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小人物誌0035:被黑最慘的風流名士——蔣幹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蔣幹,字子翼,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著名丑角,也是整本書中最搞笑滑稽的一個人物。按照演義中的說法,蔣幹在赤壁之戰前夕,兩次毛遂自薦,代表曹操出使江東,擔任勸降的說客。卻兩次都被周瑜等人戲耍,拿著錯誤的情報如獲至寶,並當寶貝一樣帶回到江北。
而且,蔣幹連續兩次帶回來的假情報,都使得曹操信以為真。先是錯殺蔡瑁張允,導致自家水軍從此無將可用;後又被龐統巧施連環計,將自家戰船用鐵鏈相連成連環船,為之後黃蓋詐降,周瑜火燒赤壁,而埋下了失敗的伏筆……
可以說,在《三國演義》全書中的最高潮部分——「赤壁之戰」篇章中,蔣幹絕對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作為曹操一方的說客,他同時兼任了間諜刺探的工作,而且也真的是不負眾望。
當然,他不負的是敵人的「眾望」,非但是自身的間諜工作沒做好,還成為了敵方的「假情報運輸使」。幾乎是以一己之力,令孫劉聯軍一方的各種計策得逞。最終坑掉了老闆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真可謂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然而,這一切都是小說中虛構的劇情。歷史上真實的蔣幹,其實並不是演義裡那副滑稽猥瑣的模樣。他出使過江東,遊說過周瑜是真,但是其行動的時間點,過程,和結果,都和演義上的劇情大相逕庭……
我們還是根據有限的史料記載,來尋探一下蔣幹這個人物,還原其在歷史上的真實面目。
《三國志》中沒有蔣幹的獨立傳記,其它相關的史書記載中,也基本是沒有提到蔣幹這個人物。由此可以肯定,蔣幹在三國時代算不得什麼大人物,他基本上沒有參與過什麼政治事件,也沒有過什麼太成功或太失敗的事跡。
唯一對蔣幹有記錄的地方,是來自於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江表傳》。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蔣幹是個外表英俊飄逸,才華出眾,且口才也很好的人(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而且,並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蔣幹與曹老闆的關係,以及在曹營中所擔任的職務(演義上描述蔣幹為曹操帳下幕賓)。由此可以肯定,蔣幹在曹操麾下的地位並不高,也沒有擔任過多高的官職。
不過,按照《江表傳》中的記載,是曹操派蔣幹前往江東為說客(並非是蔣幹毛遂自薦)。這說明,蔣幹和曹操之間,確實產生過「派遣和被派遣」的關係,這又說明什麼呢?
這大概說明,蔣幹在曹操麾下,確實是「幕賓」的身份。曹操欣賞他的才華,故留他在帳下為客,而他在領著曹老闆俸祿的同時,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出馬,去完成一些老闆所委派的任務。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蔣幹出使江東,並遊說周瑜的具體過程。
裴松之道《三國志注》中,對這次出使事件都有著完整的記載,宋代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中,也基本上原封不動地引用了這一段記載。
我們大致可以分為「開頭,過程,結尾」三段,來解讀這個過程,並和《三國演義》上所編造的劇情來作對比:
首先,我們來看看開頭部分,也就是蔣幹抵達江東,與周瑜會面並寒暄的記載:
《江表傳》原文:
「初太祖聞周瑜年少有美才,謂可遊說動也,乃密下揚州,遣幹往見瑜。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乃布衣葛巾,自託私行詣瑜。瑜出迎之,立謂幹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幹曰:「吾與足下州裡,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敘闊,並觀雅規,而雲說客,無乃逆詐乎?」瑜曰:「吾雖不及夔、曠,聞弦賞音,足知雅曲也。」
看得出,蔣周二人會面的開頭過程,和《三國演義》上的情節基本一樣。二人在寒暄之後,周瑜單刀直入,道出了蔣幹此行而來的目的;蔣幹則並不正面回答,而是敘起了舊情,只說是來拜訪和看望周瑜,並沒有直接承認或否認說客之事。而周瑜則又用音律之事來作對比,用「弦外之音」的表達方式來告訴蔣幹:自己完全明白他的來意,不必掩飾……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這種側打旁敲的談話模式,令蔣幹有些氣憤,當時就想告退(幹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請告退。」)。但是在《江表傳》中,這段對話就此打住,並沒有記載蔣幹如何回答……
由此可以肯定,蔣幹並沒有針鋒相對地去否定,而是坦然相對,和周瑜來了個心照不宣。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過程部分,也就是蔣幹在周瑜營中呆過幾天的經歷:
《江表傳》原文:
「因延幹入,為設酒食。畢,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館,事了,別自相請。」後三日,瑜請幹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宴飲,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終無所言。」
這一段,自然就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大相逕庭了。沒有當晚就「大宴江東群英」的熱鬧盛況,也沒有周瑜邀蔣幹同床共寢,並半夜盜書的緊張場景。周瑜因為公事所纏,故將蔣幹先送回驛館休息。後來幾日,才邀請蔣幹吃飯,並接風洗塵,還帶著蔣幹遍視軍中營地、倉庫、軍資器仗,以及室中的服飾珍玩……
當然,不僅是參觀和遊玩,周瑜在給蔣幹當導遊的過程中,還明確表達了自己忠臣不事二主的態度,勸蔣幹放棄說服自己的念頭。
蔣幹聽了周瑜這番說辭過後,又是什麼樣一種反應呢?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蔣幹當時被嚇得魂都沒了,生怕周瑜拿他祭旗,再來個「斬使以示威!」(言罷大笑。蔣乾麵如土色)。
而在《江表傳》的記載中,蔣幹的表現卻完全不是這樣(幹但笑,終無所言),意思是說,蔣幹從頭到尾只是笑而不語。看得出,蔣幹已經明白,周瑜的心志之堅定,態度之決斷,而自己遊說周瑜的任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了。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結果部分,也就是蔣幹回去向曹操復命的過程:
《江表傳》原文:
「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這一段的記載非常簡略,蔣幹回去之後,只是告訴曹老闆,周瑜的雅亮高風,氣度寬宏,情致高雅。遊說勸降這種手段,對他來說是沒有用的,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看得出,蔣幹過江東,遊說周瑜的過程,其實就類似於兩位老朋友之間的互訪。蔣幹從頭到尾都沒有將勸降周瑜的話說出口,周瑜也從頭到尾都明確地表示了其態度。
可以說,這樣一段「遊說戲」,可謂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遊說者與被遊說者之間,毫無針鋒相對,二人談笑之間,卻是心知肚明,而且心照不宣。蔣周二人雖屬敵對陣營,但一無敵對之心,二無敵對之意,既側打旁敲談到了該談之事,又念及了故交之情,二人都無愧於風雅高量的名士之號!
最終,二人也是像老朋友重聚過後一樣依依惜別,周瑜還是繼續在江東做他的大都督。蔣幹雖然沒有完成遊說勸降的任務,但至少也探明了周瑜的態度,回去告知老闆「丟掉幻想,準備打仗」,也算是功勞一件……
以上這些,這就是蔣幹遊說周瑜的整個過程,而且僅此一次,並不是演義裡所描述的「二次過江」。而且,並沒有群英會,夜半盜書,借刀殺人,龐統連環計等精彩劇情,甚至讓人完全感受不到,戰爭期間的那種緊張氣氛,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蔣幹過江東的事件,根本就不是發生在赤壁大戰的時候,因為在所有關於三國的史料中,都沒有記錄過,在赤壁之戰期間,發生過這麼一個過江勸降的插曲。
倒是在《資治通鑑》上,這個事件記錄在建安14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過後的第二年。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曹操派蔣幹遊說周瑜的動機,恐怕就值得商榷了……
眾所周知,赤壁大戰中,孫劉聯軍是獲勝的一方,而曹操不僅在這一戰中損兵折將,還丟失了剛佔領荊州的大部分地盤。而且,在赤壁之後的一系列作戰中,曹操也沒能止住頹勢,在夷陵,南郡等地,連續敗於周瑜之手。
我們知道,遊說勸降的手段,一般都是在己方佔有絕對優勢,而且戰場態勢佔優的情況下,才會採用。很少聽說,打了敗仗的一方,會厚著臉皮去對勝利的一方進行勸降的……
更何況,真是想要勸降,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那曹操也應該去遊說孫權,畢竟孫權才是江東之主,真正說話上得了算的人。
而曹操卻派人去遊說周瑜,周瑜雖然在江東地位崇高,卻也只是一方大將,就算他被成功遊說,率部投降了曹魏,頂多也就是讓江東損失一位都督,聲望受損而已,完全動搖不了孫權的根本。
所以,曹操派蔣幹過江遊說周瑜這件事,恐怕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與其說這是一次遊說勸降,不如說是一次政治行動,玩的是挑撥離間的那套手段。
其實,在赤壁之戰的失敗過後,曹操就意識到自己久據北方,在水軍作戰上的弱勢。想要依靠軍事手段,揮師江南,一統天下,恐怕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到的。
於是,曹操不得不考慮用政治上的手段,對孫權劉備兩方分別進行離間和分化,破其團結,拆其聯盟,並損其實力。
曹操先是操縱漢獻帝批准了劉備的「上表」,封劉琦為「荊州刺史」。眾所周知劉琦只是劉備的傀儡,用來使佔領荊州合法化的工具。而荊州之地,原本是孫權一方在赤壁之戰中的戰略目的,到頭來出錢出力,卻沒能撈到什麼好處。
倒是在赤壁之戰中只起到輔助作用的劉備,卻仗著投機取巧和流氓手段,迅速佔領了荊州。這無疑是使得江東集團非常震怒,原本友好的聯盟關係,也在地盤和利益的衝突下出現了裂痕。
而曹操爽快地給了劉備一個「合法化」佔領荊州的標籤,無疑也是一個挑撥的信號,使得孫權只能考慮以武力趕走劉備,並奪取荊州。
接著,曹操又派出蔣幹,以「秘密」的方式,去探訪周瑜……這很可能,也是他使出的離間手段之一。
周瑜是江東集團的都督,地位崇高,手握重兵,而且不久前才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軍,聲望大盛。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已經有點「功高震主」之勢的周瑜,難免也會成為老闆孫權所猜忌的對象。這時候,曹操派人過江東來,不去拜訪孫權,卻專門去遊說周瑜,其目的,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而且,曹操派來的人,不是自己手下,和周瑜地位對等的重臣,只是一個和周瑜有故交的幕僚——蔣幹。看得出,一開始曹操就沒有對招降周瑜抱太大的希望,只是想以此方式來離間孫權和周瑜的君臣關係,讓孫權有所懷疑,自己的大都督在與敵人秘密聯絡,可能會反水。
而且,並非如演義小說上所說,周瑜妒才嫉能,心胸狹窄,屢次暗害諸葛亮,破壞孫劉聯盟。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周瑜是孫劉聯盟的最堅決支持者之一,他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也明白在面對強大對手的時候,兩個弱小的盟友,就必須要聯起手來。
所以說,如果能令周瑜受到猜忌,那不僅能損孫權一方的實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孫劉聯盟,這才是曹操派蔣幹遊說的真實目的……
然而,周瑜的聰明才智也不是吹出來的,他幾乎是瞬間就看破了老曹的奸計,而且也採取了正確的方式來應對。一開始,周瑜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蔣幹此行的目的;接著,再請蔣幹吃飯喝酒,將原本秘密的探訪完全公開化;最後,再向蔣幹展示自己的軍容風範,以及孫權所賞賜之物,並明確表示自己忠於孫權,絕不會做二五仔……
可以說,周瑜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十分完美,一開始就公開戳破了「密談」的幌子,讓所有隱藏在暗處的陰謀都無所遁形。而蔣幹,也無愧於當世名士之稱號,良好的涵養和翩翩的風度,看破而不說破……最終,就如同前面所說的一樣,二人的會面過程,就像老友之間的重逢,並沒有因為雙方所屬陣營的敵對,而撕破面子。
………………………………………………………………………………
在回到曹操處復命之後,蔣幹這個人物,就再也在史書上沒有了記載。大致可以推測,他應該是個性格比較瀟灑飄逸的人,雖然有才華,善說辯,卻淡名薄利,無心仕途,是亂世中的「逍遙派」人物。有可能,他之後繼續在曹操帳下,當一個無名無權的幕賓,也有可能,他離開了曹操,恢復了自己「江湖逸士」的身份……
總之一句話,蔣幹在歷史上,只是個小人物。雖然他有顏值,有學問,有口才,也具備成為大人物的一些條件。但是他並無仕途之心,沒有邁進過政治圈,也沒有接觸過政治核心,更沒有做出過什麼驚天動地,足以名留青史的大事。
一句話,在真實的歷史上,蔣幹真算不得一個名人。除了遊說周瑜這件事情以外,他在歷史上沒有留下過任何蹤跡……
然而,蔣幹最終還是出名了,不過不是出名在三國時代,而是出名在一千多年以後的小說中,在別人的筆下……而且,他出的也不是什麼流芳百世的獲贊好名,倒是令人貽笑萬年滑稽糗名……
羅貫中為什麼要拼命醜化蔣幹,甚至不惜編造故事,虛構內容?
除了劇情需要,文字氣氛渲染,和提升劇情深度的需要以外,蔣幹在老羅筆下,其實還擔任著劇情穿針引線,烘託人物形象,以及情節潤色等工作。
在《三國演義》整本小說中,「赤壁鏖戰」毫無疑問是其中的最高潮部分。它不僅是三國時代的分水嶺,更是後來曹孫劉三方三足鼎立,天下三分的伏筆之戰。全書共120回中,從第43回到50回,整整八個章節,都是在描述這場戰爭的過程和前因後果。
為了將赤壁這一戰寫得精彩又好看(真實的赤壁之戰其實並不精彩),羅貫中不惜篇幅,堆砌了大量的故事情節和虛構橋段。從舌戰群儒到智激孫權,從草船借箭到龐統連環計,從周瑜打黃蓋到闞澤詐降……
編造的劇情多了,就需要有人來牽「劇情線」,而這個人,就正好是倒黴的蔣幹。他在演義小說中,兩次過江遊說的過程,正好是不偏不倚地搭起了所有橋段之間的橋梁,將所有劇情都串聯在了一起。
先是「群英會盜書」,凸顯了周瑜的聰明才智,幹掉了蔡瑁張允,讓這兩個叛徒小人罪有應得的同時,順便又描黑了曹操的生性多疑和衝動無能;
然而,周瑜自以為得意的計謀,卻被冷眼旁光的諸葛亮輕易看破,使得周瑜妒心大起,意欲加害,接著便引出了「草船借箭」的精彩劇情;
接著,曹操不忿於連續被周瑜和諸葛亮戲耍,派出蔡中蔡和詐降,想要在計謀上扳回一局,結果又被周瑜輕易識破,並當著他倆之面,和黃蓋一起演了一出「苦肉計」;
黃蓋修書詐降,曹操雖然得到蔡中蔡和二人的確認,但也依然是將信將疑,想著還是派人再探聽一下虛實。這時候,又是蔣幹主動請纓,於是便有了「二過江東」;
而蔣幹這一去,非但沒能打探到什麼虛實,反而是請回了龐統……結果,曹操又輕信了龐統所獻上的連環計,將自家戰船成排連鎖,最終導致了火燒赤壁的大敗結局……
…………………………………………………………………………
看得出,蔣幹這個人物,在演義小說中所起到的穿針引線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是沒有他,赤壁大戰這一節不會有這麼精彩,劇情與劇情之間的串聯,也不可能如此天衣無縫!
最後,關於蔣幹和周瑜的關係,《三國演義》中說他們兩人是自小同窗,好友兼同學(某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這是真的嗎?
其實,在史書記載上,並沒有任何地方提到過這一點。不過從《江表傳》中,二人的對話過程來看,他二人確實是闊別已久的故交好友……
而且,二人都是知書達理的高雅之士,應該都是從小讀書,受到過良好教育,而且家庭背景不差,都是名門望族。
再加上二人的籍貫相近,蔣幹籍貫九江,周瑜籍貫廬江,這兩個地方雖然隔得不算近,但是在古代的行政區裡,都屬於是江淮一代。
就此看來,蔣幹周瑜年少之時,一同就讀於當地知名學府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
也就是說,他們二人之間的同窗關係,確實很有可能是真的!
PS:蔣幹在演義中是個愚蠢可笑的人物,但也正是由於他在小說中的愚蠢可笑,大大增強了劇情的幽默感。使得原本是血雨腥風的戰爭場面,爾虞我詐的用計過程,在其滑稽表演的伴奏下,而令人忍俊不禁……
試想,可怕的大戰前夕,森嚴的兩軍對壘,如此緊張的氣氛,無疑會使讀者感到壓抑,心頭都繃緊了弦……而這時候,蔣幹的出現,在串聯劇情的同時,又帶來了一股滑稽搞笑的清流,令讀者們啞然失笑,心頭的壓力也能得以釋放……
看得出,羅貫中作為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在劇情節奏的把控上,那是相當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