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院尚書禮部牒並記

2020-09-03 野山261

龍泉院尚書禮部牒並記

(闕片)

(碑高五尺四寸,廣二尺六寸,上截刻牒文,十行,行字不等,行書。下截刻記,三十九行,行三十四字,額題龍泉之院四字,並正書。有碑陰。大定二十四年立。今在元氏縣西北封龍山下南左鎮。《常山貞石志》)

正文:

尚書禮部 牒

牒奉

勑可特賜龍泉院,牒至準

勑故牒

大定三年二月 日令史向昇主事安

朝請大夫行太常丞權員外郎劉

中憲大夫行員外郎李

郎 中

侍 郎

正奉大夫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修國史王

(右上截)

封龍山陽 左村龍泉院記

蓋聞梵剎始興於天竺,善德能主於法門。若以原興其論議,而莫之盡矣。佛性真如,本無出沒之相。大宏願力,示顯受生之儀。自兜率天宮,釋迦毗羅國,及乎歲冠,見其志操,習成文武之藝,遊驚老病之形,厭棄繁華,思持梵行,逾離春城,歸棲雪嶺,既道成。已證三類之化身,觀所應緣,為四生之慈父,教立妙能,法宣c惠。肇於鹿苑,談經度五人之超凡出世,祇園剙寺,感長老之換地鋪金,此則釋迦立教講法之本也。誓度眾生,俱登十地。於是懸明月於幽宵,燭昏除暗;運慈航於幻海,救溺拔沉。而謂居塵眾迷,難一齊化,性情利鈍,教演c漸之化儀,c見眛明,法宣大小之乘喻。方便隨宜,敷陳經義,渡河三獸,見其涉波識之淺深,出宅cc,知其運載力之巨細。由斯化之,鹹獲果證。功成不居,佛之德也。周觀虹貫聖軀,圓寂於拘屍。漢夢金人,教法聲流於華夏,洛汭興乎白馬,恆陽建矣金牛。然後九州郡邑,次置金田。迨於魏晉,登臨之世,大轉法輪。隋唐御統之年,崇欽僧賓。方今文明

君聖,參丞弼輔臣忠

皇恩廣愛,官稱耆老之民,額錫僧居之舍。龍泉之院,是其一也。時當律調玉燭,歲屬豐登,農依序暇,吏屬公平寬威。總管潘千裡,愛畏之風清,任郡官,治四民,樂安之政。裡中所有長戶,信義之土,量懷宏毅,久敬交賓,謙遜之言在口,好仁之行存心。有日與眾信士而評議曰:裡中僧舍,喜得院名。雖舊有青玉之塔三所,立幢幡儀,紫鱗之蒼檜二株,騰虯龍勢,載唐天寶刻石文焉。今為院庭短促,牆仞隳隤。古殿階北地基步,無欲構僧房廚庫,講法正堂無由蓋造,其若何?眾順善德,即時補圓便地,其得前枕長街,後通古陌,左鄰民舍,右映官途,正長廣闊,無有缺斜。將欲起功,而無釋子主持。勸緣為功德主,眾善信士而謂長戶曰:近有所聞,前副錄僧判淨範大德琛公弟子,王俗姓氏,法諱文超,本登州人也,性惟持善,志愛修崇,三事之衣稱體,六和之德於身。土石峰畔,增修廣化蓮宮;瑞馬城中,助建慧光寶塔。

今則於欒武郡東冶水河c,蓋石橋一所,計日萬功,穩鋪山骨,高疊雲根,霄虹彎於頭尾,海月現於半輪。既然無滯,將以畢功,若眾虔誠,一心禮請,善意慈心,必無阻也。尋行請禮,受納書,緘而已,從順為崇興。

夫佛宇之緣,來主龍泉之院。於是眾功日起,百堵雲連,先以垣墉周備,次而除劃剗蕪c,運般土木,忘困無厭。,基址則見於高平,材木則積於豐用。疃人勞力齊心,梓匠工添樣c準之、繩之、造之、作之、日之、成之、堂之、殿之,遂得森聳,相依巍峨,相映琉璃,脊結條橫,獸c直吞瑇瑁,瓦鋪壠行,以鴛鴦並對,棟壓虹霓,簷飛鳳翼,一庭柏韻,縈風四野,嵐光噴翠,列雲峰cc圖簇。

封龍之勝,致斯南左也,地佔龍陽,名冠槐水,儁士英人,代之有矣。昔朝相國題cc間之村,往古神仙得道,名傳之裡。今則信士,善意葉同,欽崇釋教,修建佛官,欲c無c之名,事紀勣興之歲,立於琬石而傅後焉。信士善交囑為記,堅以固辭,莫能得已,但c祐本勤耕樂俗之民,攀文學洪詞之客,雖無其楷式矩規,聊紀其年月時日。為其銘曰:

翠嵐簇兮一方金地 梵宇完兮號粵龍泉 龍之力兮雲騰雨降

泉之潤兮木鬱芳鮮 佛之恩兮修慈若矣 院之名兮稱額宜然

堂構聳兮棟虹壓穩 簷飛勢兮翼鳳儀翩 石塔建兮時經幾代

檜蓋偃兮歲歷半千 封龍映兮可同靈鷲 泜水近兮無異泥蓮

淨社眾兮讚揚梵韻 寶香焚兮壇表爐煙 虛空降兮十方賢聖

恭敬遶兮四眾周旋 節萬春兮

君壽祚永 歲累豐兮

國福祥延 功圓滿兮慶乎了畢 刻石文兮已紀時年

大定歲次甲辰(約缺七字) 文超建

(右下截)

碑陰:

(右方八列,左方五列,末刻本院四至一行,並正書)

真定府元氏縣龍泉鄉南左村眾維那等

(人名不錄)


《常山貞石志》跋:

右碑上截禮部牒文,下截龍泉院記,撰書人姓名當在標題之下,今此行下半全缺。牒內吏部尚書王即王競也。

龍泉院方志失載,記云:院中舊有青玉之塔三所,載唐天寶刻石文焉。據此,則院中尚有唐刻二,今已不可見矣。


註:

1,梵剎:梵的意思是清淨,剎在此是指竿,也就是掛經幡的柱子。僧人居住的地方,應當豎幡以告眾人。後來泛指佛寺為梵剎。

2,天竺:是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的統稱。

3,法門:宗教用語,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門徑,今泛指修德、治學或作事的途徑。古稱南門為法門。

4,真如:佛教術語,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無我,無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實非虛,非真非妄,非有非無,非是非非,非生非滅,非增非減,非垢非淨,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圓,等等不可盡說。

5,受生:猶稟性。

6,兜率天宮:坐落於仙巖極頂之上,它坐西朝東,五進而起,九根大柱支撐屋面,象徵九五之尊的帝王宮殿,佔地670平方米,高19米,彤壁朱扉,重簷丹楹,上覆灰色琉璃瓦,四周為花崗巖護欄,甚是莊嚴。北側入宮,左右這副篆全楹聯是:&34;。

7,遊驚:流水,流波。化用典故,《楚辭.遠遊》:「叛陸離其上下兮,遊驚霧之流波。」

8,梵行:意為清淨、尊貴、值得讚嘆的行為;或如清淨、尊貴的諸佛、獨覺佛、出家聖弟子等清淨者們的生活方式。

9,三類之化身:阿彌陀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法身佛不生不滅;報身佛,比如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報身佛;化身佛,釋迦摩尼佛就是化身佛。

10,四生:巴利語,生,有起源、原因、生、胎、子宮等意思。四生即有情獲得色身或出生的方式:卵生、胎生、溼生和化生。

11,祇園:音qí yuán,解釋為「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梵文的意譯。 印度佛教聖地之一。

12,十地: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即指十種地位,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又作十住。地,梵語,乃住處、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為家,並於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

13,渡河三獸:意思是佛教以兔、馬、象三獸渡河入水之深淺,喻小、中、大三乘證道之高下;後泛指修行。出自《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

14,拘屍:拘屍娜迦,印度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又譯俱屍那、拘屍那等,意為釋迦牟尼涅槃處。位於印度北方拘屍那揭羅西亞村。佛教徒尊該地為佛陀涅盤地。

15,金田:佛教指菩薩所居之地。亦為佛寺的別稱。唐.宋之問《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散花多寳塔,張樂布金田。」五代.齊己《湘西道林寺陶太尉井》詩:「林僧曉來此,滿汲灑金田。」宋.王禹偁《酬處才上人詩》:「可憐嗷嗷避徵役,半入金田不耕織。」參見「金地」。

16,耆老:qí lǎo ,老年人。特指德行高尚受尊敬的老人。

17,調玉燭:四季氣候調和。四時之氣和暢,形容太平盛世。

18,愛畏:畏愛,意思為敬佩愛戴。語出《禮記·曲禮上》。

19,虯龍:qiú lóng,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角的龍。在《說文解字》和《廣雅·釋魚》都有提到。

在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之東北,梵名耆闍崛。山中多鷲,故名。或雲山形像鷲頭而得名。如來曾在此講《法華》等經,故佛教以為聖地。又簡稱靈山或鷲峰 。


解讀:

1,《龍泉院尚書禮部牒並記》,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立於元氏縣西北,封龍山下南左村。

2,南左村,碑文有:封龍山陽,左村龍泉院云云。元氏漢碑《白石神君碑》碑陰有左村等字樣。據專家推斷,白石神君碑陰《重修都翁記》為唐刻,則唐代已有左村。

南左村, 查《元氏縣誌.崇禎志》縣鄉四:東曰仁德鄉,南曰神巖鄉,西曰龍泉鄉,北曰永泰鄉。社二十一。南左社村八,有南左。

《元氏縣誌.同治志》正西路,南佐:屬南佐社,距城四十裡。廟宇:長山寺,成化元年重修。

3,碑文載:龍泉院舊有青玉之塔三所,有蒼松翠柏二株,載唐天寶刻石文。如此,則龍泉院之前身,有三石塔,且有唐碑。《縣誌》失載。

迦毗羅國降生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佛家道德也,周圍觀察長虹貫日聖駕軀體圓寂死亡在拘屍那釋迦涅槃地。漢明帝夢金人,教令佛法流傳於華夏,洛陽一帶興建白馬寺,恆陽建立金牛。然後九州郡縣,依次建置佛寺菩薩所居之地。待到魏晉登臨之世代,大轉法輪。隋唐御統天下年月,崇信欽敬僧侶。現今文明

皇君聖明,參丞輔弼大臣忠良,

皇恩浩蕩,廣愛天下,官方尊稱年老之人,賜額僧居之舍弟。龍泉之院,是其中之一。時當四季氣候調和,年景五穀豐登,農人依照農時耕作休息,官吏下屬公平寬威並用。

總管潘千裡,有一日,與眾信士而評議說:裡中僧舍,喜得皇帝賜院名,雖然寺院舊有青玉之塔三所,立有經幢旗幡飄然,紫麟色的蒼檜圓柏二株,虯龍騰飛狀,載記唐天寶時期刻字石文。今天院庭短促,牆壁倒塌墜毀,古殿臺階北邊,地基不能建構僧房廚庫,講法正堂無由蓋造,這樣怎麼辦啊?眾人順應善德提議,即時補圓便地。這樣得到前枕長街,後通古道,左鄰民舍,右照映官道,正長廣闊,無有缺斜。將欲動工興建,但是沒有僧徒住持,勸緣為功德主,眾善人信士對長戶說:近來聽聞,前副錄僧判淨範大德琛公弟子俗姓王,出家人法諱號文超,本是登州人士,性情唯有堅持行善作好事,志向愛好修整崇敬佛家三事衣服之袈裟,合身之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見和、利和六合之德在身體力行。土石峰旁,增修廣化寺廟;玉馬城中,助建慧光寶塔。


如今在欒城縣東冶河修造石橋一架,工程計日經年累月,安穩鋪設山石,高架入雲,早晨彩虹映照一彎石橋頭尾,明月呈現水中半輪,工程順利無有停滯,將要完工,信教藍若眾人虔誠一心,禮請善意慈心,必然無有阻礙了,不久行禮請人,收納封緘書信而已。從順眾人所請以為崇敬興致。那佛宇之緣分,來住持龍泉寺院。於是眾人之力連日開起,眾多高大廣闊的建築和牆垣高聳連雲,首先圈起圍牆周備,依次剷除雜草,運搬土木,忘記疲睏不厭倦,地基基礎則見於高平,材料木材則積累大用。村民勞力齊心,木匠工人增添畫樣,畫準繩造作,建造殿堂,於是完工森嚴高聳相依,巍峨相映,琉璃屋脊鋪結縱橫,直吞瑇瑁瓦鋪壟行,以鴛鴦並對,梁棟描繪七彩虹霓,飛簷鳳翼欲飛,一院松柏風韻,四野縈繞清風,山嵐風光噴翠吐綠,高天列雲峰巒映射畫圖團簇。

封龍勝地,集此南左,地佔龍山之陽,名冠槐水,英儁人士,代出不窮。過去朝代相國題名...詢問村莊,往古神仙得道,名傳鄉裡。現在信士善意協同欽敬崇拜佛教,修建佛宮,想要...人名事跡功業興辦之年月,刻立石碑,從而留傳後人。信士善交好友,叮囑為記,(我)堅持推辭不受,不能得以。但能祐助本根勤耕樂俗之民,結交高攀文學洪大詞語之客人,雖然沒有楷模規矩,勉強湊合記載年月時日。為其銘曰:

翠綠嵐光聚集於一方金地,

佛宇完工兮號稱曰龍泉院,

龍之力兮騰雲致雨,

泉水潤澤兮樹草木蔥鬱芳鮮,

佛恩廣大兮修持和善藍若,

院名稱兮題額適宜恰當,

殿堂結構高聳兮棟梁彩虹結構堅實平穩,

飛簷高展兮象鳳翼展翅高翔,

石塔建立兮經歷幾多年代,

蒼松翠柏偃蓋兮經歷五百年,

封龍相映兮可同佛頂龍鷲峰,

泜水接近兮無異於泥水出蓮,

清淨廟會人眾兮讚揚佛韻,

寶殿薰香焚燃兮佛壇表杆雲煙繚繞,

天空曠野降下兮十方聖賢,

恭敬繞場四周兮人眾載歌載舞,

時節萬年兮皇帝壽祚長久,

年景豐登兮國運吉祥延年,

功德圓滿兮慶祝得遂所願,

刻記石文兮以紀時年。

大定歲次甲辰(約缺七字) 文超建。

相關焦點

  • 趙同村福祥院尚書禮部牒並記
    趙同村福祥院尚書禮部牒並記下截刻記,十九行,每行僅存七字。並正書。大定四年立。今在元氏縣。《常山貞石志》。)正文:尚書禮部牒真定府元氏縣龍泉鄉趙同村住持尼道顯文妙狀告:本院自來別無名額,已納訖合著錢數,乞立福祥院。勘會是實,須合賜者。
  • 井下村寶峰院尚書禮部牒
    井下村寶峰院尚書禮部牒 (《2018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北山樓藏碑帖)》第1680號,金尚書禮部賜寶峰院牒文(兩張)。正文:尚書禮部牒真定府元氏縣龍泉鄉井下村院僧祖孜狀告:本院自來別無名額,已納訖合著錢數,乞立寶峰院。勘會是實,須合給賜者。
  • 《尚書》流浪記
    所謂《尚書》其實是記錄了上古流傳下來的繁多故事,後來經過孔子的刪減修訂,形成了儒家風味十足的《尚書》。這算是《尚書》遭逢的第一大劫難,可謂成也孔子,敗也孔子。要不是孔子刪減精修,大肆宣講,《尚書》也不會被深深的打上儒家的烙印,也許還能躲過那場大火的劫難。但恰恰又因了孔子及其門徒的大肆宣講,讓《尚書》的受眾範圍極其廣泛,才會有伏生這樣的死忠粉拼命護書。
  • 沈尹默楷書《臨尚書省郎官石柱記》
    沈尹默楷書《臨尚書省郎官石柱記
  • 篤誠勤奮:沈尹默臨《尚書省郎官石柱記》
    沈尹默臨《尚書省郎官石柱記》,紙本手卷,32cm×214.8cm。沈尹默是一位極篤誠極勤奮的書法家,他學書六十餘年,走的是一條自學成才的道路,學書過程艱苦而漫長。沈尹默臨《尚書省郎官石柱記》收卷
  • 洪福院尚書吏部牒並重修洪福院記
    洪福院尚書禮部牒並重修洪福院記(闕片)(碑高五尺八寸,廣二尺六寸,上截刻牒文,十三行,行字不等,行書。下截刻記,三十一行,行三十二字,額題勑賜洪福之院六字,並正書,有碑陰。大定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立。今在元氏縣。
  • 074 李商隱七律《行至金牛驛寄興元渤海尚書》讀記
    李商隱七律118首讀記之(074)----李商隱七律《行至金牛驛,寄興元渤海尚書》讀記(小河西)李商隱從長安回梓州時或在經過興元時已經拜謁過封敖尚書,並得到尚書的詩。因趕路直到金牛驛才匆匆以此詩庚和。首聯:樓上春雲水底天,五雲章色破巴箋。
  • 明朝兵部尚書楊嗣昌著寫《飛狐口記》
    飛狐口記明 · 楊嗣昌北至蔚,南至廣昌,百四十裡間,古飛狐道也。近蔚三十裡名北口者,即飛狐口。是有小署,或書一聯曰:「停車聊問俗,啜茗且看山。」真眼前佳景。山則如兩翼分張,皆向北,而色紫暗如古鐵,形豎削如指掌。
  • 儒家重要經典《尚書》
    《尚書》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先秦稱《書》,自漢始稱《尚書》,又稱《書經》。尚通「上」,書是歷史簡冊;《尚書》就是上古的史書,記事時間上起堯舜,下訖春秋中期的秦穆公。記事內容多數為記言,所記多是君主訓、誓臣民和近臣告誡君主之辭,另有少數敘事之篇章。
  • 雲中吟系列·尚書
    清明,校稿《尚書》。先賢曰:「先王治天下之大法,莫要於《書》。」《尚書》者, 又稱《書經》,蓋古史之遺也,上古崇行、箴言之書。是中國最早史學著作,亦是中國第一部古書。聖人之德,聖人之跡,書中亦有化裁,可謂具上古文政之綱要。然《尚書》經題究竟何解?
  • 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孔氏古文,張霸百二本
    大家好,我是小編沈藝華,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尚書》學史上重要而又棘手的問題是今古文的問題。清代經學史家皮錫瑞說:「兩漢經學,有今古文之分,以尚書為最先,亦以尚書為最糾紛難辨。
  • 《尚書》文體的形成
    傳世文獻無疑以《尚書》為最古,後人論《尚書》文體,或稱八體,或稱十體,視《尚書》文體已備。就後人的認知來看,謂其文體已備,是就現存的各體名稱而言,事實上《尚書》各體,起初並無固定的體制,但形成文獻專書之後,堯、舜、禹等的發言,便由史官或整理者根據他們的身份和內容而定某一名稱,這便成為某種文體。試以《尚書》為例以說明之。上古寫作,先有史,史官記言記事,初無體制,然王之言行,視其場合不同,而有不同記載。故堯、舜之言稱為「典」,皋陶、大禹稱為「謨」。
  • 戶部尚書貢師泰為《海昌鵬坡陸氏宗譜》寫的《期塘記》供饗閱研讀
    儒商鼻祖-端木子貢宗親投稿郵箱:892077008@qq.com貢氏家族官方網址:www.zi-gong.com戶部尚書簡介戶部尚書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 《尚書》稽故
    &34;到了晉代,郭璞最早把《漢書》所記的《周書》七十一篇,稱為《逸周書》,並在注釋《爾雅》時引用。孔晁為《逸周書》作注,且將其分為八卷。&34;這是說,張霸把原有《尚書》的二十九篇,擴充為一百篇,再把原有序言整理了成兩篇,共一百零二篇。這是最早的偽《古文尚書》。
  • 《尚書》真偽之謎
    《尚書》,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歷史典籍之一,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古人「尚」與「上"通用,「書」原來就是史,上古時,史為記事之官,書為史官所記之史,由於這部書所記載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書》。《尚書》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
  • (漢)孔安國等《尚書正義》|《儒藏·經部·尚書類》第四種
    《尚書正義》二十卷,即《五經正義》之一。該書以梅賾所獻《尚書孔氏傳》為底本,並搜求採輯南北朝以來諸儒蔡大寶、巢猗、費甝、顧彪、劉焯、劉炫等各家《義疏》,其中取材於劉焯、劉炫之說尤多。經刪削,約在貞觀十六年始告完成。《五經正義》成書後,因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至相譏詆,乃詔令穎達更為詳定,功未竟而穎達卒。高宗永徽二年,尚書左僕射于志寧等就加增損,四年,《五經正義》始頒行於天下。
  • 《尚書》:克明俊德,協和萬邦
    這些關於治國理政和修身立德的經典語句,都出自《尚書》。《尚書》,中華書局出版。資料圖片《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彙編。初名《書》,漢代以後始稱《尚書》,取「上古之書」的含義;因被後世奉為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成為歷代必讀的經典。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
  • 《尚書》文體的形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傳世文獻無疑以《尚書》為最古,後人論《尚書》文體,或稱八體,或稱十體,視《尚書》文體已備。就後人的認知來看,謂其文體已備,是就現存的各體名稱而言,事實上《尚書》各體,起初並無固定的體制,但形成文獻專書之後,堯、舜、禹等的發言,便由史官或整理者根據他們的身份和內容而定某一名稱,這便成為某種文體。
  • 為什麼要讀《尚書》
    《尚書》成為儒家經典以後,又稱為《書經》。《尚書》的內容都和政事相關,也與做人做事緊密相連,《荀子·勸學》:「《書》者,政事之紀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尚書》實際上是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彙編。
  • 尚書,一部中國的著名文獻
    尚書一書流傳千古,被後世得人閱讀、品鑑,尚書講述的主要內容核心是儒家經典,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獻之一,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有關尚書的相關內容吧![1] 劉起釪的《尚書學史》認為《尚書》作為書名是漢代的事。尚書正義》說鄭玄「依《書》緯,以『尚』字是孔子所加。」馬王堆帛書易《要》篇,孔子就是稱《書》為《尚書》的。「《要》篇中正是孔子稱《尚書》,所以《書》緯和鄭玄之說不為無本。這是以前我們不知道的。」《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上古皇室檔案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室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