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地產人言
豔姐說
地產行業中,不少房企用人會根據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去尋覓對標房企中的人才,這就是為什麼一些頭部房企的人才會長期受寵的原因。
但是這兩年,豔姐在參加一些房企內部的人力會議、或者是媒體發布會時,關於選人用人聽到的更多的是「培養內生力量」這個詞兒。
培養內生力量已經上升為很多老闆用人的共識。
曾經以「業內一流薪酬」求賢若渴的泰禾集團,一度成為房地產行業優質人才集結的高地。用北京媒體圈盛行的一句話說:「房企職業經理人做到副總裁級別,如果還沒接到泰禾人力或獵頭的電話,那一定是你手機欠費了。」
但在今年6月泰禾的媒體見面會上,黃老闆卻說:「泰禾接下來的人才要多靠內部推薦和培養。」此言一出,瞬間在朋友圈刷屏,一改業界對於泰禾熱衷挖標杆、挖典型人才的印象。
回過頭來能夠發現,這次講話竟然成了泰禾人才戰略一個清晰的轉折點。
01
從挖典型到挖標杆
黃老闆的用人觀的改變
熟悉泰禾的人可能都知道,黃老闆用人觀念有幾次清晰的轉變,藏在泰禾幾次歷史轉折點中。
第一次轉變:挖典型
泰禾決定北上之前,黃老闆用人基本上是自己的創業老將。待到運河上的院子、中國院子在北京一炮而紅之後,黃老闆提出了快速發展的戰略,這個時候的泰禾,受王石「海盜計劃」的啟發,黃老闆也萌生了從典型品牌企業挖人的想法,目標對準了萬科、融創、碧桂園等快速崛起的房企。
第二次轉變:挖標杆
2014年下半年到2017年屬於泰禾做規模的時代,黃老闆用人思路又變了,快速做規模,快節奏高周轉,需要能夠適應高壓力的閩系房企的人才。這個階段泰禾的一大表現是挖標杆,目標企業則指向了中海、龍湖、萬科、融創四家。
在這一階段,泰禾副總裁級別的高管名單可謂「藏龍臥虎」,其履歷出身涵蓋建設銀行、摩根史坦利等金融機構,證監會、住建委和國土局等政府機關,以及央企、跨國公司和頭部房企。這些精英高管在財務投資、資本市場、政府關係和品牌公關等諸多領域,為泰禾公司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足夠的人力支撐。
泰禾集團一位人力資源高管跟豔姐講了一個有趣的細節:一般公司招人,是獵頭拿出一個名單來,讓用人公司去裡面挑人。而泰禾不是這樣,為了招一個區域總,人力老大和黃老闆先商量拿出一個18人的名單,讓獵頭去談,談來這個名單上的,老闆就見,其他的獵頭推薦了,老闆也不見,太浪費時間了。
但也正是因為泰禾在這個時期處在高速成長中,一些自於成熟型房企的管理層,過去他們的資源支持、目標都很清楚,但在高速增長中的泰禾,他們面對的目標是移動的,所以有一些人剛開始是不適應的,很難在節奏和步調上保持一致。
所以,不管主動還是被動,泰禾在2018年底做了一場人員的調整,這場調整在一些人眼中可能傷筋動骨,在另一些人眼中,則是動了一場大手術。
據泰禾集團一位人力資源高管對豔姐表示:外界關於泰禾離職率談得比較多,但做HR的很清楚,離職率的統計口徑不一樣,得出的數可高可低。泰禾的離職率沒有外界想像那麼高。
事後回想起來,這樣改革所必經的陣痛,很大程度上是規避不掉的,早經歷要遠比晚了強。很多時候,步子走得太快的企業,的確需要停一停,等一等,把人才這個短板補齊,之後再提速就會有底氣。
02
泰禾用人理念的重要轉變
精英團隊,重視內生
在全行業提倡經營高周轉的當下,以產品著稱的泰禾確實是一股清流。
但泰禾沒留神,卻被外界指稱在另一個領域走了高周轉之路——人力高周轉。
2018年,黃老闆直言人才能力跟不上企業發展速度,要更加重視人才建設和培養。所以在今年6月底,泰禾基本結束了大規模外部高端人才招聘,而從內部提拔了一批優秀的管理幹部。
舉幾個例子:
現任泰禾集團總裁助理的寧可,1983年出生。從加入泰禾到做到總裁助理,寧可只用了5年時間。
▲泰禾集團總裁助理 寧可
寧可曾帶領泰禾北京區域連續兩年業績排在集團首位,北京區域內各城市銷售業績均在當地市場排名前列。
除了業績優異,寧可還是個管理型人才,主持完成了區域和城市公司營銷職能條線架構的重組,形成「四大部門十六大模塊」管理矩陣,完成人員職能重組及權責落位,打造了一支強悍的營銷團隊。
▲泰禾集團資金部總裁助理 肖傑
現任泰禾集團資金部總裁助理的肖傑,是泰禾集團升職最快的員工,6年時間,從中級技術經理到總裁助理。
肖傑雖然是泰禾資金部成立的元老級人物,但實際上也才35歲。資金部從成立之初的4個人,到鼎盛時期的50多人,整個部門的穩定性非常高,是平均司齡最「老」的團隊。自2016年有考核數據以來,資金部業績評分始終保持集團排名第一。
▲泰禾集團佛山公司總經理 李業宏
1984年出生的泰禾佛山公司總經理李業宏,入職不到一年,就創下佛山院子「四開四清」的銷售佳績,使該項目成為佛山樓市千萬級別墅銷售套數最多、金額最高的雙料冠軍。
盤點泰禾內部被提拔和表彰的人才,能發現他們身上的一些共同點:
出身一線,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
憑業績說話,是戰功赫赫的「頭狼」;
打過一場場硬仗,帶領出一支支「虎狼之師」。
高管內部提拔有自身的優勢,一個團隊裡優秀的人直接提上來,會樹立一個標杆,讓大家看到希望。再者說,優秀的房企都比較注意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泰禾下階段想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泰禾管理幹部的中堅力量經過了怎樣的內部選拔流程?
①泰禾集團人力資源中心在2019年初成立了一個幹部管理部的組織,核心骨幹都是體制內年輕處級人力幹部背景。
②幹部管理部結合體制內和標杆企業管理經驗,形成了一套管理體系,覆蓋到了選用、考核、培養、監督、激勵關懷五方面。
③在員工晉升的考評中,嚴格執行推薦—審核—考察—徵求意見—審批—反饋的流程。同時,結合日常觀察、月度述職、轉正評價、績效考核、巡視考察等資料,實時掌握幹部的工作動態。
④建立了後備幹部培養發展管理體系,選拔符合標準的員工入選後備幹部,結合個人發展潛力及個性特點,制定了培訓計劃。
⑤針對泰禾「二級管控」需求,幹部管理部核心成員下沉到區域及板塊,負責及支持一線幹部管理及人力資源工作。
忠誠乾淨擔當,是我黨選用幹部的標準,也是泰禾選用幹部的標準。幹部選準了,還得用好。
怎樣用好幹部?除了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給予豐厚的物質待遇,採取有效的激勵措施,還要從嚴管理監督。黃老闆多次在內部會上說過,廉潔是泰禾幹部的底線、紅線。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也就是說要建立全面的幹部監督機制。
在幹部監督上,泰禾借鑑了體制內的做法,通過集中考核巡視、日常監督管理、受理舉報信息等方式,多渠道了解掌握幹部情況。2019年分3批對地產4個區域和非房8個板塊進行了考核巡視,考核組走訪了20多個城市,訪談了近千人次,從中發掘出了一大批優秀幹部,也發現了一些經營及管理上的問題,並要求進行了整改。
泰禾用人、選人標準,跟公司產品定位、調性相關,用人也是精英文化導向,講究第一學歷是985、211。泰禾注重學歷,但不是唯學歷。就像是王者榮耀遊戲裡的,一個王者帶著四個青銅(有潛力成為王者的青銅),一起打怪。本質是一種精英文化。
在各家房企越來越重視校招人才爭奪戰的當口,泰禾的校招生計劃也亮出了招牌。對標萬科新動力、旭輝旭日生、中海海之子,泰禾也有自己的禾苗生、禾芯生,並為之配套了全面、專業的人才培訓計劃、針對性的崗位輪崗計劃、嚴格的考核制度以及快速的晉升通道。
據統計,禾苗生晉升比例為普通社會招聘人員晉升比例的兩倍,禾芯生一年內晉級比例接近50%,其中超過10%的人員連續晉升2-3級。
在禾苗、禾芯生的不同成長階段,泰禾會分別針對兩個管培生群體開辦集中訓練營。每一個集中訓練營都根據禾苗、禾芯生不同的成長階段,定製不同主題、不同訓練項目的成長計劃。
與此同時,地產板塊各區域根據區域發展需求,以集團禾苗、禾芯生培養機制為藍本,定製化適配各區域經營發展需要的禾苗、禾芯生培養訓練營。
泰禾在校招生招聘上的打法,還是有深層次的考慮的。如果要為未來兩三年大規模發展做準備,就要實現人才內生,而不是一直在人才市場上買買買。
其實,對校招生來說,他們更能融入和認同企業文化,便於培養,加上內部提報機制,校招生便有了寬闊的職務晉升通道,內心驅動更強,不斷驅動不斷成長,處於一個良性循環當中。
對企業老闆來說,校招生花的成本也低。一個高管年薪幾百萬上千萬的,隨後還不一定能留得住,而那些自己培養的也不需要太高的價錢。即務實,也最能留得住。
其實說到頭,黃老闆用人理念的轉變,還是代表他做企業的態度的一種轉變。
對房企來說,一般快速擴張期的,內生都來不及匹配業務增長速度。長久以來,泰禾高管級別很大一部分都是引進來的,自己培養的人才倒不是很突出。
如今,泰禾明確表現出了戰略中心從「規模擴張」向「管理提升」轉變的信號,在「管理提升」階段裡,泰禾必須修補好自己的人才梯隊,摸索出一條自己的人才培育體系。
03
戰略、品牌與人才共生
10月25日晚,泰禾集團的三季報拉開了新一個財報披露周期。報告顯示,前三季度,泰禾集團營收211.92億元,同比增加8.22%,歸母淨利潤21.21億元,同比增加46.85%。
從泰禾三季報中可以看到這家企業戰略調整的成效,總結起來在以下幾方面:
戰略:規模讓位增長質量,穩紮穩打
在此之前,黃其森對於泰禾的經營思路已經做出了極其重大調整,他為泰禾選擇了新的航行方式:一味的規模擴張,或者說依然甚囂塵上的規模論,讓位於更加注重回款、利潤和現金流、安全的有質量的增長。
一個明顯的做法,泰禾從去年初開始,主動拿地就暫停了。不但停了沒有拿地,還退了12塊地,避免了更大的失誤。
其實在地產行業裡,泰禾戰略布局可能是最清晰的:只去一二線,不去三四線,即便前者有結構性調控,後者有短期利好,也沒見過它動搖。
一二線核心城市的特點很明顯:市場需求大、抗風險能力強,這能夠保障泰禾業務規模持續穩定地擴張。有關這一點,2018年泰禾在北京區域和華東區域毛利水平增長明顯,就是很好的證明。
品牌:從城市紅利到產品紅利
泰禾新中式精裝院落已成為行業的現象級文化符號,「談豪宅必談中式,談中式必談泰禾」也已經是業內共識。但泰禾並非單憑一套「院子」打天下,結合不同的土地容積率、區域市場特徵和目標消費人群,其產品線也在創新迭代。
今年上半年,北京兩個「大院」系產品突破百億銷售業績,穩居北京區域市場前三甲;驚豔亮相的「公館」系產品,更是對標世界城市CBD頂級豪宅服務標準體系,成為爆款單品。
如果將眼光再放長遠,泰禾定位一二線城市消費升級住宅產品,雖然容易受到階段性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市場對泰禾品牌溢價認同度提升,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其未來盈利能力會進一步釋放。泰禾這種做「升級產品」的企業總會有市場風口加持。
人才:精英團隊,人才內生
對於規模房企來說,人才是有梯隊的。泰禾在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管培生和明星經理人,並逐步提高這些人所佔的比例。
這種組織內的標杆是很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管培生的榜樣和奮鬥動力,管培生之間代際的傳承幫扶也很重要。
在企業的人才供應上,尤其是中高管層面,內生和外招的良性比例是5:5。龍湖、萬科、融創都屬於高管內生較多的,顯現出超強的穩定性。
如今,泰禾高管內生的比例正逐步提高,逐漸彌補人才梯隊的完整鏈條。
泰禾最需要做的,可能就是靜待收穫的季節。
責編:耿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