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世外隱士——我們的隱居夢

2020-08-27 柴米書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 賈島《尋隱者不遇》


小學課文裡有一篇這樣的五言古詩。不知道是不是從小就種下了一顆隱居世外的夢想的種子,一直對隱居和隱士這個話題有著莫大的興趣。


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曾經寫過一本書《空谷幽蘭》,它記錄了作者在中國的尋找隱士之旅。這位美國作家曾經是個富二代,小時候過著奢侈的生活,鄰居都是社會名流豪商巨賈,後來家道中落,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卻鍾情於中國的古代傳統文化,喜歡陶淵明的詩詞。


在他的筆下,終南山還是有著不少的隱士,終日打坐練功,參禪悟道。沒有網絡,沒有暖氣,沒有電烤爐,過著清心寡欲,回歸自然的生活。凡夫俗子通常適應不了。這些隱士,曾經是官員,富商,大學生,上班族等等。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朋友們抱怨工作辛苦,生活枯燥,壓力很大。很多人羨慕山水田園的悠遊生活。但沒有幾個人真有勇氣放棄工作,回鄉隱居的。為了房子車子票子孩子,每個人都繃著一根弦。通常的解壓方式就是到周邊小鎮或風景名勝地旅遊觀光。然而,一到黃金假期,旅遊區人擠人,排長隊,比悶在家裡更累人。本來是來散心的,結果卻適得其反。


仿佛浮華中的一股清流,在英國有一位牛津大學畢業的女博士,她選擇遠離城市隱居深山達二十年之久。一個人住在小茅屋裡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自己種菜,養雞,養羊,在火爐邊演奏豎琴,自得其樂。


通常這樣的人除了因為厭倦城市的喧囂,求得心靈的平靜以外,也有因為提倡和追求環保而隱居的。美國著名詩人,環保主義者加裡·斯奈德曾在《關於浪》一書中指出,「最受無情剝削的階級是動物、樹木、水、空氣、花草」,在他看來,大自然中的萬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應該被視為與人類等同的生命,甚至議會中也必須有它們的代表。他效法寒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遠離喧囂的都市,在山村隱居,過著自食其力、簡樸恬淡的生活。


香港也有一位這樣的環保人士。他名叫莫皓光,擁有香港浸會大學碩士學位。畢業後,他沒有選擇為了房子車子票子而在城市中從事體面的工作。相反,他隱居郊外,當了一名農夫。後來遇到志同道合的太太阿牛,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平時一家三口每天吃素食,過著親近自然的簡樸生活。一家三口每月的開銷只有兩千多元,在香港這樣物價水平極高的地方實屬罕見。


婚禮上,沒有買鑽戒,他們用花草編織了一對秀雅的對戒。用於婚宴的十幾道素菜,都是他找朋友做的,所有的賓客都自備餐具來參加婚禮。


讓莫皓光過上「野人」生活的原因,是16歲那年,他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香港的垃圾填埋場將很快飽和,再也堆不了城市產生的垃圾了!

他當時很震驚,覺得自己也是罪魁禍首之一。漸漸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於是開始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很少使用日化用品,用鹽水刷牙,自製環保酵素或用茶籽粉來代替洗潔精。穿二手衣服,用二手家具,偶爾用撿來的材料自製簡單的家具。種青菜,做麵包,聽風聲,學鳥叫。莫皓光也不是不工作,一周中也工作三天,剩餘的時間便都用來陪伴妻子和兒子。


也許有個別人會質疑或詬病他們,但筆者認為現代社會太缺乏這種環保節約自省的精神,我們需要更多的人身體力行,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在筆者心裡,他們都是令人敬佩的勇士。他們「追求與大自然同一」的理念,經歷了對現代文明的反思。現代文明,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筆者從來不否認現代文明的偉大之處,但它在推動社會發展和便利人類生活之外,也帶來了一些弊病。文明的主宰是人類。人類應當負起責任來,在繼續發展文明的過程中,在工業化的進程裡,提高環保意識,採取措施保護共同的地球家園。否則,不管工業多發達,科技多先進,如果失去了碧水藍天和新鮮的空氣,一切都會是徒勞。


相關焦點

  • 終南山「隱士」多達上萬,當真都是看破紅塵?隱居之地淪為做秀場
    ——策杖尋隱士 王績從古至今隱居生活其實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嚮往,大家都知道,隱居之人就如同世外高人,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與吵鬧,不必憂心人世間的勾心鬥角,確實生活的怡然自得。但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只會羨慕隱士的生活,但是卻不會主動的成為隱士呢?
  • 一位隱居世外的高人,寫下的這首哲理詩,沒有什麼經歷還真讀不懂
    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一個相對混亂的時期,當時各地建立了大大小小許多的國家,各方為了爭奪地盤打得不可開交,這也讓很多的知識分子苦不堪言,紛紛捲入了戰亂,這也使得很多人為了逃避戰亂,會選擇去到某種大山隱居,以此尋找心靈的平靜。其實隱居也是古代很多知識分子最終的歸宿,只要對於現實生活不滿,很多人也會同樣選擇去隱居。
  • 揭秘神秘在終南山上的隱士,厭倦了生活繁瑣,隱居山林不問世事!
    而旅行便能讓我們離這些事更近一些,或者讓我們設身處地地感受這些事。近幾年來有一件事小編今天卻不得不說。那就是關於隱士。大部分的人對於隱士的概念通常第一反應就是深山老林之中,有那個一間茅草屋,然后里面住著一個人,獨自生活,獨自思考等等。
  • 追夢——尋找古詩詞裡的隱士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個隱居夢,無論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想隱居山林,還是想隱居田園,亦或是隱於市井之中。"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此乃隱居三大境界。今天,讓我們從中國的古詩詞裡尋找古代的隱士們?跟著他們的詩詞穿越時空,把我們心安在時空的某一個角落裡。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思蜀》有言:&34;對於很多人而言,那些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隱居生活往往是十分美好的,而在了解過一些隱士的人生經歷之後,我們也會對這些人產生一定的敬佩之情。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34;。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對於很多人而言,那些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隱居生活往往是十分美好的,而在了解過一些隱士的人生經歷之後,我們也會對這些人產生一定的敬佩之情。其實,在古代社會中,隱士是並不少見的,畢竟當時的社會是以小農經濟作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無論一個人在哪裡生活,都基本能夠實現自給自足。
  • 獨愛菊花的陶淵明,以隱士身份,諷刺那些「充隱」
    在愛《愛蓮說》中提到了:「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作者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古人認為隱士是隱居不仕之士。「士」有知識的人,有學問的高人,隱居不仕,不出名,終身在鄉下為農民。有本事也不去做官。以隱士的身份吸引帝王。真正的隱士就像桃花源裡的人,世人根本不會知道他們的蹤跡,這才是真正的隱居。但是,現實中的人更多,是因為事與願違,所以才需要通過隱居來明志。整個社會逐漸開始崇拜隱士、追捧隱士,隱居就慢慢成了一種文化資本,可以用來換取名利。這種隱居叫「充隱」,「充」是「冒充」的「充」。
  • 史上最神秘的四位隱士:兩位真隱,另外兩位卻是假隱士
    隱士:專指古代那些隱居世外、專注研究學問的隱居者。當然,並不是所有居於鄉野山林之人都可以稱之為隱士,隱士首先應該是具有超凡學識、視功名如浮雲的世外高人,才能被稱之為隱士。古代隱士分為無心仕途、終老山林之真隱,欲進故退、欲仕故隱之假隱,例如中國歷史上這四位著名的真、假隱士。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創建了中國歷史上最為神秘的鬼谷門派。
  • 哪些人可以隱居終南山?終南隱士都是哪些人?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秦嶺終南山隱士多,這是世所公認的事實,尤其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空谷幽蘭》的出版,更是讓這一神秘群體被世人所知,也讓世界上更多的人選擇來到終南山做一個隱士,那麼隱居在終南山裡的隱士都是哪些人呢,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
  • 隱士都是些「大牛」!沒點本事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隱士!
    「隱士」,就是隱藏起來的「士」。而「士」必須是有知識、有追求的高級知識分子,就是「文化精英」,要是大字不識的文盲住在山林裡,那不是隱士,估計不是山民就是土匪。隱士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據說最早的隱士是堯舜禹時代的許由和巢父。這是兩個「牛人」,特別是許由,「牛」到堯帝到處找他,要把天下讓給他。許由不僅「牛」,估計還有「潔癖」,聽到堯帝「很庸俗」地讓他當帝王的事,覺得耳朵被汙染了,趕緊去水邊洗耳朵。果然是隱士啊,一般人對領導的話都是洗耳恭聽,許由是洗耳不聽。另一個隱士叫巢父,聽名字就能知道他家在哪裡——他是住在樹上的。
  • 五千隱士藏身終南山 請莫去驚擾這些"世外仙人"
    張劍峰(左一)和幾位修行者合影留念    核心提示: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因為《空谷幽蘭》的問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著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
  • 終南山千年隱居生活真相 驢友觀光影響隱士修行
    20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尋訪終南,《空谷幽蘭》問世,揭秘山谷5000多位隱居修行者,過著和1000年前一樣的生活,年齡最大的90多歲,個別隱士甚至數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終老也未曾下山。
  • 奉家——最後的隱士王國
    戴劍鵬/攝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出名,終身在鄉村為農,或遁跡江湖經商,或隱於巖穴砍柴。奉家有清以來族譜明確記載,奉氏先人為秦孝公長子虔,因反對商鞅變法遭政治迫害率邑人逃至此處,隱居下來,與當地土著居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為皇族當然是屬於當時最高一級知識分子,他們可說是有記載的最早的隱士了。
  • 新增隱士動機不純,往日終南山「仙都」不再,真隱士都是在鬧市中
    在終南山修身養性的,除了正宗仙風道骨的道士之外,還有很多隱居的人,他們因為各種原因來此隱居,為的是體驗一番道教的一身正氣、大智大慧的人生態度,他們來自是於各個地區的各個領域的人,有的是位高權重的官員,有的是虔誠膜拜的信徒,有的是周邊生活的居民。
  • 居深山之中,掌天下之事:談隱士與隱士文化對國家的影響
    先秦時期的隱士十分高傲,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但是他們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維護著自己的國家:最早的隱士伯夷和叔齊,他們寧肯餓死也不背叛自己心中的國家;而鬼谷子這樣的世外高人,雖然隱居不出,卻培養出了商山四皓迫於政治上的迫害和滿腹經綸無法實現的無奈,於是隱居於秦嶺,過上了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而商山四皓隱居的秦嶺,也成為了後期隱士們的心中的理想隱居場所,他們或是在此直接隱居,國或是尋找風景與其相似的地方隱居,以此來表達對商山四皓的敬仰。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隱士,最喜歡選擇離長安近的終南山隱居
    終南山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符號,古代的隱士們,常常會選擇終南山作為他們隱居的地方。而且終南山因為有非常多的隱士隱居在這裡,因而變得非常有名。那麼,為什麼古代的隱士常常會選擇終南山作為他們的隱居之地呢?
  • 男子隱居終南山棄百萬年薪 解密當代終南山隱士的真實生活
    生活中很多人的嚮往和追求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追求物質的享受,有些人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嚮往,這是好事,但前提是我們必須為了這些嚮往和追求去努力;就像劉景崇一樣,追求鍾南山的生活,這是他努力之後想要的生活。
  • 杜甫《題張氏隱居》:怎樣與隱士交朋友?杜甫告訴你答案
    大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杜甫與高適、李白在今山東、河北、河南一帶旅遊,在此期間,杜甫聽聞有個姓張的隱士隱居在深山之中,心生仰慕,於是前往他隱居之所拜訪,留下了兩首《題張氏隱居》。其中第一首是杜甫初識張姓隱士時寫下的,從中我們可以窺見與隱士交朋友的方法,這首詩的原文如下: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 修行者比爾:尋找深山中的隱士
    隱士是一種經驗比爾完全不確定。彼時,他對內地一無所知。真有隱士嗎?他們為什麼而隱居?他們的最終歸屬是什麼?比爾貓在深山老林裡,小心翼翼地躲避著可能的麻煩。這場發現之旅,歷經北京、大同、五臺山、恆山、西安……比爾沮喪地發現,幾乎沒人相信這些傳說中的人們真的存在。
  • 仙翁洩天機:探秘終南山隱士,深入最神秘群體的,隱居生活與傳統
    中國人一直很崇敬隱士,沒有人曾經對此做出過解釋,也沒有人要求解釋。隱士就那麼存在著:在城牆外,在大山裡,雪後飄著幾縷孤獨的炊煙。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起,中國就已經有了隱士。《後漢書》裡是這樣講隱士的:「或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