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打造「書院群」深耕絲路古城本土文化

2020-12-09 中國新聞網

5月10日,臺灣漢學教育協會理事長、文禮書院院長王財貴和張掖市甘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洪清共同為張掖市孔孟書院揭牌。 南如卓瑪 攝

中新網甘肅張掖5月10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 楊豔敏)5月10日,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一屆張掖高端論壇《「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研討會閉幕之際,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臺灣臺中大學等高校的儒學專家和甘肅張掖官員共同為張掖市孔孟書院揭牌。這標誌著張掖市繼南華書院、甘泉書院、來德書院等五家書院成立後,新建的第六家書院在甘州府城落成。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境內農耕文化、民族文化、絲路文化、佛教文化、邊塞文化、紅色文化交融薈萃。該市現有各類文化遺蹟1270多處,有西夏國寺、馬蹄寺、文殊寺「三大古寺」,甘州府城、黑水國古城、駱駝古城「三大古城」,以及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漢明長城。

圖為張掖市孔孟書院揭牌成立。 南如卓瑪 攝

同時,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大破匈奴、隋煬帝在山丹焉支山下舉辦「萬國博覽會」、馬可·波羅旅居張掖等,都為這座絲路古鎮刻下了永久的歷史文化印記。

當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孔孟書院所在的甘州府城,古色古香,建築群包括府衙、鏢局、票號、商會、五鳳樓、魯班樓六大古甘州建築,氣勢恢宏,或簇聚,或獨立,鱗次櫛比,飛簷鬥拱,紅柱綠瓦,它們和周邊的林木、湖面互相襯託,成為絲路上一處獨具特色的景致。

據悉,素有「半城蘆葦,半城塔影」之稱的甘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處於古絲綢之路南北兩線和「居延古道」交匯點上,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城市建設,很多古建築逐漸消亡。為了留住甘州古城的「歷史記憶」,當地根據《甘州府志》記載,濃縮復原了所有消亡了的知名歷史建築。

「我們想形成書院文化群,形成河西走廊上的獨特文化氣候,把張掖書院文化打出去,展現這座絲路古城的歷史文化底蘊。」張掖甘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洪清表示,將深度挖掘張掖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全面保護文化祖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培育壯大文化產業,努力開創張掖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

張掖市孔孟書院院長楊峰曾在深圳推廣並實踐經典國學教育20多年。「我將鞠躬盡瘁辦好孔孟書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人人誦讀經典、傳播經典的文化氛圍,特別是孩子們,從小種下國學經典、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培養民族大才。」他說。(完)

相關焦點

  • 甘肅張掖以漢史為景打造實景秀展絲路文化
    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肅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圖為《張國臂掖》最後一次彩排現場。王將 攝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肅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圖為《張國臂掖》最後一次彩排現場。 王將 攝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肅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
  • 絲路研學河西線丨行走河西走廊,跟隨東傳的藝術之旅(11.20-11.27)
    絲路研學河西線河西石窟群,選擇「涼州石窟群」的代表石窟佛寺為研學對象,包括文殊山石窟群、馬蹄寺石窟群,天梯山石窟群,以及張掖大佛寺等。張掖大佛寺西遊記主題壁畫 圖源唐國增老師甘肅省博物館,重要的絲路研學基地,憑藉甘肅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隴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貴文化遺存
  • 絲路飛天帶親雲端遊張掖
    甘肅影響力網際網路服務有限公司支持單位:張掖日報 張掖電視臺 各縣區文體廣電和旅遊局當你第一次從課本上看到敦煌莫高窟時,那姿態各異的飛天便在你心裡留下了斑斕而又神秘的印象。甘州府城位於張掖濱河新區的甘州府城,是以絲綢之路文化為核心打造的甘州歷史文化古城,其布局了禪境甘州、耕稼甘州、毓靈甘州、金戈甘州、市井甘州五個主題空間,是「甘州城市歷程的生態博物館」。甘州府城內,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綠樹成蔭,水天相映。並且還原了古甘州時的各個商號和官府等,包括府衙、鏢局、票號、商會、五鳳樓、魯班樓。
  • 藏在市區的文化空間——甘肅張掖南華書院
    甘肅,張掖,南華書院。
  • 《好人在身邊》文化助殘「絲路行」走進張掖
    從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從秋末到初冬,經歷三周多的時間,往返3000多公裡,甘肅衛視《好人在身邊》欄目走進張掖、酒泉、嘉峪關三座城市,為當地的殘疾人朋友帶去了精心準備的文化助殘活動。文化助殘「絲路行」系列活動,是由甘肅省殘疾人聯合會以及甘肅衛視《好人在身邊》共同策劃並發起的一項大型文化助殘活動。
  • 漫步「河西走廊」,解析「絲路文化」
    ,一條對於人類文明進步有著卓越貢獻的古老商路,絲路文化將黃河文化、恆河文化與古希臘文化、波斯文化融會貫通。張掖城市溼地博物館集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科普於一體,以「戈壁水鄉、生態綠洲、古城文明」為主題,傳承地域歷史文化,展示溼地保護歷程,彰顯生態文明成果,描繪城市規劃遠景,是展現張掖溼地生態建設的窗口,也是開展愛國主義、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平臺和生態科普教育的基地,入選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 【徵稿選登】張掖:古韻新風詩意融合的千年文旅之城
    李春攝歷史遺蹟今猶在:絲路重鎮,文化名城張掖,又名甘州,是「甘肅」之名的發源地之一。一座城市,甘美天下,州藏古今,是絲路重鎮,文化名城。據《甘州府志》記載,張掖的城市建設,起步於漢、唐,成形於元、西夏,精工於明、清,是古代城郭營建的樣板。張掖南依祁連山,北靠龍首山、合黎山,黑河繞城而過,倚山傍水建城是先賢的傑作。
  • 甘肅張掖辦寫經藝術節 「揮毫潑墨」承襲傳統文化
    9月26日,「2018張掖·敦煌寫經書法藝術節」在張掖甘州府城開幕。 崔琳 攝圖為學生代表揮毫潑墨。 崔琳 攝中新網甘肅張掖9月26日電 (記者 崔琳)「中華之書法,煌煌之大觀!承文明於一脈,領風騷於百代……」9月26日,「2018張掖·敦煌寫經書法藝術節」在張掖甘州府城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位著名書畫藝術家同當地教師及學生代表共千人揮毫潑墨,品先賢之灼見,尋古聖之遺篇。開幕式當天,舉行了歌舞表演、群體朗誦《張掖·敦煌寫經賦》、丈二書法創作及千人寫經等活動,著名書畫藝術家還現場創作了2幅30米的長卷書法作品。
  • 絢麗絲路旅汽攜手蘇州金龍馳騁甘肅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都說塞上有江南,江南卻不一定有塞上。漫漫絲綢之路,甘肅張掖一直璀璨奪目,令人心神往之,每年吸引眾多國內外遊客前往。近年來,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構想下,甘肅張掖以「精品絲路 絢麗甘肅」為著力點,開啟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先聯先通的旅遊天然優勢和厚積薄發的旅遊文化底蘊,令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出新光彩,帶動旅遊客運產業欣欣向榮。在此背景下,蘇州金龍攜先進旅遊客車產品和整體解決方案,助力張掖旅遊客運品牌化、規模化布局,不斷增強服務軟實力,成為絲路旅遊轉型升級的亮點。
  • 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一屆張掖高端論壇《「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
    本次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一屆張掖高端論壇由國際儒學聯合會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中共張掖市委、張掖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張掖市委宣傳部、中共甘州區委、甘州區人民政府承辦,河西學院、中共甘州區委宣傳部協辦。論壇的主題是,「一帶一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
  • 甘肅:文化大餐送到「家門口」雜技演繹絲路文化魅力
    圖為甘肅演藝集團敦煌藝術團(省雜技團)的演員們表演《千手觀音·女子柔術》。該劇將軟功技巧和敦煌舞姿完美結合,帶來了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 王將 攝圖為甘肅演藝集團敦煌藝術團(省雜技團)的演員們表演《千手觀音·女子柔術》。
  • 民俗文化綻放異彩——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甘肅張掖豐富...
    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播出後,劇中展現的剪紙、木偶戲、太平鼓、裕固民俗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引發熱議。這些散落在河西走廊的文化瑰寶彰顯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民俗價值,成為人們進一步了解張掖、了解甘肅文化的重要元素。
  • 《回道張掖》感受古絲路文化,大西北一張文化旅遊名片,炙手可熱
    《回道張掖》以霍去病西徵、隋煬帝西巡、萬國博覽會等故事為軸線,以天賜丹霞、張國臂掖、古邑甘州、煬帝西巡、邦國會盟五幕劇的形式。重現張掖的千年輝煌,感受到了古絲路的千年傳奇。整部大劇以「塞上江南」「絲路明珠」張掖歷史文化為背景,採用動感十足、黑科技滿滿的舞臺設計,打造藝術感與科技感並存的實景「沙秀」。
  • 甘肅張掖,有多少極致風光?
    甘肅張掖一座並不算知名的西北城市如果不是近年來「張掖丹霞」異軍突起許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張掖七彩丹霞景區,「七彩丹霞」實際並非丹霞地貌,而是彩色丘陵,(絲綢之路西安至敦煌段,從古時的長安出發共有三條道路,一條直接穿過河西走廊,為中道,一條穿過北方的草原和沙漠,為北道或草原絲路,一條翻越祁連山,為南道或羌中道,三條道路在張掖交匯後,再西去敦煌,製圖@趙榜&陳思琦/星球研究所)▼從西漢至隋、唐是張掖歷史的鼎盛時期
  • ...交響絲路·如意甘肅」 閃耀中國-東協博覽會旅遊展
    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 獨具魅力的文化遺產「交響絲路·如意甘肅」 閃耀中國-東協博覽會旅遊展中國-東協博覽會旅遊展甘肅展區「甘肅適合冬天去旅遊嗎?」「甘肅的哪些線路和產品最有吸引力?」在2020中國-東協博覽會旅遊展甘肅展區內,「交響絲路·如意甘肅」幾個大字格外醒目,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天水麥積山石窟、張掖七彩丹霞等的巨幅圖片,仿佛一個巨大的磁場,不時吸引各地參展商和旅行商前來諮詢、交流。近年來,中國和東協旅遊業發展迅速,已互為重要的旅遊客源地。
  • 連雲港市在甘肅張掖推介交流「西遊文化」
    在張掖舉辦的「西遊記文旅線路規劃座談會」上,推介了我市的西遊文化資源與西遊文化發展,通過全國西遊記文化平臺的統籌和整合,推動與各地西遊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據悉,打造各地區西遊記文旅線路,並逐步形成全國西遊記文旅線路布局和規劃,是本次西遊考察團的重點議題。
  • 甘肅張掖密集展示文化生態特色驗證「宜居宜遊」
    甘肅張掖密集展示文化生態特色驗證「宜居宜遊」   中新網蘭州8月9日電(尹秋穎)今年以來,甘肅張掖陸續舉辦了多項精品體育賽事,如全國露營大會、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張掖賽段比賽,吸引了近5萬餘名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充分向外界展示了張掖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風貌。
  • 綿陽書畫藝術交流展在甘肅張掖開幕
    25日,由綿陽市文聯、綿陽市政協詩書畫院、甘肅張掖市文聯、張掖市書畫院共同主辦的「墨舞涪水-綿陽書畫藝術(張掖)交流展」在張掖書畫院隆重開幕2018年「墨許絲路—張掖書畫藝術(綿陽)交流展」在綿陽舉辦,讓綿陽市民領略到了絲路文化的無窮魅力,深切感受到了張掖書畫家們曠達的人生態度、高超的藝術造詣和不凡的藝術理想,從此,張掖和綿陽以藝術為媒結下了難以割捨的深情厚誼。本次展覽是綿陽文藝工作者首次回訪展覽。
  • 交響絲路,如意甘肅,風光依舊
    今天「隴」依舊是甘肅的簡稱,隴右在很多情況下也指甘肅。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軒轅黃帝相傳誕生於甘肅,故有「羲軒桑梓」之稱。甘肅文化底蘊深厚,濃鬱的民俗風情獨具特色,絲路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始祖文化等多元文化在甘肅交相輝映。
  • 央視《百家講壇》再播《絲路上的古城》引關注
    5月21日,CCTV-10《百家講壇》欄目經過精編,再推出由程遂營教授主講的20集系列電視節目——《絲路上的古城》。記者今日從出版方了解到,其講座圖書《絲綢之路上的古城》《海上絲路古城》已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引發觀眾、讀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