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流浪記

2020-09-22 小麥色的莫力

中國人歷來有記錄的好習慣,自從有朝代開始,就有史官,亦有記錄。

一個個朝代的精彩輪轉,一個個歷史人物活靈活現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都仰仗於筆不耕輟的記錄。

而在所有尚存的史書中,《尚書》的流傳之路簡直就是一部難以言喻的苦難史,一本書,經歷了火煉以及無數顛沛流離的災難,還能沿襲千年將古人的生活與智慧展現在我們面前,實屬不易。


在先秦年間其實沒有《尚書》的說法,只能稱為《書》,到西漢才被司馬遷命名為《尚書》。

所謂《尚書》其實是記錄了上古流傳下來的繁多故事,後來經過孔子的刪減修訂,形成了儒家風味十足的《尚書》。

一、遭遇焚書坑儒的劫後餘生

當年秦始皇一把大火燒了無數儒家經典史集,自然充滿了儒家風味的《尚書》也不能倖免於難,絕對是待燒名單上的頭幾位目標。



不過據說當年有個名叫伏生的講《尚書》的老博士,在這場大亂中將《尚書》藏於牆壁中,後來短命的秦朝到二世就覆滅了,老博士伏生在漢初找回了二十八篇。

等到漢武帝的時候,派晁錯去找當時已經90多歲高齡的伏生抄錄學習《尚書》,於是,這二十八篇《尚書》成為了經歷火劫之後首次流傳的版本。

這就是伏生系的《尚書》。

這算是《尚書》遭逢的第一大劫難,可謂成也孔子,敗也孔子。要不是孔子刪減精修,大肆宣講,《尚書》也不會被深深的打上儒家的烙印,也許還能躲過那場大火的劫難。

但恰恰又因了孔子及其門徒的大肆宣講,讓《尚書》的受眾範圍極其廣泛,才會有伏生這樣的死忠粉拼命護書。



伏生系的《尚書》對比原版的《尚書》已經是失傳的很嚴重了,畢竟只有二十八篇。經過幾代的發展,這個伏生系的《尚書》又分支成為三個流派,而這三個流派和版本在宣帝時竟都並列於官學,各成門戶。

三家《尚書》分別為歐陽(高)、大夏侯(勝)、小夏侯(建)。

就這拼命存活下來的三個版本也沒有蹦躂多久,到了西晉的時候,全部失傳於永嘉之亂中,也算是政治鬥爭的陪葬品了。

至此,老博士伏生費盡心力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尚書》宣告死亡,民間也再沒有傳出伏生系《尚書》的任何消息。

二、孔子家遭強拆竟拆出驚喜

然而,劇情總是會發生令人驚喜的轉折。



幾乎在晁錯找伏生傳抄《尚書》的同一時期,魯共王為了擴修自己的王城,強佔了人家孔子的住宅,施工隊進駐現場,沒多久就在孔子家的牆洞裡發現了一部《尚書》。

這部尚書比伏生系《尚書》牛的一點在於它全部是用秦漢以前的古文字所書寫的,我們不難猜測,孔子家牆洞裡的這本《尚書》一定比老博士伏生的記錄更加全面和豐富,實際上也比伏生系《尚書》整整多出了十六篇。

後來孔子的第十一世孫漢博士孔安國將古文翻譯成了當時通行的隸書,所以這本《尚書》被稱作「隸古定」本。

對於這多出來的十六篇,孔安國及後人也都沒有做過什麼註解,東漢時期的馬融和鄭玄繼承「隸古定」本的時候又有一些篇章亡佚了,但是馬融、鄭玄版本在東漢和南北朝的時候又流行過一段時間,就此又分出很多版本出來。



後來,大翻譯家孔安國還收了一個徒弟,那就是司馬遷,於是《史記》中也大致能看到一點「隸古定」本的影子。

直到唐代,官修《五經正義》形成了國家標準教材,即孔穎達完成的《尚書正義》。

漸漸地,馬融、鄭玄的版本開始無人問津,畢竟野生的幹不過官家,於是也很可惜地亡佚了。

其他經典我不知道,但就《尚書》幾次被捕獲來看,可能躲牆洞是它的終極逃命法寶,有老宅子的朋友們,沒事兒多掏掏牆洞,也許會有驚喜的發現。

三、人人來找茬

唐代的標準教材流行了很久,直到後來改朝換代,宋成了舞臺C位,於是秉承懷疑前朝的尿性,開始批判和懷疑前朝的一切,作為國標教材的《尚書》再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一種學者開啟了找茬模式,拿著放大鏡來試圖尋找出《尚書》的破綻,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要算是朱熹了,也是藝高人膽大,別的學者頂多是揪著一個點反覆做文章,但是朱熹直接蓋棺定論,宣布孔安國搞了一本假書來糊弄大家,這無異於點爆了一個重磅社會熱點新聞。

《尚書》歷經磨難流傳了那麼久,誰也不能保證其中的真真假假,曲折離奇。經過時間的變遷,我想沒有人能那麼容易的為這部經典下一個準確的定論。

不過從宋朝往後,幾乎每一個朝代都開始為了《尚書》而辯論。

有時候想來,這件事情頗為諷刺,沒有人再關注《尚書》的內容本身所想要傳達的信息,沒有人再像先人那樣學習,宣講,傳承。而是紛紛跳出來咬文嚼字的要辯明真假。



寫在最後:

真真假假有那麼重要麼?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即便是上千年前的古書也是如此,遭逢那麼多的劫難,在那麼多的仁人志士手上流轉過,它自然應該更加沉甸甸了。

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畢生所學往上添加一筆,這本就是這個世界流轉最有力量的饋贈!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絡!由於無法找到圖片原出處,因此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帶來不便還請見諒!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你到天涯海角!

喜歡我請關注我呀,莫力帶你了解文史那些事兒~

相關焦點

  • 張樂平與《三毛流浪記》
    》 自1947年《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上刊載以來,三毛的形象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甚至越出國界,成為知名於世界的中國漫畫。1946年,他的反映國民黨軍隊生活的連環漫畫《三毛從軍記》在上海《申報》上發表,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從1947年開始,《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上推出,引起廣大讀者的極大關注,在社會上激起了更加強烈的反響,上海市民老老少少爭相購閱《大公報》,一時間,《大公報》因登載《三毛流浪記》而洛陽紙貴。  《三毛流浪記》的創作,起因於一個令張樂平刻骨銘心的悲劇故事。
  • 《三毛流浪記》導讀
    《三毛流浪記》這本漫畫書,講述了孤兒三毛的辛酸遭遇。在解放前的上海,流浪兒三毛,沒有親人,無家可歸,衣食無著。吃貼廣告用的漿糊,睡在垃圾車裡,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禦寒。《三毛流浪記》創作於解放前,解放前的舊上海,大資本家、軍閥、投機商人、洋人、流氓、騙子橫行於世,他們過著養尊處優,揮金如土的腐敗日子,而底層人民則窮苦不堪,生活艱辛。三毛的形象是當時多數中國窮苦兒童命運的象徵,有較強的社會諷喻和批判意義。本書無情地鞭撻了舊社會人間的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頌揚了極度悽苦無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 趙同村福祥院尚書禮部牒並記
    趙同村福祥院尚書禮部牒並記下截刻記,十九行,每行僅存七字。並正書。大定四年立。今在元氏縣。《常山貞石志》。)正文:尚書禮部牒真定府元氏縣龍泉鄉趙同村住持尼道顯文妙狀告:本院自來別無名額,已納訖合著錢數,乞立福祥院。勘會是實,須合賜者。
  • 三毛流浪記全集
    《三毛流浪記》是張樂平先生1947-1949年創作的,曾多次榮登全國暢銷書少兒類榜首,1999年,在建國50周年時,被評為「感動共和國的50本書」之一。張樂平先生把一個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流浪兒童的悲慘遭遇,刻畫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表現了三毛的正直、善良和機智、勇敢,可以說,三毛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曆程。(責任編輯 文國坤)
  • 《三毛流浪記》—死於寒夜的孩子背後,是張樂平的流浪尋家的歸途
    如果說《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有著流浪兒般的孤獨,1935年的張樂平在面對著山河破碎的境地,無異於一位在家中流浪的人。在這一點上,張樂平和三毛是一致的。只不過,三毛的家在遠方,而張樂平則是在殘破的家裡尋找未來的家。
  • 《咪咪流浪記》一個被遺棄的孤兒
    趁妻子不在家期間,吉祥偷偷將咪咪賣給了流浪藝人彭師傅。彭師傅是個和藹可親、多才多藝的老人,他帶著三條小狗來福、小黑、小妞妞和一隻猴子小乖組成的雜技班,走街串巷為人們帶去歡樂。咪咪在彭師傅的培養下逐漸成長起來,他由此踏上一條充滿喜樂悲哀的艱苦旅程。在我這次對老動畫巡禮中,《咪咪流浪記》無疑是一部最難描述,也最不容忽略的一個章節。
  • 古今姓名趣聞——三毛與《三毛流浪記》
    她取筆名三毛,是因為她小時候很愛看張樂平繪製的連環漫畫書《三毛流浪記》和《三毛從軍記》。她曾說: &34;三毛」這兩個字使她有好感,是因為幼年在內地時愛看張樂平的連環漫畫書《三毛流浪記》。
  • 4K修復版《三毛流浪記》全球首映
    電影《三毛流浪記》堪稱幾代人的經典記憶。但你知道嗎?它還有個特別的「身份」——新中國成立第一部公映的國產電影!童先生說,他原本是想帶著孫女來感受一下露天放映的樂趣,後來得知要挪到室內,略有遺憾,卻「依然有意思,畢竟《三毛流浪記》太經典了,好的東西就應該代代傳承」。《三毛流浪記》是上海崑崙影業公司攝製的喜劇片,由趙明、嚴恭執導,陽翰笙編劇,王龍基主演,於1949年12月上映,全片71分鐘。
  • 一直流浪,從未有家;《三毛流浪記》連結局也是如此虐心
    你幸福的每一天 是三毛最渴望擁有的 當你從幸福中一路走來 不應該忘記三毛的苦難和期盼這是動畫片《三毛流浪記
  • 《苦兒流浪記》:演繹成人世界的童話故事
    10月13日,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閉幕影片《苦兒流浪記》於西安首映。影片通過創新的拍攝手法及場景運用,重現了法國經典著作中善良勇敢的主人公雷米的成長曆程,這部來自成人世界的童話故事,向觀眾傳達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感悟。
  • 4K修復版《三毛流浪記》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公映的國產電影《三毛流浪記》,6月18日晚以4K修復版亮相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光影記憶·時代經典: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影展」單元,在上海電影博物館進行了一次特別放映。於1949年12月上映的《三毛流浪記》總長71分鐘,由趙明、嚴恭執導,陽翰笙編劇,王龍基主演,為三毛配戲的演員則包括上官雲珠、黃宗英、趙丹、孫道臨等知名演員。電影根據張樂平創作的同名漫畫改編,通過孤兒三毛在舊上海的種種遭遇,展現了舊社會廣大城市流浪兒童的悲慘命運。
  • 「三毛回家記」點亮流浪少年回家路
    據了解,2016年以來,我市率先在全省探索流浪未成年人的「政府+社會組織+志願者」的救助新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持續推進「三毛回家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品牌建設,助力流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項目實施4年多來,流浪未成年人如今生活好嗎?會不會出現「二次流浪」?對此,我們進行了跟蹤採訪。
  • 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這個由渴望回家過年到害怕回家過年的轉變過程讓我想起了童年時看過的《三毛流浪記》動畫。再次回顧了《三毛流浪記》動畫,我才發現,其實自己的歸處,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家。說到《三毛流浪記》,就不得不提一下創造出「三毛」這個漫畫人物的漫畫巨匠---張樂平先生了,1910年在浙江海鹽縣出生的他,是家裡三兄弟中最小的一個,按照我國北方和華東給孩子起乳名的習慣,家中的孩子通常都是按照年齡從大到小依次被叫做大毛、二毛、三毛......
  • 電影《三毛流浪記》故事,起源於人間悲劇,結束於明星盛宴
    ,開始創作反映上海流浪兒童生活的諷刺漫畫《三毛流浪記》。1947年6月,《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開始連載,成為當時全上海關注的熱點漫畫。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三毛流浪記》就是四幅畫一套的小故事組成的,這就是該片的原生態。《三毛流浪記》是屬於喜劇還是悲劇呢?從根本上講,漫畫嘛,其本質還是喜劇,只是「流浪」的題材太殘酷和現實了,因此《三毛流浪記》看起來也像是悲劇。此外,該片還帶有那個時代以及漫畫本身的一個特質,諷刺。在電影中,用對比進行諷刺的畫面到處都是。
  • 童書展 | 《三毛流浪記》70歲了,「三毛之父」張樂平還有很多不...
    1947年6月15日《三毛流浪記》開始在上海《大公報》連載,今年正值《三毛流浪記》發表70周年。在17日開幕的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上,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少年兒童出版社宣布《張樂平畫集》啟動,計劃推出12本叢書,展示「三毛之父」更多不為讀者熟悉的作品。 成立於1952年的少年兒童出版社是國內最早的專業少兒出版社,也是張樂平先生的生前單位,一直是三毛漫畫出版的主力軍。
  • 龍泉院尚書禮部牒並記
    龍泉院尚書禮部牒並記(闕片)(碑高五尺四寸,廣二尺六寸,上截刻牒文,十行,行字不等,行書。下截刻記,三十九行,行三十四字,額題龍泉之院四字,並正書。有碑陰。大定二十四年立。今在元氏縣西北封龍山下南左鎮。
  • 沈尹默楷書《臨尚書省郎官石柱記》
    沈尹默楷書《臨尚書省郎官石柱記
  • 三毛流浪記:家,真的有嗎?
    (原創)三毛流浪記是童年看過印象最為深刻的動畫片之一,它強烈地刺激和感動著我們。一場陰謀的大爆炸讓倖免遇難的三毛瞬間失去了一切,經歷了大起大落,重拾對生活的希望三毛和小拉裡又回到了從前風雨飄搖的流浪生活……其實在看完最後一集時,本人是非常的難過,三毛的生活太過命苦,它給了我們許多感動。作為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要在這現實的社會中生存,本就容易,更何況且是三毛這麼一位善良的小孩。平心而論,換做是你,你覺得自己會變成怎樣?
  • 【繪本故事】2月20日《三毛流浪記》
    今天分享的繪本故事內容是:《三毛流浪記》,小朋友在認真聽的同時也要進行思考哦! 培養孩子養成閱讀好習慣,閱讀改變人生! 繪本故事 《三毛流浪記》 【故事簡介】三毛是一個頭上只長著三根頭髮的小男孩,他十分可愛。他又是個沒有爸爸媽媽的可憐孩子。
  • 毀童年的100種姿勢——《三毛流浪記》
    關於《三毛流浪記》的記憶,我的腦海中僅存只有一兩個主人公三毛的臉而已。我忘得一乾二淨。或許是小時候並沒有認真看的緣故,我將它當作消遣,看了其中的幾個片段,到如今,甚至終於知道故事背景是舊時代中國的時候,我還愣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