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寫生,當你把對象當成QING人,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山水寫生,當你把對象當成QING人,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圖文/陳莊畫山水,經常會下鄉寫生,寫生即師造化,在大自然的懷抱裡造化,這一道功夫過不過硬,直接影響到後續的山水畫創作。有朋友念叨自己寫生畫了不少,但老畫不好,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很簡單:你在寫生當中不用心!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用敏銳的眼光觀察,用縝密的心思分析,用飽滿的情緒畫畫,哪有畫不好的?曾經有位先生對我說過:你把山水寫生對象當成自己的QING人,當成自己熱戀中的QING人,用心觀察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愛上它,呵護它,它自然也會愛上你,回報你。
-
畫山水為什麼要寫生?如何寫生?
也正是這一點,才是現代山水寫生教學向傳統山水寫生觀靠攏的起點。 現代山水寫生教學的兩個誤區 誤區之一:"泥古不化"。過分強調臨摹所得的山水畫技法,特別是山石皴法等,結果是要麼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寫成死山水,要麼是思路被真山實水所束縛,而找不到表現的方法。
-
什麼是寫生?畫畫的人為什麼要寫生?
什麼是「寫生」?為什麼不叫「寫熟」?關於寫生有很多種解釋,我的理解為,走進生活,面對大自然,對著實物、實景畫畫出來的畫,由生到熟,熟能生巧,就是把對象寫活,這種學畫方式就叫寫生。縱觀現在全國美展,有許多展出的作品雖然看上去是經過精雕細琢的,其實很多都不是寫生作品,而是通過電腦合成圖像、列印、拍照之後二度加工創作出來的,甚至於還有剽竊、模仿、改編出來的。對於中國畫的筆墨傳統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中國畫,都需要經過臨摹、寫生、創作三部曲,寫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
雲田畫論_淺論山水畫寫生觀照
,無從下筆,或只能以眼前實景如實描繪,以西洋焦點透視法描摹,無法真正表現山水的真實境界。東晉王羲之雲「人在山陰道上行,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卻道出了古人觀察山水的奧妙和真諦,讓後來者心嚮往之。江南山陰的山水植被豐厚濃鬱,樹木高大茂密。人在其間,視線被遮,目不能遠及。不如北方太行一帶的山水,視野廣闊開朗,可以目極千裡。而王羲之卻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句,不能不讓讀者感嘆,去過山陰道的人知道,肉眼是無法看見千巖萬壑的。
-
山水畫家雲門張巖:近年來,我畫了很多水墨寫生
近年來,我畫了很多水墨寫生,每次面對大自然,總有一種自由飛翔的感覺。從早上畫至天色將黑,身體雖累,但內心卻十分充實。也經常躲在房簷下,聽著沙沙細雨聲,筆墨卻在畫紙上任意流淌。這種心境,和臨摹、創作是非常不一樣的。
-
山水畫家林容生:山水畫的寫生與創作
山水畫家林容生:山水畫的寫生與創作問:山水畫寫生與創作的不同意義?林容生:這個題目也是我們在寫生和教學過程中大家一直在討論的問題。關於寫生。首先,它是一個我們感受和體驗自然與生活的過程。我很慶幸我們能夠以寫生這樣一種形式使自己可以有一個親近大自然走進鄉村的機會,從我個人感受來說,這是我出去寫生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我們會在大自然當中感受到一種神奇力量的震撼,不管是雄偉的高山、壯闊的大海,這種震撼常常讓我們感覺到人是非常渺小的,因而影響到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生活態度。
-
田黎明:寫生的空間
,如晉人陸機所言,「我靜如鏡,民動如煙,事以形兆,應以象懸」。傳統詩詞中的賦、比、興,「緣物狀情」的方式,把自然空間與文化空間歸於「物即我,我即物」,展開有限之形化無限之形的意味。化實取虛,借物喻人,顯現意象。由此,我們再回到老人的形象中來看,老人與山、水是一體的,山水與人又歸於樸素的氣象。以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寫形象思維,引虞世南《詠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
田黎明:寫生的空間
心性又與境界有關,如晉人陸機所言,「我靜如鏡,民動如煙,事以形兆,應以象懸」。然而,我們的寫生往往被對象所局限,如何來觀察、來感覺物象?傳統詩詞中的賦、比、興,「緣物狀情」的方式,把自然空間與文化空間歸於「物即我,我即物」,展開有限之形化無限之形的意味。化實取虛,借物喻人,顯現意象。由此,我們再回到老人的形象中來看,老人與山、水是一體的,山水與人又歸於樸素的氣象。以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寫形象思維,引虞世南《詠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
掌握這些寫生技法,畫一幅國畫山水並不難!
也正是這一點,才是現代山水寫生教學向傳統山水寫生觀靠攏的起點。現代山水寫生教學的兩個誤區誤區之一:"泥古不化"。和愛君作品山水畫教學的寫生法山水畫寫生教學8.重複體味法:此法即留驗於此山此水間,流連忘返,反覆觀照體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爛熟於胸,以致行坐眠食,時刻不忘。石濤之鐘情黃山,潘天壽先生之畫雁蕩,黃賓虹先生之愛觀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
名家講稿:李可染山水寫生論稿
2017年在李可染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特別企劃,與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聯合編輯出版《名家講稿:李可染山水寫生論稿》,將李可染先生的部分畫論及大量寫生作品集結成書。於是父親開始了1954同張仃、羅銘一起的江南寫生和1956年、1957年、1959年等相繼的寫生之途,這實際是一段為中國畫存在與發展的正名之途。他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的精神,開始探索如何通過寫生於自然和生活中發現新的審美境界來突破和拓展傳統,以藝術家的個人特旨建立特殊性的表現形式。
-
美術研究|畫人物是傳神,畫花鳥是寫生,畫山水是留影!
明代唐志契說:「昔人謂畫人物是傳神,畫花鳥是寫生,畫山水是留影。」(《繪事微言》)傳統繪畫的「寫生」與當下中西結合後產生的「寫生」是截然不同的,後者可以理解為一種手段,而前者則不僅是手段,更是一種審美精神。站在中國傳統繪畫的高度上看寫生的發展過程,宋代「寫生」的表現範疇和審美取向充分體現那個時代的繪畫特色而成為繪畫史上的焦點。
-
李洋:寫生作品化
蔣兆和先生窮極一生創作的大量人物畫作品的創作方法大多是以模特寫生進行創作,就是畫面上出現的一頭驢子(《流民圖》中)也是他請人從街上牽到畫室裡對著寫生完成,蔣先生的這種對著對象進行創作的方法給我們後學昭示了一條現實主義觀念下的寫實主義創作方法,即「寫生作品化「的原始思考。
-
掌握這些寫生技法,畫一幅國畫山水並不難
一方面,以所習技法表述真實山水,另一方面,用大自然中山水的萬千姿態,印證傳統山水程式,明了這些程式之由來。2.寫生的記錄作用作為遊歷山水時的感受的記憶手段,寫生也有其重要作用。也正是這一點,才是現代山水寫生教學向傳統山水寫生觀靠攏的起點。現代山水寫生教學的兩個誤區誤區之一:"泥古不化"。過分強調臨摹所得的山水畫技法,特別是山石皴法等,結果是要麼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寫成死山水,要麼是思路被真山實水所束縛,而找不到表現的方法。
-
桂鄉清韻 | 胡豐剛文橋錦碧山水寫生
用水墨渲染,表現迷濛平遠、疏淡空曠的境界。讀他的畫,那些由意向之泉脈脈流淌出來的河溪水脈,那些用看似纖細線條勾畫出來的山川草木,常常讓人有恍若置身神山聖水的感覺,一種玄遠迷濛的超然境界。在這裡,無論是青山綠水,雜草逸樹,還是江上歸舟,都瀰漫著一種清新無塵的寧靜氣息,仿佛雨過天晴,曾經障目的風塵煙嵐飄散無蹤,山川樹木清朗爽潔,這是漫漫塵囂退去後澄明的心靈之境。
-
從寫生到創作 奠定審美品格——山水畫家王煥波
從創作邏輯上講,寫生是創作的重要基礎。寫生與創作之間的辯證關係,是從事和研究中國畫繞不過去的一大課題。在藝術上有造詣的畫家,往往善於把握這兩者的關係,從寫生現場獲得靈感,鍛鍊技藝,採掇自然之趣,進行意象的淬鍊和升華,從而別造審美佳境和藝術風格。當代實力派畫家王煥波的山水創作就具有代表性地體現了這一點。
-
未君:山水畫寫生應遵循的法則
這是因為所有的創作都要來源於生活,藝術要高於生活,而寫生就是提煉了的生活,是通過畫家主觀感受和客觀感悟所提升的一種高於自然物象的生活。一件好的創作要有構思,有構圖,有立意,有來於生活與自然物象的靈感,有自己的筆墨語言,有意境和對物象虛實關係的把握、有內涵思想等等,我認為寫生基本上也要有這些法則。寫生不是照抄自然,不是畫標本,不是看到什麼就畫什麼。
-
從溧陽山水中走來——虞浩忠國畫寫生記
因為他深知只有重視寫生,才能提高山水畫的藝術表現力和作品的豐富性。在他的作品中,你就能看到諸如山水寫生對他藝術完美構築的影響。 虞浩忠先生用自己獨特的國畫描繪手法,完整表達了對當今江南山水的思考,表面飄逸瀟灑,實際上卻是暗流湧動。
-
山水畫寫生到底「寫」什麼?
情感是人對現實的一種比較固定的態度,它與態度中的內心感受、意向具有協調一致性。它表現為與人的個性、道德經驗等有關的各種體驗。從需求層次角度來講,情感對人而言也是一種需求,這種需求分為三個階段,自我實現的需求則是最高層次的情感需要,其中藝術審美的需求就是自我實現需求的一種。郭熙說:「寫貌物情,攄發人思。」
-
寫生這個詞我們不陌生,但你了解中國畫寫生嗎?
時下,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學習中國畫,外出寫生,就成了常態。在很多著名景點,常能見到寫生大軍的身影,有些地方,還設立了寫生基地,食宿餐飲一條龍,發展起了「寫生經濟」。寫得這麼熱鬧,完成的作品卻跟中國畫沒多大關係。
-
高波山水寫生作品鑑賞
高波,中國美協會員,民革黨員,中央美院山水專業碩士,導師陳平,曾研修於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首屆山水高研班,中央民革畫院理事,中國書畫雜誌社書畫院院聘畫家,中國傳媒大學美術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客座教授,山東省山水畫藝委會委員,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泰安市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泰安民革中山畫院副院長,泰山畫院專職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