文學」。
  • 香港書展為何年年成文化圈焦點?
    香港書展是再好不過的傾聽平臺。這句對書展的評價,來自文壇「大腕」龍應臺,曾掌管臺灣的文化發展,對於區域優勢的概念,她極有發言權。「今天的演講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這個就是香港的優勢。香港應好好思考,如何把這個書展變成文化上的PowerHouse,一個文化發動機,是大有可為的。」對於香港書展,龍應臺寄語應當發揮地區優勢。
  • 書展消息| 第30屆香港書展本周開鑼!兩岸三地著名作家現場開講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30屆香港書展,將於7月17日至23日(本周三至下周二),於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厲河三十連綿書展情今年適逢香港書展踏入第30屆,文藝廊特設「三十連綿書展情」專區,展出歷屆書展珍貴照片、文藝廊紀念品
  • 閻連科嚴歌苓倪匡等名作家齊聚香港書展會讀者
    [摘要]本屆書展「名作家講座系列」嘉賓名單中,既有內地著名作家閻連科、嚴歌苓、吳思,還有臺灣地區的李敖及他的兒子李戡。作為近兩年書展的常客,倪匡、蔡瀾也都將分享他們各自的人生閱讀心得。香港書展作為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閱讀盛宴、文化盛事之一,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與讀者如約相見在香江之畔。第25屆的香港書展,於今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開幕。
  • 香港書展為何這麼火?
    火熱的七月,火熱的香港,迎來了年年如此火熱的書展。開幕前兩三天,灣仔地鐵站、會展中心一帶人行天橋早已設好路標,宣告著這場夏日盛宴的來臨。 書展第一天,數以萬計的讀者從四面八方湧入會展中心,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560家參展商,已經布置好攤位。據說今年入場讀者將破100萬人次,也就意味著7個香港人中就有1人來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