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先秦稱《書》,自漢始稱《尚書》,又稱《書經》。尚通「上」,書是歷史簡冊;《尚書》就是上古的史書,記事時間上起堯舜,下訖春秋中期的秦穆公。記事內容多數為記言,所記多是君主訓、誓臣民和近臣告誡君主之辭,另有少數敘事之篇章。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共五十八篇,合序,計五十九篇。《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典籍,是研究我國上古歷史的重要文獻。《尚書》據記載,原來有關上古歷史的簡冊很多,到了孔子,選取百篇,編訂成書。根據後世學者對《尚書》各篇成文年代考證,有些寫成於孔子之後。它的編定,當在戰國時期。
秦代焚書禁學,《尚書》亦遭此劫。濟南伏生,原是秦朝博士,通曉《尚書》。秦焚書時,他把《尚書》藏在牆壁裡。西漢初年,求其壁藏《尚書》,已經散失了數十篇,只找到二十八篇,在齊魯之間傳授弟子。伏生傳授的《尚書》,是用漢初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的,所以稱為《今文尚書》。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為了修靈光殿,拆除了一些舊宅,其中就包括了孔子的舊宅,在舊宅牆壁裡發現古文經傳數十篇,其中有《書》。經孔安國與伏生所傳《尚書》對校整理,比伏生本多出六篇。孔壁《尚書》是用漢代以前的古文字抄寫的,所以稱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約在魏晉之際即已亡佚,今只存篇目。
偽《古文尚書》產生於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獻給朝廷一部孔安國作傳(即注)的《古文尚書》。梅獻《尚書》把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分為三十三篇,另又多出二十五篇,書前有一篇孔安國作的《尚書序》,共計五十九篇。這是《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唐代學者對梅獻孔傳《尚書》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唐初陸德明據以作《經典釋文》,孔穎達等據以作《尚書正義》。
到了宋代,開始有學者對梅獻孔傳《尚書》提出懷疑。首先發難的是南宋吳棫,朱熹繼之。他們從文字上考訂,發現「增多之書皆文通字順,非若伏生之書詰屈聱牙」。
《尚書》的通行注本,是《十三經註疏》本,用的就是梅獻孔傳《尚書》其中古文部分,系魏晉時人寫的上古史,作為史料,不可輕信。今文部分,被認為是較為可靠的上古史料,但是具體篇章也應區別對待。如《虞書》《夏書》兩部分,都是成文於後世。《商書》中有無商朝遺文,尚有不同看法,但有不少篇是後世擬作之文確是大家確認的。《周書》部分,大都為當時的作品。總的說來,年代越早,成文的時間反而較晚,一般認為多是戰國時期追記之作。即使史料來源有所依據,但也難免加進追記者所處時代的政治、思想、經濟、制度等方面的特色。所以,在作為史料使用時,仍需慎重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