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周瑜當作猴子一樣戲耍的大草包?被黑最慘的風流名士蔣幹

2020-08-09 薩沙


三國小人物誌0035:被黑最慘的風流名士——蔣幹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蔣幹,字子翼,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著名丑角,也是整本書中最搞笑滑稽的一個人物。按照演義中的說法,蔣幹在赤壁之戰前夕,兩次毛遂自薦,代表曹操出使江東,擔任勸降的說客。卻兩次都被周瑜等人戲耍,拿著錯誤的情報如獲至寶,並當寶貝一樣帶回到江北。

而且,蔣幹連續兩次帶回來的假情報,都使得曹操信以為真。先是錯殺蔡瑁張允,導致自家水軍從此無將可用;後又被龐統巧施連環計,將自家戰船用鐵鏈相連成連環船,為之後黃蓋詐降,周瑜火燒赤壁,而埋下了失敗的伏筆……


可以說,在《三國演義》全書中的最高潮部分——「赤壁之戰」篇章中,蔣幹絕對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作為曹操一方的說客,他同時兼任了間諜刺探的工作,而且也真的是不負眾望。

當然,他不負的是敵人的「眾望」,非但是自身的間諜工作沒做好,還成為了敵方的「假情報運輸使」。幾乎是以一己之力,令孫劉聯軍一方的各種計策得逞。最終坑掉了老闆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真可謂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然而,這一切都是小說中虛構的劇情。歷史上真實的蔣幹,其實並不是演義裡那副滑稽猥瑣的模樣。他出使過江東,遊說過周瑜是真,但是其行動的時間點,過程,和結果,都和演義上的劇情大相逕庭……

我們還是根據有限的史料記載,來尋探一下蔣幹這個人物,還原其在歷史上的真實面目。

《三國志》中沒有蔣幹的獨立傳記,其它相關的史書記載中,也基本是沒有提到蔣幹這個人物。由此可以肯定,蔣幹在三國時代算不得什麼大人物,他基本上沒有參與過什麼政治事件,也沒有過什麼太成功或太失敗的事跡。



唯一對蔣幹有記錄的地方,是來自於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江表傳》。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蔣幹是個外表英俊飄逸,才華出眾,且口才也很好的人(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而且,並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蔣幹與曹老闆的關係,以及在曹營中所擔任的職務(演義上描述蔣幹為曹操帳下幕賓)。由此可以肯定,蔣幹在曹操麾下的地位並不高,也沒有擔任過多高的官職。

不過,按照《江表傳》中的記載,是曹操派蔣幹前往江東為說客(並非是蔣幹毛遂自薦)。這說明,蔣幹和曹操之間,確實產生過「派遣和被派遣」的關係,這又說明什麼呢?

這大概說明,蔣幹在曹操麾下,確實是「幕賓」的身份。曹操欣賞他的才華,故留他在帳下為客,而他在領著曹老闆俸祿的同時,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出馬,去完成一些老闆所委派的任務。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蔣幹出使江東,並遊說周瑜的具體過程。

裴松之道《三國志注》中,對這次出使事件都有著完整的記載,宋代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中,也基本上原封不動地引用了這一段記載。

我們大致可以分為「開頭,過程,結尾」三段,來解讀這個過程,並和《三國演義》上所編造的劇情來作對比:

首先,我們來看看開頭部分,也就是蔣幹抵達江東,與周瑜會面並寒暄的記載:

《江表傳》原文:

「初太祖聞周瑜年少有美才,謂可遊說動也,乃密下揚州,遣幹往見瑜。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乃布衣葛巾,自託私行詣瑜。瑜出迎之,立謂幹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幹曰:「吾與足下州裡,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敘闊,並觀雅規,而雲說客,無乃逆詐乎?」瑜曰:「吾雖不及夔、曠,聞弦賞音,足知雅曲也。」



看得出,蔣周二人會面的開頭過程,和《三國演義》上的情節基本一樣。二人在寒暄之後,周瑜單刀直入,道出了蔣幹此行而來的目的;蔣幹則並不正面回答,而是敘起了舊情,只說是來拜訪和看望周瑜,並沒有直接承認或否認說客之事。而周瑜則又用音律之事來作對比,用「弦外之音」的表達方式來告訴蔣幹:自己完全明白他的來意,不必掩飾……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這種側打旁敲的談話模式,令蔣幹有些氣憤,當時就想告退(幹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請告退。」)。但是在《江表傳》中,這段對話就此打住,並沒有記載蔣幹如何回答……

由此可以肯定,蔣幹並沒有針鋒相對地去否定,而是坦然相對,和周瑜來了個心照不宣。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過程部分,也就是蔣幹在周瑜營中呆過幾天的經歷:

《江表傳》原文:

「因延幹入,為設酒食。畢,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館,事了,別自相請。」後三日,瑜請幹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宴飲,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終無所言。」

這一段,自然就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大相逕庭了。沒有當晚就「大宴江東群英」的熱鬧盛況,也沒有周瑜邀蔣幹同床共寢,並半夜盜書的緊張場景。周瑜因為公事所纏,故將蔣幹先送回驛館休息。後來幾日,才邀請蔣幹吃飯,並接風洗塵,還帶著蔣幹遍視軍中營地、倉庫、軍資器仗,以及室中的服飾珍玩……

當然,不僅是參觀和遊玩,周瑜在給蔣幹當導遊的過程中,還明確表達了自己忠臣不事二主的態度,勸蔣幹放棄說服自己的念頭。



蔣幹聽了周瑜這番說辭過後,又是什麼樣一種反應呢?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蔣幹當時被嚇得魂都沒了,生怕周瑜拿他祭旗,再來個「斬使以示威!」(言罷大笑。蔣乾麵如土色)。

而在《江表傳》的記載中,蔣幹的表現卻完全不是這樣(幹但笑,終無所言),意思是說,蔣幹從頭到尾只是笑而不語。看得出,蔣幹已經明白,周瑜的心志之堅定,態度之決斷,而自己遊說周瑜的任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了。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結果部分,也就是蔣幹回去向曹操復命的過程:

《江表傳》原文:

「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這一段的記載非常簡略,蔣幹回去之後,只是告訴曹老闆,周瑜的雅亮高風,氣度寬宏,情致高雅。遊說勸降這種手段,對他來說是沒有用的,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看得出,蔣幹過江東,遊說周瑜的過程,其實就類似於兩位老朋友之間的互訪。蔣幹從頭到尾都沒有將勸降周瑜的話說出口,周瑜也從頭到尾都明確地表示了其態度。

可以說,這樣一段「遊說戲」,可謂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遊說者與被遊說者之間,毫無針鋒相對,二人談笑之間,卻是心知肚明,而且心照不宣。蔣周二人雖屬敵對陣營,但一無敵對之心,二無敵對之意,既側打旁敲談到了該談之事,又念及了故交之情,二人都無愧於風雅高量的名士之號!

最終,二人也是像老朋友重聚過後一樣依依惜別,周瑜還是繼續在江東做他的大都督。蔣幹雖然沒有完成遊說勸降的任務,但至少也探明了周瑜的態度,回去告知老闆「丟掉幻想,準備打仗」,也算是功勞一件……



以上這些,這就是蔣幹遊說周瑜的整個過程,而且僅此一次,並不是演義裡所描述的「二次過江」。而且,並沒有群英會,夜半盜書,借刀殺人,龐統連環計等精彩劇情,甚至讓人完全感受不到,戰爭期間的那種緊張氣氛,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蔣幹過江東的事件,根本就不是發生在赤壁大戰的時候,因為在所有關於三國的史料中,都沒有記錄過,在赤壁之戰期間,發生過這麼一個過江勸降的插曲。

倒是在《資治通鑑》上,這個事件記錄在建安14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過後的第二年。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曹操派蔣幹遊說周瑜的動機,恐怕就值得商榷了……

眾所周知,赤壁大戰中,孫劉聯軍是獲勝的一方,而曹操不僅在這一戰中損兵折將,還丟失了剛佔領荊州的大部分地盤。而且,在赤壁之後的一系列作戰中,曹操也沒能止住頹勢,在夷陵,南郡等地,連續敗於周瑜之手。



我們知道,遊說勸降的手段,一般都是在己方佔有絕對優勢,而且戰場態勢佔優的情況下,才會採用。很少聽說,打了敗仗的一方,會厚著臉皮去對勝利的一方進行勸降的……

更何況,真是想要勸降,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那曹操也應該去遊說孫權,畢竟孫權才是江東之主,真正說話上得了算的人。

而曹操卻派人去遊說周瑜,周瑜雖然在江東地位崇高,卻也只是一方大將,就算他被成功遊說,率部投降了曹魏,頂多也就是讓江東損失一位都督,聲望受損而已,完全動搖不了孫權的根本。

所以,曹操派蔣幹過江遊說周瑜這件事,恐怕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與其說這是一次遊說勸降,不如說是一次政治行動,玩的是挑撥離間的那套手段。

其實,在赤壁之戰的失敗過後,曹操就意識到自己久據北方,在水軍作戰上的弱勢。想要依靠軍事手段,揮師江南,一統天下,恐怕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到的。

於是,曹操不得不考慮用政治上的手段,對孫權劉備兩方分別進行離間和分化,破其團結,拆其聯盟,並損其實力。



曹操先是操縱漢獻帝批准了劉備的「上表」,封劉琦為「荊州刺史」。眾所周知劉琦只是劉備的傀儡,用來使佔領荊州合法化的工具。而荊州之地,原本是孫權一方在赤壁之戰中的戰略目的,到頭來出錢出力,卻沒能撈到什麼好處。

倒是在赤壁之戰中只起到輔助作用的劉備,卻仗著投機取巧和流氓手段,迅速佔領了荊州。這無疑是使得江東集團非常震怒,原本友好的聯盟關係,也在地盤和利益的衝突下出現了裂痕。

而曹操爽快地給了劉備一個「合法化」佔領荊州的標籤,無疑也是一個挑撥的信號,使得孫權只能考慮以武力趕走劉備,並奪取荊州。

接著,曹操又派出蔣幹,以「秘密」的方式,去探訪周瑜……這很可能,也是他使出的離間手段之一。

周瑜是江東集團的都督,地位崇高,手握重兵,而且不久前才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軍,聲望大盛。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已經有點「功高震主」之勢的周瑜,難免也會成為老闆孫權所猜忌的對象。這時候,曹操派人過江東來,不去拜訪孫權,卻專門去遊說周瑜,其目的,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而且,曹操派來的人,不是自己手下,和周瑜地位對等的重臣,只是一個和周瑜有故交的幕僚——蔣幹。看得出,一開始曹操就沒有對招降周瑜抱太大的希望,只是想以此方式來離間孫權和周瑜的君臣關係,讓孫權有所懷疑,自己的大都督在與敵人秘密聯絡,可能會反水。

而且,並非如演義小說上所說,周瑜妒才嫉能,心胸狹窄,屢次暗害諸葛亮,破壞孫劉聯盟。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周瑜是孫劉聯盟的最堅決支持者之一,他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也明白在面對強大對手的時候,兩個弱小的盟友,就必須要聯起手來。

所以說,如果能令周瑜受到猜忌,那不僅能損孫權一方的實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孫劉聯盟,這才是曹操派蔣幹遊說的真實目的……



然而,周瑜的聰明才智也不是吹出來的,他幾乎是瞬間就看破了老曹的奸計,而且也採取了正確的方式來應對。一開始,周瑜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蔣幹此行的目的;接著,再請蔣幹吃飯喝酒,將原本秘密的探訪完全公開化;最後,再向蔣幹展示自己的軍容風範,以及孫權所賞賜之物,並明確表示自己忠於孫權,絕不會做二五仔……

可以說,周瑜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十分完美,一開始就公開戳破了「密談」的幌子,讓所有隱藏在暗處的陰謀都無所遁形。而蔣幹,也無愧於當世名士之稱號,良好的涵養和翩翩的風度,看破而不說破……最終,就如同前面所說的一樣,二人的會面過程,就像老友之間的重逢,並沒有因為雙方所屬陣營的敵對,而撕破面子。

………………………………………………………………………………



在回到曹操處復命之後,蔣幹這個人物,就再也在史書上沒有了記載。大致可以推測,他應該是個性格比較瀟灑飄逸的人,雖然有才華,善說辯,卻淡名薄利,無心仕途,是亂世中的「逍遙派」人物。有可能,他之後繼續在曹操帳下,當一個無名無權的幕賓,也有可能,他離開了曹操,恢復了自己「江湖逸士」的身份……

總之一句話,蔣幹在歷史上,只是個小人物。雖然他有顏值,有學問,有口才,也具備成為大人物的一些條件。但是他並無仕途之心,沒有邁進過政治圈,也沒有接觸過政治核心,更沒有做出過什麼驚天動地,足以名留青史的大事。

一句話,在真實的歷史上,蔣幹真算不得一個名人。除了遊說周瑜這件事情以外,他在歷史上沒有留下過任何蹤跡……



然而,蔣幹最終還是出名了,不過不是出名在三國時代,而是出名在一千多年以後的小說中,在別人的筆下……而且,他出的也不是什麼流芳百世的獲贊好名,倒是令人貽笑萬年滑稽糗名……

羅貫中為什麼要拼命醜化蔣幹,甚至不惜編造故事,虛構內容?

除了劇情需要,文字氣氛渲染,和提升劇情深度的需要以外,蔣幹在老羅筆下,其實還擔任著劇情穿針引線,烘託人物形象,以及情節潤色等工作。

在《三國演義》整本小說中,「赤壁鏖戰」毫無疑問是其中的最高潮部分。它不僅是三國時代的分水嶺,更是後來曹孫劉三方三足鼎立,天下三分的伏筆之戰。全書共120回中,從第43回到50回,整整八個章節,都是在描述這場戰爭的過程和前因後果。

為了將赤壁這一戰寫得精彩又好看(真實的赤壁之戰其實並不精彩),羅貫中不惜篇幅,堆砌了大量的故事情節和虛構橋段。從舌戰群儒到智激孫權,從草船借箭到龐統連環計,從周瑜打黃蓋到闞澤詐降……



編造的劇情多了,就需要有人來牽「劇情線」,而這個人,就正好是倒黴的蔣幹。他在演義小說中,兩次過江遊說的過程,正好是不偏不倚地搭起了所有橋段之間的橋梁,將所有劇情都串聯在了一起。

先是「群英會盜書」,凸顯了周瑜的聰明才智,幹掉了蔡瑁張允,讓這兩個叛徒小人罪有應得的同時,順便又描黑了曹操的生性多疑和衝動無能;

然而,周瑜自以為得意的計謀,卻被冷眼旁光的諸葛亮輕易看破,使得周瑜妒心大起,意欲加害,接著便引出了「草船借箭」的精彩劇情;

接著,曹操不忿於連續被周瑜和諸葛亮戲耍,派出蔡中蔡和詐降,想要在計謀上扳回一局,結果又被周瑜輕易識破,並當著他倆之面,和黃蓋一起演了一出「苦肉計」;

黃蓋修書詐降,曹操雖然得到蔡中蔡和二人的確認,但也依然是將信將疑,想著還是派人再探聽一下虛實。這時候,又是蔣幹主動請纓,於是便有了「二過江東」;



而蔣幹這一去,非但沒能打探到什麼虛實,反而是請回了龐統……結果,曹操又輕信了龐統所獻上的連環計,將自家戰船成排連鎖,最終導致了火燒赤壁的大敗結局……

…………………………………………………………………………

看得出,蔣幹這個人物,在演義小說中所起到的穿針引線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是沒有他,赤壁大戰這一節不會有這麼精彩,劇情與劇情之間的串聯,也不可能如此天衣無縫!

最後,關於蔣幹和周瑜的關係,《三國演義》中說他們兩人是自小同窗,好友兼同學(某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這是真的嗎?

其實,在史書記載上,並沒有任何地方提到過這一點。不過從《江表傳》中,二人的對話過程來看,他二人確實是闊別已久的故交好友……



而且,二人都是知書達理的高雅之士,應該都是從小讀書,受到過良好教育,而且家庭背景不差,都是名門望族。

再加上二人的籍貫相近,蔣幹籍貫九江,周瑜籍貫廬江,這兩個地方雖然隔得不算近,但是在古代的行政區裡,都屬於是江淮一代。

就此看來,蔣幹周瑜年少之時,一同就讀於當地知名學府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

也就是說,他們二人之間的同窗關係,確實很有可能是真的!



PS:蔣幹在演義中是個愚蠢可笑的人物,但也正是由於他在小說中的愚蠢可笑,大大增強了劇情的幽默感。使得原本是血雨腥風的戰爭場面,爾虞我詐的用計過程,在其滑稽表演的伴奏下,而令人忍俊不禁……

試想,可怕的大戰前夕,森嚴的兩軍對壘,如此緊張的氣氛,無疑會使讀者感到壓抑,心頭都繃緊了弦……而這時候,蔣幹的出現,在串聯劇情的同時,又帶來了一股滑稽搞笑的清流,令讀者們啞然失笑,心頭的壓力也能得以釋放……

看得出,羅貫中作為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在劇情節奏的把控上,那是相當出色的!

相關焦點

  • 蔣幹,被《三國演義》寫壞的名士,有點冤枉
    蔣幹這人,被《三國演義》寫壞了,一句歇後語「蔣幹盜書——上了大當」讓眾人皆知:蔣幹這傢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蔣幹第一次下東吳,中了周瑜反間計反折了曹操兩員大將,最高興的當屬劉備,夾縫中不好求生存,沒有這齣戲,劉備的蜀國就還是諸葛亮口中「三分天下」的宏圖。
  • 赤壁之戰前,蔣幹是否見過周瑜,還中了周瑜的反間計?
    而且,這趟差使也不是蔣幹爭取來的,大概是因為他能言善變的名氣很大,所以曹操想讓他去打動周瑜吧。更值得注意的是,蔣幹見了周瑜之後的表現。周瑜是何等聰明之人,一見蔣幹就猜出他是來為曹操做說客的,但仍然以禮相待,請他參觀自己軍隊的軍容,同時又毫不含糊地宣布拒絕任何遊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主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指戰國策士蘇秦、張儀)更生,酈叟(指秦漢之際策士酈食其)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蔣幹也很明智,他見周瑜態度如此堅決,便只是含笑而坐,「終無所言」。
  • 曹操派謀士蔣幹勸降周瑜,周瑜又是如何利用蔣幹實施反間計
    讓小編帶你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周瑜,原來周瑜不關武藝高強,智力也超群,請讀者往下邊看。我們可以看到蔣幹是一心一意想要表現自己的人,他覺得好像在曹營當中,沒有受到重視,因此就在尋找機會,後來他想起他跟周瑜還是同學,有這麼個背景,然後他又感覺曹操正在苦惱怎麼去打東吳,怎麼和周瑜打水戰。
  • 會周瑜蔣幹盜書,群英會蔣幹中計,兩次害曹操中計的蔣乾結局如何
    蔣幹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與其在歷史上的形象反差之大,在整個三國中可以排名第一,歷史上的蔣幹以才能善辯獨步於江淮地區,很少有人能作為蔣幹的對手,而在三國演義中,蔣幹成了一個糊塗、愚蠢、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傻蛋。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三國演義,很多人都不知道蔣幹是誰?
  • 細數十大被黑得最慘的三國豪傑 _遊俠網 Ali...
    如果以《三國志》為正確藍本,對比《三國演義》,我們會發現,許多人物可以說被黑得慘不忍睹,那麼,哪些三國英雄人物被黑得很慘,仔細對比,我們不得不感嘆,這些被黑的英雄沒有最慘,只有更慘,以小編個人的理解,以下十大英雄人物應該是黑得最慘的。
  • 蔣幹真的是一位無能之人嗎?其實不然,大家請往下看
    雖然看起來這場戰鬥是在成全了諸葛亮,但是也是把一個當時最有名的文臣,塑造成為了一個我們心中的白痴,這個人就是蔣幹了。再書中寫到了,他是從小就和周瑜有著很好的關係,所以他在曹操去攻打東吳的時候,就主動請命,希望曹操可以讓他去東吳周瑜哪裡做說客,勸他投降曹操,如果能成功的話,東吳就會不用攻打就能歸於曹操了。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三計:反間計,看周瑜如何套路蔣幹讓曹操中計的
    曹操一貫是愛惜人才的,在聽說了周瑜文採風流,更是軍事奇才後,很想拉攏他。這時曹營謀士蔣幹自稱與周瑜曾經是同窗好友,願意過江去勸服周瑜投降,曹操當即讓蔣幹過江說服周瑜。殊不知,周瑜自看到蔣幹起,一條反間計就已經在心中形成,除掉蔡瑁、張雲二人有希望了。
  • 「還我蔣幹清白!」
    歷史上的蔣幹是當時的名士、辯論家。《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描述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意思就是蔣幹蔣幹有美好的儀表,以辯才著稱,在長江,淮河一帶出類拔萃,沒有人能與他論辯。
  • 周瑜也只能欺負蔣幹,分明就是江東的一幫烏合之眾,卻要叫群英會
    蔣幹在三國演義裡面哪裡是什麼謀士,分明就是在曹操那裡搗亂的,他看不出事情背後的本質,所以才費盡心機盜得假書,害的曹操枉殺了蔡瑁和張允。而損失最大就是曹操,蔡瑁雖然人品不怎麼樣,但是作為水軍都督,還是名副其實挑得起這個擔子。
  • 三國演義中被黑得最慘的武將是誰,不是周瑜,其一有關羽
    說到三國演義神話得最厲害的人肯定是諸葛亮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無所不能,能自然界的東風都能借來,而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卻被刻畫成諸葛亮的手下敗將,無論周瑜想出什麼計策,諸葛亮都能猜中周瑜的思想,而且周瑜這麼一個儒雅的大帥哥,居然在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氣死,這在歷史上顯然是不可能的。
  • 別被演義給騙了,真實的蔣幹絕非庸才,而是能力超凡的風流雅士
    文/格瓦拉同志 在羅貫中的筆下,蔣幹被塑造成一位蠢到骨子裡的小丑形象,他先是向曹操自動請纓渡江勸降周瑜,被拒後,又自以為得計地從周瑜營中盜取蔡瑁、張允「私通」江東的書信,使得盛怒中的曹操中計,斬殺這兩位水軍統領。
  •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可以提升周瑜的形象?
    所以說真正讓孫策放心的臣子是自己提拔上來的張昭,並非周瑜,只是羅貫中描寫的周瑜是被孫策寄予厚望的。除此之外,真正的周瑜是從未擔任過「大都督」的職位的,所以這也是羅貫中對周瑜這個人物形象的拔高。孫策 影視劇版:孫權的哥哥,東吳王朝的奠基人物。在臨死之際,將自己的所有勢力都交託給自己的弟弟孫權。
  • 三國演義中,被嚴重貶低的五個大人物,一個比一個慘!
    本文主要講述的就是這一話題,有五個大人物被羅貫中嚴重貶低,一個比一個慘!劉禪,扶不起的阿鬥!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劉禪!正因為劉禪是扶不起的阿鬥,所以諸葛亮無可奈何,只能英雄含恨而終!實際上,有一點很重要,即: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為何還執政了29年!
  • 三國:蔣幹盜書的冤屈,史書上記載的事件始末和時間都跟演義不同
    他的才能、機辯聞名千長江、 淮河之間,甚至一時難以找到對手,是江淮間「獨孤求敗式」的大名士。如此機智精明之蔣幹,豈能連續中周瑜的計謀。第二:「過江說瑜」因被識破而「終無所言」?當時,曹操確實秘密派遣蔣幹去遊說周瑜歸順自己,蔣幹換上平民百姓穿的布衣,戴上葛布做的頭巾,以朋友身份去看望周瑜。不料,一見面周瑜便說破了他的來意思:「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江表傳》與《資治通鑑》所載一字不差。)
  • 曲有誤周郎顧,這裡有5個誇讚周瑜的成語
    在《三國演義》中被黑得越慘,反到映襯得正史中的周瑜越完美。要顏值有顏值,要戰績有戰績,要謀略有謀略,要性格有性格,還精通音律,簡直主角模板。飲醇自醉周瑜性格大度,但唯獨和程普關係不好,沒記載具體原因,也許是軍中排資歷的事,而且赤壁之戰還是程普給周瑜當的副手...《江表傳》是記載程普仗著歲數大,多次欺辱周瑜,而周瑜始終沒有和他計較,後來程普也開始敬重周瑜。
  • 三國中的蔣幹何許人也
    我們看三國,很少有人知道蔣幹是誰,但是說起他的同學,也許大家就不陌生了,就是被人們稱為周郎的周瑜,人們基本上都是通過周瑜來認識到蔣幹的。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箭拔弩張,準備大戰一場。蔣幹,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謀士。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免得大動幹戈。曹操聞知大喜,親自置酒為蔣幹送行。這天,周瑜正在帳中議事,部下傳報「故人蔣幹相訪」。
  • 三國演義的錯誤處:蔣幹盜書。
    《三國演義》中的蔣幹盜書這部分把曹操,蔣幹說的就像是傻子一樣。因為蔣幹這麼蠢,曹操會聘請他來上班?更何況蔣幹就算是個普通人就沒看出一點錯誤嗎?下面指出三國演義的錯誤。1就算蔣幹當小偷,他不會想到,周瑜在睡前會不會思考要是自己比他醒的早亂翻東西怎麼辦?
  • [盤點]真名士自風流 史上傳奇四公子都有誰
    其實,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四公子」的稱號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物堪稱上品  戰國四公子:禮賢下士的世家貴族  話說戰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
  • 赤壁之戰中蔣幹盜書了嗎?歷史上的蔣幹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因此作為荊州降將的蔡瑁、張允,兩人作用非常之大。周瑜一直對此二人非常的忌憚,欲除之而後快,只是苦無良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蔣幹登場了。演義小說中,蔣幹和周瑜是小時候的同窗好友,兩人關係非常密切。蔣幹正在曹操手下當謀士,也苦惱沒有立功的機會,於是毛遂自薦願意前往說服周瑜投降,曹操聞之大喜,還親自為蔣幹送行。
  • 赤壁之戰曹操敗北的元兇「蔣幹」
    一:蔣幹盜書,曹操錯殺蔡瑁張允赤壁大戰,曹操為了了解周瑜的作戰部署,想派一個前往三江口周瑜大營。可是雖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自古有之,可是古往今來喪命的使臣卻也不佔少數。這時一個戲劇性人物出現了,蔣幹可以說是一個小丑般的存在,他並沒有荀彧程昱的機謀,也沒有楊修那樣的才華,可以說是一個混飯吃的人物,京劇中蔣幹也是丑角。蔣幹因為和周瑜是同窗好友,也就是老同學了,便跟曹操提出前去遊說周瑜。可是周瑜早已不是當年的周瑜了,可蔣幹還是那個蔣幹。於是乎有了周瑜巧妙的安排,蔣幹盜回了蔡瑁張允通敵的書信。這才有了後來曹操錯斬蔡瑁張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