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在月球上「挖土」有多難?鑽鏟挖夾十八般武藝齊上陣

2020-12-04 東方財富網

據新華社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成功著陸後,將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完成中國首次地外天體無人自動採樣,並帶回約2公斤樣品。

嫦娥五號是迄今為止國內最複雜的太空飛行器,這次無人月面採樣返回從發射入軌到返回再入,共有11個飛行階段,一個又一個難題可謂「步步驚心」。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嫦娥五號如何採集月壤、又有哪些特殊本領將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順利「通關」保駕護航呢?

關注1

自動採樣秘笈:鑽取+表取兩種方式

在月球上取樣,說的通俗點,就是在月球上「挖土」。但是,月面環境和我們熟悉的地球大不相同,月球表面白天溫度約180,夜間能達到零下150,晝夜溫差約330,無人採樣器需在150以上的月球表面工作。陌生的環境常常會帶來新鮮感,但對嫦娥五號來說,這種「新鮮感」卻成為無人月面採樣返回要過的第一道坎。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介紹,考慮到樣品的種類、數量以及月球表面的不確定性,他們設計了鑽取和表取兩種方式,兩種樣品大概比例為1∶3。

怎麼鑽取?彭兢說:「目前有一些科學研究成果表明,月球正面風暴洋北緣的呂姆克山附近區域的平均月壤厚度大約是4米,但這只是統計意義上的概率,困難的地方在於我們去之前並不知道那裡是很堅硬的巖石,還是很鬆軟的月壤。從現在的研究來看,大概率是鬆軟的,現在設計的目標深度是兩米左右。」

由於嫦娥五號本身是由上升器、著陸器、返回器和軌道器四部分共同構成,這個重8.2噸的「大傢伙」自身比較重,也就決定了它沒有機會再攜帶巡視器,相比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嫦娥五號不能再依靠巡視器完成勘探的工作。

彭兢說:「鑽取採樣裝置正下方的點有哪些特性,我們事先並不知道,萬一碰到特別堅硬的巖石,就有可能採不到,當然我們在地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某一些堅硬的巖石在特定的條件下,是可以通過鑽頭將堅硬的巖石表面打碎,取得一些顆粒狀的月壤,但是這些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也是我個人認為深空探測裡比較有魅力的地方。」

那麼,表取又是如何進行?對此,科學家們專門為這種採樣方式設置了特定的機械臂。

彭兢表示:「這個機械臂和人手幾乎是一樣的,在末端,就是腕關節上有兩個採樣器。一個採樣器類似於一個鏟子,這個鏟子有點像帶鉤子的鐵鍬,通過接近月面的時候轉動,從月面挖取樣品。」彭兢介紹,在表取時將使用兩種採樣器,除了鏟挖式,還有一種末端為花瓣狀結構的採樣器,它能通過旋轉,破碎掉黏結在一起的月壤,從而獲得相對較深層的樣品。

彭兢說:「現在選定的風暴洋西北部地區帶回來的樣品,跟之前的樣品放在一起,對月球形成演化的過程會有更好的了解。樣品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需要等到樣品返回地球之後,在地面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工作才能知道。」

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介紹,嫦娥五號隨身攜帶的鑽取採樣裝置、表取採樣裝置、表取初級封裝裝置和密封封裝裝置等「神器」,將採取深鑽、淺鑽,以及「鏟土」「挖土」「夾土」等方式,採集約2公斤月壤,取得的樣品將用上升器的密封封裝裝置進行高真空密封,隨後帶回地球。

關注2

對接秘笈:用上「抱爪式」對接機構

之後,嫦娥五號採樣返回的第二道關卡出現了,就是月面起飛。彭兢介紹,從距離地球38萬公裡以外的月面起飛,不確定性非常大,而能否成功起飛也關係到後面交會對接能否順利實現,這一環節是交會對接的起點,需要上升器百分百瞄準交會對接的軌道器。

彭兢說:「這個位置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在地面表面可以精確到米甚至釐米,在月球上現在的指標可能就是百米這個量級,這些誤差都會影響到入軌的精度。另外,月球的引力場確實和地球有所不同,所以軌道設計要考慮月球引力場的影響。」

成功從月面起飛後,上升器和軌道器開始交會對接,將樣品轉移至返回器中。相比此前,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採取的是撞擊式交會對接,這一次,按照月球軌道和嫦娥五號的特點,有了全新調整。據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查學雷介紹,這一次採用了全新、輕型化「抱爪式」對接機構。

查學雷說:「主要的特點是相對很輕,能夠保證月球探測器減重的需求;另外一個特點,與地球軌道上非常不一樣的是,在月球軌道上進行對接,因為距離地球很遠,會有一個時延,對我們是比較大的一個挑戰。」

查學雷介紹,採用輕小型化的抱爪式對接機構,能夠在21秒的時間裡,「穩、準、狠」地完成任務。

關注3

返回秘笈:太空打水漂再入返回地球

與之前不同,這時返回器不但速度快,而且與大氣劇烈摩擦、表面溫度也更高,如何保證順利回到地球?這是無人採樣返回的最後一道關卡。據裴照宇介紹,團隊採用了半彈道彈跳式返回的方式。

裴照宇說:「彈道式就像飛彈,飛彈打到外太空之後再入地球,不再進行升力控制,是靠慣性落到地面,而我們要進行準確的著陸點的控制,採用了半升力控制的方式。」

什麼是跳躍式?就像「打水漂」,相當於返回器要先進一次大氣層,利用大氣層的阻力使它降速,然後再回來;第二次再入大氣的時候,它的速度就會更慢一些適合著陸。

裴照宇表示:「採用跳躍式是為了減少力熱的影響,使得再入的時候更安全,這樣的方式為未來進行技術積累。」

除了通過「打水漂」,科學家們還在返回器材料上做了文章。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返回器副主任設計師劉大海介紹,返回器使用了蜂窩結構的防熱層,約20毫米厚,裡面填充的都是新型耐燒蝕材料。除此之外,在耐高溫發動機以及推進器的控制方面,進行了創新。

(文章來源:封面新聞)

相關焦點

  • 揭秘嫦娥五號任務全過程:到月球去挖土究竟有多難?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至今狀態良好,未來,嫦娥「四姑娘」還將和玉兔二號月球車一起,繼續月球背面的探索之旅。嫦娥家族此前的幾位「姐姐」,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誰也不能再次回到「娘家」,要麼留在月球,要麼去了更遠的深空。
  • 嫦娥五號在月球上挖土採樣有多難?
    嫦娥五號在月球上挖土採樣有多難? 周超臣 發表於 2020-12-07 10:13:04 本月的某一天,我們就將收到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來的「快遞」。
  • 嫦娥五號回家了,同樣是去月球挖土,我們挖的有何不同?
    嫦娥五號回家了,同樣是去月球挖土,我們挖的有何不同?不負眾望,在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實現安全著陸,嫦娥五號終於回家了。嫦娥五號衣錦還鄉,並不是空手而歸,它還為等候在地球上的家人們帶回了珍貴的禮物,月球土壤。嫦娥五號帶回來的禮物真的可以說是我們期盼已久的,要知道,人類上一次帶回月球土壤還是在44年以前,44年了,我們終於又一次收到了月球的獻禮。
  • 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挖土有什麼意義?
    原標題: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挖土有什麼意義?   如果「嫦娥五號」能成功完成任務,中國將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從月球運送樣本返回地球的國家。
  • 嫦娥五號順利奔赴月球「挖土」,為何半路還要「剎車?
    月面起飛了之後,著上組合體同樣要進行4次遠程導引控制,到達一個交會對接的位置,然後組織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大概有十幾個重要控制需要在一周的時間內全部完成。」 針對此次任務,科研人員主要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初步設計安排是鑽取0.5公斤,表取1.5公斤。
  • 月球「挖土」簡史:嫦娥五號將帶2公斤「土特產」返回地球
    月球「挖土」簡史■耿國虎 王鈺凱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後不久之後,嫦娥五號將帶著約2公斤的月球「土特產」返回地球。那麼,這些從月球挖來的土,到底有什麼用?據悉,月球土壤是月球巖石經過數十億年的空間風化後形成的,包含不同種類的碎屑、火山玻璃、角礫巖,以及太陽風注入的不同粒子等。科學家可以通過研究月球土壤的組成部分,來獲得原始月球的物質組成、外來物質、形成時間等重要信息。
  • 嫦娥五號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月球的土有多珍貴?
    最近,大家最關心的事情,除了自己家的暖氣熱不熱, 可能就是嫦娥五號的登月「挖土」了。 用一個不一樣的視角和大家分享一下, 嫦娥五號的「登月挖土」。 簡單總結一下是個什麼事呢?
  • 月亮之上 嫦娥五號如何挖運土樣
    國家航天局供圖據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於12月2日22時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自動採樣是此次任務的核心關鍵環節之一。嫦娥五號通過機械臂表取、鑽具鑽取,通過深鑽、淺鑽、鏟土、挖土、夾土等各種方式,實現了多點、多樣化自動採樣。目前,它已經把樣品打包裝好,準備背著它們離開月球。
  • 月球咋「抓土「?嫦娥鑲上金剛鑽!
    「嫦娥」奔月,驚豔世界!「長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持續引發全世界關注! 最近好消息再次轟動!
  • 揭秘最強「挖挖機」:嫦娥五號如何開啟月面「挖土」之旅?
    這是中國探測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軟著陸,也是人類探測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這一區域。成功著陸後,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並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採集月球樣品。這將是我國甚至全球首次月面自動採樣。嫦娥五號將怎樣開啟這場前所未有的「挖土」之旅呢?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還要闖多少難關?
    陌生環境帶來全新挑戰   在月球上取樣,說得通俗點,就是在月球上「挖土」。但是,月面環境和我們熟悉的地球母親大不相同。月球表面白天溫度約零上180攝氏度,夜間零下150攝氏度,晝夜溫差約330攝氏度,無人採樣器需在零上150多攝氏度的月球表面工作。
  • 為了月球這抔土,嫦娥五號有多拼?
    這裡地勢平坦,通信條件好,光照和溫度較為理想,且尚未有人類探測器造訪過。在這裡「挖土」,將大大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挖土」的兩種姿態早在2010年嫦娥五號正式立項前,一篇《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任務概念構想》的論文就向公眾展示了月球無人採樣的早期構想,從中可以窺見嫦娥五號的路徑選擇。
  • 在月亮上「挖土」有多難?月壤又有什麼用?
    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著陸月球呂姆克山;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01關注嫦娥五號探月三大難點嫦娥五號是迄今為止國內最複雜的太空飛行器,這次無人月面採樣返回從發射入軌到返回再入,共有11個飛行階段,可謂「步步驚心」。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嫦娥五號如何採集月壤、又有哪些特殊本領將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順利「通關」保駕護航呢?
  • 深度丨為了月球這抔土,嫦娥五號有多拼?
    「挖土」的兩種姿態早在2010年嫦娥五號正式立項前,一篇《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任務概念構想》的論文就向公眾展示了月球無人採樣的早期構想,從中可以窺見嫦娥五號的路徑選擇。文章提及,月球表層月壤和月巖外表面物質長期暴露在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環境中,受到外空間的風化、氧化作用,某些有價值的信息可能被抹去。
  • 嫦娥五號要到月球上挖土?Nature:人類早就準備好了十八般挖土武藝
    38年後,「可上九天攬月」成為現實,嫦娥五號將首次為我們從月球帶回樣本。 據新華社報導,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火箭在飛行約兩千秒後,將探測器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了!」  11月24日,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這句頗為形象的話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
  • 小明問嫦娥丨嫦娥五號「四件套」 上天都要幹點啥
    接下來,我們就跟隨出了名的「問多多」小明同學一起,來問問嫦娥五號吧。小明:「嫦五」姐姐,我看你這造型有點像……糖葫蘆?快跟我說說,這層層疊疊、方方圓圓的都是啥?嫦娥五號:這「糖葫蘆」的造型雖然看著一般般,其實裡面暗藏玄機。我帶去月球的是個「四件套」,從上到下依次是上升器、著陸器、返回器和軌道器。
  • 「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大概過程是這樣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將「嫦娥五號」送入月球軌道,「嫦娥五號」制動後進行環月飛行。在合適的時機下,著陸器與上升器和「嫦娥五號」分離,著陸在月球表面指定位置,然後採樣、包裝,由上升器攜帶進入環月軌道,和返回器與軌道器交會對接,重新合體完成。之後便是軌道器點火,離開月球軌道,以第二宇宙速度進入大氣層,於內蒙古地區著陸。整個過程看起來順暢,但是其中卻苦難重重。登月並非易事,但努力值得。
  • 去月球「挖土」咯!「嫦娥五號」今日發射成功,中國航天歷史性一幕!
    嫦娥五號將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使出渾身解數採集月壤,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 五院設計師們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
  • •嫦娥五號】月球採樣任務完成 嫦娥「五姑娘」,期待你回家!
    嫦娥五號月面起飛精彩回放自12月1日23時11分成功落月以來,嫦娥五號在約48小時內迅速完成了「挖土」「打包」「升旗」「起飛」等一系列工作,攜月球「土特產」即將返回地球。國家航天局供圖。張高翔 攝「挖土」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任務會從月球採集約2公斤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平穩著陸於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後,嫦娥五號隨即開展月面自動採樣工作。自動採樣是嫦娥五號任務的核心關鍵環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