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重要經典《尚書》

2020-12-15 看航空

《尚書》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先秦稱《書》,自漢始稱《尚書》,又稱《書經》。尚通「上」,書是歷史簡冊;《尚書》就是上古的史書,記事時間上起堯舜,下訖春秋中期的秦穆公。記事內容多數為記言,所記多是君主訓、誓臣民和近臣告誡君主之辭,另有少數敘事之篇章。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共五十八篇,合序,計五十九篇。《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典籍,是研究我國上古歷史的重要文獻。《尚書》據記載,原來有關上古歷史的簡冊很多,到了孔子,選取百篇,編訂成書。根據後世學者對《尚書》各篇成文年代考證,有些寫成於孔子之後。它的編定,當在戰國時期。

秦代焚書禁學,《尚書》亦遭此劫。濟南伏生,原是秦朝博士,通曉《尚書》。秦焚書時,他把《尚書》藏在牆壁裡。西漢初年,求其壁藏《尚書》,已經散失了數十篇,只找到二十八篇,在齊魯之間傳授弟子。伏生傳授的《尚書》,是用漢初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的,所以稱為《今文尚書》。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為了修靈光殿,拆除了一些舊宅,其中就包括了孔子的舊宅,在舊宅牆壁裡發現古文經傳數十篇,其中有《書》。經孔安國與伏生所傳《尚書》對校整理,比伏生本多出六篇。孔壁《尚書》是用漢代以前的古文字抄寫的,所以稱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約在魏晉之際即已亡佚,今只存篇目。

偽《古文尚書》產生於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獻給朝廷一部孔安國作傳(即注)的《古文尚書》。梅獻《尚書》把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分為三十三篇,另又多出二十五篇,書前有一篇孔安國作的《尚書序》,共計五十九篇。這是《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唐代學者對梅獻孔傳《尚書》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唐初陸德明據以作《經典釋文》,孔穎達等據以作《尚書正義》。

到了宋代,開始有學者對梅獻孔傳《尚書》提出懷疑。首先發難的是南宋吳棫,朱熹繼之。他們從文字上考訂,發現「增多之書皆文通字順,非若伏生之書詰屈聱牙」。

《尚書》的通行注本,是《十三經註疏》本,用的就是梅獻孔傳《尚書》其中古文部分,系魏晉時人寫的上古史,作為史料,不可輕信。今文部分,被認為是較為可靠的上古史料,但是具體篇章也應區別對待。如《虞書》《夏書》兩部分,都是成文於後世。《商書》中有無商朝遺文,尚有不同看法,但有不少篇是後世擬作之文確是大家確認的。《周書》部分,大都為當時的作品。總的說來,年代越早,成文的時間反而較晚,一般認為多是戰國時期追記之作。即使史料來源有所依據,但也難免加進追記者所處時代的政治、思想、經濟、制度等方面的特色。所以,在作為史料使用時,仍需慎重對待。

相關焦點

  • 儒家經典的變遷:《尚書》作為儒家的重要經典,你不知道的故事
    其實儒家經典一樣有類似的變遷。《尚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五經之一。《尚書》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成書了,在春秋時期又經過孔子的編訂,遂成為儒家經典。秦統一天下以後,焚書坑儒,絕大部分古籍都被焚毀,《尚書》也未能倖免。當時山東有一位秦朝的博士叫伏勝,記憶力超群,能記誦《尚書》全文,為躲避秦末戰亂,隱居家鄉。漢初天下安定,伏勝憑藉自己記憶,在齊魯傳授《尚書》內容,學者甚眾。
  • 儒家經典《尚書》中的10句精華,指引人生的大智慧
    《尚書》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又稱《書》或《書經》,原有100篇,分稱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孔子編纂並為之作序。1、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懷,懷於有仁。出自《尚書·商書·太甲下》。罔:無,沒有。
  • 儒家經典梳理(普及)
    一、儒家十三經儒家核心思想及理論最重要的文獻:《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儒家十三經二、十三經的地位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取得主導地位之後,《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
  • 秦漢史:《尚書》是由孔子刪定,並逐篇加以解說,被儒家列為經典
    百家原創作者:零九九談歷史孔子以後,古來相傳的《易》、《書》《詩》、《禮》《樂》、《春秋》等著作逐漸被人們視為基本經典,稱六經,或六藝。漢代是經學的正式形成時期,漢武帝獨尊儒術後,經學成為顯學,得到很大發展。
  • 孔子修訂的《尚書》並非純粹的儒家思想
    儒家六經中,孔子僅僅是詩書禮樂的修訂者,並非作者。儒家思想雖源自周禮,卻不等於周禮。孔子修訂的《尚書》體現了純粹的周禮,並非100%純粹的儒家思想。《孔叢子•刑論》篇中記載,孔子向弟子仲弓教授法治思想時,曾引用《尚書》之言:「大闢,疑,赦。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其依據是「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續」,所以在審案時要「求其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孔子疑罪從無的法治主張,客觀上也體現了儒家對最基本人權——生命權的尊重。與法家「刑用於將過」的寧枉勿縱主張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 《尚書》札記——商紂亡國(解析孔子修訂的儒家經典)
    據《尚書》記載,祖甲是商朝最後一位賢君。此後,商朝所有君主,皆驕奢淫逸,嗜酒如命。到商紂王時,達到巔峰。《尚書》中記載,周公特別強調,對殷商遺民,要網開一面。第一次飲酒,嚴重警告。第二次飲酒,再處死。考古出土的商朝文物中,最多的是殉葬者和酒器。這再次佐證了商王朝因酒滅亡。紂王僅僅是手腕硬,殘暴。若不醉酒,絕對不會做荒唐、糊塗之事。對紂王的認知,必須遍讀儒家經典:智勇雙全,文韜武略。雖然殘暴,絕不愚蠢。商朝的滅亡紂王只有部分責任。
  • 從真假《尚書》之爭看儒家千年撕逼の路||非常硬核~慎點
    所謂「四書五經」指的是被朱熹作釋的九部儒家典籍,宋理宗後官家推崇程朱理學,相關典籍與注釋遂被後生儒生奉為圭臬。其中「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論語》《孟子》按下不表,《大學》《中庸》原都是《禮記》中的一篇,因為被二程推崇,遂被朱熹在注釋時單獨拎出。「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相比「四書」,「五經」才是血統純正的儒家經典。
  • 挑戰中華文明的源頭,質疑《尚書》真假,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之辯
    《尚書》略觀《尚書》是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是由漢代伏生傳下來的。《尚書》,「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它是華夏文明對上古歷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尚書》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著質疑經典的時代背景
  • NO.66|《尚書》經典名句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
  • 尚書,一部中國的著名文獻
    尚書一書流傳千古,被後世得人閱讀、品鑑,尚書講述的主要內容核心是儒家經典,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獻之一,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有關尚書的相關內容吧!在儒家思想中《尚書》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作為這部書的總編輯,孔子也有個問題,那就是他編「書」純粹是出於個人的學術需要,那些不符合儒學的「書」孔子自然就沒有編進去,有些「書」也就因此慢慢失傳了。尚書成書於何時?
  • 《尚書》經典名句起名,讓孩子未來可期!
    《尚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它也是我們常說的《書》,作為一部儒家經典的重要核心之一,主要闡述的是明仁君治民之道和明賢臣事君之道,所以,用來給孩子起名,既帶有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又很有啟發意義。
  • 「六經」是儒家的經典嗎?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號稱有五千年,可是我們現在要找它的確切源頭,卻只能找到「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樂》、《春秋》。很多人認為六經是儒家的經典,而事實上六經不能與儒家簡單地劃等號。我們看《漢書.藝文志》,班固明確把六經(六藝)與儒家區分,六經是六經,儒家是儒家。班固為什麼這樣分呢?因為儒家是孔子開創的,而六經是孔子以前流傳下來的。在孔子之前,原生態的六經便已經是周朝的教科書了。
  • 《尚書》10句經典名句,簡短精闢,耐人尋味!
    《尚書》最早成為《書》,和《詩經》並列的一個文體類別,是我國最古的官方史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 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1. 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任用賢人不可懷有二心,剷除惡人不可猶豫不決。2. 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如果你不去自誇自傲,那麼天下便沒有人能與你一爭高下;如果你不自高自大,那麼天下便沒有與你爭功勞的人。
  • 開成石經︱陳根遠:開成石經是儒家經典的國家正本
    《詩經》先秦時稱為《詩》,至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尚書》記錄了虞、夏、商、西周、春秋時期大約兩千年間的一些重要歷史。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史書,是我國古代文獻之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
  • 流傳千年的儒家經典竟是偽書?戰國竹簡揭開《尚書》神秘面紗
    而《尚書》作為儒學時代的作品,也是中國儒學經典的典範,更是「五經」之中的「書」的代表。作為記載三代君主言行的書籍,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對後人的警醒還有後代文學研究工作的展開也是非常有貢獻的。自古以來,《尚書》的價值都是非常高的。甚至逐漸被後人封為了書中經典。按理來說,地位如此之高的書應該是流傳百年的。
  • 中高考必考知識-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概覽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傳世寶典。五經五經是儒家五本經典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相傳他們都經過孔子的編輯或修改,最早為六經,除五經之外還有一部《樂經》。然而秦始皇焚書坑儒,使《樂經》失傳,僅剩下五經。
  • 《尚書》札記——虞夏書(孔子修訂的儒家六經之一)
    孔子編著儒家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的書是《尚書》,有120餘篇。秦始皇時毀於焚書坑儒。《尚書》中,《虞夏書》有四篇:《堯典》、《皋陶謨》、《禹貢》、《甘誓》。無論是孔子、子思、孟子、荀子、張倉、董仲舒、王陽明,歷代儒家大師皆精通天文曆法。制定天文曆法,主要為指導農事。此外,還為佔星術服務。在孔子修訂的儒家六經中,《周禮》全部毀於焚書坑儒。其中有法律規範,道德規範,民風民俗,祭祀典禮等內容。也應當有天文曆法知識。《淮南子》中有詳細的24節氣的內容。最早制定24節氣的,應當是周公。
  • 四川成都書法家李小龍,解析儒家《尚書》,帶您入儒教聖殿
    分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兩種版本,現存的《十三經註疏》即是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的合編本。儒家《十三經》《尚書》經典名句之精華①詩言志,書中經典名句比比皆是,乃至大至剛至陽至純的貴族學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我儒門真君子讀之可不盡心乎?惜《尚書》佶屈聱牙,書中字詞多有歧義,乃古經之最難讀者。於是今之學者,左右顧而言它,不肯沉心靜性而苦習之。
  • 《尚書》流浪記
    所謂《尚書》其實是記錄了上古流傳下來的繁多故事,後來經過孔子的刪減修訂,形成了儒家風味十足的《尚書》。一、遭遇焚書坑儒的劫後餘生當年秦始皇一把大火燒了無數儒家經典史集,自然充滿了儒家風味的《尚書》也不能倖免於難,絕對是待燒名單上的頭幾位目標。
  • 儒家文化經典: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
    諸子百家中對後人影響最為深遠的就屬儒家了,董仲舒也曾經提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思想,可見儒家對世人的影響有多廣。儒家文化中有許多經典文學,那麼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呢?不妨一起往下看看。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  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