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我國著名的民間傳奇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而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木蘭辭》則總結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整個前因後果。
因為像《木蘭辭》這樣的敘事詩有很強的「寫實」色彩,這就意味著《木蘭辭》等敘事題材的詩歌是有一定歷史研究意義的,所以我們接下來的推理和分析就不妨從這首耳熟能詳的《木蘭辭》上去尋找相關的依據。
通過《木蘭辭》我們了解到,花木蘭替父從軍長達十二年,而根據我們現有的常識來看,花木蘭在十二年間能夠隱瞞自己「女人」的身份而不被周圍人所知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是女性天生的生活和身體特徵所決定的,非人為所能左右。
所以,筆者思來想去,依舊認為花木蘭在長達十二年的軍旅生涯中是很難保證自己的身份不被洩露的,但花木蘭也確實堅持到了最後,而這其中唯一的解釋就是,花木蘭「女性」的身份最終是得到了軍隊的諒解甚至是承認。
因此,如果當時木蘭從軍的情況真是如此的話,那麼花木蘭在生活上的一些不便也能理所當然能夠處理好了。
那麼,筆者又是基於何種原因得出這一結論的呢?我們不妨繼續從《木蘭辭》中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當時戰事一起,花木蘭的父親收到了徵戰的軍令,花木蘭鑑於父親年事已高和弟弟的年幼的事實而作出了「替父從軍」的決定,而後花木蘭便著手購買各種裝備。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從花木蘭買的裝備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即花木蘭的家庭狀況是比較優渥的,她可以自由購買馬匹和馬具,這在當時對於普通家庭來講是很少見的。
尤其是花木蘭購買馬匹極有可能是參加了「騎兵」,作為古代的裝甲部隊,用在騎兵上的花費是遠超於步兵的。
基於此結論,我們可以繼續分析一下花木蘭父親的身份
花木蘭的父親之前也是一名軍人,甚至備戰之時,朝廷下發的徵調令「卷卷」都有她父親的名字,這也足可見朝廷對於重新徵召花木蘭父親入伍的重視以及戰事的緊急程度,從中也能夠反映出花木蘭父親當初必定不是普通的士兵。
所以通過花木蘭購買裝備的行為可以進行合理的推斷,即花木蘭的父親大概率曾是一名有過戰功的中低級軍官,甚至曾受過朝廷的嘉獎。
因此,花木蘭的家庭才會有如此雄厚的財力去支持花木蘭購買騎兵裝備。
那麼在確定了花木蘭父親的大概身份後,我們可以讓自己的思想再活躍一下。
既然花木蘭父親在朝廷的相關檔案中都是「榜上有名」的,那麼朝廷對於花木蘭家庭應該是有一個比較熟悉的了解的,畢竟花木蘭的父親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有能力有戰功的軍官。
要知道,兩國一旦開戰,像花木蘭父親這種具有非常豐富作戰經驗的中低級軍官是獲取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朝廷一定會在這些中低級軍官退伍之前對他們做一個非常完善的登記,以確保日後再起戰事時能夠在第一時間通知到他們,讓他們回歸軍隊。
那麼既然如此,朝廷或者說當地縣府機構一定會對花木蘭的整個家庭狀況有一個非常清楚的了解,如果我們繼續去推測的話,甚至可以得出朝廷極有可能此前就了解了花木蘭父親膝下有幾個孩子,這些孩子是男是女。
所以說,花木蘭替父從軍或許從在一開始就已經被朝廷所獲知了,而基於花木蘭自身的情況、花木蘭父親此前的戰功和當時的身體狀況以及前方戰事的吃緊等眾多因素,朝廷才同意了花木蘭替父從軍。
至於《木蘭辭》中提到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裡說的也是花木蘭在軍中的一些戰友不知她是女兒身,而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為花木蘭是替父從軍,而她的父親此前是有一定地位的軍官,再加上花木蘭的家庭比較的優渥,所以花木蘭替父從軍可能是接替了父親原有的職位,因此花木蘭在軍中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單獨營帳或者私人房間。
由此,花木蘭替父從軍長達十二年而不被周圍人所知其女兒身的事情也就說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