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幽居獨處時的一種自然、平和的心態。心靜自然涼,本義是說心裡平靜,內心自然涼快。後用來指在遇到問題、困難、挫折時,放平心態,以一顆平常心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尊敬的佛陀,我不是您的弟子,但是我很尊敬、仰慕您,雖然學習了十幾年知識,但依然有個心結,我覺得人生仍陷於矛盾之中。我心中的問題能否請佛陀指引迷津?」一位婆羅門教徒特意拜訪佛陀,在非常恭敬地頂禮膜拜後,他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佛陀慈祥地說:「你有什麼疑惑儘管提出來。眾生平等,真理是共通的,你的好學,使我感到很高興。」「佛陀,平時我都可以和人滔滔不絕地辯論,分析道理也會得到別人的認同。可是,當我煩惱一來,我就會被情緒左右,而無法正常發揮我的才智。我為此心裡非常懊惱。為什麼明朗的智慧不能一直延續呢?為什麼心念會起伏不定呢?」
佛陀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只是指著一盆水說:「你看這盆水,如果你把紅的、綠的、藍的色料放進去,然後對著水照照,能否從水中映照出自己的臉?」「如果單單是一盆水那就可以照出自己的臉,但是染色之後,當然就不能了。」佛陀又說:「那就好,我們繼續來假設,如果把這盆水放在火爐上加熱,使之沸騰。這時候,你如果探頭看看,是否能照出你的臉?」這位教徒還是沒理解佛陀的意思,非常驚訝地回答道:「那更不可能了。沸騰時水在滾動,而且水氣一直往上冒,怎能看見自己的臉呢?」佛陀微微一笑,繼續問道:「又如池中之水,雖然靜止,但裡面若有許多青苔浮物,如果你再探頭看,能否照出自己的臉?」
婆羅門教徒說:「這也不可能呀!雖然池水靜止,但是雜物太多,連水面都看不清楚了,怎能照出臉的輪廓呢?」佛陀這個時候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然後說道:「剛才舉的例子,跟你問的問題,道理都是相通的。
當人的心處於靜止狀態時,當心中無欲、無煩惱時,清淨自性就會顯現。就好比那清淨靜止的水,可以照出人的臉形、五官,旁邊的景物也會映入水中,因為它很靜、很清澈。「正因為處於清澈的心境下,你所見所分析的都很正確,所以這個時候你辯才無礙。
但當你心中有慾念煩惱得失時,這個時候,就好比在水中加了色料,既有染欲妄念等煩惱阻礙,當然看不到本來面目;又或心中看似靜止,若煩惱根仍在,就像池中還有浮萍遮蓋,當然也是看不清外境的。」婆羅門教徒聽了佛陀的這一段話,這才大徹大悟過來,於是對自己的慾念行為表示了懺悔:「我現在才理解是怎麼回事。原來,我的心不靜的時候,就是被蒙蔽的時候。以前有很多時候竟是我自己被自己蒙蔽了,真是糊塗啊。」
「要謹記:心靜自然涼。當各種欲望燃燒起來時,心花便會上升,這個時候,怎能看清自己本來的面目呢?」佛陀借了兩個比喻,來說明人在各種雜亂心情的蒙蔽下,會喪失自己,會迷亂自己的本性。只有在心靜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自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應該首先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才容易悟道。心念靜止清淨,才會明朗,才能使清淨的智慧展現出來。
佛家有雲「心中有一刻清涼,當下便是清涼世界」。不管當下環境如何,應該心靜如水,依物隨形。在酷熱難耐的暑天,每個人都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心靈,好好做到「心靜自然涼」。這樣,自己就會在炎熱的酷暑,享受一夏的清涼,何樂而不為呢?
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敞房廊。
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悟空上人寺院夏日題詩》(晚唐·杜苟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