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剛結束的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賽上,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副院長,川劇著名小生王超,用精心準備的三出折子戲贏得了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實現了他追逐了20多年的「梅花夢」。
1987年,17歲的王超以俊美的形象、清亮的嗓音考入四川省川劇學校表演班。也就是那一年,王超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放棄學業,從射洪老家來到成都追逐自己的川劇夢。
在接過梅花獎獲獎證書的那一刻,王超眼含熱淚。「20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這份榮譽不僅是個人的,還是團體的,更是屬於我的家鄉父老的。」捧杯梅花獎後,王超又為自己制定了新的夢想目標——讓川劇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
川劇歷史悠久,曾經取得過無數輝煌,近年來,隨著川劇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作為川劇的從業者和成都市的川劇傳承人,如何讓川劇這一有著300年歷史的獨特藝術與時代接軌,如何通過自己的力量讓川劇絕技絕活得以傳承的同時讓川劇煥發出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看戲,成為他現階段工作的重點與難點。
「其實川劇藝術非常時尚和前衛,但一直以來因為缺乏宣傳和其他多方面因素,川劇的市場效應並不如許多歌星的演唱會。」如何改觀這一現狀?王超認為首先要有吸引人的作品。不論是歷史題材,還是新編現代題材的川劇,都要與時俱進。
「我深知我的這個夢想充滿了艱難與坎坷,但作為川劇人,我會勇於肩負起我應承擔的責任。川劇的振興不僅僅局限於行內人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希望能有更多喜歡川劇的年輕人和我一起圓夢,一起開創川劇更美好的明天。」成都晚報記者王平平
(來源:成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