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真假《尚書》之爭看儒家千年撕逼の路||非常硬核~慎點

2020-10-04 萬事屋本屋

儒家千年歷史,既是罷黜百家的歷史,也是內部不斷洗牌,爭奪道統的歷史。

從《尚書》千年之爭管窺,且容我娓娓道來~~~


但凡中國人,應該都知道「四書五經」的概念。所謂「四書五經」指的是被朱熹作釋的九部儒家典籍,宋理宗後官家推崇程朱理學,相關典籍與注釋遂被後生儒生奉為圭臬。其中「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論語》《孟子》按下不表,《大學》《中庸》原都是《禮記》中的一篇,因為被二程推崇,遂被朱熹在注釋時單獨拎出。「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相比「四書」,「五經」才是血統純正的儒家經典。原本孔子整理的經典有六部,這才有「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的說法,只不過「六經」經歷焚書坑儒和秦末戰亂,散落遺失。漢初經老儒生整理殘存書簡或口述回憶,其餘五經再度現世,可惜《樂》大約內容有關樂理(不然「八佾」如何流傳),內容無人能夠記得,遂自此失傳。



剩餘這「五經」,撰寫者均為官方專業人員,使用文字基本為籀文(即大篆)或小篆,且為方便刻竹簡,內容簡練且無斷句。這一情況衍生出兩個結果,一是自孔子之後,就不斷有人對經典作疏作注,例如毛詩、左氏春秋、鄭箋、孔穎達疏等。這一情況衍生下去,就是不同派系之爭。另一個結果是漢初儒生在整理典籍時,大多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書寫整理,即是所謂的今文。然而還有個別死板儒生堅持用古文(籀文、小篆)傳道,加之後續各種古文典籍被各種「詭異」地發現,導致派系之爭又夾雜了今文古文經之爭,儒家內部的爭鬥愈發激烈。

在儒家一系列今文古文經之爭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是《書》。《書》即是《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史書,其在戰國時稱之為《書》,在漢代被改稱為《尚書》。


西漢建立後,秦博士伏生從家裡的夾牆中取出藏匿的《書》,由於部分竹簡損毀或聯繫竹簡的皮繩斷裂後難再識別,最終僅得《虞書》《夏書》《堯典》《禹貢》等二十八篇。伏生憑藉二十八篇《書》在齊魯授徒講學,後續門徒逐漸形成歐陽與大小夏侯三家。由於伏生的《書》用隸書撰寫流傳,故被歸為今文派。景帝時,轅固生(與黃生辯論「湯武授命」&拿茅刺死野豬的那位)受皇帝器重,其所代表的齊詩開始成為顯學,連帶有關的魯詩、韓詩相繼發跡。由於齊魯韓三家均為今文,且與伏生同在齊魯,故歐陽書、大夏侯書與小夏侯書有機會傳入長安,後續武帝設五經七博士,其中"書"博士皆是出自上述三家。


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但被邊緣化的其他學派從未停止過抗爭,特別是在公羊春秋派的董仲舒(也是今文派)提出「天人感應」,將儒學宗教化之後,假借古文之名爭奪話語權的鬥爭愈演愈烈。武帝末,先有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獻家傳版的《尚書》,後來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聲稱武帝末時魯恭王為擴建宅邸毀壞了孔子故居,從夾牆中掉落出以古文撰寫的《禮》三十九篇,《書》十六篇。東漢末時劉歆聲稱班固所言古文《書》《禮》在其手中,建議與其他三部古文經一併立於學宮,但被其他今文博士反對後作罷。東漢後,號稱「小學之宗」的杜林得到一本《古文尚書》,悉心研究後以此教學,所傳弟子賈逵(不是曹魏那個賈逵)、馬融,乃至馬融弟子鄭玄、盧植(對!就是那個盧植)相繼以經學成名,自此古文尚書開始聲名鵲起。




永嘉南渡之後,典籍遺失殆盡。豫章內史梅賾獻上《古文尚書》。該版《尚書》將伏生二十八篇《今文尚書》拆成三十三篇,另加二十五篇合計五十八篇(湊成劉向、鄭玄所說的古書五十八篇之數),該版《尚書》匯集了漢初以來今文古文各家經師的解說,做到每句都有解釋,故雖然其在《孔安國傳》《孔安國序》等處與史料記載不符,自東晉至宋,儒家皆以其作為《尚書》正本。太宗皇帝時大儒顏師古、孔穎達等奉旨編撰《五經正義》(高宗時成書),所用《尚書》即為梅賾本《古文尚書》,所用正注也是梅賾獻《古文尚書》附帶的《孔安國傳》。終唐一世,梅賾本《古文尚書》作為官學,地位穩固。


宋代後,疑經思潮興起,吳棫最早懷疑梅賾本《古文尚書》作假,理由是《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難易有別,辭氣明顯差異。《今文尚書》詰屈聱牙,晦澀難通,《古文尚書》反而文從字順,平緩卑弱,難免有作偽的嫌疑。朱熹順著吳棫的思路,朱熹注意到辭氣和時代之間的關係,延續吳棫的理路,強調《古文尚書》言語氣象卑弱,不似先漢之文厚重有力量。並發問說《今文尚書》難讀,伏生皆背誦記得,《古文尚書》容易,伏生卻不記得,此與常理不合。這一思想引起蔡沈、洪邁等一批學者的強烈共鳴,《古文尚書》偽書說迅速流傳開來。


後續學者延續了宋儒對《古文尚書》的懷疑態度,例如趙孟頫在注《尚書》時,就將今文古文分開注釋,但後人見解基本拘泥於朱熹的那套,而在方法論上難有建樹。由於無法拿出足以信服的證據,直到乾嘉學派發軔後考據興起,代表人物閻若璩著《尚書古文疏證》,從篇數、篇名、典章制度、曆法、文字句讀、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異同等多方面考證,並引用《孟子》、《史記》、《說文》等書作為旁證,得出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傳》是後世偽作的結論。


依賴吳棫、朱熹、蔡沈、閻若璩等學者前赴後繼的研究,基本從方法論上已經給《尚書》的今文古文之爭蓋棺定論,無奈在意識形態領域,重要的從來不是事實。依舊有許多人或因利益、或因道統固執地守著《古文尚書》,乃至乾隆年間阮元在《十三經註疏》中所用《尚書》及對應正注,依舊還是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版本。《尚書》的今文之爭,終究需要更無可辯駁的證據。



2008年7月,清華大學收到一批戰國竹簡,碳十四鑑定後認定是戰國中晚期文物。經過清華大學有關學者的細心整理,竹簡中內容逐漸公眾,至今已整理出版七輯。清華簡中大量為《尚書》內容,兩相對照後,梅賾獻《古文尚書》與所謂的孔安國《尚書傳》作偽無誤。

延綿千年的今文古文經之爭終究落下帷幕。只不過,帷幕下掩蓋住的,不只是今文和古文,還有一個已經遠去的時代。


其他文章:


PS:更多內容,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萬事屋本屋(Werewolves_10)。

相關焦點

  • 挑戰中華文明的源頭,質疑《尚書》真假,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之辯
    《尚書》略觀《尚書》是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是由漢代伏生傳下來的。《尚書》,「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它是華夏文明對上古歷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在古代,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即是永恆,經者徑也。儒家文化下的學者,更是不敢對四書五經提出過質疑。雖然在唐宋時期,張鷟和朱熹等人都稍稍有過懷疑,但是不敢言語攻擊。直到閻百詩真憑實據指出來,我們讀的《尚書》是假的!
  • 四川成都書法家李小龍,解析儒家《尚書》,帶您入儒教聖殿
    總序《尚書》者,上古之書也。起自唐堯而至於周之末世。相傳古《尚書》有一千餘篇,皆古帝王之軍旅、朝覲、會同、祭祀之事也。惜經孔子整理又遭厄秦火,遂流傳至今的有近百篇。儒家《十三經》《尚書》經典名句之精華①詩言志,
  • 四川成都書法家李小龍,解析儒家《尚書》,帶您入儒教聖殿
    總序《尚書》者,上古之書也,起自唐堯而至於周之末世。相傳古《尚書》有一千餘篇,皆古帝王之軍旅、朝覲、會同、祭祀之事也。惜經孔子整理又遭厄秦火,遂流傳至今的有近百篇。分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兩種版本,現存的《十三經註疏》即是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的合編本。
  • 今古文經之爭
    這一情況衍生下去,就是不同派系之爭。另一個結果是漢初儒生在整理典籍時,大多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書寫整理,即是所謂的今文。然而還有個別死板儒生堅持用古文(籀文、小篆)傳道,加之後續各種古文典籍被各種「詭異」地發現,導致派系之爭又夾雜了今文古文經之爭,儒家內部的爭鬥愈發激烈。在儒家一系列今文古文經之爭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是《書》。
  • 今古文經之爭
    這一情況衍生下去,就是不同派系之爭。另一個結果是漢初儒生在整理典籍時,大多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書寫整理,即是所謂的今文。然而還有個別死板儒生堅持用古文(籀文、小篆)傳道,加之後續各種古文典籍被各種「詭異」地發現,導致派系之爭又夾雜了今文古文經之爭,儒家內部的爭鬥愈發激烈。      在儒家一系列今文古文經之爭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是《書》。
  • 儒家聖人為何因五行而撕逼?
    今天我們來透過儒家的早期故事,來講講五行這個概念的一點早期情況。儒家在歷史上有許多次內部變革,因此才能發展到今天連綿不絕……儘管這種生命力在當代的外部表現上,很多時候不比扶弟魔之流名聲好。儒家歷史上第一次影響深遠的內部撕逼,是戰國時荀子對孔子的孫子子思和孟子開炮,這倆人合稱思孟學派。
  • 《尚書》真偽之爭引思考 該如何走出「疑古」
    陳 慧    近日,伴隨「清華簡」第二批研究成果的發布,一則名為《傳世兩千多年古文<尚書>被證實確係偽書》的新聞在微博廣泛流傳,引發熱議。其實,對於關注「清華簡」的人來說,這算是「舊聞」了。只不過文中「確係偽書」及「為多年來古文《尚書》真偽之爭畫上圓滿句號」的說法,比較此前的謹慎推斷,相當於給傳世古文《尚書》的真偽之公案下了最終判決書。
  • 《尚書》流浪記
    而在所有尚存的史書中,《尚書》的流傳之路簡直就是一部難以言喻的苦難史,一本書,經歷了火煉以及無數顛沛流離的災難,還能沿襲千年將古人的生活與智慧展現在我們面前,實屬不易。所謂《尚書》其實是記錄了上古流傳下來的繁多故事,後來經過孔子的刪減修訂,形成了儒家風味十足的《尚書》。
  • 都是口音和秦始皇惹的禍:儒家的「古今文之爭」是怎麼產生的?
    自從孔子開宗立派以來,儒家學派就成為中華文明中的顯學之一,在漢朝時成為文明主流。正因為儒家學派影響巨大且規模龐大,所以儒家發展出了很多思想分支並產生了許多爭論。而在兩漢時期,儒家最大學術爭論就是「古今文之爭」。
  • 超越「大陸新儒家」與「港臺新儒家」之爭
    超越「大陸新儒家」與「港臺新儒家」之爭   作者:曾暐傑   來源:《原道》32輯   也就是說,當僅有唐牟徐一脈儒學系統之時,理所當然將之稱為「當代新儒家」自然沒有問題;但是當儒學的形式與系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今日,這就成了問題了!就好比牧場中只有一批馬時,稱之為「馬」毫無問題,人人都知道所指何物。但是當牧場裡的馬多了,就必須加上屬性──白馬、黑馬、棕馬、花馬,沒有任何一匹馬可以順理成章稱之為「馬」。這不是個名號之爭,而是在現實意義下所必須。
  • 你讀過的《林黛玉進大觀園》竟然還隱藏了一個爭論千年的真偽之爭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是這短短的一篇節選文章,就暗含了傳統儒家文化的大紛爭。這便是學術界長達兩千年的」今古文之爭「。」今古文之爭「指的是什麼呢這要把目光轉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文化大爆發的時代,諸子百家,異彩紛呈,諸多學說直到今天還影響著中國人。但是隨著秦始皇一統天下,為政治上的穩定,焚書坑儒就成為了必然的維穩舉措,此外統一文字,也增強了七國人的文化聯繫。
  • 司馬遷是今文派,班固是古文派——你不知道的儒家今古學派之爭
    別著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儒家學說中一些有趣的概念,大家且耐心向下看。然而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成為顯學、官學之後,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反而有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之爭。一、今文學派戰國七雄裡面的秦國,經商鞅變法一躍成為強國之後,奮六世之餘烈,最終完成了大一統。無論是商鞅,還是包括後來秦始皇十分器重的韓非、重用的李斯,都是法家人物。
  • 流傳千年的儒家經典竟是偽書?戰國竹簡揭開《尚書》神秘面紗
    而《尚書》作為儒學時代的作品,也是中國儒學經典的典範,更是「五經」之中的「書」的代表。作為記載三代君主言行的書籍,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對後人的警醒還有後代文學研究工作的展開也是非常有貢獻的。自古以來,《尚書》的價值都是非常高的。甚至逐漸被後人封為了書中經典。按理來說,地位如此之高的書應該是流傳百年的。
  • 名字大全推薦:《尚書》優雅大氣的寶寶名字,清新又浪漫
    一個美好如意的好名字,可以給人帶來歡喜,帶來信心,帶來好運,帶來美好幸福,因此可見,擁有一個好名字是非常重要的。對父母而言,自家孩子若能文採風流、風姿卓越必然是一件美事。名字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名片」,名字的好壞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人的氣運。
  • 方太、華帝造字大戰:又一場撕逼營銷,但你Get到撕逼營銷的點嗎?
    #一場雙輸,其他友商躺贏#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難道在撕逼營銷時,炒熱了話題,得到了消費者關注,就真的贏了戰局嗎?撕逼營銷中到底有什麼門道,在企業想要靠撕逼上位或遇到碰瓷式撕逼的時候,到底應該怎麼應對呢?下面就聽我來告訴你,如何抱準友商的大腿,優雅的營(sī)銷(bī)。
  • 儒家重要經典《尚書》
    《尚書》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先秦稱《書》,自漢始稱《尚書》,又稱《書經》。尚通「上」,書是歷史簡冊;《尚書》就是上古的史書,記事時間上起堯舜,下訖春秋中期的秦穆公。記事內容多數為記言,所記多是君主訓、誓臣民和近臣告誡君主之辭,另有少數敘事之篇章。
  • 儒家經典的變遷:《尚書》作為儒家的重要經典,你不知道的故事
    比如今天人們看的《道德經》,內容實際上跟原本《道德經》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跟原本內容最接近的版本,是漢代考古文物中發現的,但今天已經基本沒人看了。有人就跟我說,現在的通行本《道德經》是歪的。我就不贊成這種說法,我相信既然老天爺要讓《道德經》成為今天人們看到的樣子,那麼它就應該是這個樣子,今天通行的《道德經》就是最對的,既然以前的版本消亡了,就說明它有問題。
  • 孔子修訂的《尚書》並非純粹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雖源自周禮,卻不等於周禮。孔子修訂的《尚書》體現了純粹的周禮,並非100%純粹的儒家思想。下面舉三個典型的例子:一、周禮之天,是有意志的,是上帝。而孔子所言之天,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孔子的世界觀與老子異曲同工。老子謂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孔子謂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正如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二、周禮規定,無故聚眾飲酒者,全部處死。
  • 上古之書《尚書》精華10句,簡短深刻,發人深思
    《尚書》是上古之書之意,又被稱為《書經》、《書》為儒家經典著作,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書,一部遠古的政治論文集。上古之書《尚書》精華10句,簡短深刻,發人深思。1.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尚書·搞獒》。不要在細節上關注,這樣容易敗壞大的品德。細節是能夠體現大的德行,如果忽略了細節,這樣美好的德行,就會變得虛華。2. 滿招損,謙受益。語出《尚書·大禹謨》。自我滿足就會招來損失,謙虛反而能使得自己獲得益處。
  • 人生之道之勤勉的路2
    (接上文)荀子說欲的結果是爭,是求。到宋儒就更近一步,設想「天理」和「人慾」是善惡對立的兩種力量,人生之道要伸張天理扼制人慾。可是,有表面追到本質,天理不過是人慾的節制,沒有人慾,哪裡又來的天理?因此,講人生的這一種到,我們最好還是扔來玄妙的不可知,只說,走這條常人的率性的路,應該樹立這樣一個或者也可以稱為量的原則:最好是使包括旁人在內的欲得到最大量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