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修心?修行為什麼要修心?

2021-01-10 水往雲來

在佛陀的眼裡,整個社會都是由因緣所構成。阿含經裡有這麼一句話:「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也就是說,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緣分所牽引著,不停地發生著各種聯繫。這種聯繫,還不止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還存在著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聯繫。正因為如此,整個社會才能進行有序的演變。

《華嚴經》中說:「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如果沒有事情的起始,就不會有結果。這個起始,就是一個人造下的業。無論善業還是惡業,都是因緣而起。因為有業,所以必然會有一個結果,所以也稱之為「業果」。一個人不造下業,也就是不造前因,就不會有後面的業果。這種業果,無論歷經多少劫,它都不會消亡。

佛教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為什麼菩薩會畏因呢?其實菩薩並不畏因,她是心無所動的。看起來好像不會與任何人發生因果關係,就好像是怕一樣。而凡夫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業,甚至在《地藏經》中說:「我觀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一生,始終在造業和還業當中打轉,無法脫離這種終極的循環。因為造了業就要還,在還的同時又會造下新的業。

但是,如果一個人與佛有緣,他的人生就會發生一些細微的改變。最後逐漸由細微慢慢擴大,最後能證得涅槃。

我們在世俗中生活,所有的事情,都存在一個心念的問題。一個人不斷發出好的念頭,他就會造下善業;一個人不斷地發出壞的念頭,他就會造下惡業。所以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意思是你的行為是你的念頭所主導,在好的念頭下,你就會做好事;在壞的念頭下,你就會做壞事。

所以修行,就是先要改變人的心,這就叫修心。

而如果一個人能發現這一點,不斷地給自己加強善的念頭,就會不斷給自己造善業。佛教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個原理。當一個人做的善事越來越多,他的惡念幾乎就不存在了。到最後,他就會進入涅槃。因為他已經沒有惡的東西了。在佛教中,一個沒有惡念的人,就是清淨的人,無染的人。像這樣的人,就應當去無染的地方,比如極樂世界、琉璃世界等等,去這些地方享福。

這就是佛教中一直要人修行的原因。但是很多人,未必知道其中的這個真相。

這個世界還存在一個現象,你越趨向善良的時候,你所接觸的人群、事物,都是善良的。到了那個時候,你的眼裡,就只有善良。當一個人善心越來越大的時候,即使有人欺負你,你也不會去還擊。那個時候你就發現,並不是你不還擊,而是你發現欺負你的人,其實內心很苦。而且會發現,他為什麼會欺負你呢?因為你有他沒有的東西。而這種東西,你給他,他也無法得到。真的有一天他得到了,卻無法享受,甚至更痛苦。這就是中國人講的「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很多人說,求不得是一種苦。其實,求到了,但是你享受不了,會更痛苦。因為你的心,無法讓自己安然地享受那份得到。所以修心,就是要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加坦然,變得更加淡然。來則受之,失則受之。無論得失,都無法牽動自己的那顆心。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真正的修心,就是要讓心達到這個地步。達到這個地步有什麼好處呢?

剛才說「菩薩畏因」,一個人達到心無所動的時候,就不會再造下新的業,也就不會有因。那麼面臨他的,就只有果。當他把所有的業全部償還完畢,沒有了任何緣分的時候,就跳出了這個由因緣所構成的娑婆世界了。就這麼簡單。

所以,佛經中在「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後面還有這麼一句:「因緣生滅法,佛說皆是空。」因為他不具備這個世界的因緣了,所有的因緣了盡,就稱之為「不受後有」,達到這個地步,最少他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了。

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只有修心,才能真正跳出因緣的生滅。

相關焦點

  • 修行不如修心
    現代社會崇尚修行的人很多,尤其是宗教界。在佛教界有一個加措活佛,他寫了一本很暢銷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說「修行就是修心」。由此,很多人把加措活佛這句話理解為「修行」與「修心」是一回事。其實,這種理解是不準確的。
  • 人生修行,修身修心
    有的人走了歧途,沒有扛住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也泯滅了自己的善良天性,做一些蠅營狗苟或是偷雞摸狗的事情,他們的人生,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人生最好的修行,要修身又修心,身要立得正,要擁有足夠讓別人信服的品質,心要足夠強大,足夠溫和,有能力承受和應對世上的一切。
  • 渡人先渡己,修行先修心!(經典)
    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都是有緣由的!渡人先渡己,修行先修心。其實,我覺得,我們無需想著如何去渡人,先想想如何渡己吧,先想想如何修心吧。渡己已是不易,要渡人,更是難上加難。能渡人者,必先自渡,會修行者,必先修心。修好心,或許就是自渡吧!
  • 對修行修心的一些思考
    但是,不管哪一種,你都應該分批分點位布局股票了,因為我們無法確定到底走哪一種情況。綜上所述,無論是中線,還是短線,都支持行情開始上漲趨勢,所以,月底是布局機會,當然股票不是都同步的,有些慢點的是在下月初,有些走得快點的,則是今明兩天。炒股與修行說起這個話題,我是把炒股作為一種修心修行的場的,對,這就是一個場,處處可修行,事事可修心。
  • 人生的智慧:一切修行,歸根結底都是「修心」!
    最近突然非常想寫一篇修心的文章。因為憑著我自身的經歷與對書籍的感悟,我覺得一個人修心真的太過重要。人生的苦,在得與失之間,花謝芳不敗,心靜福自厚。修行之人常常在靜中將幸福邂逅。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每個人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經歷一番,又光禿禿地離開。這個過程是一場旅行,更是一場修行。
  • 真正的修行,離不開修心!
    真正的修行,離不開修心。真正的修心,離不開佛經的指導。人生如夢幻,在夢幻中,你永遠無法體會真實是什麼樣的。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要看見真實的存在,就要使自己修到真實的境界。道家稱之為真人,佛家則稱之為佛。佛家將事物的存在,稱之為空,也說人世間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
  • 沒有那麼複雜,佛教修行其實就是修心
    佛教其實很簡單,沒有那麼複雜,佛教修行其實就是修心,把心弄乾淨了,自然就靜下來了,最後不佛而佛。佛教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修心而出的方法,以及在修心過程中的感受,不管是滅帝還是涅槃,都是不同時間不同層次的感受,沒有感受也是一種感受,佛法中所有的名相和說道都是臨時設的支點而已,否則就沒法說了,要不然的話佛主為什麼講法講到最後說自己什麼都沒有說呢?就是這個意思,是手指月,並非手是月也。
  • 修行貴在修心
    風箏會飛,是因為逆行;人要成長,是因為逆境;能走多遠,看與誰同行;是否成功,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一個人唯有內心豐盈堅定安靜澄澈,才能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
  • 修心——人生修行之路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人在做天在看!天是自然,是宇宙法則。 在江山聖石文化傳統教育基地,心書萬張江山盛世圖,願祈天天眾生安。心書是用心中的力量閉眼書寫&34;海到盡頭天是岸,山至高處人為峰&34;山高人為峰,海闊心無界"的說法。人生是一次修行之旅,睜眼看世界苦海無邊,閉眼修內心回頭是岸。
  • 離開了肉團心,還能修行嗎?修心,不是修它
    修心,離不開肉團心。修行人都知道,修心雖然不修肉團心,然而修心卻離不開這個肉團心。為什麼?因為修行人所修的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那在哪裡呢?說不離方寸有一大好處,即當我們進行觀想的時候,可以聚焦在一個點上,使修行容易進入一行三昧。
  • 修心,永遠都是最原始的底層邏輯
    修心,就是奠基,就是底層邏輯,就是精神文化層面的DNA。先奠定一套政治正確的主作業系統,就是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樣,以後的修心修身就有了基礎。比如,有人說自己一定要修佛法,為什麼要修呢?是為了長生不老,還是為了普度眾生,還是為了自己喜歡,還是因為什麼原因?
  • 學佛是修行,修行即要修心,而修心之事何其之難
    反覆的研讀這短短的十二個字,捫心自問要做到真的好難。說到底,能領悟一個道理和能按照這個道理去做事,完全是兩回事。斷斷續續的寫下自己的學佛心得,發表在百家號裡,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評論。有的在針對具體的一段佛經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覺得寫下的東西根本一無是處、有的看後念一句阿彌陀佛,求佛祖保佑。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
    一個人內心足夠強大,無論外界發生什麼,都能從容應對。而強大的內心,需要一點點去修行,《格言聯璧》有言:「鬧時煉心,靜時養心,坐時守心,行時驗心,言時省心,動時制心。」做到這六點,人生才能內心強大,無往不利。
  • 出道仙,一切唯心造,修行即修心
    修行,談到修行,很多人以為修行就是吃齋念佛、參禪打坐、誦經拜佛、做慈善工作,甚至是修一些神通、特異功能等等,其實所謂的修行,並不玄妙神秘,簡單來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身體、語言、行為、心念的偏差之處,無論通過任何方法,只要能達到這個最終目的,都是修行。
  • 佛說——人所有痛苦源於心,修行就是修心
    人在於心,人生就是修心,一些時候,心中莫名舒暢,整個人生龍活虎,有了無限活力。一些時候,心中莫名難過,整個人無精打採,毫無生氣。可外界什麼都沒有改變,只是心中莫名其妙生出來的感情左右了整個人,整個人完全讓心控制了。佛說,人生一切苦難起源於心,要想脫離苦海,唯有修心。也是,有些事,心把它想得無路可走,便失去了希望,其實沒有那麼糟糕。
  • 修行先修心,渡人先度己
    給予什麼,得到什麼。算計什麼,失去什麼。渡人,等於渡己。你對別人的舍,有朝一日,便會反饋到你身上!渡己,等於渡人,嚴於要求自己,成就自己,便有更用武之地。人和人,不同的個體,不同的經歷,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辛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負重。
  • 修行,先修心;渡人,先渡己
    人生是一場修行,其實,修正的是自己的一顆心,心正了,行就正了;心明了,人就不累了,心是修行的根本,所以,修行先修心。修心是一輩子的過程,靠悟,當你經歷的多了,看到的多了,遇到的多了,自然會有所領悟,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修的心也不一樣。
  • 修行與修心的三種方式
    是得,要想除掉地上的雜草,最有效的方法,是種上莊稼。要想除掉心中的雜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堅持正念!我們常說人生是一場修行,真正的修行,從修心開始!1、修行的方式之一:學會讓心靈樂觀積極。都說忙碌是治療矯情的良藥,都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讓自己保持陽光向上的心理,不抱怨、不消極。始終讓美好的想像與言語將心靈佔據,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樣修行出來的人生必將美麗!2、修行方式之二:學會讓心靈歸零。
  • 南懷瑾大師:修行不過修心,這三個字告訴你修心的關鍵
    佛說,人生是一場修行。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所傳之理,都不過是教導人們如何修行;所謂修行,最重要的便是修心。修行的三重境界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自己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此三重境界便是大師對修心境的三層認識,也是我們修行路上的必經之地。
  • 《煩惱好》煩惱用以修心
    《煩惱好》煩惱好,煩惱用以修心,百鍊千錘,修得平靜心。可最終,這煩惱到底是沒了,還是習慣了?都好!是有是無的,誰在乎。天塌了也好,一起死,誰也別想跑。人活著就是在修行,人死了是另一種形式的修行。修行到底是個啥?修行就是大道理,修行亦是扯犢子。修行是讓自己更好,亦或是承受更糟。修行是修得內心平靜,亦或是容忍聒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