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芒種,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芒種從字面上理解,是有鋒尖作物成熟,如比喻人鋒芒畢露、鋒芒所向、鋒芒逼人。它代表著北方有芒作物的成熟,麥類等大量收割,而江南地區靠近大山高海拔當陰地方,晚稻肓苗種也開始。此時嶺南珠三角沿海一帶甜蜜季節到來,荔枝開始成熟上市。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全國鄉村三個農忙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江南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太陽也到達黃經75°時叫芒種節氣。嶺南已經從多雨季進入潮溼悶熱梅雨期,悶熱得連蟬叫聲都無力。
嶺南地區俗話說「芒種下種、大暑蒔(蒔指移栽植物)」,可見農事季節已經進入高潮;鄰近江西、湖南省農諺是"芒種前三日秧不得,芒種後三日秧不出";陝西,甘肅、寧夏是「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 ;全國各地區都為了秋天豐收希望忙碌著。
二月初二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芒種也就要送花神,在這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來年再次相會。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芒種節舉行祭餞花神之會。見《三禮義宗》南朝梁崔靈思編著。
芒種,五月節,鵙始鳴。鵙,百勞也,《本草》作博勞;朱子《孟》注曰:博勞,惡聲之鳥,蓋梟類也。曹子建《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稱濁溫。
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從這首橫溪堂春曉詩,南宋詩人虞似良描繪芒種田園時景。在嶺南與江西交界客家俗話說:芒種夏至邊,走路要人牽,牽的人要推,推人要吃人參。可見芒種節即是小農忙節氣,也是溼熱為主使人犯困節氣。
芒種是廣東省沿海漁業地區休漁期,相對清閒的時已過準備修補捕撈生產工具。而北方正是:「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唐朝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真實寫照。芒種後積雨驟冷三絕,南宋詩人範成大:庵溼蟄似龜藏,深夏暄寒未可常。昨日蒙絺今挾纊,莫嗔門外有炎涼。其二 梅黃時節怯衣單,五月江吳麥秀寒。香篆吐雲生暖熱,從教窗外雨漫漫。其三 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溼,年年披絮插秧寒。