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000多年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2020-12-06 澎湃新聞

園林設計與其他設計的最大區別是以植物來造景。

中國的古典園林如此。

西方的歐式園林亦如此。

也有例外的,枯山水,日本的頂級美學。

唯一一座沒有植物、水流的園林。

日本庭園文化的最高代表。

但它的誕生和發展,卻離不開中國。

今天,就來細細掰碎它。

什麼是枯山水?

日本古籍《作庭記》記載,「於無池無遣水處立石,名曰枯山水」。

直白點,在沒有池子、水流的地方放置白砂、石頭,即是枯山水。

最早,它只是日本庭院的一種設計手法,相當於現在的家裝設計。

但,這個「家裝設計」極有特色,只有白砂和石頭。

為什麼?

其一,地貌原因,京都缺水卻盛產白砂。

其二,當時的禪僧為了營造枯山水庭園的苦行氛圍,摒棄了所有開花植物。

▲大德寺石庭

▲金剛峰寺石庭

所以,沒有植物、沒有水、只有砂,怎麼辦?

想像。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白砂象徵水流,石頭象徵山巒。

所以,如果你看到這樣一張圖。

發揮想像,這不是白砂和石頭;而是一座島嶼和水面泛起的漣漪。

這,就是枯山水,「乾枯的山水」。

後來,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傳入日本。

本著好學的精神,日本禪僧學習了山水畫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技巧,來發展枯山水。

比如,學習山水畫的構圖手法,日本人造出了較完整的枯山水庭園。

▲方丈庭和《瀟湘八景圖》主景觀構圖法一致

越學習,白砂和石頭能代表的東西就越多。

比如,石頭能代表神仙島、瀑布、蓬萊島、佛像...(日本人想像力可謂絕佳)

代表的含義越多,創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於是,枯山水作為日本庭院的一個種類獨立而出。

枯山水「入門」

如果僅是砂石,就能稱之為「美」,那...沙坑也應該擁有姓名。

差就差在一個詞,「侘(chà)寂」。

最熟悉的陌生詞,凡是談到日本美學都離不開它。

它到底什麼意思?

4個字,殘缺之美。被削減到本質、不完整的美學。

不明白?上圖。

羅浮宮的鎮館之寶:《斷臂的維納斯》和《勝利女神像》。

一個殘臂,一個斷頭,「殘疾姐妹花」就這樣以殘缺美徵服了全世界。

▲左為《斷臂的維納斯》,右為《勝利女神像》

但,這和枯山水有什麼關係?

龍安寺的方丈庭,坐落15塊石頭,但無論哪個角度都只能看見14塊。

▲方丈庭

十五為盈,十四為缺。這就是枯山水和侘寂的共通之處。

殘缺美,通俗點,即想像美。

打個比方,看到一雙電眼,你會想像這雙電眼的主人是:梁朝偉、張震、陳偉霆...

枯山水和侘寂,就是那雙「電眼」。

只留一部分,剩下的任君想像,或許會更深刻、完美。

但,留下的部分可不簡單。

枯山水,小到砂子的走向,大到石頭的安放,處處是細節,講究。

枯山水的白砂,大多產於京都北白川,經過生產加工,有了雅稱「白川砂」。

也有特例,東福寺東庭和方丈庭的砂是黑色和紅色,而非白砂。

▲方丈庭黑砂

砂,講究;砂的紋樣,也講究。

分為4大類,漣紋、波紋、渦卷紋和其他紋理。4大類下,又劃分其他分支,達20幾種。

每一種紋樣代表一種寓意。

比如,直線代表平靜的水面,幅度小的曲線代表漣漪,流水波紋代表奔騰的水流...

▲砂紋代表的寓意

除了砂紋,砂凝聚堆砌成島,又是另一種寓意,象徵理想之境。

銀閣寺的向月臺就是如此,連石頭也沒有,只有砂紋和砂島,高度抽象的表現手法。

▲銀閣寺

剛剛說白砂代表水流 ,而凡是有流水就會有源頭,源頭怎麼找?

看石頭,庭院裡最高大的石頭就是了。

這,就是主石。找到它,就能知道水流(砂紋)怎麼流。

石頭,除了能讓你看水流流向,還代表著各種含義。

比如,三尊石組有佛教寓意,鶴石組有吉祥寓意,瀧石組則有吉祥寓意。

▲三尊石組

再細緻點,石頭怎麼放也講究。

專業術語,立石。

第一步,挑正反,大為正、小且凹為反。

第二步,埋石頭。(此處敲黑板,重點來了)得深,把石頭深深埋入地面,剛勁有力。

知道了砂和石頭的含義,恭喜你剛過及格線。沒錯,還有你不知道的。

觀賞枯山水,不能踏入庭園,要怎麼看?

走廊、室內、窗戶,三選一。有什麼區別?

走廊,IMAX-3D影廳,全視野立體效果。

室內,3D畫框,庭園被門窗分隔,但還原度100%。

窗戶,天文望遠鏡,對,必須圓窗。

禪宗中,圓窗代表「悟性」,包含世間萬物的真理。透過圓窗窺枯山水,窺的是真理宇宙。

當然,你可能和我一樣窺不出來「宇宙」,但你一定能看到枯山水背後的美景。

這,叫借景,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手法。

讓遠方的植被和山脈「淪為背景」,整個枯山水庭園看上去就大了許多,美了許多。

和中國的淵源

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枯山水相當的不「純正」。

準確的說,日本庭園文化的發展也和中國淵源不淺。

初期,日本的庭園只是被用作祭祀的環狀列石、前方後園墳而已。

在唐朝宮廷庭園的影響下,日本庭園才開始擺脫祭祀,造型元素豐富起來。

鎌倉時代,日本僧人從宋朝學完佛歸國。

他設計建造的日本庭院也是具有顯著的中國庭園特徵,池水石俱全。

一直到平安時代後期,日本庭園才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日本庭園大師枡野俊明形容,這是個「捨去」的過程。

「將豐富的元素一個個捨去,最後只留下足夠的表達的部分,差別就這樣形成了」。

所以,枯山水成為了日本庭園的最高代表。

它所體現的,是日本文化中去除繁複,保留本質的精髓。

枯山水「捨去」的過程,也是文化學習和發展的過程。

日本的文化大多和中國息息相關,這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事情。

比如,日本的相撲是源自中國的「角牴」,木屐也是源自謝靈運的謝公屐。

▲謝公屐

但日本卻能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新東西,成為彼此的代名詞。

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資料來源:

茶烏龍主編 《知日·枯山水》

- END -

原標題:《中國3000多年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3000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也有例外的,枯山水,日本的頂級美學。唯一一座沒有植物、水流的園林。日本庭園文化的最高代表。但它的誕生和發展,卻離不開中國。最早,它只是日本庭院的一種設計手法,相當於現在的家裝設計。但,這個「家裝設計」極有特色,只有白砂和石頭。為什麼?
  • 【宜之】中國3000多年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日本庭園文化的最高代表。 但它的誕生和發展,卻離不開中國。 今天,就來細細掰碎它。 這,叫借景,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手法。 讓遠方的植被和山脈「淪為背景」,整個枯山水庭園看上去就大了許多,美了許多。
  • 日本的拿來主義,一款「盜用」中國文化的遊戲,卻火了30多年
    這個話題的時間是2015年,小編當時就想到了《三國志》,放到現在,這個系列已經活了30多年。從80年代開始,日本光榮公司就開始在做《三國志》,長達30多年時間,《三國志》系列已經出到第14代.在驚嘆一款遊戲壽命之長的同時,也讓不少玩家發問,為什麼日本的拿來主義,居然可以做的這麼好?其實算上《三國志》,"日本戰國"題材在國內,基本都屬於小眾遊戲,放眼整個遊戲市場,佔有率極小。
  • 日本人的先祖是誰?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
    日本人的先祖是誰?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日本的人類學家研究稱,在日本土著人已經有2萬多年的發展軌跡,並稱之為&34;。他們大多居住在北海道一帶,體毛較多,也較長,身材矮小,以狩獵、打魚等等為生,不會耕種農作物。徐福帶來的3000童年童女與當地人通婚,發展成新的民族&34;。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人的先祖是誰?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日本的人類學家研究稱,在日本土著人已經有2萬多年的發展軌跡,並稱之為「繩文人」。他們大多居住在北海道一帶,體毛較多,也較長,身材矮小,以狩獵、打魚等等為生,不會耕種農作物。徐福帶來的3000童年童女與當地人通婚,發展成新的民族「彌生人」。
  • 為什麼很多中國文化丟失了?中國向左,日本向右
    我們的傳統文化,日本大概是傳承得比較好的,很多被我們淘汰了的東西被他們兢兢業業地奉為經典,比如很多人都在提的茶文化、茶道——武士刀起源於中國唐刀,現在日本武士刀是世界三大名刀之一;日本的文字,分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都是在漢字中取了一些偏旁部首當做自己的文字,早期的日文中包含大量的漢語,後來有個日本人覺得自己國家文字中包含太多漢字不好,所以現在日本文字中大概還留存
  • 仙俠題材為什麼火?管平潮:承載中國傳統文化
    管平潮創作第一本小說到現在已經13年了,這13年間他接觸了大量的讀者,管平潮認為他的讀者有個普遍的特點,正義善良、熱愛中國古典文化、脾氣不火爆卻很有正義感,許多都是有文化的熱血青年。&nbsp&nbsp&nbsp&nbsp管平潮表示,自己的作品與很多網絡仙俠小說並不一樣,他並不想寫快餐文學,而是渴望寫出類似《西遊記》那樣的通俗作品。
  • 柿子實在太常見了,但3000多年柿子文化有你不懂的中國含義
    刨了皮的柿子在享受暖暖的冬日烘曬有了3000多年歷史的柿子文化,是怎樣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呢?這裡是否還有什麼深層的中國含義?從這幾首古詩可以看出:柿子在3000多年的種植歷史中,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柿子不僅是人們食物的一個品種,而且具備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寄託。柿子,成為了古往今來秋日最美的詩詞。
  • 為什麼日本有劍道,弓道等傳承傳統文化的存在,而中國沒有?
    不僅是「劍道」,「弓道」,類似的還有「茶道」,「花道」,等等一大堆的「道」,在日本仍然鮮活的存在,當然還有「武士道」。日本的這些「道」,都是什麼?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大家就都明白,為什麼中國沒有這些。這樣的地理環境差別,造成了中國的社會變革,往往會更劇烈,更徹底,而日本就能夠選擇更為容易的方式,在相當程度上達成妥協。我們看日本天皇「萬世一系」,各大「幕府」最終都沒有選擇廢棄天皇而自立,就是這個道理。
  • 為什麼日本比中國更好保留和傳承傳統文化
    我認為日本的好處在於做到了極好的商業體系。讓這些傳統的文化掌握者能以此謀生——即便收入不高,至少在精神層面代表著雅,或是把日本風格的東西和現代工藝相結合。或許這和日本傳統文化中對匠人精神的提倡有關係吧,在中國這些都是細枝末流……日本比中國更好保留和傳承傳統文化比如建築方面——日式庭院日式庭院雖起源於中國文化,但經過長期的發展,已逐步形成了有日本獨特文化性格特徵的園林藝術。它在模仿中式庭院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枯丶寂丶佗的境界。
  • 這個姓氏在中國有3000多年的歷史,如今取什麼名字都被當成日本人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姓氏大國,僅《百家姓》裡收錄的就有500多個姓氏,其中複姓佔了十分之一。就比如雞、狗、豬,(在此聲明,我並沒有打錯字,因為這些姓氏都是曾經真實存在的中國姓)。非但如此,在袁義達、杜若甫編著的《中國姓氏大辭典》中有記載,中國的十二生肖,都曾是中國的姓氏。只是由於時代的變遷,這些姓氏大部分都已經改成同音字或者別的姓氏了,箇中緣由我們不得而知。
  • 傳統文化 | 中國扇子文化的三千多年歷史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的扇子文化。扇子,在我國有非常古老的歷史。出於招風取涼、驅趕蟲蚊、撣 拂灰塵、引火加熱種種需要,人們發明了扇子。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從考古資料方面推測,扇子的應用至少不晚於新石器時代陶器出現之後,如古籍中提到過「舜作五明扇"。但有關圖像和實物的發現卻較晚。
  • 《三國志》為什麼在日本這麼火?
    如果你跟一個日本人討論《三國志》,你可能會驚訝於他們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熟悉程度。甚至,他們還會滿面春風地和你探討,自己最喜歡三國裡的哪個武將。1939年,吉川英治用比較現代通俗的語言將《通俗三國志》等幾個譯本改編成小說《三國志》,點燃了日本人民對於中國古典三國文化的熱情
  • 傳統女性服飾大比拼:印度紗麗,為什麼比中國旗袍日本和服更普及
    在去了印度自由行之後,發現印度的傳統服飾紗麗,讓我深深著迷。同時,也有一個疑問在我心中升起:印度紗麗,為什麼比中國旗袍與日本和服更為普及?經過一番研究,我總算明白了原因。那麼接下來,就請讓我為你介紹和分析。
  • 日本的電商為啥沒那麼火?為什麼東南亞電商狀況和日本高度相似?
    大家好,我是高妹高妹今天和朋友們聊天,說到日本的電商為什麼沒有那麼火?我們生活在日本多年的朋友,看到如今中國的電商效率,也是會大為驚訝。如今的東南亞核心國家泰國,電商的發展會不會和日本一樣?為啥經濟發達的日本,電商沒有那麼火?高妹和大家分享一組數據,日本是個商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到底有多發達呢?
  • 為什麼日本人顯得比中國人更懂中國文化
    為什麼日本人顯得比中國人更懂中國文化?日本的漢字傳統日本早期的史書比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均系漢字書寫。《古事記》成書於和銅五年(712年),由太安萬侶編撰。《日本書紀》在八年後的養老四年(720年)由舍人親王等人撰寫完畢。
  • 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晉祠距今已有3000多年
    皇家園林,在古籍裡面稱之為「苑」、「囿(yòu)」、「宮苑」、「園囿」、「御苑」,為中國園林的三種基本類型之一。那你知道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在哪裡?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對話葛曉音:保護傳統文化 中國要跟日本學什麼
    古代文學特別是詩詞,是讓我們最驕傲的鳳凰江蘇:剛才您提到日本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一直做得都非常好,但是反觀我們自身,不說伎樂這塊或是漢樂府這塊,就連古典文學已經很邊緣化了。那麼相對鄰國日本,我們有哪些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 90後漢服姑娘彈古箏在國外爆火,外國人驚呼:中國傳統文化真美!
    90後漢服姑娘彈古箏在國外爆火,外國人驚呼:中國傳統文化真美!但唯獨就沒有人問這種樂器是不是中國的彭靜旋覺得十分的痛心為什麼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卻不被世人所認知?彭靜旋從那以後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 傳統插花藝術入選北京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歷史3000年    中國的傳統插花藝術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期間,經歷了漢代初始期、南北朝發展期、隋唐興盛期、宋代極盛期、元明成熟期、清後代衰落期等階段。這種古老的藝術以群體傳承的方式,見證著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衰、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進程以及歷代風土民情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