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陀的眼裡,整個社會都是由因緣所構成。阿含經裡有這麼一句話:「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也就是說,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緣分所牽引著,不停地發生著各種聯繫。這種聯繫,還不止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還存在著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聯繫。正因為如此,整個社會才能進行有序的演變。
《華嚴經》中說:「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如果沒有事情的起始,就不會有結果。這個起始,就是一個人造下的業。無論善業還是惡業,都是因緣而起。因為有業,所以必然會有一個結果,所以也稱之為「業果」。一個人不造下業,也就是不造前因,就不會有後面的業果。這種業果,無論歷經多少劫,它都不會消亡。
佛教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為什麼菩薩會畏因呢?其實菩薩並不畏因,她是心無所動的。看起來好像不會與任何人發生因果關係,就好像是怕一樣。而凡夫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業,甚至在《地藏經》中說:「我觀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一生,始終在造業和還業當中打轉,無法脫離這種終極的循環。因為造了業就要還,在還的同時又會造下新的業。
但是,如果一個人與佛有緣,他的人生就會發生一些細微的改變。最後逐漸由細微慢慢擴大,最後能證得涅槃。
我們在世俗中生活,所有的事情,都存在一個心念的問題。一個人不斷發出好的念頭,他就會造下善業;一個人不斷地發出壞的念頭,他就會造下惡業。所以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意思是你的行為是你的念頭所主導,在好的念頭下,你就會做好事;在壞的念頭下,你就會做壞事。
所以修行,就是先要改變人的心,這就叫修心。
而如果一個人能發現這一點,不斷地給自己加強善的念頭,就會不斷給自己造善業。佛教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個原理。當一個人做的善事越來越多,他的惡念幾乎就不存在了。到最後,他就會進入涅槃。因為他已經沒有惡的東西了。在佛教中,一個沒有惡念的人,就是清淨的人,無染的人。像這樣的人,就應當去無染的地方,比如極樂世界、琉璃世界等等,去這些地方享福。
這就是佛教中一直要人修行的原因。但是很多人,未必知道其中的這個真相。
這個世界還存在一個現象,你越趨向善良的時候,你所接觸的人群、事物,都是善良的。到了那個時候,你的眼裡,就只有善良。當一個人善心越來越大的時候,即使有人欺負你,你也不會去還擊。那個時候你就發現,並不是你不還擊,而是你發現欺負你的人,其實內心很苦。而且會發現,他為什麼會欺負你呢?因為你有他沒有的東西。而這種東西,你給他,他也無法得到。真的有一天他得到了,卻無法享受,甚至更痛苦。這就是中國人講的「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很多人說,求不得是一種苦。其實,求到了,但是你享受不了,會更痛苦。因為你的心,無法讓自己安然地享受那份得到。所以修心,就是要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加坦然,變得更加淡然。來則受之,失則受之。無論得失,都無法牽動自己的那顆心。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真正的修心,就是要讓心達到這個地步。達到這個地步有什麼好處呢?
剛才說「菩薩畏因」,一個人達到心無所動的時候,就不會再造下新的業,也就不會有因。那麼面臨他的,就只有果。當他把所有的業全部償還完畢,沒有了任何緣分的時候,就跳出了這個由因緣所構成的娑婆世界了。就這麼簡單。
所以,佛經中在「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後面還有這麼一句:「因緣生滅法,佛說皆是空。」因為他不具備這個世界的因緣了,所有的因緣了盡,就稱之為「不受後有」,達到這個地步,最少他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了。
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只有修心,才能真正跳出因緣的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