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從「相加」到「相融」的現代傳播體系

2020-12-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核心閱讀

  媒體融合發展要經過三種形態:從開始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融合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達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狀態,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從「相加」到「相融」,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增強主流媒體信息內容傳播力、影響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在於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深度融合發展已成為媒體傳播格局變動的大趨勢

  網絡信息技術和數位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了媒體傳播格局的深刻調整。大數據在媒體傳播中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改變了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網際網路特別是微博、微信、APP等新興媒體,重新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輿論生成的方式,成為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力量,正在深刻改變著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環境。

  2013年,黨中央提出媒體融合發展以來,新聞單位積極投身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探索融合發展路徑,新聞輿論工作呈現新氣象。2018年2月9日,《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7—2018)》指出,2016—2017年,在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的積極帶領下,我國媒體融合進入新階段,傳統媒體主動轉型,發揮內容優勢,「中央廚房」、全媒體平臺、大數據應用、新聞客戶端等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創造了許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興媒體品牌,並且不斷創新體制機制,讓更多優秀的全媒體人才脫穎而出,讓新媒體的輻射面更廣,輿論引導力更強,融合傳播力更加突出。主要體現在:一是主流媒體傳播陣地得到拓展。傳統媒體積極向網上發展,新媒體布局初步形成,覆蓋用戶大大增加。二是融合新聞生產能力明顯提高。主流媒體發揮內容資源優勢,加強融媒體內容創作生產,推出了一批「現象級」融媒體產品,形成了一批有影響的新媒體品牌。三是融合傳播技術廣泛應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運用到全媒採編平臺構建之中,移動直播、H5應用等技術在採編製作環節普遍採用,機器人寫稿、無人機採集、虛擬實境等技術從無到有,實現了新突破。四是融合發展引領新聞傳播創新。各媒體探索運用全媒體多樣化傳播形式、分眾化互動式服務方式、大眾化生活化話語表達,推動了新聞傳播全方位創新。

  當前,網際網路正加速重構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國際主流媒體轉型發展不斷加速,對我們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只有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加快構建和發展技術先進、傳播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才能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傳播能力。

  從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兩個角度看媒體融合發展的方向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都是黨和國家新聞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各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實現融合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媒體融合發展究竟應該朝什麼方向走,需要從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兩個角度看。

  一方面,傳統媒體要充分利用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傳統媒體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傳播環境中繼續生存,源於其內容生產上的優勢。以紙媒為例,我國的紙媒特別是黨報,在新聞信息內容上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新媒體上的不少內容都來源於紙媒。傳統媒體擁有較高專業素質的內容生產團隊和科學嚴格的內容生產流程,確保新聞產品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在新聞產品生產方面,通常是在深入採訪、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全面詳細客觀解讀,生產出高質量的新聞產品。媒體傳播,內容是根本。媒體融合發展就是為了使傳統媒體的內容和新技術、新平臺、新渠道結合起來,更好地擴大生產和傳播。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傳統媒體需要充分利用內容生產優勢,打破傳統生產模式,不斷推動內容創新,根據自身定位,瞄準特定受眾群體,對內容的外在形態、組織方式、運營思維、生產機制等進行組合創新,通過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把傳統媒體的品牌價值向新媒體領域平移、拓展和強化,不斷取得新成效。

  另一方面,新媒體要充分發揮技術優勢驅動媒體轉型升級。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多點覆蓋、快捷高效的特徵,特別是微傳播,各種微內容、微信息高速流動、跨平臺流動,使得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能夠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受眾,極大地增強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和影響力。新媒體具有較強的互動性,有利於增強受眾的參與度。傳播終端的多樣化為新媒體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傳播形式,特別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手機作為傳播終端的優勢更加凸顯。技術與內容互為支撐、相互融合,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共同構成核心競爭力。媒體深度融合,要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新的傳播技術和社交化、分眾化、精準化等新的傳播理念,可以有效實現內容與技術相互支撐、內容與渠道有機結合,給傳統內容資源帶來新附加值,不斷提升內容傳播的有效性和感染力,增強媒體信息內容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是要解決好「如何融」的問題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場深刻變革。如何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還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從「相加」到「相融」,關鍵是要解決好「如何融」的問題。

  必須遵循內在規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強化網際網路思維,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重點在新聞傳播的理念上、業務流程上、技術手段上、管理體制上進行融合。要學會運用網際網路思維,科學謀劃和推進融合工作。要講科學性,充分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去改造傳統媒體,科學設計、科學構建、科學實施,不能盲目跟風。要適應新興媒體傳播的特點,樹立搶佔先機的意識,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資源,在信息傳播中佔據主動、贏得優勢。要適應新興媒體充分開放、充分競爭的特點,強化市場觀念,做大做強自身品牌。堅持實事求是、講究科學精神,才能真正融出活力和競爭力。

  以機制創新為動力。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關鍵要深化體制改革,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為融合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媒體管理體制,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理順管理體制,破除制約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壁壘,對網上網下、不同業態進行科學管理、有效管理,使傳播秩序更加規範,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要推動媒體資源整合,創新工作流程、重組生產架構,打破原有的條條框框,著力解決功能重複、內容同質、力量分散的問題,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解放新聞生產力。

  要強化技術支撐。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要做好,就要始終保持技術敏感,對於新技術要有了解的興趣、接納的態度、運用的能力,以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要始終瞄準先進技術、可用技術,及時將其融入到新聞採集、製作、傳播全過程,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構建全媒採編發平臺,建立與新技術相適應的新聞產品生產線,實現新聞信息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多次運用。運用移動直播等技術提升採編能力,利用H5應用、虛擬實境等技術豐富表現形式,以先進技術引領轉型升級,贏得融合發展未來。

  重視全媒人才培養。媒體的核心優勢是人才優勢,人不僅是融合發展的主體,也是融合發展的對象。從「相加」邁向「相融」,歸根到底要靠人才。要通過多種培養方式,加快推動現有人員向全媒記者、全媒編輯、全媒管理人才轉型。加強後備人才儲備培養,高校新聞院系要增加全媒人才的教育培養,為新聞戰線源源不斷地培養輸送全媒人才。要探索建立融合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職級晉升制度、薪酬分配辦法,著力解決用人體制、人員身份不同的問題,進一步完善用人體制、優化人才環境,提升從業人員的事業心歸屬感,吸引凝聚全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經營管理等方面人才。(作者:翟月熒)

相關焦點

  • 從「相加」到「相融」 夯實主流媒體輿論陣地
    朔州市融媒體中心的成立,開啟了我市媒體傳播從「相加」走向「相融」的新徵程,也是我市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融媒發展歷次重要講話精神、踐行主流媒體使命擔當的具體體現。新成立的融媒體中心將以總編調度中心、全媒體採編平臺、全媒資源庫等共同組成的「中央廚房」為核心,重構新聞採編生產流程,生產全媒體產品,全面提高內容供給、產品生產、信息傳播和服務能力,著力打造集融媒體服務、智慧化傳播的區域性一流的主流媒體。
  • 「相加」到「相融」 「民聲」務「民生」
    「相加」到「相融」 「民聲」務「民生」 瀋陽日報
  • 高校媒體發展須從「相加」邁向「相融」
    高校宣傳部門要增強為什麼融的緊迫感,自覺提高政治站位,搶佔校園輿論制高點,始終堅持導向為魂,以確保校園輿論的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如何推進高校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相「加」容易相「融」難。高校要把「師生在哪裡,我們就到哪裡;師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樣的服務」作為理念,把「吸引師生、發展師生、集聚師生」作為抓手,將其貫穿媒體融合發展的全過程。為此,在推動媒體融合方式上,高校可以創新「新聞 校務 服務」模式。
  • 構建電力融媒指數評價體系 大力提升企業整體宣傳質效
    構建融媒指數評價體系 提宣傳質效 來源:​《中國電業》 時間:2020-12-01 16:00 構建電力融媒指數評價體系 大力提升企業整體宣傳質效
  • 260多位傳媒業界、學界精英齊聚金陵,探尋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之路
    聚焦「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 牢牢佔據傳播制高點」,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把握大局、探討趨勢,共尋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發展之路。瞭望時代,彰顯媒體責任擔當2019年至2020年,有太多值得回顧和記憶的事情,也有太多值得感動和銘記的瞬間。
  • 構建中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三個重心
    對技術的迷信與盲目追逐是技術決定論主導下出現的必然現象,也較為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和重複建設,這一現象在新媒體、融媒體行業發展中尤為明顯。對技術的冷思考與理性分析對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尤為重要。全媒體技術新體系的研發是中國特色的媒體格局與科技生產力的有機結合,體現了新型媒體技術之間互為補充、相互關聯的宏觀結構性關係。
  • 中國傳媒年會|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探索媒介融合發展,8位行業大咖...
    傳媒產業藍皮書、媒體傳播格局、主流媒體轉型,網際網路下的全媒體體系構建 崔保國認為我國的傳媒需要轉變發展理念,重新理解全球化時代的新聞與傳媒,在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兩個維度上構建現代傳媒治理體系和體制。同時,國際大變局下新聞從業者既要面對現實,又得發揮現實道義精神,具備「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使命和信念感。
  • 山東電力構建新時代「三型一化」現代企業黨建體系
    山東電力構建新時代「三型一化」現代企業黨建體系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2020-10-12 10:16 高質量發展注入「紅色動力」——國網山東電力創新構建新時代「三型一化」現代企業黨建體系張彬 趙希希 於金標  實踐是理論之源,理論是實踐指南。
  • 國新辦副主任: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
    視頻:國新辦副主任: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時長約9分55秒騰訊財經訊 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於3月26日-29日在中國海南博鰲舉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在「亞洲媒體合作會議」上致辭,他表示全媒體時代媒體傳播平臺工作流程都要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的階段,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亞洲媒體要突破固有的思維,用融合的新理念制訂發展策略,開展傳播實踐,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
  • 網絡傳播雜誌:媒體融合,到底「融」什麼?
    在「智媒」和「智網」時代,大力推進媒體融合從形式相加到內容相融,從莫測變量到可控增量,從宏觀趨勢到主動選擇,方能順應國家方略和時代要求,也才能構建貼近人民的優質內容。  媒體融合首先要從「融」科技入手,佔據新媒體、新技術的制高點進行平臺優化和建設、內容生產和分發、價值聚合與表達。媒體不僅是新觀念的傳播者,也應是新技術的實踐者。
  • 翁傑明:構建5G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 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原標題:翁傑明:構建5G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 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委員翁傑明2019年12月30日表示,發展5G
  • 【思享家】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更好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難以與受眾相融的話語表述,容易造成「對牛彈琴」的對外傳播效果,缺乏吸引力,給國際社會造成刻板印象,從而帶來負面作用,不僅削弱了對外宣傳的功效,而且還損害了中國話語體系的聲譽。  二是學術話語尚未形成體系。
  • 中國現代傳播體系的全球建構
    呂莎 金輝     「為適應國際傳播發展需要,我國應建設覆蓋全球的國際傳播體系。」    在全國第一屆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明確表示,「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現代傳播體系,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國際傳播力,打破西方媒體壟斷格局,已經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
  • 打造高效多維的融媒體傳播矩陣
    融媒體時代的軍事媒體融合,不是信息傳播內容、形式、手段的簡單重組整合,而應該緊貼部隊建設發展和職能使命任務實際,樹立跨界思維,實現從「皮」到「核」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化的深度融合。特別是隨著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出現,構建新的傳播平臺、渠道、鏈條,以技術為內容生產「賦能」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類技術的關鍵點我理解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媒體融合技術。要將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雜誌等媒體與現代的網絡媒體有機高效融合,就必須依靠媒體融合技術打破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間的壁壘。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理論體系
    外部世界對於中華文化的重新審視,客觀上要求包括理論研究者在內的中國對外傳播主體進行創新探索,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觀念和體系,並進行深入闡釋和廣泛傳播。我們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並在實踐中對其進行補充、拓展、完善,形成創新性的思維和話語,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理論體系。
  • 蔡赴朝:發展現代傳播體系 提高先進文化影響力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必須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這是黨中央根據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對宣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
  •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出版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新書發布會在北京林業大學舉行。(韓琳 攝)本書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我國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進行了研究探討,既闡釋文件的深刻內涵,又分析面臨的實踐問題,圍繞深入全面理解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頂層戰略,進一步探討了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若干問題
  • 安遠縣融媒體中心揭牌成立 - 區縣動態 贛州市人民政府
    12月10日,安遠縣融媒體中心在縣科教大樓正式揭牌,縣委書記嚴水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方飛共同為安遠縣融媒體中心揭牌,縣政府副縣長鍾琳出席揭牌儀式。安遠縣融媒體中心的成立標誌著我縣邁出了探索媒體融合發展、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大合唱的新步伐,實現了新聞輿論宣傳工作從「相加」到「相融」的重大變革,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
  • 西華融媒:創新機制 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
    西華縣融媒體中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宣傳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央、省、市關於推進縣級融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立爭把我縣融媒體中心建成能夠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的黨的理論宣傳陣地,講好西華故事、傳播西華聲音。創新機制,精益求精,全力構建全媒體傳播新格局。
  • 火塘夜話丨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 高質量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媒體融合的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在做好「相加」工作時,必須堅持內容導向為魂、技術引領為要、創新管理為本,以全媒體傳播體系高質量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內容建設永遠是根本性的任務,要始終把內容建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一方面,要以群眾呼聲為內容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