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有記錄的好習慣,自從有朝代開始,就有史官,亦有記錄。
一個個朝代的精彩輪轉,一個個歷史人物活靈活現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都仰仗於筆不耕輟的記錄。
而在所有尚存的史書中,《尚書》的流傳之路簡直就是一部難以言喻的苦難史,一本書,經歷了火煉以及無數顛沛流離的災難,還能沿襲千年將古人的生活與智慧展現在我們面前,實屬不易。
在先秦年間其實沒有《尚書》的說法,只能稱為《書》,到西漢才被司馬遷命名為《尚書》。
所謂《尚書》其實是記錄了上古流傳下來的繁多故事,後來經過孔子的刪減修訂,形成了儒家風味十足的《尚書》。
當年秦始皇一把大火燒了無數儒家經典史集,自然充滿了儒家風味的《尚書》也不能倖免於難,絕對是待燒名單上的頭幾位目標。
不過據說當年有個名叫伏生的講《尚書》的老博士,在這場大亂中將《尚書》藏於牆壁中,後來短命的秦朝到二世就覆滅了,老博士伏生在漢初找回了二十八篇。
等到漢武帝的時候,派晁錯去找當時已經90多歲高齡的伏生抄錄學習《尚書》,於是,這二十八篇《尚書》成為了經歷火劫之後首次流傳的版本。
這就是伏生系的《尚書》。
這算是《尚書》遭逢的第一大劫難,可謂成也孔子,敗也孔子。要不是孔子刪減精修,大肆宣講,《尚書》也不會被深深的打上儒家的烙印,也許還能躲過那場大火的劫難。
但恰恰又因了孔子及其門徒的大肆宣講,讓《尚書》的受眾範圍極其廣泛,才會有伏生這樣的死忠粉拼命護書。
伏生系的《尚書》對比原版的《尚書》已經是失傳的很嚴重了,畢竟只有二十八篇。經過幾代的發展,這個伏生系的《尚書》又分支成為三個流派,而這三個流派和版本在宣帝時竟都並列於官學,各成門戶。
三家《尚書》分別為歐陽(高)、大夏侯(勝)、小夏侯(建)。
就這拼命存活下來的三個版本也沒有蹦躂多久,到了西晉的時候,全部失傳於永嘉之亂中,也算是政治鬥爭的陪葬品了。
至此,老博士伏生費盡心力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尚書》宣告死亡,民間也再沒有傳出伏生系《尚書》的任何消息。
然而,劇情總是會發生令人驚喜的轉折。
幾乎在晁錯找伏生傳抄《尚書》的同一時期,魯共王為了擴修自己的王城,強佔了人家孔子的住宅,施工隊進駐現場,沒多久就在孔子家的牆洞裡發現了一部《尚書》。
這部尚書比伏生系《尚書》牛的一點在於它全部是用秦漢以前的古文字所書寫的,我們不難猜測,孔子家牆洞裡的這本《尚書》一定比老博士伏生的記錄更加全面和豐富,實際上也比伏生系《尚書》整整多出了十六篇。
後來孔子的第十一世孫漢博士孔安國將古文翻譯成了當時通行的隸書,所以這本《尚書》被稱作「隸古定」本。
對於這多出來的十六篇,孔安國及後人也都沒有做過什麼註解,東漢時期的馬融和鄭玄繼承「隸古定」本的時候又有一些篇章亡佚了,但是馬融、鄭玄版本在東漢和南北朝的時候又流行過一段時間,就此又分出很多版本出來。
後來,大翻譯家孔安國還收了一個徒弟,那就是司馬遷,於是《史記》中也大致能看到一點「隸古定」本的影子。
直到唐代,官修《五經正義》形成了國家標準教材,即孔穎達完成的《尚書正義》。
漸漸地,馬融、鄭玄的版本開始無人問津,畢竟野生的幹不過官家,於是也很可惜地亡佚了。
其他經典我不知道,但就《尚書》幾次被捕獲來看,可能躲牆洞是它的終極逃命法寶,有老宅子的朋友們,沒事兒多掏掏牆洞,也許會有驚喜的發現。
唐代的標準教材流行了很久,直到後來改朝換代,宋成了舞臺C位,於是秉承懷疑前朝的尿性,開始批判和懷疑前朝的一切,作為國標教材的《尚書》再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一種學者開啟了找茬模式,拿著放大鏡來試圖尋找出《尚書》的破綻,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要算是朱熹了,也是藝高人膽大,別的學者頂多是揪著一個點反覆做文章,但是朱熹直接蓋棺定論,宣布孔安國搞了一本假書來糊弄大家,這無異於點爆了一個重磅社會熱點新聞。
《尚書》歷經磨難流傳了那麼久,誰也不能保證其中的真真假假,曲折離奇。經過時間的變遷,我想沒有人能那麼容易的為這部經典下一個準確的定論。
不過從宋朝往後,幾乎每一個朝代都開始為了《尚書》而辯論。
有時候想來,這件事情頗為諷刺,沒有人再關注《尚書》的內容本身所想要傳達的信息,沒有人再像先人那樣學習,宣講,傳承。而是紛紛跳出來咬文嚼字的要辯明真假。
真真假假有那麼重要麼?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即便是上千年前的古書也是如此,遭逢那麼多的劫難,在那麼多的仁人志士手上流轉過,它自然應該更加沉甸甸了。
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畢生所學往上添加一筆,這本就是這個世界流轉最有力量的饋贈!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絡!由於無法找到圖片原出處,因此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帶來不便還請見諒!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你到天涯海角!
喜歡我請關注我呀,莫力帶你了解文史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