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德令哈10月25日電 2017中國犛牛暨柴達木福牛產業發展大會10月23日至24日在德令哈市舉行,來自青海、四川、甘肅、雲南、陝西、寧夏等六省區犛牛養殖區的企業及專家學者齊聚海西,共商牛業發展大計。
犛牛、柴達木黃牛是柴達木盆地的特色畜種,在海西畜牧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受地理環境和生產技術水平的制約,個體產量低、優質牛肉產量較少,經濟效益低,產業化發展步伐遲緩,影響牧民增收和生態平衡。為探索出一條生態、綠色、高效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之路,2010年海西州委、州政府在深入研究優勢畜種科學應用的基礎上,啟動實施了海西州枸杞產業、犛牛生物產業等發展規劃,有力支撐了國家級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高原生物循環產業體系建設。
柴達木福牛是利用青海當地犛牛為母本,柴達木黃牛為父本產生犏牛,母犏牛再以安格斯等優良肉牛為終端父本,應用犛牛遠緣輪迴種間雜交技術產生的商品肉牛,該品種具有犛牛適應高寒氣候、耐粗飼、抗病能力強的生物學特點。該品種項目2013年被列為「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五年多的試驗長跑在2017年7月31日,隨著柴達木肉牛產業化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的驗收,建立了柴達木福牛產業化技術集成與示範,建成了初生犢牛到育肥出欄、屠宰加工、冷鏈運輸等環節的肉源追溯體系,探索出適合犏牛和福牛生產的高效繁育技術體系,使人工授精受胎率達到71.46%,成活率達到90.53%;項目取得了3項柴達木福牛屠宰加工專項技術,開發新產品36個。
如今,柴達木福牛在海西州已經開枝散葉,肉牛養殖企業和姆民飼養積極性高,存欄量不斷壯大。柴達木福牛的出現,有利於提升海西州肉牛犛牛產業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有利於提高產業附加值、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轉變方式和產業增效,牧民增收。柴達木福牛的出現,打破了犛牛傳統生產模式,提升了犛牛生產肉質水平,拓展了犛牛肉的適用範圍,更好提高青海省肉牛犛牛產業效益水平。自此,青海省有了屬於自己生產高檔牛肉的牛——柴達木福牛。
柴達木肉牛產業著眼於省內外農畜產品供求格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特色產業擴規模、增產能,優勢產業提質量、促融合,創新建立了海西現代循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目前,柴達木肉牛產業已經實現從草場到餐桌可溯源的閉鎖鏈。在北京、德令哈市和烏蘭縣分別建立柴達木福牛肉生活體驗館,生產的每塊牛肉都具有可追溯性,通過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保證牛肉安全,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的綠色產業鏈。
海西州州長孟海表示,柴達木福牛作為海西現代生態循環農牧業的核心,將牧區繁殖、農區育肥、飼草料種植加工、市場營銷、配套服務等生產環節有機的連結起來,力求逐步實現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構建了集牧草種植加工、肉牛高效養殖、高品質牛肉生產、生化產品研發等技術為一體的特色生物產業新格局。通過畜牧業、加工業、服務業的高度融合,基本形成了從源頭生產到終端市場的完整產業鏈條,建立了政府、企業、合作社、農牧戶分工明確合理、利益聯結緊密、運作有序高效的肉牛產業化生產管理機制,在探索循環經濟試驗區特色生物產業發展和海西州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走出了新路子。
此次產業發展大會以項目成果為依託,以現場觀摩和論壇交流形式共同商討中國犛牛產業化發展思路、海西蒙古族藏族州的犛牛發展方向和柴達木福牛產業化方案,為推動海西蒙古族藏族州草原生態畜牧業和特色生物產業的發展,把脈問診,共謀良策,大會的召開必將對海西福牛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從而更好的規範犛牛產業發展,推進犛牛聯合育種,擴大犛牛源基地建設,加強犛牛文化宣傳,促進從業者之間的合作,提升犛牛產業價值與經濟效益。
(責編:張莉萍、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