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
「漫漫絲綢路,悠悠中國行」,古絲綢之路,一條文化之路、商貿之路、友誼之路,一條世界最長、覆蓋面最廣、影響人數最多的夢幻之路,一條對於人類文明進步有著卓越貢獻的古老商路,絲路文化將黃河文化、恆河文化與古希臘文化、波斯文化融會貫通。星月流轉,風沙無情,歷經2000多年的雨雪洗禮,也蕩不盡我們耳邊沙漠駝鈴聲聲的縈繞,閃耀眼前的是連接亞歐大陸的友誼長虹,更催動後人追溯歷史的燦爛和輝煌,呼喚當下的和平與繁榮,擔當肩負的使命與責任。絲綢之路三千裡,華夏文明八千年。位於絲綢之路黃金段的甘肅省,旅遊資源豐富多彩,擁有除海洋、島礁之外所有的旅遊資源類型,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自然奇觀的博物館、民族風情的大觀園、研學旅行的目的地。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蹟燦若星河。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相互激蕩,積澱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河西走廊」絲路文化研學旅行帶你穿越絲綢之路,你可以徜徉於敦煌古城,探源古老文明,在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莫高窟流連忘返,領略瑰麗的藝術傳奇;駐足於鳴沙山、月牙泉,感悟「沙水共生,山泉共存」的自然奇觀;也可以登臨玉門關、嘉峪關,感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豪邁氣概,欣賞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以及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回味「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與開闊;你可以走進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欣賞大自然的神奇地貌;還可以親臨酒泉衛星航天城,體驗最前沿的航天科技。
尋寶博物館,穿越中山橋
「絲綢之路」貫穿甘肅全境,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遺存使甘肅位於文物大省之列,尤其是館藏彩陶、漢代簡牘、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等珍貴絕倫,異彩紛呈。東漢的銅奔馬、魏晉時期的「驛使圖」畫像磚,分別被定為國家旅遊和郵電事業的標誌。甘肅省博物館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津西路3號,該館建於1956年,建築面積2.1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多平方米。甘肅省博物館已經成為向公眾開展科普宣傳、教育的主要陣地,先後被評選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底,甘肅省博物館榮升國家一級博物館。「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集中展示了420餘件系統反映古絲綢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銅奔馬及儀仗隊、漢唐絲織品、佛教造像、金銀器、唐三彩、元青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文物涵括從白堊紀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到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從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陶瓷玉器到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絲織品、繪畫,其中尤其以館藏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最為突出。2018年,甘肅省博物館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絲綢之路北線橫穿黃河,絲路驛站,長城烽燧,雄關險隘,黃河沿寺,石窟壁畫,唐城漢堡等景觀遺址像珠寶一樣撤落在黃河兩岸,訴說著五千年人類生存發展史,展示著兩千多年絲綢之路文明古韻。蘭州是黃河惟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中山橋與黃河母親塑像構成了這座城市獨有的民俗風情畫卷。中山橋是蘭州的城市名片,也是黃河上遊第一座現代化的鐵橋。這裡是一個重要的渡口,對絲綢之路、河西走廊乃至溝通新疆都有重要作用。黃河母親像位於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是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雕塑藝術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曾獲優秀獎。雕塑由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餘噸,由「母親」和一「男嬰」組成構圖,分別象徵了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該雕塑構圖簡潔,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肅悠遠的歷史文化。
走進張掖市,賞析丹霞美
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之意。張掖城市溼地博物館於2012年3月開工建設,一年多來,共籌資1.3億元,建成了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71平方米的博物館,高42.6米、建築面積348平方米的溼地觀鳥塔和1200平方米的遊客服務中心。2013年8月8日上午,張掖城市溼地博物館向世人撩開神秘面紗正式開館迎客,該館坐落於張掖國家溼地公園,是西北內陸河流域首個城市溼地博物館。 張掖城市溼地博物館集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科普於一體,以「戈壁水鄉、生態綠洲、古城文明」為主題,傳承地域歷史文化,展示溼地保護歷程,彰顯生態文明成果,描繪城市規劃遠景,是展現張掖溼地生態建設的窗口,也是開展愛國主義、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平臺和生態科普教育的基地,入選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張掖丹霞
張掖丹霞地質公園地處祁連山北麓,張掖丹霞地貌在方圓五十平方公裡山地丘陵地帶,有造型奇特,色彩斑斕,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彩色丹霞和窗欞狀宮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遊觀賞價值。2005年11月由中國地理雜誌社與全國34家媒體聯合舉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當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15年被全國多家知名網站評選為全球25個夢幻旅行地。
登臨嘉峪關,探訪「航天城」
雄踞「絲綢之路」的嘉峪關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的美稱。嘉峪關大多數景點緊扣長城文化及絲路文化的脈系,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古絲綢之路雕塑群雕刻了中國古代在嘉峪關地區有過記載的張騫、霍去病、班超、玄奘、馬可波羅、林則徐、左宗棠七位主要歷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隨從、二匹馬、二峰駱駝和一架馬車塑像組成,藉以展示石關峽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人文內涵。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霍去病率軍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經,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東入中原都在這裡留下過他們的史跡。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又是明代萬裡長城的西端起點。在這裡,兩千多年前開闢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古道」及歷代兵家徵戰的「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這裡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匯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嘉峪關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一種文明和精神的象徵。
航天城
走進神舟故鄉,探訪酒泉基地,圓夢飛天之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簡稱「東風航天城」(JSLC),是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飛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惟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航天城地處西北大漠,六十年來,一代代大漠航天人完成了從第一次民飛彈原子彈「兩彈結合」飛行試驗到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從第一艘載人飛船到第一個空間實驗室的發射任務,孕育出「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東風精神」。與巍巍發射塔加強一起矗立酒泉的,還有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陵園裡長眠著700多位英烈,他們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研製出「兩彈一星」震撼世界。當今世界,搶佔太空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只有傳承航天精神,接好先輩航天人的「接力棒」,才能振興民族偉業。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被國家旅遊局、中國科學院推選為「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入選首批「全國研學旅行示範基地」。
研學內容: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了解古絲綢之路雕塑群雕刻的中國古代在嘉峪關有關張騫的記載,以及馬可·波羅東入中原留下的史跡,感受絲路文化與長城文化的交匯,探究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深遠影響,以及對人類文明與進步的重大意義,撰寫關於張騫出使西域的研學報告。探秘航天城、航天大本營,參觀航天員的訓練設施設備,零距離接觸我國航天員,學習「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激發研學小夥伴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穿越玉門關,走上陽關道
「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是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前往玉門關景區,感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豪邁氣概,欣賞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以及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這些景物和金黃大漠、綠草,襯以藍色天空,構成了一幅遼闊壯美的神奇畫面。提起玉門關,首先要想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一段歷史,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確保絲綢之路安全與暢通,漢武帝下令修建了「玉門關」。
陽關與玉門關是一對同呼吸共命運的姊妹關。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陽關和玉門關,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名揚中外,情系古今。在離開兩關以後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兩者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驛站,通西域和連歐亞的重要門戶,出敦煌後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因為在絲綢之路中,陽關既是開拓西域的軍事要隘,又是絲綢之路南線中西貿易往來的通商口岸,於是經過陽關通向西域的這條大道,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大道,路面寬達36丈,被人們稱為「陽關大道」。李世民曾令敦煌的軍民在這裡迎接取經歸來的玄奘,馬可·波羅由這裡踏上神秘的東方土地。
探尋月牙泉,遊覽莫高窟
暢遊茫茫沙漠,耳邊依稀迴響起千年前兩軍對壘的戰馬嘶鳴聲。泉在流沙中,乾旱不枯竭,在鳴沙山群峰環繞的一塊綠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彎月,這就是月牙泉。月牙泉位於月牙泉風景區,古稱沙井,俗名藥泉,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5公裡鳴沙山北麓。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月牙泉內生長有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蘆葦,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泉不為沙所掩蓋。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月牙泉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佼佼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月牙泉、莫高窟九層樓和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嚮往的旅遊勝地。
莫高窟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在漫長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這裡曾經是中西文化名流薈萃之地。由於彼此之間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了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莫高窟的開鑿得緣於一位法名樂尊的和尚。據說,公元366年,樂尊雲遊到此,忽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鑿下了第一個石窟。此後,許多絲綢之路上的商人為了祈求前路的順利、生意的發達,紛紛在這兒許願開鑿石窟,請民間藝人繪上心中崇拜的神靈形象。洞窟的四壁儘是與佛教有關的壁畫和彩塑,肅穆的佛影、飄舞的飛天……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
探訪中西文化交融之地——甘肅博物館,參觀「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解讀甘肅多元的歷史文化與絲路文化;穿越中山橋,參觀黃河母親塑像,解讀絲綢之路文明古韻。沿著河西走廊遊覽張掖溼地博物館和張掖七彩丹霞,追溯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解讀張騫出使西域、開拓古老商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卓越貢獻。登臨嘉峪關,感受絲路文化與長城文化的交匯,探究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深遠影響;探秘航天城、航天大本營,激發研學小夥伴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穿越玉門關,重尋曾經湮埋的陽關關城,走進陽關博物館,參觀豐富的館藏文物、悠久歷史文化,解讀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的特殊意義,完善絲路文化研學報告。探究月牙泉「山泉共生、沙水共生」的原因,完成「鳴沙山月牙泉研學報告」。觀察莫高窟的窟型,以及飛天壁畫的色彩、風格,分析莫高窟對我國佛教藝術的影響。這裡是古老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這裡撒滿了璀璨風光、文化珍寶,脫離都市與塵囂,以玄奘精神為依託,邊走邊悟,在研學旅行中解讀絲路文化,了解一帶一路前沿政策,分析一帶一路的現實意義,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延續絲綢之路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