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這個中國最知名的收藏大家之一,對和田玉可謂是情有獨鍾。要是有對收藏節目感興趣的朋友,甚至時常能在訪談中看到他給予和田玉高度評價。
有一次,在楊瀾訪談錄節目中,馬未都曾公開宣稱:自己去世前將把自己博物館中的收藏全捐出去。但是,之後又稱,會留下其中一件收藏給予自己的兒子,讓兒子有個念想。據說,其留下的這個收藏就是一塊和田玉!
其實,這也並非是什麼稀奇事兒,以玉傳家,本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不僅馬未都先生選擇留一塊和田玉,給自己的孩子;王剛,這個自稱收藏界最好的演員,演員裡最好的收藏家,也曾送給兒子一塊天價和田玉。
為什麼這些知名的收藏家,藝術家,都紛紛效仿古人,以玉傳家,給孩子留一塊和田玉呢?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然道德無形,需以器載,玉不失為一個完美的載體。
中國人自古就有留玉石給子孫當「傳家寶」的習慣,「傳玉」這種傳統文化延續了幾千年,至今也沒有斷。美石為玉,玉是石頭的精華。玉,萃取天地之靈氣,時間越久,反而愈發美麗,成為歲月的見證者。
春秋戰國時期「卞和獻玉」、「完璧歸趙」的故事家喻戶曉,各個諸侯國為了把玉璧據為己有,想盡辦法互相爭奪,一塊玉,它往往要歷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榮辱興衰,才會傳到下一代的手上。
用和田玉傳家,也是旨在通過玉傳承和延續一個家族良好的家風。畢竟,這塊傳家的玉身上,記錄著祖祖輩輩代代相傳的感人故事和美好品質。
家裡的老人把玉石傳給後代,是為了時刻警醒後代,不論貧窮或是富有,發達還是落魄,都要做一個像玉一樣的人,具備溫潤,從容不迫,有氣節,正直善良這些品性。
這也正因了這句:家無玉則不興,家有玉則安。
傳家寶,最富有家族意義、最值得子孫擁有並傳承,它往往體現了家族養成的人格品性,是長久珍貴的精神傳承。
作為「國石」的和田玉,千年磨礪溫潤有方,與華夏文化深為契合。作為傳家寶,那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