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久貧家中無賢妻」,前半句少有人知,道出現實人性

2020-12-12 歷史惟鑑

關於夫妻關係,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多有意思的俗語,一方面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同時又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說的是兩人能夠結為夫妻是彼此的幸運,但這僅僅是一種鬆散的聯盟關係,一旦遇到了強大的外界壓力,這個聯盟就會輕而易舉地解散。

而最常見的外界壓力,顯然就是來自於經濟方面的壓力,正如唐朝詩人元稹所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一旦夫妻之間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那麼在做各種事情的時候都很容易因此而感受到悲哀,甚至妻子會因此而被娘家的父母兄嫂看不起,丈夫也會被嶽父母等人嫌棄,這就已經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巨大壓力,還有著精神上的巨大壓力。

當一個妻子承受著這雙重壓力的時候,哪怕本來是一個溫柔賢惠的小姑娘,也很容易因此而被生活的困難給弄得滿是怨氣,所以又有一句話叫做「家貧家中無賢妻」,最為典型也最為著名的便是西周時期的開國功臣姜子牙。

我們都知道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軍師,在72歲的時候於渭水旁垂釣,搞了一個不用彎鉤用直鉤,還把魚鉤都離水三尺的行為藝術,才吸引到西伯姬昌的注意,因此而得以做官,開始了輝煌璀璨的人生。但是在那之前,姜子牙的命運可謂是「貧賤而百事哀」的典型,他宰過牛賣過肉,開過店賣過酒,還曾經賣過麵粉之類的東西,總之就是要做生意賺點錢以貼補家用。

但是在72歲之前,姜子牙始終都是時運不濟,宰牛賣肉的時候突然發了瘟疫,賣酒的時候突然朝廷下了禁酒令,賣麵粉這種糧食作物以為沒有啥事了,結果一陣大風颳來把麵粉都給吹走了,那個時候的姜子牙過得很貧窮,非常狼狽又倉皇。於是他的妻子馬氏提出離婚,姜子牙苦苦勸說依然無效,並且馬氏還說了很多傷人心的話,類似於「你這老匹夫豬油蒙了心,成天做夢還想著自己能夠發達,也不照照自己長的啥模樣……」

後來姜子牙成功輔佐西周滅掉了商朝,被封為齊王,震動天下,馬氏又來跪求複合,姜子牙說「倒在地上的水,就算那個倒水的想要將其再收回來,也已經無能為力」,於是這就誕生了「覆水難收」的典故,是典型的「久貧家中無賢妻」的例子。

而在「家貧家中無賢妻」的前面,還有著少為人知的半句話,那就是「久病床前無孝子」,道出的是現實人性,因為一直在床前服飾生病長輩的話,一方面會影響工作,也就會影響收入,另一方面還可能影響自己的家庭生活,會引起丈夫或者妻子不滿,同時自己消耗大量時間精力以後也很容易疲憊厭倦。對此,你怎麼看呢?

俗語「久貧家中無賢妻」,前半句少有人知,道出現實人性!

相關焦點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半句道盡世態炎涼,但卻少有人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句話:「學史可以明智。」說通俗一點,學習歷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 俗語,作為五千年文化歷史當中的一個瑰寶,既沒有詩詞那般風雅,也沒有戲曲小說的那種意境,但卻因為自身的獨特性而廣為流傳。
  • 農村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這話有什麼意思?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這話有什麼意思?在農村,我們經常能聽到村裡的老人給小孩講一些有趣的俗語。這些俗語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類型,有些已經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已經忘記,但是,卻一些深刻的句子人們至今還記得。
  • 農村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真是這樣嗎?
    在我們這邊的農村,我眼中看到的大部分景象確實如這句農村俗語所言「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其實我一直認為,導致這種社會事件發生的根源並不是子女不孝順或者是妻子不賢惠,而是現實。現實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致命稻草」,也是「捅入人良心的最後一把鋒利鋼刀」。
  • 俗語:「久貧家中無賢妻」,上半句十人九不知,說透了人心現實
    俗語:「久貧家中無賢妻」,上半句十人九不知,說透了人心現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著有一個十分理想的人際關係,那就是親人和睦,朋友知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我們會去考慮許多東西,其中最為現實的就是利益。
  • 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更經典,說出人性現實一面!
    俗語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匯聚了老祖宗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樸實無華,但往往蘊含最深刻的人生智慧。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俗語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這句話的後半句你知道嗎?其實,他的後半句更經典,將人性現實的一面說得淋漓盡致。
  • 俗語「久貧家中無賢妻」,上一句更扎心,老祖宗的忠告振聾發聵
    雖然大多數農村人都質樸無華,但是人情往來、家長裡短,難免也會因為見解的不同而產生摩擦。傳統觀念中一直非常講究「孝道」,父慈子孝本是人之常情;然而也並非所有的兒子都會非常孝順,也並非所有的父親都會非常慈愛;在農村就有這樣一句俗語「久貧家中無賢妻」,它的上一句更扎心,老祖宗的忠告振聾發聵!你對這句俗語真的非常了解嗎?
  • 農村老話:「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類型,有些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所落後,但有一些句子仍舊曆久彌新,其中的道理依舊適用當今時代,比如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一句話,相信大家都多多少少的聽過「久貧家中無賢妻,」這句話,這句俗語的前半句更是被稱為精髓,也時常被農村老人提及,它就是「久病床前無孝子。」
  • 民間俗語「久貧家中無賢妻」,還有一句看透世態炎涼,但並不全對
    相比之下,民間俗語、諺語就簡單明了許多了。比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等,讀來同樣朗朗上口,而且同樣蘊含哲理,雖然前者引經據典意境非凡,但很多最終都是華而不實無病呻吟。而俗語剛好相反,他是古往今來廣大勞動人民實踐總結出來的,通常都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同樣還為後人的為人處世起到了寶貴的參考作用。
  • 俗語「久病無孝子,久貧無賢妻」,有道理嗎?折射出人生的無奈
    農村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雖然聽起來有一點扎心,但卻是赤裸裸的現實,折射出人生的無奈。第一、久病床前無孝子「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這是出自《增廣賢文》中的一句俗語。說的是全天下的兒女們其實都知道,天下最大的善事就是孝順父母。但由於很多寒門子弟根本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孝」要看心不能看行動,否則寒門根本沒孝子。
  • 俗語「久病無孝子,久貧無賢妻」,有道理嗎?折射出人生的無奈
    農村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雖然聽起來有一點扎心,但卻是赤裸裸的現實,折射出人生的無奈第一、久病床前無孝子「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這是出自《增廣賢文》中的一句俗語。說的是全天下的兒女們其實都知道,天下最大的善事就是孝順父母。但由於很多寒門子弟根本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孝」要看心不能看行動,否則寒門根本沒孝子。
  • 「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半句才更經典,老祖宗一語道破,太現實
    >其實還有下半句,卻少有人知。「久病床前無孝子」,將人性的善惡美醜,展露在大家的面前。久貧家中無賢妻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說出了生活中比較現實的問題。前半句揭發了一個人的偽善嘴臉,後半句寫出了夫妻之間矛盾的根源。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家中貧困會導致很多夫妻爭吵不斷,最後不得不離婚。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更為精髓,說破人們婚姻中的真相
    相對之下,我們的俗語文化就因為過於直白接地氣,很少會有年輕人將那些說俗語的人與「文化人」這個詞語聯繫起來。事實上,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引用一些俗語的,也確實都是一些老人家,看上去沒有太多文化氣息,但是這些俗語本身卻蘊含著老祖宗們積累多年的智慧,很多俗語都能夠適用於我們現在的生活,比如這句「久病床前無孝子」。
  • 「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半句少有人知,卻道盡世態炎涼!
    因此,當中年人遭遇家裡老人生病的時候,總會有人想起這樣的一句老話:久病床前無孝子。古人將很多人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所表現的人性軟弱一面,總結出了很多俗語,這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久病床前無孝子」。而「久病床前無孝子」的下一句話更加經典,更加反映了人性,那就是「久窮家中無賢妻」。
  • 「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半句少有人知,卻道盡世態炎涼!
    古人將很多人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所表現的人性軟弱一面,總結出了很多俗語,這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久病床前無孝子」。而「久病床前無孝子」的下一句話更加經典,更加反映了人性,那就是「久窮家中無賢妻」。所謂「久窮家中無賢妻」,指的是一個家庭如果長期處於貧窮狀態,那麼,夫妻之間的矛盾就會爆發,進而「烽火不斷」。因為人活著總需要最起碼的生活保障,在古代農耕社會,養家餬口的重擔在男子身上,而男女地位在古代不平等,也是因為在古代男子有養家餬口的義務,但是,如果男子不能做到讓妻兒過上溫飽的生活,那就等於不合格、不稱職。
  • 「久病床前無孝子」讓人心酸,下半句更經典,古人說透人性太現實
    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等等,這些俗語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而且家裡老人知道的俗語也非常多,但這些俗語不像詩詞歌賦有具體的作者,俗語並非出自某一特定的人,而是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生活中經驗的總結。把人生經歷匯總成一句句膾炙人口,通俗但又充滿大智慧的語言。
  • 民間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俗語是中華文化的一股清流,它簡單而深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結晶。因為俗語很容易理解,有利於人們傳承 ,它是人類不可忽視的力量。有句俗語是這麼說的,「久病床前無孝子」,也就是說,如果家裡的老人長期生病,甚至臥床不起,他的子女很難能夠做到長久的孝順下去。但是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為什麼老祖宗會有這樣的說法?
  • 農村老話:「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真是這樣嗎?
    農民通過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於流傳的俗語把這些經驗代代相傳,有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下面這些俗語,你聽說過多少呢?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如果父母病的時間長了,哪怕之前孝順的子女慢慢也會厭煩;如果家中一直貧窮,妻子也會厭煩這樣的生活,而不賢惠。
  • 「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看完後半句才知道有多現實
    (註:本文為心繫农業獨家原創內容,侵權必究)「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看完後半句才知道有多現實。但是即使這樣,在民間依舊流傳著很多大家都十分認可的俗語,這些話雖然通俗易懂,但是卻蘊涵了大智慧。比如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那句「久病床前無孝子」。中國一向注重孝道,父母付出畢生的心血養育兒女,到老了也希望兒女能夠常在身邊陪伴,盡子女的義務,孝敬父母。但是如今社會生活節奏這麼快,年輕人忙著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回家陪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
  • 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久貧家中無賢妻!網友:這才是婚姻的現實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生活在極力呼籲烏鴉反哺的社會之下,我們從小便被灌輸二十四孝,你伴我小,我陪你老。對於具有血緣關係的父母,獨立後的子女理應承擔起贍養責任。不知道是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還是時代發展的節奏太快,當真正面對父母的養老、疾病等問題時,很多年輕人選擇了逃避。
  • 古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有誰知道呢
    有一句俗語叫做「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是非常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其實它還有下半句,更加現實,但是說的人比較好少,因此少有人知,但是卻比上一句更加現實。其實這句俗語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人一到年紀歲數大了多多少少都會生個病住個院啥的,這時候自然需要人來護理照顧了。但是就算非常孝順的子女,總花心思和時間在病床上的老人,也會變得不耐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