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文體的形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傳世文獻無疑以《尚書》為最古,後人論《尚書》文體,或稱八體,或稱十體,視《尚書》文體已備。就後人的認知來看,謂其文體已備,是就現存的各體名稱而言,事實上《尚書》各體,起初並無固定的體制,但形成文獻專書之後,堯、舜、禹等的發言,便由史官或整理者根據他們的身份和內容而定某一名稱,這便成為某種文體。試以《尚書》為例以說明之。

    上古寫作,先有史,史官記言記事,初無體制,然王之言行,視其場合不同,而有不同記載。故堯、舜之言稱為「典」,皋陶、大禹稱為「謨」。典訓為常,與經相同,但名典不名經,孔《疏》說是「經中之別,特指堯、舜之德」。偽孔《尚書序》說:「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故以典定為堯、舜之言,即此文體在先秦時具有特定意義,亦見先秦時其文體已經定型,所以後之文體不可再稱「典」。《國語·楚語》記申叔時對楚莊王問傅職說:「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韋昭注稱《訓》《典》指五帝之遺書。春秋時,《尚書》容或未成編,故《左傳》往往稱「夏書」,此處《訓》《典》或即《堯典》《伊尹訓》一類。

    「謨」訓為「謀」,孔《疏》說是「皋陶為帝舜陳其謀,禹為帝舜陳已成所治水之功,帝舜因其所陳從而重美之」。是說《大禹謨》《皋陶謨》乃皋陶與禹同為帝舜所謀,故知其文體命名,亦是因文成篇。後人因見《書》載聖賢之謀,非能因襲,故解釋說:「謀之已定謂之謨。」(宋黃倫《尚書精義》引張氏語)專謂皋陶、大禹之言。虞夏書年代緬邈,文獻不可稽徵,故《堯典》諸文見疑於後人。但若全盤否定,亦未有確當之證據。要之,或為周人據上古文獻整理而成,故曰「曰若稽古」。這樣的話,名「典」、名「謨」,或亦為後人所為。後人存意以先聖之言與後聖之言區分,故定其文體為「典」為「謨」。故就文體看,《堯典》諸文與誓命之文,有明顯的區別。孔《疏》說「其堯、舜之典,多陳行事之狀,其言寡矣……自《甘誓》已下,皆多言辭,則古史所書於是乎始」,是孔穎達亦以為虞夏書與商、周書不同。古者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與事相分,然虞夏書言事並記,則似為後人所整理。就此而言,上古時或有記言記事之官,但文體並無固定,只是以言、事區分而已。後人名篇,亦如孔穎達所說「但致言有本,名隨其事」。若《甘誓》以下,記徵伐之誓師之辭,則為信史。「誓」,孔《疏》引《曲禮》訓為「約信」。將戰之前,與將士設約,示賞罰之信。如《甘誓》所言「予誓告汝」之「誓」。誓辭曰:「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威逼利誘,兼而有之,是所謂「誓」之體。其後如《湯誓》《泰誓》《牧誓》諸文,雖其經文或為偽《書》,然其文體,則為古《尚書》所載。諸《誓》並與《甘誓》同,是其文體具有固定形態的證明。然《誓》並不僅用於戰,孔《疏》引《周禮·太宰》云:「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孔《疏》解釋說:「《禮》將祭,而號令齊百官,亦謂之誓。」祭禮重大,亦須與百官誓戒。誓,取其約信之義,或用於軍旅,或用於祭禮。《尚書》所載多是誓師之辭,祭誓不載。至於《秦誓》,與徵伐誓師不同,是「誓告群臣之辭」,當是誓之變體。

    誥體,《尚書》有《仲虺之誥》《湯誥》《康誥》《召誥》等,誥本義即告,訓為示,以己意告示別人。但《尚書》所載多為王言,故又解為以上告下稱誥。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引《字書》雲,告上曰告,發下曰誥。此以上下分告、誥,其實上古未必如此。《書》載《仲虺之誥》,即仲虺告湯之語。此誥,偽孔《傳》解為「會同曰誥」,孔《疏》引《周禮·士師》「以五戒先後刑罰,一曰誓,用之於軍旅。二曰誥,用之於會同」作註腳,並說:「『誥』,謂於會之所,設言以誥眾。」但仲虺此處僅對湯一人而言,非是會同,孔《疏》解釋說孔安國是泛解諸篇誥義。其實會同曰誥,當是周以後新起之義,解釋的不同,正說明上古時文體並未如後人所說那樣分明。

    《尚書》諸文體,記王言為主,初未必有文體篇名,正如孔穎達所說:「《書篇》之名,因事而立,既無體制,隨便為文。」是上古諸文體,皆據事而成名,非有固定體制。但隨著社會活動的日益豐富,尤其是周以後,制禮作樂,體制周密,司職清楚,掌文之職,均各有分工。如《國語·周語》所說「瞽獻典、史獻書、瞍賦、矇誦、庶人傳語」,可見是皆各有職掌。則文體亦漸固定,且分工明細。

    《周書》載有周朝誥命諸文體,文體雖承商書,體制卻有所改易。如《太誥》,據《書序》,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而作《太誥》。與《商書》諸誥相比,《太誥》責數武庚之罪,言自己當繼父祖功業,務去叛逆之罪,勸人勉力用心。其時武王初崩,周公以臣代君,天下洶洶,故三監叛而天下疑周公,周公乃以誅叛之大義告示天下。然「兵兇戰危,非眾所欲。故言煩重」。此誥已與《仲虺之誥》等不同,而與誓書略相同。孔《疏》引陳壽說:「皋陶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皋陶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也。」此外,就文辭看,周時顯然較殷商時為繁複,是由質及文,椎輪大輅之故也。

    周人文體,當然不限於《尚書》所載,如《逸周書》有「解」體。又如西周的銅器銘文,據郭寶鈞說,周初銘文各有風格,頗少沿襲,演進到了穆王,策命漸多,書史若有定格,到厲王時,幾於「公文程式化」了。大概的格式是紀時、紀地、右和受命者、作冊尹、冊命辭、對揚、作器、祝願。郭寶均說:「好象那時作冊尹手中有這樣一種格式,遇有錫命,只把不同的時、地、人名、命官、賞錫等分別填進去;制器者照樣加上一段對揚、祝願的話,就把它鑄出來。」(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西周銘文由非格式化至于格式化,正是文體產生和定型的過程。格式化也就是傳統的建立。但顯然,先秦時期文體傳統並沒有保持太久的時間。在東周以後,這個傳統很快就被破壞了,原因就是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政治、文化活動都與西周有了極大不同,原先固有的文體規定,不適合新時期的要求,而新時期也不斷產生新的文體。

    (作者:傅剛,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相關焦點

  • 《尚書》文體的形成
    傳世文獻無疑以《尚書》為最古,後人論《尚書》文體,或稱八體,或稱十體,視《尚書》文體已備。就後人的認知來看,謂其文體已備,是就現存的各體名稱而言,事實上《尚書》各體,起初並無固定的體制,但形成文獻專書之後,堯、舜、禹等的發言,便由史官或整理者根據他們的身份和內容而定某一名稱,這便成為某種文體。試以《尚書》為例以說明之。上古寫作,先有史,史官記言記事,初無體制,然王之言行,視其場合不同,而有不同記載。故堯、舜之言稱為「典」,皋陶、大禹稱為「謨」。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光明日報-光明網
    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話題討論量近2萬條。    多數網友認為,古代書院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與現代大學所追求的辦學理念一致。網友「用裡先生」表示,書院具有極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夠接納各種身份、不同學派的人群,促進思想碰撞,相互借鑑經驗。    部分網友提出,「千年書院」為中國文脈傳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報社概況_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2012年12月,光明網被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評為「輿情工作先進集體」,光明網員工榮獲「先進個人」稱號。2012年12月,光明網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吳小京同志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2年12月,光明圖片和《光明日報》軍事版聯手合作。
  • .|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 :新媒體生產能力要對母媒體形成反哺
    今天做客新華日報理論抖音「@理所當然」的重磅嘉賓是: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光明網董事長陸先高  評論作為光明日報的核心內容,我們新媒體界也叫頭部產品,它的生產過程已經強烈地融入了新媒體的生產方式。報紙版面這個高端出口是我們維護住我們頭部內容價值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在客戶端,我們在兩微,都延伸了我們的評論產品,這種傳播力的增強,它反過來會催化我們新的生產方式和提升我們的生產能力。  新媒體平臺生產能力如何對母媒體進行反哺?
  • 擦亮思想文化研究傳播的「光明品牌」-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二者的內在關聯上看,實施思想理論融媒體傳播工程,旨在全面整合光明日報媒體資源,形成強大的融媒體思想理論生產力、傳播力、影響力、凝聚力,打造既重內容又重渠道、既求質量又求效果、既具公信力又具傳播力的思想理論新媒體陣地;建設光明智庫,則重在全面整合光明日報社的研究資源,廣泛吸引外腦、聚合外力,提供具有諮政功能與啟民價值的思想文化產品。
  •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本報北京12月29日電(光明網記者趙豔豔)12月29日,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在京揭曉。    「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由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網承辦,至今已連續舉辦三年,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自啟動以來,得到廣泛關注。
  • 用「有血有肉」的文字記錄時代-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是張璋,一個大學畢業剛滿兩年的光明網編輯。很多媒體人知道我,是從去年9月6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喊著「下盤石」,我們哭了!》開始的;很多讀者、觀眾知道我,是從今年5月由社科院林燕平老師和我發起的「援夢西海固」活動開始的。
  • 第二屆「中國十大婦幼天使」徵選揭曉-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3月17日電(光明網記者李然、李丹)由光明網與搖籃網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十大婦幼天使徵選活動」,17日在光明日報社揭曉結果。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在致辭中談道:「在大家抱怨掛不上號、排不上隊、看不起病的同時,也該替這些看似穩如泰山、實則心力交瘁的醫生想一想,他們其實也是普通人,脫下白大衣之後,一樣是為人妻、為人父、為人子女,我們每年做這個活動,就是要讓廣大受眾能夠更加關注、理解和愛護這個群體。
  • 追憶父親主持《光明日報》橫排版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曾於1949年《光明日報》創刊至1961年在該社擔任編輯工作,每日晚飯後上班,直至次日凌晨看到報紙的清樣沒有問題後才能回家休息。    1992年夏天,父親80大壽。全家子女到天津父親的寓所聚會表示慶賀。其間,我們問起父親《光明日報》是怎樣從豎排改為橫排的。通過父親興奮的講述,我們了解到了當時的情況。
  • 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30位提名候選人產生-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張玉玲)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已產生30位提名候選人,現向社會公示。近日,經過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投票、評議,活動組委會綜合考慮候選人區域、類別、構成等多種因素,充分衡量候選人的標誌性、引領性、創新性、示範性及年度代表性,從100位候選人中確定了30位提名候選人。其中,傳承人22位,研究者5位,管理者、策展人、企業家各1位。22位傳承人涵蓋非遺十大類別中的八類,國家級傳承人18位,省、市級4位。
  • 光明日報哲學版·論點摘編
    作為「現實世界的辯證運動的自覺的反映」,中國制度是遵循社會發展必然規律、體現歷史主體自覺選擇與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自然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制度形態,其制度發展邏輯是在順應實踐發展而不斷變化和保持根本屬性穩定的雙重變奏中走向成熟定型,具有在充分激發活力和有效實現秩序的有機互動中創造奇蹟的制度優勢,始終踐履著在保障人民權利、保證人民權力的基礎上實現人與社會真正解放的制度價值。
  • 手機光明網開通
    本報北京9月27日電光明網在國慶節前夕正式推出手機光明網。從今天起,手機用戶可以通過訪問手機光明網(網址:wap.gmw.cn),隨時隨地了解當天發生的國內外大事,掌握思想理論學習最新動態。手機光明網的推出是光明網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上的一份禮物。
  • 光明網-《光明日報》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四民」工程培植精神高地-光明日報-光明網
    【社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報合辦】     國慶期間,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又一次舉辦「歌頌祖國」居民文化活動,十多個節目精彩紛呈。每天,社區免費開放的文體活動中心,舞蹈、圖書、桌球等各種活動都排滿了人,這裡是社區傳播正能量的重要陣地。活動中心建有文化排練大廳、心理諮詢室等10餘個活動場所,每逢重要節日,都舉辦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以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正能量。舞蹈、合唱、健身操、桌球、棋牌等文化團隊也紛紛組建,現有活動隊伍7支,每天在社區活動的居民500人次以上,社區每年集中組織開展各類文體宣傳活動30餘次。
  • 陳祖武:經世致用 以文化人-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日前,記者一行前去探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歷史學家陳祖武。    1943年出生於貴州貴陽的陳祖武,少時萌生讀史喜好,遂篤嗜文史。    「早在幾十年前,我就是《光明日報》的作者了。」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從年輕學者到史學大家,陳祖武在《光明日報》先後發表《讀史可以知興替——談施琅與清廷統一臺灣》《漫談清代學術》《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學術——紀念顧亭林先生誕辰四百周年》《〈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舉要》等諸多作品,與《光明日報》結下不解之緣。「讀《光明日報》是我幾十年的老習慣了。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一筆珍貴的遺產-光明日報-光明網
    曹辛華(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主持人:    潘百齊(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    地點:    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100號樓二樓會議廳    主持人:《光明日報它們更多地體現在文體選擇的差異性。這種文體選擇的差異,不僅僅導致了文學表現形態的不同,可能也帶來了不同文體所承載的思想感情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想不必一味地強調舊體文學所表現的和新體文學是一樣的,兩者還是有不同的。因為每一種文體都有它擅長表達的題材與內容,所以當一個作家選擇一個舊的文體或新的文體時,其實就已經包含了對即將要表現的內容、思想、情感的選擇性。
  • 基層是記者的福地-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來光明日報工作後了解到,莊電一同志作為光明日報這支優秀記者編輯隊伍中的佼佼者,實際上很早就開始關注環境問題。1998年從黎明村發出的第一篇報導,並不是他關於生態環境的最早報導;對黎明村的系列報導,也不是他對環境問題的唯一報導。在此前後,他還採寫了大量揭露環境問題、呼籲保護環境的稿件。其中,《濫挖甘草事件》《甘草瀕危,沙暴頻來》等重點稿件還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也曾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劉偉:傳播正能量是媒體人的責任
    原標題: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劉偉:傳播正能量是媒體人的責任   光明網北京12月14日電( 胡連娟)以 「傳播正能量,共築中國夢」為主題的「2013中國企業領袖與媒體領袖年會「今天在京開幕。政府官員、企業家代表、媒體負責人共300多人,分享了對企業和媒體社會責任的思考。
  • 近代文體嬗變
    在這個歷史時期裡,文學也和社會一樣發生了許多變化,文學思潮和文學創作都出現了新的動向,並且在文體的理論與實踐上體現了出來。文體作為一種文化存在方式,是指一定的話語系統所形成的文本體式,它是由敘述話語、結構模式、作品類型等因素構成的文學審美風範。文體不但是一種表現形式,而且是作家精神特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