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回眸中國新聞發布工作發展史,龔澎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首位新聞發言人。1949年11月8日,外交部情報司(後更名為新聞司)正式成立,同年12月26日,龔澎被任命為情報司司長,也是新中國外交部第一任新聞司司長;1964年,龔澎升至外交部部長助理,兼任新聞司主管工作。龔澎一直是周恩來總理的得力助手,在她的努力下,世界開始認識了解新中國,中國也逐漸擁有了面向世界的大國自信。
關鍵詞:龔澎;首位新聞發言人;新聞發布
可以說,龔澎最突出的成就在於新聞發布方面。1954年,她隨周總理出席第一次日內瓦會議,與黃華同任中國代表團發言人;1960年參加第二次日內瓦會議,周總理親自提名讓她擔任中國代表團首席發言人;1963年—1964年間,周總理率中國友好訪問團出訪亞非拉14國時,龔澎又是訪問團的主要發言人。龔澎對黨的對外新聞發布工作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在新時代仍然值得總結與借鑑;她在工作中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猶如一縷清風,是「典型的美與革命結合的化身」。
大國形象的代言人,個性也是一種武器
龔澎作為新聞發言人的天賦早在學生時期就表露無遺:她是燕京大學(即現今的北京大學)的高材生,在學校裡擔任學生自治會財務部部長。1935年,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爆發,她與二姐龔普生等在未名湖畔臨湖軒,一同主持召開了外國記者招待會,揭露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慘不忍睹的暴行。這是龔澎的「首次」發言,也是她新聞發言人生涯的起步。
龔澎才華出眾、貌美優雅,能言善辯、善於社交,且大方灑脫、個性鮮明,又能說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語。「她既有青春的朝氣,又有對中國共產黨事業的堅定信念,再加上隨軍記者特有的敏銳觀察力和清新幽默感」,不僅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青睞,在西方記者中也非常吸人眼球。斯諾夫人曾高度評價龔澎說:「她具備了東方和西方最優秀的品質。」
龔澎的風格是剛柔並濟的。在一定情境下,女性新聞發言人有著獨到的感性細膩,擅長以情動人、以誠感人。重慶談判時期,龔澎幫助三個美國大兵實現了會見毛主席的心願,並在毛澤東接見他們時從旁翻譯。這樣富有人情味的舉措於無聲中展現著中國領導人的隨和與包容,展示著中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大度與氣魄。
1963年,周恩來總理率團出訪亞非拉十四國,在阿爾及利亞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某國電視臺記者提出採訪周恩來的請求,並希望中方付費,龔澎義正言辭地駁斥道:「你想錯了,記者先生!我們不需要恩賜,在眾多國家的電視屏幕上紛紛出現周恩來的形象之後,貴國的電視才姍姍來遲地出現,那時,記者先生,你就會知道你現在是犯了一個怎樣的錯誤了!」
發言人的個性和魅力也可以用作武器,陳力丹教授也認為「有個性又能擔當好職務的人是非常好的新聞發言人的料,越有個性,才越能代表這個機關、越能吸引公眾眼球,如果這個新聞發言人跟木頭一樣,只會照本宣科,那又有什麼意思?在這個意義上,應該讓有個性的新聞發言人佔主導地位。」龔澎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勢所在,在充分利用自己女性特有的「柔」將中國溫潤的一面展現給世界的同時,更用自己潛在的「剛」主動出擊,盡展大國風採。
中國符號的傳播力,國際視野的萌芽
事實上,「用別人聽不懂的語言,講著別人不感興趣的故事」,一直是我國國際傳播面臨的困境。在新中國剛剛成立,外交事業剛剛起步的條件下,以龔澎為首的中國新聞發言人團隊,在大力宣傳我黨主張和平方針的基礎上,已經萌生了國際視野的種子。
任職期間,龔澎為新聞司的國際宣傳工作制定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其中一條,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她非常善於通過「他者」視角審視自我,具有很高的國際站位。例如與西方記者打交道,就要了解對方看待問題時看什麼、如何看,她說:「與記者交談要有針對性,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記者或進步的西方記者,立場觀點與我們接近的,可以相對坦率、深入一些,而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則要注意對方的接受程度,絕不強加於人。」另外,龔澎在工作中還巧妙運用「借船出海、藉口說話」的藝術,在發布重要消息之前,新聞司都採取比新華社發稿時間提前一點向外國記者透露的方式,讓記者可以得到現場的感受,通過外國記者的報導,也使得我國對於國際問題的看法在國外更具說服力。
龔澎還靈活掌握對外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強調對外宣傳要注重傳播效果。她主張把工作做好與已經做好是兩碼事,願意宣傳還不夠,必須善於宣傳才能有效果。1940年至1945年,龔澎在重慶工作的五年期間,她與同事將解放區的漫畫等藝術作品,縮印製作成精美的小冊子,介紹到了美國;她還將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對國際局勢的講話和《解放日報》《新華日報》上發表的重要文章譯製成英文版推向國外。1946年,龔澎帶頭髮行了我黨最早的英文刊物《新聞周刊》,因報導客觀真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重視,拓寬了東方聲音走向世界的平臺。
為了向世界揭示中印邊界問題的真相,龔澎立即組織人員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查閱大量的歷史檔案,根據古今中外的史料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最後形成《中印邊界真相》一書。同時,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讓世界及時、全面地了解我國立場,龔澎與同事聯合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一起製作了《中印邊界問題真相》的新聞紀錄片,1963年該片公映,獲得了第二屆百花獎最佳長紀錄片獎。
中國聲音的影響力,用事實曉之以理
龔澎堅持反映問題一定要做到實事求是。從一開始,她就以「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這一精神標杆要求自己,同時要求情報司的工作質量要具有國際專業化水平,讓中央及時準確地掌握國際形勢發展動態,清楚了解外界是怎樣看待中國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封建專制時期,龔澎認為,世界對華評論,不論是好話還是壞話,不管多難聽、多刺耳,都要第一時間向中央反映。為此,她和同事們每天認真閱讀各種文件、聯絡外國新聞記者和通訊社,24小時追蹤世界各主要媒體。龔澎經常對司裡的同事們說:「新聞司的工作就是要當好中央的耳目喉舌。如果說,記者工作與對外宣傳是喉舌的話,那麼調研工作就是耳目,在變幻萬千的國際動態面前,要做一個千裡眼和順風耳。」
龔澎在工作方法上非常大膽。新中國成立之初,西藏還很落後,社會情形比較複雜,再加上一直沒有對外國記者開放,給了西方不少捏造謠言、歪曲事實攻擊中國的機會。為了澄清事實,龔澎提出組織外國記者走進「禁區」,訪問西藏,周總理批准了新聞司這一請示報告。當時的親歷記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詳盡記錄了他與同行們1955年第一次走進西藏的情形:「五星紅旗在拉薩上空飄揚,中央政府新建了公路、現代化醫院和學校,可是地方政府仍然保持著農奴制……有人說中國漢人在西藏壓倒了藏族,這是不真實的。」龔澎的這一做法開創性地打破了與媒體的隔閡,第一時間讓真相站在鎂光燈下,讓世界見證新中國的進步。
龔澎作為新聞發言人,主張牢牢把握第一解釋權,始終秉持用事實說話的原則和標準,她也因此成為外國記者心目中「言論自由的象徵」。一位美國記者曾表示,雖然清楚龔澎是代表共產黨說話的,但只要她說出來的話總是令人信服,事實證明也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1961年5月13日,在討論寮國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召開之前,中國代表團組織了一次記者招待會,龔澎作為新聞發言人,直揭事件真相,回應美國記者提出的問題。中國發言人擺事實、講道理的態度和做法,贏得了國際輿論的廣泛讚譽。
中國新聞發布事業的奠基人,偉大傑出的領銜者
中國新聞發言人團隊的壯大離不開龔澎點點滴滴的努力。她特別強調年輕人才隊伍的培養,所以司裡的美國留學生和才識較高的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為此很多人批評她重才輕德,對老區來的老幹部重視不夠。當時環境下,選人用人受家庭出身的限制,而龔澎認為只要是熱愛新中國、願意為新中國出力的人才,都可以大膽使用。晚年的龔澎,儘管受到了文革的衝擊、病痛的折磨,被打做「三反分子」,但她仍然表現得從容淡定、光明磊落,與丈夫喬冠華盡力保護著外交部的同事免受傷害。雖屢受批判和抨擊,但龔澎惜才愛才的態度和堅持,讓這個最初只有十幾個人的情報司逐漸成長為一支德才兼備的過硬團隊。
言傳不如身教。龔澎在新聞發布事業的開拓進程中,從始至終都嚴格要求自己,在各項工作開展前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提供好充足的材料。在她與同事們的眼中,沒有上下班的準時準點,經常通宵工作,為了不影響辦公室其他同事工作,她總是在人最少時使用打字機。
嚴於律己、從不張揚。她認為作為國家形象的代表,最重要的是堅定的政治立場,不能迷失方向,切忌裝聰明;不知道的就不要談,不能不談的問題,更要掌握分寸。
龔澎對中國新聞發布事業的傾注是根深蒂固的,她一生致力於中國新聞發布事業,為中國的新聞發布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她是「寰球新聞界最出類拔萃的婦女」,她是中國女新聞發言人的開創者,是中國外交史上當之無愧的領銜人。
(作者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