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為傳家寶】馬未都捐出整個博物館也要給兒子留塊玉!

2020-09-13 藝術縱覽

馬未都,這個中國最知名的收藏大家之一,對和田玉可謂是情有獨鍾。要是有對收藏節目感興趣的朋友,甚至時常能在訪談中看到他給予和田玉高度評價。

有一次,在楊瀾訪談錄節目中,馬未都曾公開宣稱:自己去世前將把自己博物館中的收藏全捐出去。但是,之後又稱,會留下其中一件收藏給予自己的兒子,讓兒子有個念想。據說,其留下的這個收藏就是一塊和田玉!

其實,這也並非是什麼稀奇事兒,以玉傳家,本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不僅馬未都先生選擇留一塊和田玉,給自己的孩子;王剛,這個自稱收藏界最好的演員,演員裡最好的收藏家,也曾送給兒子一塊天價和田玉。

為什麼這些知名的收藏家,藝術家,都紛紛效仿古人,以玉傳家,給孩子留一塊和田玉呢?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然道德無形,需以器載,玉不失為一個完美的載體。

中國人自古就有留玉石給子孫當「傳家寶」的習慣,「傳玉」這種傳統文化延續了幾千年,至今也沒有斷。美石為玉,玉是石頭的精華。玉,萃取天地之靈氣,時間越久,反而愈發美麗,成為歲月的見證者。

春秋戰國時期「卞和獻玉」、「完璧歸趙」的故事家喻戶曉,各個諸侯國為了把玉璧據為己有,想盡辦法互相爭奪,一塊玉,它往往要歷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榮辱興衰,才會傳到下一代的手上。

用和田玉傳家,也是旨在通過玉傳承和延續一個家族良好的家風。畢竟,這塊傳家的玉身上,記錄著祖祖輩輩代代相傳的感人故事和美好品質。

家裡的老人把玉石傳給後代,是為了時刻警醒後代,不論貧窮或是富有,發達還是落魄,都要做一個像玉一樣的人,具備溫潤,從容不迫,有氣節,正直善良這些品性。

這也正因了這句:家無玉則不興,家有玉則安。

傳家寶,最富有家族意義、最值得子孫擁有並傳承,它往往體現了家族養成的人格品性,是長久珍貴的精神傳承。

作為「國石」的和田玉,千年磨礪溫潤有方,與華夏文化深為契合。作為傳家寶,那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

相關焦點

  • 馬未都留給兒子一塊玉!玉為什麼是中國人的傳家寶
    馬未都,這個中國最知名的收藏大家之一,對和田玉可謂是情有獨鍾。要是有對收藏節目感興趣的朋友,甚至時常能在訪談中看到他給予和田玉高度評價。有一次,在楊瀾訪談錄節目中,馬未都曾公開宣稱:自己去世前將把自己博物館中的收藏全捐出去。
  • 馬未都留給兒子的收藏就是一塊玉!和田玉為什麼是中國人的傳家寶
    有一次,在楊瀾訪談錄節目中,馬未都曾公開宣稱:自己去世前將把自己博物館中的收藏全捐出去。  但是,之後又稱,會留下其中一件收藏給予自己的兒子,讓兒子有個念想。據說,其留下的這個收藏就是一塊和田玉!  不僅馬未都先生選擇留一塊和田玉,給自己的孩子;王剛,這個自稱收藏界最好的演員,演員裡最好的收藏家,也曾送給兒子一塊天價和田玉。
  • 馬未都留給兒子的收藏就是一塊玉!和田玉為什麼是中國人的傳家寶
    馬未都,這個中國最知名的收藏大家之一,對和田玉可謂是情有獨鍾。要是有對收藏節目感興趣的朋友,甚至時常能在訪談中看到他給予和田玉高度評價。有一次,在楊瀾訪談錄節目中,馬未都曾公開宣稱:自己去世前將把自己博物館中的收藏全捐出去。但是,之後又稱,會留下其中一件收藏給予自己的兒子,讓兒子有個念想。據說,其留下的這個收藏就是一塊和田玉!
  • 御璽家:以玉傳家,馬先生留給兒子的收藏是一塊和田玉
    除了馬未都傳玉給兒子,著名演員王剛也曾送給兒子一塊天價和田玉。說到這,可能大家會有疑問了,為什麼這些名人會效仿古人,以玉傳家,給孩子留一塊和田玉呢?古代中國家庭都有家風、家訓,幾乎每一家會有自己的「傳家寶」,如配飾、工具、藏品等,說到傳家寶,中國自古就有一個說法:傳玉不傳金。和田玉的內斂、溫潤、堅忍、不變質等代表著美好品質,所以和田玉被尊稱為「國玉」,因此作為傳家寶是有著深刻的精神內涵。
  • 馬未都:雲南挖玉賭玉成風 炒高黃龍玉
    鳳凰衛視7月26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雲南興起「黃龍玉熱」 挖地三尺求美玉竇文濤:《鏘鏘三人行》,馬爺來了,馬爺現在這人生境界比咱雲淡風清了,我發現,接近四大皆空。人家的收藏都捐給社會了,這傢伙,但是您還得惦記惦記我們,馬爺。我們還得討論一下什麼東西能升值。馬未都:是。
  • 馬未都公開聲明:和田玉是中國最頂級的玉
    從中不難看出,馬未都對和田玉的評價極高,喜愛極深,而這也促使他在自己幾十年的收藏生涯中,對和田玉的收藏下了一番苦功夫。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和田玉會是等級最高的玉呢?以下幾點,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五千年文明史要看和田玉 和田玉在我國至少有8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玉文化的部分主體內容,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 馬未都說隱情:為何沒把觀復博物館捐給國家
    近日,有報導稱,馬未都苦心經營了15年的私人博物館捐出,由基金會管理而不留給兒子,讓記者對馬未都肅然起敬又著實不解。到底是更喜愛兒子還是更捨不得博物館?為什麼不捐給國家而由基金會管理?是記者急於想要的答案。
  • 馬未都要將古董全部捐掉,一點不留給子孫,兒子:為啥不給我留件?
    馬未都是個相信大家不會感到陌生的名字,畢竟他開了整個中國的第1個私人博物館,這讓人們對其印象非常深刻。1981年,26歲的馬未都以1篇叫為《今夜月兒圓》的小說嶄露頭角,後來也直接因此而做了雜誌社的編輯。也因這個緣故,他與王朔、海巖、馮小剛這些文藝界的名人都有來往。
  • 馬未都:什麼才叫玉
    馬未都:什麼才叫玉 玉到底是什麼 玉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玉是投資品 有人說玉是裝飾品 有人說玉是一種寄託 還有人說玉本身就蘊含哲學
  • 為什麼這塊玉要100萬元?就憑這個!馬未都也力挺它
    這種感嘆,也反映出當下市場上的一種現象:消費者不願意為工藝、設計以及創意買單,在他們眼中,一件玉雕就是一塊石頭。一件玉雕的價格,應該就比原料貴一點。原料才是最值錢的,工藝不值錢。工藝到底值不值錢?它們其實是同一塊玉,擺件就是由這塊原石雕琢而成的。從一塊原石蛻變成一件藝術品,是一個艱難蝶變的過程。就以上面這件作品為例,從玉雕師拿到原料到開始構思、設計,再加上期間多次修改和返工,斷斷續續地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 馬未都號稱「玉藏王」,可他所有藏品,都不及這位美國人一件珍貴
    我國有位叫做馬未都的收藏家,他這一生可是獲得了不少稀世珍品,收藏界不少人還尊稱馬未都為"玉藏王"。可是馬未都收藏的這些頂級玉器,都比不上一位美國收藏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馬未都出生於北京,祖籍是山東威海榮成。10年動蕩歲月結束之後,馬未都於北京的四九城內收到了不少好物件。其中有那麼10件玉器,乃是馬未都先生一生摯愛,為此馬未都還給這10件玉器,寫了首著名的《非非詩》。
  • 馬未都決定把億萬收藏全捐給社會,兒子:我只想要一件東西
    當然江山代有才人出,當下新一代收藏大家馬未都也做出了準備「散」文物古董的決定。同楊瀾的採訪中,馬老表示我們作為人和物件不能比,這些文物古董壽命比我們要久遠還要長遠,而縱觀歷史,這些文物無一例外都是在變動不定的聚散之中流傳下來,放在自己手裡的古董對自己是聚,但是放在博物館的古董對社會和國家是聚,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馬未都:最狠的玉器造假,把玉塞入羊的身體裡
    馬未都:最狠的玉器造假,把玉塞入羊的身體裡在中國古代玉是地位的象徵,一塊好的玉石真的可以價值連城,最有名的當屬和氏璧。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已經在江湖行走多年了,這些作假的技巧,可以說很難逃過他的火眼金睛。一些套路也是非常熟悉,馬未都從小就對古董感興趣,這麼多年也差不多摸透了這個圈子。更是聽過或者見過很多常人難以想像的事。馬未都說很多人為了讓玉石看起來更有質感,更加逼真,造假的人會不擇手段把一塊普通的玉石進行處理,最簡單的就是烤玉。
  • ...兒子有意見|馬未都|古董|老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觀復博物館|兒子
    馬未都的古董傳承馬未都,可以稱得上是國內收藏造詣最高的人,作為收藏大家的他在北京建立了國內首個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觀」意為看,「復」意為反覆,世間萬物,只有靜心反覆觀看,方能看清本質,觀復博物館由此得名,在館內擺放用以「反覆觀看」的大多是他的個人收藏。
  • 拒絕古董商大價錢收購 紹興小夥傳家寶捐給博物館
    來源:紹興網-紹興晚報俞穎穎家裡有一件清代兩門小木櫥,一位廣東古董商出了大價錢購買,卻被紹興新昌小夥呂澤斌拒絕了,他說要將小木櫥捐給博物館。近日的一天,小呂和父親呂建中一起趕到新昌博物館,捐獻了清代兩門小木櫥、上世紀30年代的魯迅《集外集》、30年代的德國精時力牌自鳴鐘、50年代的五彩福祿壽瓷茶壺等4件傳家寶。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呂建中一家第一次向博物館捐獻老物件了。
  • 馬未都:這幾種人今後不能玩玉了
    ,馬未都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投資要戒貪,玩玉其實更要戒貪。不懂戒貪的人,是玩不好玉的。那麼,玩玉應該戒哪些方面的貪呢?正如那句已經被很多玩家說爛了的話:好玉一塊勝過爛玉一筐。玩玉,千萬不要貪多,如果不以玉質為前提,那麼玉的數量並沒有什麼意義。
  • 馬未都:玉有「九竅塞」,不能拿著瞎盤,朋友卻還拿著往嘴裡送
    馬未都:玉有「九竅塞」,不能拿著瞎盤,朋友卻還拿著往嘴裡送馬未都是搞收藏的,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公開場合,明眼人一看那就是一個文化人,可他與其他文化人又顯得不一樣。馬未都身上不戴什麼東西,連玉都不戴。至於馬未都為何不戴玉,他也是有一番說辭的。馬未都指出,玉有「九竅塞」,不能拿著瞎盤,朋友卻還拿著往嘴裡送。馬未都的這個說法有什麼道理?馬未都早年也是非常喜歡玉的,好不容易省吃儉用撿漏一塊好玉,也是想著如何才能把玩盡興。按照馬未都的說法,他年輕的時候對於新到手的物件兒也是如痴如醉,甚至夜深人靜之際,也會一個機靈就起來看一宿。
  • 馬未都:玉有「九竅塞」,不能拿著瞎盤,朋友卻還拿著往嘴裡送
    馬未都是搞收藏的,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公開場合,明眼人一看那就是一個文化人,可他與其他文化人又顯得不一樣。大多數文化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文化人,胳膊上都是掛著珠子盤著珍貴玉器,一看就是如同世外高人。馬未都身上不戴什麼東西,連玉都不戴。至於馬未都為何不戴玉,他也是有一番說辭的。馬未都指出,玉有「九竅塞」,不能拿著瞎盤,朋友卻還拿著往嘴裡送。
  • 把玉塞進活羊的腿內,能提升玉的品質?馬未都:最殘忍的文物造假
    把玉塞進活羊的腿內,能提升玉的品質?馬未都:最殘忍的文物造假中國人自古就對玉有莫名的尊敬,玉的地位可以說很高,象徵皇權的玉璽就是玉雕刻成的。還有許多的成語,比如「金枝玉葉」「金玉滿堂」「拋磚引玉」等等,玉代表的都是美好的象徵。到了現在,玉依然是受到人們追捧的,在收藏界也是,想要遇到一塊真正好的玉石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 馬未都:一隻2000年的漢代玉熊,今天的價格能到多少!
    一面雞骨白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購買過一件雞骨白的玉熊,這件玉熊十分罕見,年份為漢代,距今約2000年,馬未都開玩笑說比熊二加熊大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爺爺爺爺都還老這件玉熊同時具有兩種特性,玉熊的一面,大概半個身子的玉質非常的油潤,跟凝結後的油一樣,能反射出光,顯示出典型的玉質特徵。玉熊身子的另一面,呈現出人們熟知的雞骨白。玉熊的細部,在耳朵後頭這一塊,能清晰的看到熊的毛髮,手法十分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