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2020-12-05 騰訊網

文 | 李思圓

夫唯不爭,故無尤。

有這樣一句臺詞:「有時候不爭,比能爭、會爭之人有福多了。」

其實,越是智慧的人,越「不爭」。

不爭鋒芒

避災禍

有一句古話說:「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

有時,一個人太顯山露水,終會招來橫禍。反而,一個人越懂得藏鋒守拙,才能急流勇退。

漢高祖劉邦手下,有一個謀士張良,他不僅才智過人,功勳顯赫,並且為人處世極為低調謙卑,毫無邀功之意。

一次,劉邦要廢掉太子劉盈,於是呂后派人求張良幫忙,張良在無法推脫之下,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

劉邦原本非常崇敬這四個人,見此境況,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棄廢太子的念頭。

呂后派人向張良致謝,張良卻回絕:「這都是皇后的高見,與我何幹呢?」

並且讓人轉告皇后,不必再提起此事。

呂后聽了使者回話後說:「張良不居功是小,棄智絕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謀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測,非我等可以窺伺得了的。」

後來劉邦病故,呂后專權,許多朝中重臣或被殺,或被貶,唯獨張良做到了明哲保身。

有一句話說:「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一個人越有功勞,越不能去彰顯。

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他人的嫉妒和防備,還會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災禍。

反之,懂得平和為人,低調處事,不僅可以躲過明槍暗箭,也會讓自己遠離紛爭禍害。

不爭意氣

謀大局

蘇軾曾說過一句話:「君子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一個人想要成大事,就不能衝動,更不能意氣用事,有時你去爭了眼前的對錯,反而會耽誤遠大的志向。

曾國藩20歲左右求學衡陽時,同舍裡有一個叫楊甫瑞的同窗,依仗家裡的權勢,平時十分驕橫。

有一次,曾國藩坐在窗前,就著窗外的光線大聲朗讀《左傳》,讀得正專心,突然聽到有人大聲吼道:「曾國藩,你把窗戶的光都擋住了,我怎麼看書呀,還不趕緊挪開!」

其實楊甫瑞並未讀書,而且他的床靠著窗戶的另一側,但曾國藩沒有理論,把凳子移到自己的床前,重新讀起來。

正是憑藉這份難得的隱忍,曾國藩才能學有所成,最終走上仕途之路,成為晚清將帥之才。

有一句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他人的為難和刁難,但你越是去爭辯,越是去較勁,最終越會害了自己。

但當你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最重要的事上時,才能真正長自己的實力和本事。

不爭強盛

少煩憂

人活在這個世上,什麼人都會遇到。

並不是所有人,你都可以去論高下。也並不是所有人,你都可以去講道理。

尤其,遇到蠻橫之人,你越去相持,越去爭執,越會陷入無止境的糾纏之中。

北宋名相富弼,以才華出眾,文採斐然著稱。

一次有人把他堵在街上,甚是趾高氣揚:「聽說你才學淵博,能否答我一問?」

面對對方的挑釁,富弼面無慍色,反而溫聲答道:「可以,您請說。」

那人繼續問道:「若有人公然辱罵你,你該如何應對?」富弼故意思考了好一會,回道:「我會假裝沒有聽見。」

那人嗤笑一聲,將他大肆奚落了一番,然後轉身離去。

見主人受此侮辱,一旁的僕人急了:「這人如此無禮,為何不見您反駁?」

富弼平靜地解釋道:「此人輕狂,與他駁辯,定會愈演愈烈,最後不論誰輸誰贏,都勢必有人不服。何況他既能當街挑釁,足以見其心胸之狹窄,若繼續爭論,日後必定另有糾纏。與其如此,不如不辯。」

《倚天屠龍記》裡有一句話:「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當一個人屏蔽了外界的幹擾,諸多的是非煩惱也將會遠離他。

不爭功名

得自在

南懷瑾曾說過一句話:「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爭,是人生至境。」

許多時刻,我們以為佔有越多虛名和浮利,就越成功、越滿足、越幸福。

當一個人越放得下這些身外之物時,反而活得越灑脫、越自由、越通透。

作家劉震雲在菜市場買菜時,得知自己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而且出版人還告訴他,獎金比過去高。

但他卻沒有表現得多麼激動和亢奮,而是風輕雲淡地決定,買比茄子貴一點的西紅柿,回家做打滷面。

其實,無論獲不獲獎,對劉震雲來說都沒太大影響。他的生活該怎麼過,還是會怎麼過。

在《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少則多,多則惑。」

一個人去爭得越多,束縛他的東西就會越多。他求得越少,反而困擾他的東西就越少。

2011年,屠呦呦先生在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許多人慕名前來採訪,甚至對其大肆宣揚。

她卻很淡然地說,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奪利,她不在乎那麼多。

其實,人的欲望和貪心,是無止境的。當你不去爭所謂的名,所謂的利,該來的還是會來,屬於你的還是屬於你。

在《菜根譚》裡有一句話:「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越是愚鈍者,越喜歡爭,最後兩手空空,徒勞無功。

越是聰慧者,越不去爭,反而活成最大,人生贏家。

與朋友們共勉。

相關焦點

  • 不爭,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南懷瑾曾說:「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爭,是人生至境。」世事紛擾不休,人人都想在大千世界裡爭個高下。但唯有心寬似海,風平浪靜,才得以保全自我,暗香盈袖,自在人間。不知不覺中,你變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樣子,這才是「敵人」對你最大的傷害。一次採訪中,主持人問余光中為何面對李敖的語言攻擊從不回應。 余光中說:「他一直罵我,我則保持沉默,這說明他的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 不爭,才是一個女人最大的智慧
    01 不爭,是女人最大的智慧知乎上曾看過這樣的一個問答:最聰明的女人是什麼樣?其中一名網友的回答,獲得了無數網友的認可,她說:最聰明的女人不是會說話的,不是會賺錢的,而是不爭的人。也就是在吵架的時候退後一步,不爭,在利益面前退後一步不爭,在意見不合的時候退後一步不爭。這才是一個真正聰明的女人,也是一個女人最大智慧。是啊!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爭就會獲得更多,於是我們不顧一切地去爭,可是最後發現什麼都沒有,甚至連最開始得到的都會失去。
  • 人生三不爭:不爭對錯,不爭輸贏,不爭得失
    南懷瑾曾說:「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爭,是人生大智慧!人生最簡單的活法,就是不爭。心簡單,人才能簡單;人簡單,日子才能簡單;而日子簡單,人才能活得輕鬆自在。楊絳在《我們仨》裡分享過這樣的故事:「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
  • 爭與不爭,智慧其中
    孔子在《衛靈公》中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意思是君子矜持、自重而與人無爭,合群而不結黨;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記錄著名外交家晏子的話:「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淮南子·道應》中也說:「爭者,人之所本也。」
  • 人到中年簡單點,不爭,不辯,不炫耀,才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
    人活一世,不易且短暫,到了一定年紀,就要沉澱自己的心,靜觀事態變遷,做人簡單一點,別奢求太多,不爭,不辯,不炫耀。走著走著,我們就會明白心寬似海,風平浪靜,不爭不辯不炫耀才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笑過,哭過,痛過,樂過,經歷了風雨,走過了坎坷,體會了人情冷暖,感受到了世態炎涼,漸漸明白了,做事,盡心盡力就好;做人,問心無愧就好。
  • 楊絳:與誰都不爭,才是真正大智慧的人
    由於了解而不爭,是一種豁達。02 知理而不爭,是一種智慧不管佔不佔理,只要開口爭論,根本就沒有贏家。與層次不同的人,不必爭論,因為不管如何辯論,永遠都不會有結果。03 因理解而不爭,是一種智慧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有著深厚的友情,是真正的好朋友,他們倆之間有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相傳的佳話。管仲家裡比較窮,而鮑叔牙家境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 【不爭】是最大的格局
    由此可見,不爭才是最大的爭!為人處世中,爭與不爭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若能擁有「水德」,做到善利萬物而不爭,那就是有大格局之人。不爭,是一個人的氣度明代大儒王陽明之所以能成為心學專家,在哲學等方面成就卓越,也是因為他的「不爭」。
  • 老子:有一種智慧 叫不爭
    如果只有一種方法可以得到爭論最大的利益,那麼就是避免爭執,爭論。不爭,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謀略。曾國藩評價郭子儀:「立不世之功而終保名者,千古唯郭汾陽一人而已。」史書說郭子儀:「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侈而人不非之。」可以說將郭子儀以退為進的不爭智慧評價到了極致。俗話說,欲望是沒有止境的,無論怎麼爭搶都無法滿足欲望名利。
  • 《道德經》以水喻道:靜而不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水總是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低洼之地,這樣拼的,最接近於「道」。
  • 《道德經》以水喻道:靜而不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水總是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低洼之地,這樣拼的,最接近於「道」。
  •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云: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所謂為而不爭,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堅守規矩,遵循生存和發展規律,不違背規律,淡定從容的面對一切結果,這樣做,天道會讓你有所得。做到為而不爭,就要戰勝自我,不強求完美,不主觀臆斷,否則只會適得其反。要自覺提升自己,保持淡定和從容,不爭鬥,不好勝,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否則,急功近利,做了不該做的事,說出不該說的話,必會然事與願違,得不償失。
  • 一日一道 | 道家經典:爭與不爭的智慧
    道家情懷,以及人生哲理透露出來的也就是兩個字「知守」。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而生活中我們更能直觀表現的,也是「知守」二字。
  • 範蠡人生八智慧,卻不爭名利,不慕前途
    導語: 範蠡人生八智慧,卻不爭名利,不慕前途提到聰明,可能在這個春秋時期能人很多,有智慧的人也很多,但是我不能說他們是幸運的,因為生在這個時代,有很多的困難需要他們去面對,而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有這樣一個人出現了,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巧妙的化解了很多的危機,也輔助了很多的帝王,獻出了很多的謀略,他的智慧,讓很多人都想要任用他,但是他卻不去爭名利,也不會去奔前途,他的一生過得也算是很平坦,因為他有著一顆很平淡的心。
  • 旦正加措覺者開示:人生是一場修行,不爭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即天地萬物的運行和人的行為都應順乎自然而不能強求,與自然無為的教義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無為不爭」之說。貳學會平淡,便會淡看榮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清淡的日子活出精彩;學會平和,適時清掃心靈汙垢,便會讓腳步輕盈,享受詩意人生。
  • 王陽明:人生在世學會四不爭,才是真正的聰明人,知道哪四不爭嗎
    明穆宗朱載評價他說: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晚清中興4大名臣的曾國藩評價他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王陽明所說的「4不爭」到底是哪4不爭。1、不爭面子王陽明:「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中國有句俗語叫「死要面子活受罪。」中國人最在乎的也就是面子。但是太多人為了面子讓自己活得很累,有些時候不必太好面子,自己心裡越是有底氣的人越不會在乎所謂的面子。
  • 不爭,是一種無言的境界,亦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不爭,是無言的境界,亦是處世的智慧不爭,是一種無言的境界,亦是一種處世的智慧。「學會知而不言,因為言多必失。」古往今來,有的人,為了體現自己的博學,總喜歡在別人的面前言之鑿鑿,以此展示自己的才華。殊不知,言多必失,說多錯多。
  • 為而不爭 實現人生安泰的行為準則
    筆者始終認為,「為而不爭」是所有大律、規律中最能讓人實現安泰的具有基礎意義的一律。「為而不爭」究竟體現了一種什麼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呢?「為而不爭」首先體現的是「為人」的修養和氣度,其中最直接的表現是「謙行」,即「謙卑虛下的德行」,也就是始終應當有靜如止水的心境、虛己待物的器量、融然遠寄的情懷、與世無爭的平和、謙誠藹如的粹美。
  • 佛曰: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
    佛說:「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不爭就是慈悲以平常心應對無常的人生,不爭不辯、不聞不見是大境界,或許俗世中的人們難以貫徹始終,卻可以在生活中充分運用不爭的智慧,不輕易和別人發生爭執,當爭執無可避免的時候,忍一時退一步,讓對方贏,又有何妨?人活著,沒必要凡事都爭個明白。黑是黑,白是白,讓時間去證明。
  • 不爭則善勝,人生之意義?
    近來老是琢磨著人生為何這個問題,也許是年歲越大,經歷越多,對還能活多久,以及在餘下的不多的人生到底尋求什麼,常會陷入沉思中。
  • 《道德經》裡隱藏的領導力法則:不爭,才是最大的爭
    一個有境界,有智慧,有長遠規劃領導者應該怎樣的?首先,他應該是一個「先有付出,再問收穫」的人。領導力,從來不是你去強迫別人,而是你以自己的「無私」,去團結大家,協同奮鬥,為大家擋風遮雨。而從公司層面來講,領導者要更多地放下自己的名利,儘量為員工謀福利,如此,以不爭求爭,結果大家都願意來投奔你,來成就你,是以,事業越做越大,也就不足為奇。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前後相隨,也就是,「不爭,是為最大的爭。」前段時間,我參加了某平臺的話題活動,需要發表相當數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