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大學通識教育的了解,基礎教育學院於2018年9月12日下午14時在大學城校區圖書館二樓學術報告廳開展了「大學與大學通識教育」的學術講座,主講人是來自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的張寒松教授。講座由基礎教育學院副院長陳彩利主持。
張寒松教授圍繞「大學 、上大學 、通識教育」這三個部分內容,結合理論與實例詳細地給同學們解讀了相關知識。張寒松教授提出大學三連問:一問大學是什麼樣的組織?二問上大學該做些什麼?三問通識教育是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張寒松教授
首先,張寒松教授就「大學第一問」與同學們積極展開問答互動。以——梅貽琦的「大學之『大』,不在於有『大樓』,而在於有『大師』的一種經典表述為切入點,指出大學之『大』在於「四大」:大德、大愛、大學問、大師;而大學之「大師」是集「大德」、「大愛」、「大學問」於一身之人;且大學追求「獨立精神,自由之思想」,拜知識為權威;然後又說大學之『學』即「四學」:學府、學人、學術、學業;大學的「學問」、「學業」,決定了大學是新民的搖籃,大學的使命在於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新民。
其次,張寒松教授又以知識的「有用」和「無用」之辯與同學們討論「上大學怎麼學」。告訴同學們「好學」是一種有關「怎樣學」的能力。要做到「好奇」、「好問」、「好思」,在進入大學後,在學習方法上要由「學好」向「好學」轉變。他告訴同學們真正的好學生,是「好學」的學生,是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好問且能問出有意思問題的,並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
最後,張寒松教授提出通識教育的概念、內容、通識課程等來說明大學通識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重大不同,不在於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而在於通識教育是一個忘記、迷惑和再定位的過程。它是「三位一體」的,即價值塑造、能力培養、人類核心知識獲取。對上好大學的第一課,張寒松教授並不單從知識層面闡述,而是帶著自己的體驗與經歷去解讀,他強調:在我們當前的教育中,相對而言,我們更缺乏對人文精神、人格養成和人生發展的教育,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應該成為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必修課。
人物簡介:張寒松,男,漢族,1963年1月生於貴州省遵義縣,1987年7月起供職於貴州大學,1996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大學財政學研究生畢業,現任貴州大學校長助理,陽明學院院長,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浙江省民營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貴州省都勻市政府高級顧問、貴州省會計教學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