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臺灣漢學教育協會理事長、文禮書院院長王財貴和張掖市甘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洪清共同為張掖市孔孟書院揭牌。 南如卓瑪 攝
中新網甘肅張掖5月10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 楊豔敏)5月10日,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一屆張掖高端論壇《「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研討會閉幕之際,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臺灣臺中大學等高校的儒學專家和甘肅張掖官員共同為張掖市孔孟書院揭牌。這標誌著張掖市繼南華書院、甘泉書院、來德書院等五家書院成立後,新建的第六家書院在甘州府城落成。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境內農耕文化、民族文化、絲路文化、佛教文化、邊塞文化、紅色文化交融薈萃。該市現有各類文化遺蹟1270多處,有西夏國寺、馬蹄寺、文殊寺「三大古寺」,甘州府城、黑水國古城、駱駝古城「三大古城」,以及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漢明長城。
圖為張掖市孔孟書院揭牌成立。 南如卓瑪 攝
同時,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大破匈奴、隋煬帝在山丹焉支山下舉辦「萬國博覽會」、馬可·波羅旅居張掖等,都為這座絲路古鎮刻下了永久的歷史文化印記。
當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孔孟書院所在的甘州府城,古色古香,建築群包括府衙、鏢局、票號、商會、五鳳樓、魯班樓六大古甘州建築,氣勢恢宏,或簇聚,或獨立,鱗次櫛比,飛簷鬥拱,紅柱綠瓦,它們和周邊的林木、湖面互相襯託,成為絲路上一處獨具特色的景致。
據悉,素有「半城蘆葦,半城塔影」之稱的甘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處於古絲綢之路南北兩線和「居延古道」交匯點上,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城市建設,很多古建築逐漸消亡。為了留住甘州古城的「歷史記憶」,當地根據《甘州府志》記載,濃縮復原了所有消亡了的知名歷史建築。
「我們想形成書院文化群,形成河西走廊上的獨特文化氣候,把張掖書院文化打出去,展現這座絲路古城的歷史文化底蘊。」張掖甘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洪清表示,將深度挖掘張掖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全面保護文化祖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培育壯大文化產業,努力開創張掖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
張掖市孔孟書院院長楊峰曾在深圳推廣並實踐經典國學教育20多年。「我將鞠躬盡瘁辦好孔孟書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人人誦讀經典、傳播經典的文化氛圍,特別是孩子們,從小種下國學經典、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培養民族大才。」他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